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汉画像石的史料价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162
颗粒名称: 滕州汉画像石的史料价值
分类号: K879.42
页数: 3
页码: 153-155
摘要: 汉画像石是一千八百年前我国民间能工巧匠创造出来的具有丰富史料价值和高超艺术价值的作品,虽然它还处在我国石刻发展史的初期,但却对后来的雕刻绘画艺术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滕州市 汉画像石 史料价值

内容

画像石,是中国古代墓室、祠堂以及墓阙上的装饰画石刻,它出现于西汉晚期,盛行于东汉。山东是全国四大集中分布区之一,而滕州市出土的画像石又在山东乃至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为我们了解汉代这一区域的历史和文化状况,提供了翔实的物质见证。
  滕州的汉画像石,遗存遍布滕州全境。不仅是全省、全国汉画像石发现比较集中的区域,而且也是我国已发现的汉画像石中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它起始于西汉武帝时期,迄于东汉末年,延续时间达三百多年。画像石内容极为丰富广博,它包括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社会生产和生活以及奇禽异兽等诸多方面。不仅是汉代社会生活的缩影,而且也透视出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尤其是早已闻名于国内外史学、冶金学界的宏道院等处的冶炼图,为我国仅有冶铁图象。而龙阳店的纺织图、黄家岭的牛耕图,则为我们研究汉代冶铁、纺织、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形象资料。“延光元年”,“永元十年”、“元嘉三年”的纪年汉画像石,又为研究汉代画像石的分期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两汉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发达,尤其是东部的鲁国、沛国、东海郡等地,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文化进步,很快跃居全国先进地区行列,奠定了画像石产生的物质基础。从自然地理位置看,滕州又处在鲁中南山地丘陵的西南边缘,一方面土地肥沃,农业耕作历史悠久,经济基础雄厚,另一方面,境内大量的山石资源,又给民间雕刻大师以充分显示自己艺术才能的物质空间。
  丰富多彩、蔚为壮观的滕州汉画像石,是一幅别开生面的历史画卷。从它所表现内容的时空表象看,大致可以划分成这样四类:一是社会生产。如耕种、耘锄等农业劳动。二是社会生活。如车骑出行、聚会谒见、讲经、战争等。三是历史故事。多是有关古代帝王、将相贤臣的内容。四是神话传说及鬼神迷信,如伏羲、女蜗、西王母、东王公等。
  滕州黄家岭的一幅农耕画像,刻画了农民的辛苦劳动。画面右边,树荫下有一人执杖而坐,好像是一个地主监工。他的前面,有众多的农夫耘锢、撒种、挽牛耕地、耙田。左边有人担食而来,为农夫送饭。这类反映生产的画像,目的好像不在于表现生产劳动本身,而是旨在夸耀地主的权势和富有。这类画面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而且也形象揭示了汉代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为我们结合文献了解汉代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状况提供了可贵的史料。滕州龙阳店出土的纺织画像石中,有络车、讳车、织机等纺织工具,表现了络线、摇纬、织布的繁忙景象。宏道院的冶铁画像,正表现了“炉囊垂坊”的“吹垂”情况。左边是鼓囊吹风冶炼,右边是锤击锻打。锻打之物虽看不清楚,但墙上挂满的长刀利剑,很容易让人想到是在制造兵器。与之相呼应的是黄家岭农耕图上面的一幅画像,中间一人在锻打,两边二人正在砺石上磨制加工,墙上则列挂着制造好的环首长刀,可能是在制作地主豪强家兵的军事装备。
  滕州汉画像石对现世生活的刻划也是丰富多采,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生活习惯——车马出行、水榭楼阁、庖厨宴饮、聚会谒见、乐舞百戏、郊游狩猎……宛若一部史诗般的画卷。滕州汉画像石中的乐舞百戏、六博棋艺,表现甚有特色。有一杂技雕刻,相当高超精彩:左边一人抛耍七只弹丸,一个拿大顶,上有缩头鸟、开明兽、双猴角力,中有一巨大华盖,柱子上表演羽人飞天,柱下两人建鼓,设两投壶,左下两人奏乐,右下两羽人格斗,右一人持连理树,一猴观望,树上一羽人正喂一只光彩照人的凤鸟,一只小凤鸟在下观望,整个画面七个人物,三个羽人,生动地描述了一个杂技团体正在进行精彩演出的过程。另外还有斗鸡图的活灵活现、形态逼真;西王母仙人世界的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等等。
  见于经史故事的画像在滕州也有发现,如孔子见老子就比较生动感人。尽管画面简单,但石刻文字清晰可见。
  神话传说部分生动体现了原始的民族精神。一是顽强的生存意识,敢与自然抗争的勇气和力量。伏羲女蜗不仅诞育了人类,而且战天斗地,表现出勇往直前的意志和决心。二是善于观察大自然并富有发明创造意识。人面兽身的扁鹊开创了中医学,发明了针灸,是中国医学史上的骄傲。三是以集体利益为重,以无私奉献为美。四是向往长生不老,幻想到天国与神为伍,共享欢乐。东王公和西王母的故事在滕州汉画像石中重复率最高,占突出的地位。反映了汉代人长寿观念中“羽化登仙,长生不死”的主导思想。'汉画像石的产生,也有一个由初创到发展、由高峰到衰亡的过程。早期的汉画像石,图案一般比较简单,技法比较稚拙,耐人寻味。到了东汉时期,逐渐趋于成熟。高峰时期呈现出大汉帝国一片繁荣的绘画艺术景象,尔后逐渐消亡。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旨韵,汉画像石都是先秦两汉宫廷壁画的继承与演进,是以刀代笔,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生龙活现的时代艺术画卷。
  汉画像石是一千八百年前我国民间能工巧匠创造出来的具有丰富史料价值和高超艺术价值的作品,虽然它还处在我国石刻发展史的初期,但却对后来的雕刻绘画艺术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汉代劳动人民创造了令后世子孙为之自豪的辉煌历史,汉画像石正是区域历史文化永不磨灭的历史见证。而滕州汉画像石博物馆的建立,为我们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处所。

知识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棗莊文物博覽》

出版者:齊魯書社

《枣庄文物博览》一书,在省、市文博部门的协助下,由枣庄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征集、编辑,现已付梓,这是我市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阅读

相关机构

张耘;孙天胜
责任者
滕州市博物馆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滕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