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椁画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62
颗粒名称: 一、石椁画像
分类号: K879.42
页数: 3
页码: 340-342
摘要: 石椁形制分为两类:一是单体石椁,由盖顶石、铺地石和周围四块石板扣合而成。二是双体石椁,在单体基础上将头部、足部挡板加长而成,近似正方形石椁,在中间再加一块长隔板,分成两个墓室。为了配置严密,挡板结合处往往凿有卯榫。画像通常刻在四壁内和隔板两侧。根据随葬品和画像内容,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关键词: 石椁画像 石画

内容

石椁形制分为两类:一是单体石椁,由盖顶石、铺地石和周围四块石板扣合而成。二是双体石椁,在单体基础上将头部、足部挡板加长而成,近似正方形石椁,在中间再加一块长隔板,分成两个墓室。为了配置严密,挡板结合处往往凿有卯榫。画像通常刻在四壁内和隔板两侧。根据随葬品和画像内容,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石椁画像产生于西汉早期(前206〜前122),滕州市浦东小区发掘的单人单穴石椁墓,出土陶器有纺、鼎、盒、壶,器体饰有彩色几何图案,出有半两钱,未见五铢货币。石椁前挡板阴刻一树,后档阴刻一十字穿璧,两侧壁粗錾竖线纹。另在滕州市庄里西、市中区小山、薛城区临山发掘的单室石椁墓四壁上阴刻有柏树、垂璧、房屋及树头上站鸟和几何图案,时代都在武帝之前。
  早期石椁画像内容与当时人们的丧葬观念有关,其含义是:玉璧可保护人的尸体不腐烂,柏树可避邪驱恶,防止地下鬼魅侵犯死者,房屋可让死人的灵魂休息,鸟代表尊老敬老,适当时机可载灵魂升天。
  中期石椁画像的时间相当于武、昭、宣时期(前122~前161),处于“文景之治”后的鼎盛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文化艺术繁荣。这一时期的宗教信仰和丧葬习俗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丧葬文化标志之一的石椁墓明显增多,分布范围有了极大的扩展。代表性墓葬有市中区小山、渴口,滕州市庄里、东郑庄、善庄等石椁墓。画像内容在早期垂璧、树、鸟、房屋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这时的房屋建筑占据中心位置,垂璧和树刻在两旁,房屋建筑的门上出现了阴线刻的铺首和执戟门吏,挡板表现穿璧、高楼和门阙,侧壁内还刻有战鼓、宴饮、伏義、女蜗等图案。
  中期石椁画像内容,由防腐和驱邪转向专职卫士,又从升仙建筑图像向人世生活图像发展,种种图像表明,此时人们的丧葬观念较早期有了很大的转变。
  晚期石椁画像的时间应在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前48~70)。这是石椁画像发展最辉煌的阶段,也是石椁画像墓葬最为流行时期。雕刻技法的多样性,画面布局的繁缛化,题材内容的丰富多彩化,形成了这一时期鲜明的主题。
  这期间处于前、后汉交替阶段,也是丧葬习俗的成熟期。从早期的单穴单椁、单穴双椁和三椁发展到夫妻同穴并椁,并出现了前堂后室新葬式。晚期画像虽然还是刻在石椁的内壁上,但画面布局各有特点。
  晚期画像内容主要表现社会生活、仙境、教化戒鉴三大类。社会生活类是画像的主要内容,有拜谒、车马出行、迎归、建鼓歌舞、狩猎、博弈、格斗、斗兽或兽斗、庖厨、宴饮、胡汉战争等;仙境类有西王母及悬圃、乘龙升天、仙人出行、风伯、雨师、雷公、电母、仙人献寿等;教化戒鉴类有周公辅成王、泗水捞鼎、孔子见老子等。另外还有天文纬象、瑞禽瑞兽、龙凤以及具有神异属性的半人半兽形象。
  枣庄地区的石椁画像,题材内容从早期到晚期有着显著的变化,由早期的竖线几何纹发展到具有明显辟邪意味的墓树和璧纹。此外,还有墓阙式的门、灵魂出窍的鸟以及柏树、建筑、人物、动物等组合。穿璧纹既象征财富,又隐喻交通神灵,而柏树也具有卫凶作用。在石椁画像内容上,辟邪是最主要的,其次才是享乐和升仙理想的描绘。随着丧葬观念演变,石椁中又流行建筑画像以及守御门禁的武士形象,再后来又变为御邪驱祟的神人和古圣先贤。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