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落形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235
颗粒名称: 一、聚落形态
分类号: K878
页数: 2
页码: 79-80
摘要: 北辛文化聚落遗址分布较为稀疏,虽然各聚落之间的关系还不甚明确,但大体可以勾画出北辛文化时期聚落的一般特点:这些大小不等的原始村落大都分布在近水高地,由尖顶式低矮住房组成,规模不大。这种原始质朴的小村落格局,反映了北辛文化居民已过着“日出而作,日人而息”的简朴的农耕生活,兼营狩猎和捕鱼。
关键词: 北辛文化 聚落形态

内容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根据遗址房屋的空间分布、面积、结构及包含物等情况,可以分析当时的聚落形态和社会组织关系。目前已发现北辛文化聚落遗址近百余处,主要分布于鲁中南、胶东半岛和苏北地区。其中对滕州北辛、泰安大汶口、汶上东贾柏、部平苑城、烟台白石村、灌云大伊山、连云港二涧村等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获得了较为丰富的聚落、墓葬以及文化遗物资料。
  北辛文化的居住区和墓葬区分别处于遗址不同地点,这种分布状况表明,当时已经产生了有关生死的原始宗教观念或某种信仰。居住区规模不大,一般分布有十几座房址。有的遗址中房址分布在可以相互连接的3个居住点上,各构成相对集中的一组。这一现象应与当时特定的社会组织相联系。根据房屋数量和规模可以看出,每个聚落遗址只有数十人,最多不会超过百人。有的遗址居住区内还发现了水井,井口呈椭圆形,深度不到3米。水井中部直径较大,应是当时水位线位置。在井内清理出较多的双耳陶罐,有的双耳孔内存留绳子磨痕,应是当时使用的汲水器。北辛文化遗址虽然都分布在古河流附近,但取水、用水并不便捷,在居住生活区内掏挖水井,使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方便。
  北辛文化的房屋建筑多为浅穴式或半地穴式,平面呈圆形、椭圆形和方形三种。居住面都经过加工处理,室内有灶坑,地面比较平整或内凹,有的还专意做过烘烤硬化处理。地穴周壁较直,有阶梯状或斜坡式门道。房址面积较小,均为单间,一般在6~7平方米之间,最小的房子只有3.4平方米。在一些房址内曾发现柱洞遗迹,说明当时建造房屋已使用树木做立柱,用来支撑屋顶重量。高出地面的墙壁部分,往往使用树枝类材料编扎,一面比较平整,另一面遗留有细木痕迹的草拌泥红烧土。在居住区外缘还发现了人工开挖的壕沟,这种环壕聚落具有防御功能,从当时自然环境和生态状况分析,主要是为了防御野兽袭扰。另外每年雨季来临时,还可以有效排泄居住区内的积水。
  从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看,北辛文化聚落遗址分布较为稀疏,虽然各聚落之间的关系还不甚明确,但大体可以勾画出北辛文化时期聚落的一般特点:这些大小不等的原始村落大都分布在近水高地,由尖顶式低矮住房组成,规模不大。这种原始质朴的小村落格局,反映了北辛文化居民已过着“日出而作,日人而息”的简朴的农耕生活,兼营狩猎和捕鱼。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