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墨子的社会实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27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墨子的社会实践
分类号: B224
页数: 6
页码: 131-136
摘要: 墨子及其弟子不单纯坐而论道,阐发自己的政治主张,而是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广收弟子,宣扬自己的思想学说。墨家弟子将墨学传播到各诸侯国,成为与儒学相对抗的“显学”。墨学在具体社会实践中一直强调生产的重要性,认为抵御侵略的最好方式是富国强兵,只有国家富强才能抵御外侮。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墨子不辞劳苦,足不旋踵,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他扶危救难,帮助弱小国家抵抗强国的人侵;游说强国接受自己“兼爱”、“非攻”的思想,放弃侵略行动。
关键词: 墨子 社会实践

内容

墨子及其弟子不单纯坐而论道,阐发自己的政治主张,而是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墨子广收弟子,宣扬自己的思想学说。墨家弟子将墨学传播到各诸侯国,成为与儒学相对抗的“显学”。墨学在具体社会实践中一直强调生产的重要性,认为抵御侵略的最好方式是富国强兵,只有国家富强才能抵御外侮。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墨子不辞劳苦,足不旋踵,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他扶危救难,帮助弱小国家抵抗强国的人侵;游说强国接受自己“兼爱”、“非攻”的思想,放弃侵略行动。
  一、广收弟子,弘扬墨学
  墨子认为,要达到“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社会,需要众多的贤能之人,需要上下各阶层的共同参与,因此,他把教育当做救世济民的重要手段,广收弟子,聚徒讲学,创立了墨家学派,作为实现其政治理想的核心力量。
  墨子通过教育实践,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墨子非常重视教育改造社会的功用。《墨子•鲁问》载:鲁国有个冬天制陶、夏天耕种、自比舜的吴虑,墨子去拜访他。吴虑认为只要自己坚持义即可,是不需要言说、宣传的。墨子反驳他,认为只有统治者接受他的政治主张,才可以使国家安定,民众生活稳定,比他自己耕种纺织以求自身温饱功绩大得多。如果天下人不懂耕作,是教人耕种功绩大还是独耕呢?如果天下人不懂纺织,是教人纺织功绩大还是独自纺织功绩大?假如讨伐不义之国,是擂鼓鼓励众人前进功绩大还是独自进攻功绩大?在墨子雄辩的逻辑面前,吴虑只能做出肯定的回答。墨子由此得出结论:“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何故弗言也?若得鼓而进于义,则吾义岂不益进哉。”这一记载,既说明了墨子关于教育功用的基本观点,也展现了他从事教育积极、乐观的态度。
  人性是可以教育的吗?民众能够接受墨子的学术思想吗?墨子对此予以肯定并做出了详尽的阐述。墨子认为,无色之丝,放到黑颜料里则成黑色,放到黄颜料里则成黄色。人性如同无色之丝,其善恶是由后天的生活环境所决定的。墨子以周武王、齐桓公、晋文公等为例,认为他们都是受了正确的影响,所染颜色恰当,所以成为圣君;而夏桀、殷纣、夫差等却因所染不当,导致身死国亡。因此,用圣人之道对天下人进行教育、熏陶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正是墨子的教育目的,就是用“义”来教育弟子,使他们懂得“为义之道”,要苦而为义,吃苦耐劳,努力实现墨家的政治理想。
  墨子的教育内容既体现时代的要求,也具有墨家学说的特点。墨子在回答弟子“为义孰为大务”即应学习什么知识的问题时,提出应培养3种人才:“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也就是“谈辩”、“说书”、“从事”。“谈辩”主要学习谈话、辩论的技巧、方法,课程主要为逻辑学、语言学等。说书则是培养学者、教师,负责传播知识、培养人才,主要学习文化典籍。“从事”则是指学习农工等实际性技能。墨子的教育内容也就是根据这三种人才培养的需要而确定。《墨子》一书53篇文章也大致涵盖了上述三部分内容。
  墨子的教育对象绝大多数出身“农与工肆”,但也体现出墨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高何、县子硕本是齐国横行乡里的“暴者”,后来都成为墨子的弟子。索卢参原为“东方之巨狡”,后来成为墨子的再传弟子。三人都成为天下名士,受到各国的礼遇。
  墨子很重视教育弟子的方法。比如墨子在教育实践中运用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墨子•公孟》载,有几个学生请求墨子教他们学射箭。墨子认为,人贵有自知之明,要量力而行。依照他们的资质,做不到既学习学业,同时又能娴熟弓箭。墨子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以达到教育目的。弟子尚石子在卫国当官,因为卫君只给他丰厚的俸禄却不能听取他的主张,便辞职回来。墨子对其的表现十分赞赏,认为高石子坚持“义”,不贪图厚禄,别的弟子理应向他学习。耕柱子是墨子一个表现出色的学生,但墨子有一次严厉批评了他。耕柱子感到委屈,就问墨子,自己表现得比别人还要好,为什么受到批评呢?墨子就告诉他,骏马可以驱策远行,羊则不能。墨子视耕柱子为骏马,所以才会更加鞭策他。这样的激励方式自然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正因墨子的学说既充满理论的魅力,又重视社会实践,充分体现了当时下层民众的需求,加之墨子正确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墨学在战国初期才成为显学之一,弟子遍布天下,“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①。
  二、富国强兵,不战而胜
  作为中下层小生产者的思想代表,墨子学说从本质上而言仍是政治学说。墨子从小生产者的需求出发,主张建立一个富强、和平、安定的社会,因此富国强兵必然是其政治主张的中心内容。
  要做到富国强兵,就要追求天下之利。墨子不仅强调“兼相爱”,而且重视 “交相利”,认为义、利是统一的,追求天下之利而反对私利。天下之利也就是国富民安。为求天下之利,墨子认为,不仅社会各阶层要各从其事,各司其职,达到国家之治;同时要加强社会物质生产的正常进行,能够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能够使国家“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
  从这一主张出发,墨子不仅提出“节用”、“节葬”、“非乐”等俭朴思想,还特别强调物质生产的重要性。墨子认为,动物靠身体条件和自然条件求生存,无需依靠生产;人则不同,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从事生产,才能生存。因此,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基础,也是人类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而墨子非儒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就是反对儒者轻视物质生产劳动的态度,反对儒者对物质财富的浪费。
  墨子将农业视为国家经济的根本。农业要抓紧季节时令,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他认为劳作人口多,纯粹消费的人口少,则不会有凶年;反之,则不会有丰年,因此社会应该保证有足够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他并举例说明:一个人有10个儿子,但只有1个儿子耕作,其他9个游手好闲,将会产生粮食问题,耕作之子则会焦虑。墨子非攻,是因为战争影响农时,伤害劳动力;非乐,也是因为占用劳动力。由此而言,生产观念是墨子学说的出发点和归宿。
  墨子强调“下强从事,则财用足矣”,“贱人不强从事,则财用不足”。劝导人积极生产。他说,人们强力从事,才能富裕,才能吃饱穿暖;反之,则会贫穷,就会挨饿受冻。墨子及其后学,不仅是强力从事、积极生产的宣传者,也是身体力行者。他们对于生产民用和军用器械、修筑民用和军用工事等劳动,都肯于埋头苦干。
  墨子出于增加劳动力的考虑,注意到人口即劳动力的生产。当时各国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地广人稀,荒地无人开垦,加上连年战乱,人口消减,劳动力颇为不足。墨子将“人民之众”与“国家之富”、“刑政之治”相并列,作为国家富强的标志。因为劳动人口多,就能开辟土地,增加生产,创造财富,国家强盛。因此墨子反对统治者阻遏人口增加的措施,如加重农民负担使人民冻饿而死,发动战争使男女长久不得相聚,厚葬久丧隔离男女,君主王公大量“蓄私”使男女比例失调等。他主张推行早婚,男子20岁娶妻,女子15岁出嫁,以增加人口增殖机会。
  三、周游列国,广布政见
  墨子毕生从事其“为义”的事业,行天下之利,而除天下之害。他席不暇暖,一面聚徒讲学,传授其思想;一面奔走于诸侯列国,积极游说,期望贤能之君接纳其主张,实现其政治理想。
  在游说过程中,墨子善于根据各诸侯国的实际提出相应的政治主张。如果国家政局混乱,则大力宣扬尚贤、尚同思想;如果国家贫困,则倡导节用、节葬;如果国家奢侈风气浓厚,则引导其讲究非乐、非命;如果国家没有信仰,则号召其尊天、事鬼;如果国家好战,则以兼爱思想教导之。既坚持自身学说,又有很强的灵活性。
  墨子主要在楚国、宋国、齐国和卫国进行政治游说活动,并推荐弟子到这些国家人仕为官,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墨家的政治主张。鲁国是墨子的故里,墨子自然尽可能游说鲁君。鲁穆公担心齐国侵略鲁国,询问墨子如何应对。墨子便趁机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劝说鲁穆公尊天事鬼,爱护百姓,以厚币遍礼周边各国,使它们都以齐国为盟主,鲁国就可以免于衰亡。鲁穆公又曾咨询墨子立太子之事,墨子劝其对两个儿子的行事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观察,不宜遽下结论。
  墨子认为齐国、晋国、楚国和越国是好战之国。为实现“兼爱”、“非攻”的主张,他多次来到楚国,希望楚王采纳自己的建议。楚惠王曾聘公输般为其制造攻城器械云梯,以准备攻打宋国。墨子听说后,为阻止楚国攻宋的行动,行走了十日十夜抵达楚国都城郢。见到公输般后他质问道:楚国国土广阔而缺少劳动力,攻打宋国夺取本来已多的土地,而使本国战士死亡,可谓不聪明;宋国无罪而攻打,不是仁义行为;公输般明白这个道理而不去进谏,是对君主不忠;假使进谏没有结果,就是不够坚定。公输般被其说服后带他去见楚惠王。墨子运用雄辩的言辞迫使楚惠王认识到攻打宋国的不明智,但楚惠王因为迷信云梯的威力而不肯放弃侵略意图。于是墨子就“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般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拒之。公输般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楚惠王亲见攻防演习的胜败,又闻知墨子弟子禽滑厘等300人已经严守在宋城,只好取消攻宋的计划。“止楚攻宋”是墨子以其高超的智慧和胆识成功推行“非攻”主张的范例。
  墨子年老时曾再来楚国,与鲁阳文君交往甚密,墨子也不失时机地向鲁阳文君宣扬自己的主张。鲁阳文君咨询墨子何为忠臣。墨子告之:“所谓忠臣者,上有过,则微之以谏;己有善,则访之上,而无敢以告。外匡其邪,而人其善。尚同而无下比,是以美善在上而怨仇在下,安乐在上而忧戚在臣。”@就是说,忠臣要敢于指出君主的过失,要将善行及标准告之君主;要在国家中推行尚同,强调君主的权威。鲁阳文君贪图宋、郑之间的土地,图谋攻打郑国。墨子闻之后即加以劝止。他问鲁阳君,如果在他的封地内,大城攻打小城,大家族攻打小家族,杀掉其百姓,掠夺其牲畜财物,鲁阳君该如何处置?鲁阳君认为:封地之内皆是自己的臣民百姓,谁如果胆敢攻打掠夺,就要严厉地惩罚肇事者。墨子顺势反驳他:上天兼有天下,就像您拥有鲁阳封地一般,您今天攻打郑国,上天难道不惩罚您吗?鲁阳文君强辩:我攻打郑国,是顺应天的意愿。因为郑国人连续三代都杀其父辈,上天惩罚他们,让他们三年没有收成,我攻打郑国是协助天诛。墨子驳斥道:上天已经使郑国三年不顺了,天诛已然足够。您说是顺应上天意志,这就像一个父亲教训不成器的儿子,而其邻居也以顺应其父意志拿大棒击打儿子,这不是很不合情理的事吗?墨子进一步申述,您进攻邻国,杀害其人民,掠夺其财物,得把这些事情写在史书上,刻在碑铭上,让你的后代都知道你的所作所为。鲁阳君终于心悦诚服,放弃了攻打郑国的计划。
  宋国是墨子的祖宗之邦,墨子非常关注宋国的内政外交和国家状况,希望宋国君臣能采纳、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他和弟子们还一起成功阻止了楚国攻打宋国的企图。此外,他推荐很多弟子到宋国从政,他自己也一度接受宋昭公的敦请,出任宋国大夫,并作为宋国的使节出使卫国。后来因为宋国权臣子罕的迫害,墨子被迫离开宋国。
  为遏制齐国的好战,墨子也采取很多方法游说齐国君臣。他派遣弟子胜绰到齐国将军项子牛军中任职,希望胜绰能施展辩才说服项子牛停止攻打鲁国,但胜绰违背了他的指令,亲自参与攻鲁。墨子立即将胜绰召回,并指责他贪图利禄忘记“大义”。墨子曾亲自游说项子牛,认为攻伐鲁国是齐国的严重错误。墨子晚年时曾至齐国,亲自劝说齐王接受其“非攻”主张。墨子首先问齐王,有一把刀,能将人头轻松斩断,是否可以认为它很锋利呢?齐王不假思索地做出肯定回答。墨子进一步发问,刀虽然锋利,但谁要承担上天对这种行为的惩罚呢?齐王回答是拿人头试刀的人。墨子步步紧逼发问,侵攻邻国,屠杀百姓,又有谁来接受惩罚呢?齐王只能承认,自己要为发动侵略战争承受一切不祥的结果。墨子以其机智的提问和高超的辩才使齐王折服,取得道义上的胜利。
  虽然墨子及其弟子能够在个别的事件中实现“非攻”主张,但在当时诸侯混战、国家必须通过战争完成统一的历史大势下,很难获得彻底的成功。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墨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