五、驱列如云的车马出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70
颗粒名称: 五、驱列如云的车马出行
分类号: K875.3
页数: 3
页码: 353-355
摘要: 古时马车是最为便捷的交通工具。枣庄地区出土的墓葬、祠堂汉画像石中,最常见的画面就是车马出行。汉代车辆名称繁多,制式多样,用途不一,以单马或双马驾车者居多,但也有级别较高的驷马安车。汉画像石中最常见的车有轺车、辎车、軿车、轩车、牛车、羊车、辊辕车、斧车、棚车等。
关键词: 车马出行 车马器

内容

古时马车是最为便捷的交通工具。枣庄地区出土的墓葬、祠堂汉画像石中,最常见的画面就是车马出行。汉代车辆名称繁多,制式多样,用途不一,以单马或双马驾车者居多,但也有级别较高的驷马安车。汉画像石中最常见的车有轺车、辎车、軿车、轩车、牛车、羊车、辊辕车、斧车、棚车等。
  驷马安车,就是四匹马拉一辆车。山亭区桑村镇西户口村汉画像石中有两幅图像,一幅右边是一辆聊马之车,导骑、从骑列队而行,右端有交龙。另一幅右方也是一辆綱马安车,还有两辆辎车,伴随长列人马骑从。其中一骑者在马上表演倒立,还有骑者举幢幡,执旄节,右端刻交龙。汉代,驷马安车是太守以上高官所乘坐。《续汉书•舆服志》说:“天子驾六,余皆驾驷。”汉制,丞相、诸侯、公卿、皇后或得到皇帝特别恩宠的人才可以乘坐驷马安车。
  轺车,就是一马或二马牵拉的有盖无帷的可以遥望的车。东汉刘熙《释名•释车》说:“轺,遥也,远也;四向远望之车也。”紹车是汉画像石中最常见的马车,为中下级官吏所乘坐。一车乘坐二人,御者居前,官吏居后。
  辎车,车厢四周装饰车衣,是皇室贵妇、高级官吏妇人、豪强地主家属以及老弱病残者所乘坐。该车属高级车辆,装饰华丽,乘坐舒适,既可载人,也可装物。辎车的辕木较长,由车前延伸到舆后,可供乘坐者上下车蹬踏之用。车门通常设在车舆后面。枣庄汉画像石中的辎车,有二马或三马驾车图像。
  軿车,其形制和辎车基本相同,只不过车后无辕,也是高贵妇人乘坐的车辆。这是一种带帷幔和顶盖的豪华便车。《释名•释车》说:“軿,屏也。四屏蔽。”乘坐者因身份不同,帷幔装饰也有所不同。车前驾一马或二马,车舆呈方形,有的车厢开小窗,御者坐在车舆前的踏板上。
  轩车,即高盖车,车厢四周设有屏障,在车盖与屏蔽之间留有一条缝隙。轩车是大夫以上身份的人所乘坐,出行时借以展示阔绰场面。
  牛车,枣庄汉画像石中多见。汉代马昂贵,牛价贱,故富人多乘马车,而贫者多乘牛车。《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经济凋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时处士在未被征辟前无官职,外出时常乘牛车。当时贵族仆从也可以乘牛车。山亭区桑村镇西户口村汉画像石中的牛车图像,多无车盖,乘坐者身份应为一般地主。
  羊车,用羊牵拉的一种小车。《释名•释车》说:“羊,祥也;祥,善也。善饰之车,今犊之车是也。”据民间传说,秦始皇妃嫔众多,每天晚上不知去哪个妃子处安寝,于是坐在羊车上任意行驶,羊车停在哪个妃子门前,他就和哪个妃子共寝。在汉代,羊车还同修炼寻仙观念相联系。滕州汉画像石中有8幅羊车画像。
  韫辕车,就是丧车,装载死尸专用车。从滕州市龙口镇顾家庙村征集的汉画像石上刻有丧车,为一马拉一车,车上载有长方形匣体,左有八男,右有七女,似为发丧场面。《汉书•霍光传》记载,权臣霍光死后,“载光尸柩以韫辕车”。颜师古注:“韫辕,本安车,可以卧息,后因载丧,饰以柳荽,故遂以丧车耳。”斧车,是一种仪仗专用车,在车骑前面充当先导。斧车形制为一马驾辕,车厢不设顶盖,车身没有布帏。最明显标志是车上树一柄钺斧,显示威严气派。《续汉书•舆服志》说,县令以上官吏出行都可以加导斧车,用来壮威仪、明身份。
  棚车,就是在车上设有竹木卷棚,既可拉人,又可载物。如果运载粮食,可安装前后挡板。棚车也叫“桟车”,车身较长,双辕驾一马,多出现在出行队列后边。
  枣庄汉画像石中车马出行图像,驱列如云,浩浩荡荡,十分气派。部分画像则与厚葬风气有关,官吏希望自己死后到地下世界继续风光,而那些生前未享受骏马豪车待遇的富户,渴望死后梦想成真,于是其家人在墓室中特意为他布置车马出行图像。还有一些车马画像,由于受仙道思想影响,借助车马出行来表达强烈的游仙升天意愿。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