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汶口文化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36
颗粒名称: 二、大汶口文化遗址
分类号: K871
页数: 2
页码: 317-318
摘要: 大汶口文化距今6100~4600年间,上与北辛文化晚期衔接,下与龙山文化早期相连,分布区域几乎覆盖了整个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以北地区及山东半岛。古老的薛河流域是大汶口文化重要分布区之一,沿岸重要遗址有岗上、建新、西公桥、西康留、前坝陵桥等。
关键词: 大汶口 文化遗址

内容

继北辛文化之后兴起的大汶口文化,是海岱地区原始社会后期文化的一个辉煌发展阶段。大汶口文化距今6100~4600年间,上与北辛文化晚期衔接,下与龙山文化早期相连,分布区域几乎覆盖了整个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以北地区及山东半岛。古老的薛河流域是大汶口文化重要分布区之一,沿岸重要遗址有岗上、建新、西公桥、西康留、前坝陵桥等。
  (一)建新遗址位于山亭区西集镇建新村(原称伏里村)北,总面积约46000平方米。2006年春,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在居住区发掘房址28处,其中25处为地面建筑。房址平面有圆形、方形和长方形3种形式,大都保存较好。房屋结构以单间为主,个别为双间。建筑面积大小不一,多数在10~20平方米之间,小的不足10平方米,大的40平方米左右。灰坑8个,出土了以素面为主的陶器残片及动物骨骼。还挖掘出一眼直径2米、深2.4米的水井,在大汶口文化中属于首次发现,把薛河流域先民饮用井水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〇〇〇多年。在墓葬区共发掘成人墓葬、儿童墓葬92座,其中一座为二人合葬墓,头向东,经人骨鉴定为1男1女,应是夫妻合葬。另外还发掘到2座窑址,是当时用来专门烧制陶器的窑炉。®建新遗址处于薛河流域经济较发达地区,当时家族私有制已开始确立,家族与家族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贫富分化已经产生,虽然还不悬殊,但这种状况积蓄了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社会发展逐步向文明过渡的内在动力。
  (二)西康留遗址以大汶口文化堆积为主,还有龙山、商、周时代遗存。分布于滕州市官桥镇西康留村北薛河故道北部河畔高地上,处于东南部丘陵与西部平原地区交接地带。遗址西邻小魏河,北与西公桥大汶口文化遗址接壤,土地平整肥沃,非常适宜古代农耕生活。遗址总面积30万平方米,地表和古河断崖暴露较多陶片、灰层、灰坑及红烧土粒、兽骨等。1992年春,山东省考古研究所鲁中南考古工作队对遗址进行了钻探试掘,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
  1998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配合京福高速公路工程,再次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在遗址东南角和中东部分别发掘出两处夯土台基,面积分别为850平方米、400平方米。显然,这两处大型台基应是中心聚落的殿堂基址,具有宗教礼仪性功能,是当时部落联盟的领袖兼军事统帅举行仪式活动以及重大决策的重要场所。西康留遗址是薛河流域一处北辛文化至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重要中心聚落遗址,历史文化绵延不断。它的周围还分布着许多同时期的普通聚落遗址,犹如众星拱月般簇拥着核心聚落。
  薛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大都分布在靠近河岸两旁的台地上,也有的分布在平原地带的高地。这个时期依然是以农业为主,种植粟类作物,兼营畜牧业,辅以狩猎和捕捞业。畜养家畜以牛、羊、猪、狗等为常见。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还有一些骨器、蚌器和角器。居住房子由半地穴式发展到地面建筑,面积较前有大幅度增加。制陶工艺由手制发展到轮制,陶质有红、灰、黑、白四大类,纹饰趋于多样化,并出现少量的彩陶。个别陶器上有刻划符号,手工艺装饰品比北辛文化时期有了较大发展。墓葬多埋于集中的墓地,并出现二次葬,随葬品多寡不一。居民盛行青春期拔牙习俗。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