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泇运河的开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33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泇运河的开凿
分类号: U61
页数: 6
页码: 203-208
摘要: 泇运河是明代漕运史上一项巨大的工程,是漕河官员与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泇运河的通航,改变了京杭大运河苏鲁交界区段借黄行运的历史,正常年景的通航时间,每年增加90天,使运河的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
关键词: 运河开凿 泇运河

内容

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后,对元代运河进行整治改造,使京杭大运河成为南北运输的大动脉。永乐朝疏通的运河,自徐州至淮安一段是借走黄河水道,遇到洪水泛滥,船只不能通行。从隆庆到万历年间,几代漕河大臣上奏朝廷,力谏开凿自韩庄至邳州的洳运河,改“借黄行运”为“避黄行运”。至万历三十二年(1604),经过台儿庄的泇运河竣工通航,使经常断航的京杭大运河得以畅通。洳运河的开凿,是明代最有成就的航运工程,同时促使台儿庄成为运河重镇。
  一、黄泛阻运与徐州、吕梁二洪伽运河开通之前,从徐州至淮安段“借黄行运”河道,容易受到黄泛侵扰,运道经常阻塞,而徐州、吕梁二洪®,是3000多里运河上的鬼门关,过往船只稍有不慎就会船覆人亡。
  因为黄河的水流量具有季节性,而且不同年份的流量也不相同,所以汛期时夹带着大量泥沙的洪水,冲决堤坝;枯水季节,水量载不起漕船。明代中叶之后,黄泛越来越严重。嘉靖六年(1527),黄河决于曹县、单县、城武等处,淤塞徐州以北运道,漕粮船只受阻。嘉靖四十四年(1565)七月,黄河北徙,决沛县、丰县,200里运道俱淤,昭阳湖以西的运道堵塞更甚。隆庆三年(1569)七月,黄河在沛县决口,茶城一线淤阻,2000多只粮船阻隔在邳州,无法通行。隆庆五年 (1571)四月,黄河在邳州决口10余处,损失漕船千计、粮食40万石,匙头湾以下80里河道淤塞。万历二十一年(1593)大雨,汶河暴涨决口,洪水下灌徐州、沛县,冲毁漕河堤坝200多里。万历二十五年(1597),黄河又在单县黄垌决口,河道向南迁移,徐州、吕梁以下河段几乎断流。
  徐州、吕梁二洪,即徐州城东南“借黄行运”河道上的两处急流。汉代以前,这两处急流就是古泗水上有名的险滩。南宋建炎二年(1128),黄河夺泗水人淮,此后,徐州、吕梁二洪的水流较以前更为湍急,是南北漕运通道上的重要障碍。永乐朝开通京杭大运河之初,黄河水流充足时,漕粮之船能够通过此二洪,水少时难行。为保证漕运的畅通,明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设立专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吕梁洪上闸设洪夫1050名、稍水123名,下闸设洪夫500名、稍水90名。他们都是吕梁本地精通水性者,即便如此,吕梁漕运仍然十分艰难。
  黄泛和徐州、吕梁二洪,成为影响3000里运河通畅的病根。
  二、“泇河之议”与珈运河的开凿京杭大运河在淮阴至徐州段,有330里与黄河并行,从江南北上的漕船,借黄河行运。据《明史.河渠志》记载,从嘉靖六年(1527)至万历三年(1575),邳州经徐州至济宁运道发生的“黄河害运”事件,达10次之多。其间,许多漕河大臣,前赴后继,上奏朝廷,力谏开凿泇运河,以“避黄保漕”,彻底解决“黄泛害运,,问题。由于张居正的阻挠,迟迟没能付诸实施。张居正死后多年,万历皇帝才做出开伽决定,彻底解决了“黄泛害运”的问题,使国家命脉得以畅通,同时成就了台儿庄几百年的繁盛。开凿泇运河,从初议到实行至最后完成,几经周折,前后历经30多年,可大体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动议阶段。据清雍正三年(H25)成书的《行水金鉴》记载,明隆庆三年(1569)七月,“河决沛县”,决口的河水自考城、虞城、曹县、单县、丰县、沛县直抵徐州,沿线俱受其害,茶城淤塞,2000余艘粮船在邳州受阻。总河都御史翁大立视察徐州子房山、梁山、境山、地浜沟、马家桥等地。在摸清情况之后,建议“自马家桥,经利国监,人泇口,出邳州”,“可别开一河(泇河)以漕”,以避黄河运道秦沟、徐吕之险,实现经久之策。翁大立召集官员商议,将结果上奏隆庆皇帝,皇帝下令立刻着手实施。此为开凿泇河运道刍议之始。但没过多久, 黄河水落,漕运恢复正常通行,开洳之议遂遭搁置。
  第二阶段,动工阶段。万历二十一年(1593),暴雨大作,黄河在汶上决口,洪水进人徐州和沛县,溃漕堤200里,运道受阻。万历二十二年(1594),总理河道的工部尚书舒应龙为求通泄之途,在微山湖东的韩家庄、性义岭南,绕开需要开凿石方的葛墟岭,开了一条通往彭河的40里支渠,引湖水由彭河人泇河。在李家石桥至万家庄之间的湖口,筑长八千四百六十丈、宽一丈的堤坝,渠口创建石闸以备蓄泄。这项泇运河开凿史上最早的工程,为后来的开泇奠定了基础,舒应龙因此成为“开泇第一人”。
  第三阶段,初通阶段。万历二十五年(1597),黄河在黄烟口决口后南徙,镇口淤塞,徐州、吕梁二洪河段的河水干涸。这期间,朝廷在分黄导淮上序力甚大,开李吉口、小浮桥及镇口以下的旧道,建闸接引黄河水济运。可是,因为黄河水泥沙含量高,河道疏浚不久即淤塞,有人提出这样做不是长久之计。次年三月,工科给事中杨应文、吏科给事中杨廷兰请求开挖伽河,并在奏折中分析了开伽的地理优势和可行性。他们的上疏引起朝廷重视。次年,都御史总河刘东星、夏镇分司梅守相提议继续韩庄未竟的工程,疏浚微山湖东已开的支河,上通西柳庄,下接韩庄,以避微山湖口“突遇狂飙,未免败没”之险;东南方向万家庄、台家庄、侯家湾、良城等“山冈高阜,多砂礓石块,极难为工”处,力凿成河,以接洳口,轻小粮船可以通行。他们的奏议得到批准,但因为当年水势太大而没能施工。万历二十八年(1600),工部覆直隶巡按御史佴祺,复请开洳河。都御史总河刘东星奉旨来到泇河工地,不问浅狭难易,坚持向前推进,开通了最难施工的河段,并在巨梁桥建石闸1座,德胜、万年、万家庄各建草闸1座,使伽运河道的基本走向由此定型。
  第四阶段,功成阶段。万历二十九年(1601),刘东星积劳成疾,在任上殉职。然而,伽河雏形已定,通航成效得以显现,继续开泇已呈必然之势。万历三十一年(1603),黄河再次大决单县苏家庄及曹县楼堤,冲沛县四铺口太行堤,形成百年不遇洪灾。四月,工部右侍郎李化龙总理河道,复议开伽河,以避河险。次年正月,李化龙上奏开洳之利,提出六善二不疑:“泇河开而运不借河,河水有无听之,善一。以二百六十里之洳河,避三百三十里之黄河,善二。运不借河,则我为政得以熟察机宜而治之,善三。估费二十万金,开河二百六十里,视朱衡新河事半功倍,善四。开河必行召募,春荒役兴,麦熟人散,富民不扰,穷民得以养,善五。粮船过洪,必约春尽,实畏河涨,运人洳河,朝暮无妨,善六。为陵捍患,为民御灾,无疑者一。徐州向苦洪水,伽河既开,则徐民之为鱼者亦少,无疑者二。”万历皇帝认为这是长久之计,下令立即开工。李化龙走马上任,开通了从夏镇到直河口260里的伽河,避开了330里黄河之险。八月,伽运河正式开通。这一年,运送漕粮的船只三分之二通过泇运河北上。
  从隆庆年间翁大立提议开洳,到万历三十二年洳运河全线通航,中间经历了30多年时间。这段航道的开通,使京杭大运河的通航时间每年增加90天, 航程缩短3天。经伽运河北上的漕船,每年在7700~8000艘之间,运送漕粮420万石。使得京杭大运河真正成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命脉。
  三、开泇功臣舒应龙、刘东星、李化龙开凿泇运河,是明代运河整治的重要工程。在开凿过程中,舒应龙、刘东星、李化龙三位大臣起到了关键作用,被后人称为“泇河三公”。明清两代朝廷,对他们的贡献给了应有的褒奖。明朝万历皇帝赐李化龙谥号“襄毅”,天启皇帝赐刘东星谥号“庄靖”。清朝乾隆年间,漕运总督杨锡绂高度赞扬了“三公开泇”的功绩,指出:“泇之开,河臣舒公应龙建其议,刘公东星继其事,李公化龙毕其功,在当日言事诸臣,好以口舌持短长,或忌或阻啧有繁言,而三公殚心国事,不恤人言,尽智竭力,前后相继,疏凿挑浚,卒避三百里黄流之险,而成此二百六十里安流之运道,岂非万世之利……三公不可无祀。”®乾隆二十九年(1764), 杨锡绂在万年闸北首(今峄城区古邵镇杨闸关村)建三公祠,颂扬他们的功绩。据《乾隆起居注》记载,乾隆三十年(I765)四月二十七日,乾隆皇帝从江南返京,驻跸万年驿大营,题写了“绩均伽运恭悬祠”。
  舒应龙(? ~1615),字时见,号中阳,广西全州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万历二十年(1592),由南京兵部尚书任上召人京师为工部尚书,总理河道。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汶河决口,下灌沛县、徐州,冲毁运河堤坝200多里。舒应龙上奏朝廷,恳请在韩庄以东开挖一条支渠,以宣泄微山湖及鱼台等县的积水。准奏后,于次年动工,用5个月的时间开挖了40里长的中心沟,成为伽运河的上游。
  刘东星(1538〜1601),字子明,山西沁水人。明隆庆二年进士。万历中叶任河漕总理、工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万历二十七年(1599),刘东星和梅守相提出,继续开挖韩庄中心沟,拓宽加深侯家湾、良城直通泇口的河道,使其能够行船,得到朝廷准许。因为当年河水漫过河床,未能施工。第二年,刘东星、梅守相再次奏请开泇。获得批准后,刘东星排除种种困难,动工开伽。工程费用仅用了二十分之一,伽河已开成十分之三。在准备建造巨梁桥石闸和德胜、万年、万家庄三座草闸时,刘东星积劳成疾,以身殉职。
  李化龙(1554〜1611),字于田,北直隶长垣县(今属河南)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万历三十一年(1603)六月,黄河在山东单县、曹县和江苏沛县决堤,横冲运河河道。朝廷任命李化龙为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李化龙上疏力陈开泇,获得批准。万历三十二年(1604)八月,开通泇运河,“泇河之安流,代黄河之险道,八千运艘,不两月过尽”®。万历三十三年(1605)二月,李化龙因母丧离任回家丁忧,临行之前,仍令负责运河的官员疏浚河道30里,建船闸3座,保证泇运河畅通。
  泇运河是明代漕运史上一项巨大的工程,是漕河官员与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泇运河的通航,改变了京杭大运河苏鲁交界区段借黄行运的历史,正常年景的通航时间,每年增加90天,使运河的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