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星罗棋布的商周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3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星罗棋布的商周遗址
分类号: K878
页数: 5
页码: 321-325
摘要: 薛河流域的先民经过近万年的生息、繁衍,由母系社会、父系社会进人到奴隶制社会的夏、商、周时期。迄今为止,在薛河沿岸共发现70多处商周文化遗址、1处方国遗址、3处古城遗址,集中分布在薛河中下游地带。
关键词: 商周遗址 文化遗址

内容

薛河流域的先民经过近万年的生息、繁衍,由母系社会、父系社会进人到奴隶制社会的夏、商、周时期。迄今为止,在薛河沿岸共发现70多处商周文化遗址、1处方国遗址、3处古城遗址,集中分布在薛河中下游地带。
  一、商周文化遗址
  (一)大康留遗址位于滕州市官桥镇大康留村东北100米处的高地上,坐落在薛河故道东岸,总面积40万平方米。地表及断崖暴露灰土、陶片、残石器等。1981年夏村民在村北断崖取土时,发现青铜器4件,有尊、缂、爵、盘。根据器形和纹饰分析,铜器出自墓葬,属于商代初中期。器物纹饰有凸弦纹、饕餮纹、目雷纹、牛首状兽形饰等。这些构图复杂的纹饰,表明当时薛国的冶铜铸铜技术已发展到新的高度,也说明古薛国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大康留遗址的年代距今3600〜3000年,属于夏商时期,出土的这些青铜礼器对研究薛河流域的夏商历史以及古国史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二)前掌大遗址位于滕州市官桥镇前掌大村四周,遗址东邻新薛河,西北角有小魏河穿过,处于两河交汇处的河旁高地上。遗址总面积约450万平方米,分为居住遗址和墓葬遗址两大部分。
  居住遗址经过历次发掘,根据地层和出土遗物分析,时代从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直到战国秦汉时期。总面积约200万平方米。据探方资料,农耕层、战国文化层、商代中晚期文化层依次叠压。在“河崖头”一带的商代地层下面还有龙山文化堆积。清理生土层时,还发现细石器数件。在村南“南岗子”居住区的探方内,清理出商周之际的居住遗址、沟壕、夯土台、灰坑以及水井、祭祀设施、车马坑、殉马牛坑等。
  墓葬遗址,经过钻探可分为4个墓区:一是村北“河崖头”;二是村南“南岗子”;三是村西南的“陆家陵”;四是村东南一个墓区,总面积约250万平方米。
  村北“河崖头”墓地,经过多次发掘,墓葬分布、结构已基本清楚。墓地布局严谨,墓葬排列有序,3座中字形大墓南北向排开,形成整个墓区中轴线,东西两侧各排列两座甲字形大墓,中小型墓错落其间。中字形大墓设南北墓道,甲字形墓有墓道1条,小型墓无墓道。所有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多数有生土二层台和腰坑,填土为逐层夯筑。大中型墓均有殉人。大型墓四周分布距离相等的柱子洞,用石灰夯打,埋有石础,应是墓葬地面建筑--享堂遗迹。墓区内墓葬虽多数被盗,仍遗留各种质地的丰富随葬品,计有青铜礼器、玉器、漆器、畔器、骨器、石器、绿松石、原始青瓷以及玛瑙、水晶饰品和贝类等。多数铜器上铸有“史”或“史辛”铭文,时代属于商代晚期。
  村南“南岗子”墓地(含陆家陵),墓葬分布更广泛,为“族墓地”集中分布区,年代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这里的墓葬保存基本完好,均为土坑竖穴,多数设有二层台、腰坑以及边箱、头箱等结构,未发现墓道。墓区南部分布祭祀坑,坑内有人、狗、猪、牛等骨骼。车马坑出土的车马器保存完好,结构清晰,是目前山东地区时代最早的车马器,为研究商周之际车舆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随葬器物有青铜器、陶器、玉器、瓷器等。在众多青铜礼器中,有5件铜器内t 存液体,初步判断为酒,这是我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最早的美酒。
  村东南墓地,2001年抢救性发掘了几座,面积较大的在6.3~6.11平方米,有青铜礼器、陶器、玉器出土。总体看来,该墓区墓葬较小,青铜器铸造低劣,器壁轻薄,纹饰不清晰。玉器数量少,质地粗糙无纹饰。与村后“河崖头”、村南 “南岗子”墓地相比,无论墓葬型制还是随葬器物,都有天壤之别。
  前掌大是薛河流域一处重要的商代中晚期至西周初期的方国遗址,其遗址面积之大,墓葬规格之高,出土铜器之多,玉器之精美,在全国实属罕见。1994年被评为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南北两墓区经过7次科学发掘,基本摸清了墓地规模、布局、墓葬等级与形制等各方面情况。这批重要资料对研究商周时期东方方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族属等问题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二、薛国城址薛国故城位于滕州市南部丨7公里的官桥镇、张汪镇之间的薛河北岸。这里分布几座不同时期的城址,曾是夏禹时车正奚仲、商汤时左相仲虺的方国都邑。据《滕县志.古迹考》记载:“薛城在薛河北,县南四十里,周二十八里,古奚仲所封国,城则田文增筑。”《左传.定公元年》:“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仲虺是奚仲后裔。夏商两代,奚仲、仲虺的子孙世居薛国,成为雄镇一方的方国王者。周武王灭商后,薛国地位下降,周王将仲虺后人封为薛侯。齐恒公称霸期间,又将薛侯爵位降黜为伯。春秋末年齐灭薛后,齐宣王将庶母兄弟田婴封于薛,即史书所称的“靖郭君”。田婴死后,由儿子田文嗣立,号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之士3000人,贤达闻于诸侯。田婴父子居薛期间,先后对薛邑城垣进行了增筑。
  薛城有外城和内城两部分。外城平面呈不规则形,面积约6.8平方公里,城垣曲折多弯,北面尤甚。城墙总长10615米,至今地面仍存有残迹,西南角最高达8米,最低3米,底部宽度20~30米。城门5座,东面、西面、北面各1座,南面2座。在城内东半部发现东周、汉代冶铁、制陶和居住遗址,还分布两周时期的墓地。外城年代较晚,大约形成于战国时期,应是田婴父子所扩筑。
  内城位于外城东南隅,平面呈不规矩长方形,东墙与南墙成直线,和外城东南角的城墙相合,西墙和北墙向外凸出,已完全掩埋在地下。城墙周长2750米,墙宽10米左右,城壕宽15~20米。南、西、北三面各探出1座城门,门道宽10米左右。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西周、东周和汉代文化层依次叠压。内城应是西周、春秋时期的薛城,一直延续到汉代。
  故城中心皇殿岗村一带遗留大量铁矿石、炼渣、残陶片和战国、汉代瓦片,应为冶铁遗址。村西南存有战国、汉代建筑遗迹,出土“千秋万岁”卷云纹瓦当和铜兵器等。外城北部孟仓、沈仓、渠庄一带也有冶铁、制陶遗址。城址东部有大面积西周早期至东周墓地。城内东北角狄坡村北有田婴、田文父子墓冢。19乃年,在村西南出土铜簠2件,上有“走马薛中赤”、“薛子仲安”铭文。1978年,在此处发掘春秋墓葬1座,内有一椁两棺,椁室北侧殉葬一中年妇女,腰坑殉葬一老年男性,椁盖上殉狗一只。随葬品有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器、陶器和海贝等,规格较高,应为薛国国君墓。
  薛国因薛水得名,而薛水又以薛山得名。从北辛文化聚落遗址发展到西康留大汶口文化城堡、前掌大商周方国都邑,再到西周、春秋、战国的薛国、薛邑,再到秦统一后的薛郡、汉至魏晋的薛县,薛国故城前后延续了2000多年。
  薛国故城底蕴丰厚,文物荟萃,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薛国故城饱经沧桑,在历史上留下了值得书写的一页。这里是古驿道所经之处,许多名人墨客途经薛城时,留下了怀古咏史诗文。明代徐天博在题为 《过薛》七律中这样咏叹:西去官桥旧薛城,城中百亩春田平。
  三千食客皆尘土,十二侯邦就战争。
  林鸟有声应吊古,汀花无语自含情。
  千年野庙荒碑在,行路犹能说姓名。
  三、滕国城址滕国故城是西周至战国时期滕国都城遗址,位于滕州市姜屯镇滕城村,地处沃野平原,坐落在荆河分岔处。
  清道光《滕县志•古迹考》载:滕故城“城周二十里,内有子城”。如今城墙残迹依稀可寻,沿外城西墙南去,有一座堑壕,俗称“西海子”,当是昔日的护城河。子城在外城中央,略呈长方形,周长1795米。城内东北隅有一台,高7米许,面积约2700平方米,俗称“文公台”,亦称“灵台”,据传为滕国国君的寝宫基址。台上有明万历年间修筑的寺庙,台下一池,传为“灵沼”。子城外东南角下原有土台,即“上宫”遗址。
  子城西北约1500米有庄里西村,村西一高台,俗称“鬼城子”,现存面积约22500平方米,高约4~6米。1979年春,在遗址东南进行局部考古钻探,探出周代墓葬4座、车马坑1处,应是滕国国君墓葬所在地。自1973年以来,省、市文物部门在遗址范围内已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陆续出土“滕公鬲”、“滕公簋”、“滕侯鼎”等数千件造型精美的青铜礼器、陶器以及滕皇编钟、编磬、玉器、瓷器、玛瑙等珍贵文物。
  在滕国国君中,影响最大的是战国时期的滕文公。他曾多次“礼聘”孟子来滕,请教治国理政方针大略。由于滕文公礼贤纳士,楚国和宋国的许多能工巧匠投奔滕国安家落户。数年后,滕国人丁兴旺,国家富庶,被誉为“善国”。庄里西滕国贵族墓地出土的完整的滕皇编钟和编磬,经测量音阶,完全和现今音律相吻合。四、小邾国与贵族墓葬群“小邾”又称作“郢”,是西周末年由邾国(都城位于今山东邹城东南纪王城)分离出来的小国。
  2002年6月,枣庄市博物馆在薛河上游山亭区东江村进行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古墓葬6座。墓葬分为两排,呈南北向排列,东边4座,西边2座,均为土坑竖穴墓,2座完好,4座被盗扰。其中一号、二号、三号墓有木制棺椁,均为一棺一椁,棺底铺一层厚约5厘米的朱砂。3座墓设有墓道,平面呈甲字形。3座无墓道,墓圹长宽均在6米左右,深4.5~6.2米不等,有熟土二层台。6座墓共出土文物233件,其中青铜器203件,24件铸有铭文。这批青铜礼器造型古朴、纹饰精美,应是小邾国国势强盛时期由技术娴熟的铸铜工匠制造的。铜器铭文相当重要,涉及国族、官制、姓氏以及婚姻制度,为考证小邾国的确切地望、国君、墓主人及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①在墓群北、西两侧还发现东西残长125米、南北残宽105米的夯土墙。为探明夯土墙性质和用途,考古人员对夯土墙西北转角处进行了发掘,墙基底部残宽21米,残高2.6米。土质坚硬,系采用棍夯法层层筑起。墙外有护城河,是当时筑墙用土所形成。土层中夹有罐、豆、鬲等陶器残片,从形制特征看,其年代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与墓葬年代相吻合。据此推断,夯土墙应是小邾国的城墙。结合文献资料和出土的铭文铜器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小邾国的疆域在滕州的东部和东南部,国都则建在薛河上游地区。
  小邾国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在东方薛河流域的一个诸侯小国,古籍偶有记载。考古发掘,对小邾国所处地域方位,都城究竟设在何处,国君世系以及小邾与倪的关系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