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楚歌楚舞的浸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60
颗粒名称: 三、楚歌楚舞的浸润
分类号: K879.42
页数: 2
页码: 339-340
摘要: 战国时期的枣庄,南部并人楚国势力范围。由于受楚文化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和神巫文化影响,崇尚自由、富有激情、善于想象、轻歌曼舞、信鬼好祀等内容构成了枣庄汉画像石又一特色,使不少画面充满了扑朔迷离的神话色彩。
关键词: 汉画像石 楚歌楚舞 浸润

内容

战国时期的枣庄,南部并人楚国势力范围。由于受楚文化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和神巫文化影响,崇尚自由、富有激情、善于想象、轻歌曼舞、信鬼好祀等内容构成了枣庄汉画像石又一特色,使不少画面充满了扑朔迷离的神话色彩。
  楚汉之际,民间流行楚声。鲁迅针对这一现象特别指出:“盖秦灭六国,四方怨恨,而楚尤发愤,势虽三户必亡秦,于是江湖激昂之士,遂以楚声为尚。”汉局祖刘邦家乡沛邑在战国时属于东楚之地,因此,他本人对楚声、楚舞、楚服情有独钟。西汉政权建立后,刘邦对楚歌楚舞加以推广,还挑选多名家乡子弟习练。
  《汉书•地理志》记载:楚地习俗“信巫鬼,重淫祀”。东汉文学家王逸《楚辞章句》说:“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谲诡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又说:“昔楚南郢之邑,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祀必其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楚文化的特点是巫术神异色彩浓厚,无论文学作品还是绘画、歌舞等艺术,无不充溢着丰富的想象力、神秘奇幻的内蕴和浪漫主义精神。枣庄地区汉画像石的画面布局和内容,均能寻找到楚文化的影响。滕州市滨湖镇西古村出土的一幅浅浮雕建鼓图,以建鼓为中心,中央竖一大鼓和二小鼓,上有羽葆,二人边击边舞。左下角有二人奏乐,一人在案几上倒立,一人抛掷七丸。左上角刻一回首猫头鹰和一只五人首怪兽。右上角刻扶桑树,树上一羽人拿琅轩伺凤凰,树旁一女子长袖作舞,婀娜多姿。官桥镇后掌大村出土的画像石,画面刻五条龙拉一云车,蟾蜍御驾,羽人驭蛇车,还有玉兔捣药以及萦绕的祥云。至于珍禽异兽、仙人祥瑞、灵魂升天、巫觋施法、翘袖折腰歌舞、傩戏等画面,在画像石中更是屡见不鲜。
  丰富的想象力、浪漫主义色彩、妙曼动人的乐舞以及各种精灵神怪是构成楚文化的重要元素。枣庄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有相当多画面表现了这一主题旋律,内容丰富,题材鲜明,无拘无束,放荡不羁。由于这些文化元素的注入,使枣庄汉画像石显得更加丰富多彩,美不胜收,在艺术上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