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车轮滚滚——淮海战役的枣庄支前大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10
颗粒名称: 三、车轮滚滚——淮海战役的枣庄支前大军
分类号: E297.4
页数: 3
页码: 286-288
摘要: 支援前线的地区除由鲁南、鲁中合并而成的鲁中南区为临战区外,其余都远离战场,因此,鲁中南区承担了最为繁重的支前任务。处在淮海战场前沿的枣庄人民,成为这只支前大军的中坚力量。枣庄人民除地方武装直接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外,还在“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口号鼓舞下,动员组织起各方面的力量,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建立了有组织的支前体系,以极大的热情全力支前、全面支前和全程支前。
关键词: 淮海战役 枣庄支前大军

内容

1948年10月,国民党在徐州周围地区集结了80万兵力,企图通过控制徐州,巩固江淮,屏障南京,挽回败局。为了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协同进行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人民解放军经艰苦作战,取得了空前胜利,共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此役是战略决战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歼灭国民党军最多的一个战役。
  同史诗般的淮海战役一样壮丽的,是人民群众对前线的支援。淮海战役战场辽阔,解放军参战部队人数众多。支援前线的地区除由鲁南、鲁中合并而成的鲁中南区为临战区外,其余都远离战场,因此,鲁中南区承担了最为繁重的支前任务。处在淮海战场前沿的枣庄人民,成为这只支前大军的中坚力量。枣庄人民除地方武装直接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外,还在“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口号鼓舞下,动员组织起各方面的力量,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建立了有组织的支前体系,以极大的热情全力支前、全面支前和全程支前。
  战役期间,每天需筹粮300万斤,任务极其艰巨。为了完成筹粮任务,华东支前委员会决定先从接近战区的鲁中南第四(尼山)、第五(台枣)、第六(滨海)地区征调1亿斤粮食作为一线用粮,然后再从渤海、胶东后方调运。战役一开始,华东g战军大部及支前的几十万民工由鲁南开赴前线,鲁中南第五地区有2.5万人的队伍过境,每天需准备粮食76万斤。当时,枣庄水灾严重,但人民群众勒紧腰带,宁肯自己煮野菜、吃树叶甚至饿肚皮,也要把粮食一碗一瓢地节省下来支援前线。在筹集粮食的同时,解放区的广大妇女还夜以继日地为部队磨面、碾米、做熟食。
  1948年12月16日,中央军委发出命令,要求在春节期间慰劳前线将士每人1斤猪肉,以鼓舞部队士气。华东局将征调86万斤猪肉的任务全部交给了鲁中南区。鲁中南区党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一面给各地委分配任务,抓紧从群众手里收购,一面组织力量由集市上直接收购。当群众听说收购猪肉慰劳前线将士时,自己宁愿不吃,也要将猪肉送到征购站。从开始征购到猪肉送到部队,前后仅用了8天时间。
  由于解放区人民的全力支援,使得战役期间解放军指战员菜美饭香、斗志高昂。国民党军则恰恰相反,在解放军重围之下缺粮断草、人困马乏,且常因争粮发生殴斗火并,甚至掘棺木为柴,杀战马充饥。解放军趁机展开政治攻势,有效地动摇瓦解了对方的军心。
  战役期间,广大妇女除了担负起加工军粮的重要任务外,还承担了部队的被服供应任务,日夜不停地为部队赶制军衣、鞋袜。每到夜晚,妇女们三人一组、五人一伙聚在月光下或油灯前,通宵达旦赶制军鞋。
  支前群众还承担了抢救、运送和护理伤员的任务。担架队冒着风雪严寒和敌机轰炸扫射的危险,日夜不停地抢运伤员。
  淮海战役前,鲁中南军区医院由临沂迁驻台儿庄。为及时接纳、救治伤员,满足前线需要,鲁中南区党委还在台儿庄建立了淮海战役后方医院。医院附近的妇女们主动组织起来,协助医院护理伤员。她们轮流到医院做饭,为伤员喂饭、拆洗缝补衣服、洗伤口等。另外,住到群众家里的伤员也得到了群众无微不至的照顾。为了照顾南方籍伤员的生活习惯,群众还把战场上缴获来的大米、面粉运到医院。当伤员们吃上用红枣、板栗、银杏等掺在一起熬成的米粥时,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淮海战役结束时正值春节,为了让伤员过好春节,各机关、团体、村庄组织的慰问团拉着慰问品、带着慰问信和文艺节目接连不断地到医院慰问。各医院都收到了大批猪肉、羊肉,宰好的鸡、鸭,白面馒头和炸好的油条、馓子等年货。春节那天,好多群众在天刚亮时就把热腾腾的铰子送到了伤员们的床前。
  战役期间,枣庄人民还积极抢修道路,架设桥梁,保证了交通线路的畅通。战役打响后,驻韩庄国民党第七十七师、七十八师闻风向南溃逃,并烧毁了通往徐州的木桥,大批支前物资被阻于运河北岸。峄县县委决定立即抢修木桥,他们组织木匠和民工奋战半日,终于将5米宽、65米长的木桥修复,保证了支前物资及时运往淮海战场。在修复津浦铁路兖(州)临(城)段时,需枕木17万根、夹板2.5万副、道钉7500个、螺丝5万个、土方2万多。因材料匮乏,工程技术人员难为无米之炊。第四地委就发动群众和铁路工人,提出了“快修铁路,支援前线”的口号,为了凑齐枕木,有的群众主动将自家准备盖房的木料献出来,有的则把自家的树木伐掉,不到20天,就将17万根枕木凑齐,并加工好送到工地。为了完成制作夹板、道钉等任务,铁路沿线的铁匠全部组织起来,夜以继日打夹板、道钉,10余天时间就完成了任务。所需物料备齐后,男女老少齐上阵,修路基,垫石子,填土方,铺道床,扛枕木,不分昼夜地苦干起来。铁路工人和沿线群众奋战33天,终于将长达220里、有大小桥梁47座的兖(州)临(城)段铁路修复通车。
  除修复铁路外,从1948年10月20日至11月20日,鲁中南地区共修通滋(阳)、临(沂)、台(儿庄)、潍(县)等公路31条,全长2650里。修大路195里,新修公路2条共220里,整修路面940里,建桥梁297座。整个鲁中南区的主要公路干线全部修复,畅通无阻。枣庄人民也为之作出了巨大贡献。
  淮海战役中,枣庄还抽调选拔了一批优秀民兵,组成子弟兵团开赴前线,担任火线抢救、押解战俘、保护交通、看守仓库、打扫战场等任务。另外,还承担了开辟支援前线基地的任务,协助新区政府组织、教育群众,开展反封建和剿匪斗争。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对于人民群众的支援给予了崇高评价。他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这是对包括枣庄人民在内的革命群众最高的褒奖。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