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汉画像石简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161
颗粒名称: 滕州汉画像石简述
分类号: K879.42
页数: 5
页码: 149-153
摘要: 滕州境内发现汉画像石较多,十八个乡镇、两个办事处均有出土。汉画像石馆现藏四百余块。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海、广东及山东省博物馆均有收藏。
关键词: 滕州市 汉画像石

内容

滕州境内发现汉画像石较多,十八个乡镇、两个办事处均有出土。汉画像石馆现藏四百余块。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海、广东及山东省博物馆均有收藏。
  西汉初年,高祖封其得力猛将夏侯婴于此,号曰“滕公”。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复封鲁恭王之子刘顺为“公邱”侯。两汉期间,这里曾置蕃薛、公邱、昌虑、戚、合乡、灵邱、休等城邑,一直是地方性的政治、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奉行“孝悌”,实行“厚葬”,因此营造墓冢的风气很盛,在墓室、祠堂、石阙等建筑物上多雕刻画像。再从地理资源上看,滕州东、北部处在群山怀抱之中,具有大量的石灰岩青石材料,可雕可凿,随意采取,加上汉代冶铁业的发达,民间绘画及雕刻家的高超技术,为滕州汉画像石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汉画像石的分期滕州汉画像石依据其画面内容,雕刻技法及有纪年的画像石,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以庄里西和高庄的石椁墓出土的画像石为代表。庄里西石椁墓群,墓室均为单室,石椁四壁刻有简单的人物、树木、房屋、垂璧及穿环纹、同心圆等图案,均是在原石板凿痕上用阴线刻划出图像,个别的壁内用铲子铲平以使物像更加突出。高庄石椁墓群相距庄里西石椁墓群仅三里,不论从墓葬形制还是从画面内容及雕刻技法上看,画面布局疏松,造型不够准确,雕刻技法稚拙的早期画像特点。
  中期,画像石较前有了很大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内容由简到繁,写意写实并行,构图较严密,且均衡匀称,雕刻技法逐渐成熟、全面。早期未见的凸面线刻、剔地浅浮雕已经出现。三山、马王及西户口出土的画像石刻划的树、鸟、房屋、鱼、人物、建筑、胡汉战争等内容由疏到密,此时的阴线刻由原生面进而磨平并剔地,再在画面上施加麻点和阴线,以增加人物或动物的局部表情。而大郭村和西户口延光元年的汉画像石刻划的西王母、伏羲、女蜗、牛羊车、开明兽、鹿车、人物等内容则是先磨平石面,次刻出物像轮廓,再刻出细部,最后剔去不需要的部分,这是凸面线刻的雕刻技法。固城永元十年人物画像则采取物像外剔地形成的弧面刻法。
  晚期,这一时期的画像石不论从内容还是从雕刻技法上都达到了顶峰。不但在同一画面上刻有神话传说、现实生活、历史故事、珍禽异兽等内容,而且还在同一石面上采取几种不同的雕刻技法。滕州出土有纪年画像石:固城永元十年(公元98年)人物画像,西户口延光元年开明兽、蹶张画像,姜屯元嘉三年六博画像,董村初平元年残碑画像,均属东汉中晚期的范畴。
  关于滕州汉画像石的年代截止问题,可以从抢救性发掘墓葬资料和当时历史背景来分析。1982年春,市造纸厂扩建厂房挖地基发现石室晋墓一座,该墓为双室,盖板、四壁及铺底均由汉画像石砌成。但是,原本作为墓主人显示战功的长条门楣战争画像石却当了盖板石,本应放在前室作为祭祀的碗中鱼、耳杯画像石确当了足部的铺底石,南壁中间的一人物画像石为了高度的统一砸去了一截。1983年秋,西古村民建房时清理出的画像石墓,墓道上盖着的却是汉代石阙上的阙顶滴水石。显然是后人用了前人的旧墓石来修的。东汉末年张角率“众徒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 兖、豫八州之人……”发动了农民起义,兖徐之间的滕县是农民起义活动的地区之一。农民起义严重打击了外戚、宦官、豪强地主的势力,使他们无法去维持这种既浪费人力、财力,又拖延时间的传统厚葬陋俗。三国时期,曹操占据该地区,更是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也就是说,此时用画像石建墓亦不可能或者说基本上停止了。虽然在两晋和刘宋时期也发现过一些石室画像墓,但其规模,结构和画面内容及雕刻技法都已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汉画像石就滕州而言,发生在西汉武帝时期或偏晚一些,盛行在西汉晚期到东汉早期,东汉中晚期达到了高峰。关于汉画像石废止的时间,应在魏晋。
  汉画像石的内容题材滕州汉画像石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是研究汉代生产、生活、战争、思想和艺术等各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纵观汉画像石的上层部分,特别是中期以后所反映的题材,多数是神话传说、迷信思想及天文星象等内容。神话传说及迷信思想是汉代官僚地主梦想成仙得道、长生不死、永享荣华富贵的超脱想法,便在墓室内刻有神仙羽人、麒麟、四神及珍禽异兽等。西户口和大郭村的画像石则是在上层刻有西王母、东王公、伏羲女蜗、九尾狐、玉兔捣药、蟾蜍、祥瑞等内容。西王母本是我国西部地区一个处在母系氏族社会后期以虎貌为图腾的部落酋长,后来人们逐渐把它附会成神人。《山海经•大荒西经》云:“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而到了汉代则流传为致人长生不死的神仙了。《汉书•五行志》载:“哀帝建平四年 ……其夏,京师、郡国民聚会里巷仟佰,高张博具,歌舞祠西王母。又传书曰: ‘母告百姓,佩此书者不死……’”。《淮南子•览冥训》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伏羲女娲形象皆刻成人身蛇尾。他们是原始的神话人物,也有人认为他们是人类的始祖,也是人的保护神。
  天象图多刻在墓室或藻井的顶部盖板上。大康留出土的汉画像石上刻有一端月被龙缠绕,月中有蟾蜍、玉兔;另一端刻一金鸟,背负日轮,日中刻三足鸟及狗;金鸟旁有群星、祥鸟和云气的图形。是汉代人们对发现太阳黑子和“日月同辉”天象的祥细记录。庄里一石刻龙缠月,月内有蟾蜍也属同一类型。东大庙、西户口、马王出土的汉画像石画面上刻出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宫中的四个星座。通过上述几幅星象图可以看出汉代劳动人民有着极其丰富的天文知识,他们是天文学的创造者。
  滕州众多画像石的中下部分描绘的则是人间生产、生活、战争及历史故事等画面。宏道院出土的画像石上刻划了“一人扶犁,一人引牛耕地的场面”,黄家岭一石刻有“三人耘働,其后一人抱一物似在播种;一人扶犁驾一牛一马耕田,其后一人使一牛拉一横长之物似在耙田碎土”;烟城画像石上刻出的“一牛一马拉犁耕田”的画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农业生产情况,并且短辕的一牛挽犁比长辕的一马一牛抬杠又要进步的多。而在黄殿岗冶铁遗址出土的长达四十公分的铁犁铧头则表明了当时的农具发达状况。
  纺织、冶铁汉画像石的发现,说明了当时手工业的盛况。在西户口、龙阳、黄家岭和造纸厂等地出土的纺织画像中,有络车、纬车、织机等工具,表现了络线、摇讳、织布等繁忙操作的景象。而这些纺织图大都刻在楼阁庭院的一角,说明它是地主庄园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宏道院的冶铁画像石,表现了“炉囊垂坊” 的“吹垂”情况,二人操作皮囊鼓风冶铸, 其后四人锻打,墙上挂满了环首长刀,一人双手举物,似在审视锻器之质量,在右三人执器操作,可见是制造兵器的作坊。黄家岭亦出土过冶锻磨制兵器的画像石。还刻有藏满刀、戟、驽、箭、盾牌和武士骑马执兵器守卫的武库画像石。通过这些画面可以看出汉代冶铁业的发达及军事装备情况和对外作战的武装力量。
  狩猎、捕捞是汉代不可缺少的生产劳动。许多画像石刻有围猎、刺兽、捕鱼等画面。西户口和大郭村出土的画像石上刻出了主人打猎后坐牛、羊车而归,犬随其后,仆人抬猎物跟回的胜利场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经济活动。
  马、牛羊车出行,筚戈田猎画像,反映了汉代统治阶级富贵豪华的生活场面。由于政治身份等级不同,车马仪仗也多寡不一,驾车的由一马到四马,西户口画像石上则有六马拉车;车又分为轺、轩、辎、蓬、安车等多种,骖腓俱备,更有驺骑导从、辟车伍佰,前迎后送,煊赫过市,活现出封建贵族的排场及威仪。
  出行图中有拥慧、执笏、执盾、击鼓、施礼等人的形象,这可能是汉代贵族形成的一种社会习俗和制度。亭台楼阁、水榭、庖厨、宴饮、音乐舞蹈、百戏、杂技、格斗、六博、斗鸡等画像,则更加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生活的奢侈。
  战争是残酷的,汉代统治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视武功为荣尚,因而对北方匈奴的征战连年不断。许多画像石刻出了人马奔腾、流矢如雨、断臂洞胸、追奔逐北、相互格斗的画面。西户口一石则刻出了胡人、步卒列阵对峙。另一石两军交战,两边车骑对驶,中间步卒张弓相射,一汉卒手提斩掉的胡人头,鲜血淋漓,尸横在地的画面。这些题材是研究汉代战争史难得的实物资料。
  历史故事在画像石中有“周公辅成王”、“泗水升鼎”、“孔子见老子”及“孟母教子”等均属历史题材,这些内容大多数是宣扬古代帝王圣贤和儒家伦理道德的。“文景之治”之后,汉代封建经济高速发展,促使着文化艺术的空前繁荣。滕州汉画像石上刻出的各种伴奏乐器、舞蹈、杂技、角抵、建鼓、耍剑、弄丸等场面,代表了当时文化艺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体现出了与外地文化交流的情况。
  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就滕州所藏四百余块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看,可分为阴线刻、凸面线刻、浅浮雕、凹人雕四种。它既不同于河南南阳的横竖纹地画面的剔地浅浮雕,也不同于四川等地的高浮雕,而和附近邹城、微山及江苏北部徐州地区的雕刻技法极为相似。因为在汉代同属徐州刺史部,经济文化关系密切,互相影响,形成了同一雕刻风格。
  阴线刻约占滕州汉画像石的百分之三十多。庄里西和高庄村出土的汉画像石雕刻的树木、人物、房子、垂壁等,图案就以写实为主,布局疏松,造型上不够准确,技法上显得古拙。而城头画像石为了使物像更加醒目突出,在阴线刻的基础上凿加了麻点或鱼鳞纹。而西户口的画面则采用了磨光石面再用阴线刻出图像的技法。善庄出土的庖厨图也是这种雕法。
  凸面线刻(亦称平面浅浮雕),此种雕刻技法约占滕州汉画像石的百分之十左右。西户口延光元年和董家村初平元年残碑画像石刻,都是用这种雕刻法来处理的。
  剔地浅浮雕,此种雕刻技法约占滕州汉画像石的百分之六十。孙楼和前莱村的汉画像石则代表了这一种刻法。
  凹人雕在滕州发现的较少,已见著录的碗中鱼、体中置耳杯,均是在物像轮廓线内大部或全部下凹,鱼的画面不平整,耳杯下凹较深。
  汉画像石的艺术风格汉画像石在中国的绘画艺术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但反映了两汉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态,而且开辟了魏晋南北朝绘画的先河。目前除少量的帛画、漆画和壁画外,留存下来最多的是汉画像石。滕州的汉画像石不论有多少种雕刻技法,但主体都是线条。它和绘画差不多,表现了线条艺术,类似绘画中的“没骨画法”,为了表现物像特定质感,画像内运用其它线条如柔滑的衣服用“高古游丝”线条等,西户口的“孔子见老子”和善庄的庖厨图画像石就是采取这种手法。
  汉代工匠们在艺术创造上以刀代笔,以写实为主,勾勒轮廓,善于抓住大体大貌,他们懂得仅注意细小的地方会失去整体的道理。因而在形象的塑造上,能从大体上着眼,着重突出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车马出行之所以生动,就在于当时的作者能抓住它的大貌大势;田猎场面之所以有气势,舞姿之所以翩翩有致,战争场面你死我活的搏斗,也是由于作者既抓大貌又抓对象的基本规律。他们以大刀阔斧和丰富的想象力刻凿出了物像的形象,有的地方用粗线条,有的细部用阴线条来刻划物像的神态,有些地方虽不注意细部形象的准确,但也抓住了人物和动物的精神状态。这种以线刻和浮雕相结合的画像石显得质朴厚重,豪迈粗放,浑朴古拙,不愧为我国古代绘画和雕刻艺术的珍品。
  滕州中晚期的汉画像石,构图严密,不留空白,雕刻内容大多数为一个故事情节分层,但基本上都是围绕一个主体内容而发展,这种表现方法,正是我国绘画的传统形式之一,也是丰富并充实画面内容的一种巧妙手法,这种手法在后世的民间绘画及连环画中获得了较大发展。

知识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棗莊文物博覽》

出版者:齊魯書社

《枣庄文物博览》一书,在省、市文博部门的协助下,由枣庄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征集、编辑,现已付梓,这是我市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阅读

相关机构

滕州市博物馆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滕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