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叹为观止的百戏表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69
颗粒名称: 四、叹为观止的百戏表演
分类号: J812
页数: 3
页码: 351-353
摘要: 枣庄汉画像石上大量的乐舞百戏画面,从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汉代文化艺术的繁盛景象,为后人研究汉代音乐、舞蹈和杂技等提供了大量的、十分难得的形象化资料。枣庄画像石表现的内容更为丰富,包括弄丸、倒立、撞戏、斗鸡、斗牛、角抵、跳丸飞剑、沐猴舞、擎戴伎等画面。
关键词: 戏剧 杂技 舞蹈表演

内容

乐舞百戏是汉代音乐、舞蹈和各种杂技等艺术混合一体的表演形式。当时由于社会政治较为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文化艺术也比较发达。枣庄汉画像石上大量的乐舞百戏画面,从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汉代文化艺术的繁盛景象,为后人研究汉代音乐、舞蹈和杂技等提供了大量的、十分难得的形象化资料。杂技属于综合性表演技艺,汉代归人百戏范畴。东汉张衡《西京赋》中载有倒立、冲狭、爬竿、走索、戏车等项目。枣庄画像石表现的内容更为丰富,包括弄丸、倒立、撞戏、斗鸡、斗牛、角抵、跳丸飞剑、沐猴舞、擎戴伎等画面。
  弄丸,也叫“跳丸”、“抛丸”、“掷丸”,是汉画中最常见的杂技表演项目之一。伎人双手操多枚弹丸轮番抛起交接,丸如连珠流星,令人目不暇接。滕州汉画像石馆收藏有10幅抛丸图像,其中龙阳店画像石最为精彩。画面中树有高大建鼓,左侧一人表演抛丸,边跳边抛,嘴手并用,同时玩转11个飞丸,其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倒立,现今称之为“拿大顶”,汉时称作“倒植”、“掷倒”等。表演时艺人双足朝天、倒立行走,用双足和单手以及嘴做出各种形体技巧动作。如龙阳店画像石,在建鼓画面上层右下方表现长袖舞。令人惊奇的是,舞者左臂上还载有一人,正表演倒立,单手抓坛准备抛至足上,动作十分惊险。滨湖镇西古村建鼓百戏画像,左侧一人表演掷丸,另一人双手扶案倒立,两臂挺直,腰身以下弯曲下垂。类似画面在枣庄汉画像石杂技百戏图中常见,一招一式都十分精彩。
  撞戏,又称作“寻撞”、“爬竿伎”。有戏车高撞、地上竖撞、额上缘撞及手举高撞等形式。据史书记载,此技在汉代由南部都卢国传人,故称之“都卢寻撞”。滕州市宏道院画像石上,由立竿和横竿组成一个十字形高撞,横竿两端饰羽葆。立竿顶端坐一人,双脚悬空,双手张开做表演。两侧各有一人,在高空做出单足踩横竿动作。还有数人或倒挂,或倒立,做出各种惊险高难动作。
  跳丸飞剑,就是一手执短剑,一手抛丸,边抛边接,这个项目比单纯弄丸要复杂许多。表演时通常由一人出场,也可二人相互配合,变换花样。张衡《西京赋》说:“跳丸剑之挥霍。”滕州市黄家岭画像石就刻有二人飞剑跳丸场面,左边一人一手拿剑,另一只手抛丸;右边一人一手转盘,另一只手接丸。
  斗鸡,是古代最流行的娱乐项目之一,无论民间还是权贵,都以此为乐。《战国策•齐策》说:“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六博、蹴鞠、斗鸡、走狗。”至汉代此风不减,汉景帝之子刘馀就封鲁恭王,滕州在当时为鲁国蕃属,鲁恭王就酷好“斗鸡、鸭及鹅雁”。山亭区山亭镇山亭村出土的画像石上,刻有二鸡相斗。鸡后各站一主人。滕州市滨湖镇西古村汉画像石,画面上方中央表现斗鸡场面。
  斗牛,和斗鸡一样,也是当时人们普遍欣赏的娱乐形式之一。两头牛在相斗时互不相让,以头和腿压在对方颈上,猛烈发力推搡使对方后退。或以颈相抵,或以角相撞,甚至将头伸向对方腹部,从下面将对方顶起。这种对决,不仅仅是力量和意志的展现,还有驯牛士平时的训练技巧。滕州市区东门里出土的汉画像石上,有二头黄牛相斗,牛后方各站一人,正聚精会神地欣赏这场角逐搏斗。
  角抵,是一种类似现在摔跤、格斗的角力活动,通过力量型较量和简单的人体相搏分出胜负。角抵起源于上古时代,任昉《述异记》记载:“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三三两两,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秦汉时期角抵戏十分盛行,已不再单纯用来训练士兵的搏斗能力,演变为具有表演成分的游戏活动。《古今图书集成•军礼部》记载:“秦并天下,罢讲武礼,为角抵。”汉代角抵更为普及,无论宫廷民间,都有这种活动。山亭区桑村镇西户口村出土的汉画像石就有角抵场面,二人相对蹲跪于地,各伸出一条手臂抵触发力,显然是在比试臂力手劲。
  沐猴舞,由人扮演猴子,模仿其爬行、奔逐、攀跳等一系列动作。这种表演主要为了增加乐趣,有时也由人扮演狗和猴相互争斗。《汉书•盖宽饶传》记载:“酒酣乐作,长信少府檀长卿起舞,为沐猴与狗斗,坐皆大笑。”滕州市滨湖镇西古村画像石中就有此类图像,画面中两只由人扮相的猴子,正相互抵触争斗。
  擎戴伎,就是现代体育项目中的双人技巧表演。汉代属于杂技项目,通常由二人组合,一上一下进行各种技巧表演。居下者张开双臂,用双手托举上面人的双手或双足,高擎过头顶。《文献通考•散乐百戏》记载:“擎戴伎,盖两伎以手相抵戴而行也。”滕州市龙阳店汉画像石中就有二人表演的擎戴,下面的人奋力用双手托住上面人的双足,高高举过头顶。其他画像石上也有类似图像。
  枣庄画像石展现的表演丰富多彩,引人人胜,除了上面所介绍的项目,还有盘鼓舞、剑舞、蹋鞠戏、鞞舞、巾舞等。这些表演虽然名之为“舞”,其实是将舞蹈、杂技、体育竞技等项目有机融为一体,使表演更富有吸引力。枣庄画像石中既有单项杂技表演,又有大型的综合性表演,而最能反映当时演出水平和艺术水平的就是百戏表演。这种大型的综合性演出,集舞蹈、器乐、歌唱、杂技、俳优、幻术于一体,林林总总,蔚为大观。从枣庄出土的百戏画像石上,可以直观到羽葆飞扬的建鼓、凌空高矗的竿撞、曼妙动人的歌舞、惊险离奇的杂技、趣味横生的俳优、出神人化的幻术,并可感受到钟鼓交响、琴瑟和鸣所产生的震撼。这些画面不仅活灵活现地展现了汉代综合性表演的高超水平,而且留下了让人想象回味的艺术空间。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