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图书馆
枣庄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枣庄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馆藏古代兵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156
颗粒名称:
馆藏古代兵器
分类号:
K875.8
页数:
3
页码:
137-139
摘要:
兵器是我国战争史、兵器史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开始发现使用戈、戚、矢镞等青铜兵器,及后来各时代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兵器,品种逐步增多,反映了各时期的战争状况。
关键词:
古代兵器
文物考古
内容
兵器是我国战争史、兵器史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开始发现使用戈、戚、矢镞等青铜兵器,及后来各时代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兵器,品种逐步增多,反映了各时期的战争状况。兵器的演变与战争的组织方式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又具备宗教暴力的象征。古语“国之大事,惟祀与戎”,反映的就是宗教祭祀和军事行动的重要性。
远古时,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以石块、木棒作为武器袭击野兽,从而产生了最初的武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专门打制的石质工具便逐渐产生,石斧、石刀、弹丸、石镞等是最初的狩猎工具,随着战争的需要逐步变成了武器,战争随着私有财产的产生和掠夺而日渐剧烈,从而不断地推动着兵器的发展和演进。
本文就滕州市博物馆馆藏青铜兵器作一简述。
戈古称勾兵,是用以钩杀的兵器,由援、阑、胡、内等部分组成。援部两侧均有锋利的双面刃,用于推、捣、勾拉,后部有为装秘(即木柄)而设的榫状内,内与援接合部有阑和胡。戈最早出现在二里头文化时期,盛行殷周时期,秦以后逐渐消失。滕州博物馆馆藏戈,商代。长方形内,三角形援,内与援各有一圆孔穿,内两侧铸有饕餮纹,通长22.2厘米。
‘史戈,西周,滕州市官桥镇前掌大村出土。銎内,直援,中直脊,有栏,三穿,内部铸一字“史”,通长26厘米。
王子反戈,春秋,滕州市城郊乡采购站征集。援狭窄,前锋峻削呈圭状,长胡,直内,有栏,三穿,通长22.6厘米。
元戈,战国,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援狭窄,弓曲呈弧状,长胡,内部上翘,有刃,有栏,三穿,栏侧铸铭文三字 “元之艏”。通长24.5厘米。
矛古代的主要兵器。长柄,有刃,用以刺敌。铜矛由石矛发展演进而来。矛体分锋刃和骹两部分组成,锋分前锋和两翼。最早的矛用兽角,竹木或尖形石块制作,商周时期开始用青铜制作,商代早期的矛翼叶不明显,断面略呈棱形,銎部呈圆形,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多阔刃,锋端尖锐,春秋中晚期多狭刃,且有血糟,汉代以后多用铁矛。滕州市姜屯镇庄里村出土的矛,是商晚期,叶呈柳叶形,圆形骹,中部起脊,扁圆形銎口,骹上有半圆形环系,高19厘米。
戟《说文》:“有枝兵也。”用于车兵,也用于徒兵。戟是戈矛的合体,可以刺、勾、斩,是一物有三用的兵器,其形制可分为三种,一是戈、矛合铸一体,二是戈、矛分体组合,三是有多戈与矛组合而成,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略作十字形,后又有卜字形,装有长秘。质地最早为青铜,至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铁戟。据文献记载:“戟广寸又半寸,内三之,胡四之,援五之。倨句中矩,与刺重三锊。”古代宫门立戟作为仪仗,唐代凡官,勋、阶都是三品的可立戟于门,所以称显贵之家为戟门。
薛师戟,战国,长方形内,后部呈三矩齿状,平援,长胡,有阑,上部残,三长方形长穿,阑侧铸铭文二字“薛师”。通长24.2厘米,胡长19.5厘米。
钺、戚为同一类兵器。古代用于砍杀的兵器,由石斧演化而来。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及二里头文化时期亦有玉钺出现。盛行于商周之际,多为王室礼器,具有权力的象征和仪仗作用。
滕州市张汪镇黄殿岗村出土的战国钺,斧形,长方形銎,刃尖外侈两面呈弧形,长25.5厘米,刃宽34.9厘米。
刀削古代砍杀的兵器,流行于商周之际,其形体长而宽厚,有板式和銎式两种,板式刀柄部较短,前部宽肥。刃尖向后上方翻卷,宛若云勾,后有长条直柄;銎式刀身与前无别,唯其背部有等距纵排的环銎。削形刀以商周时期种类多而流行普遍,刀锋刃端都尖而瘦削,且微上翘,皆有柄,按其首的形制分为马、牛、鹿首和銮玲数种。铁刀出现于战国时期,南北朝时期以后钢刀成为步、骑兵的主要武器。
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环首刀,商代。背微拱,刃微凹,翘尖,刀柄呈扁平长条形,柄端有一圆环。通长28厘米。
剑短兵器,两面开刀,中间有脊,短柄。剑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刃骨短剑”,铜剑出现于西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开始出现铁剑,早期的剑为柳叶形,体形较宽,春秋战国剑身长体厚,有血糟,长度约在50-60厘米,少数超过70厘米。铁剑沿袭春秋的扁茎剑发展成为窄而长,长度约在80-90厘米。据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名剑很多,如干将、莫邪、龙泉、太阿、鱼肠等为世人所称道。
滕州市前掌大村出土的匕首剑,商代晚期。曲柄、首作铃形,柄饰二长方形孔,背微弓,长31厘米。春秋时代剑,藏于滕州博物馆。剑身瘦长呈叶状,脊凸起,斜从,扁茎,无格,长39.5厘米。
战国剑,剑身瘦长,脊呈直线,斜从而宽,前锷收狭,锋部尖锐,剑首圆箍形,剑茎为圆柱形,有两箍,镡作倒凹字形。长54厘米。
弩、弩机弩是具有远射和杀伤较强的武器。它产生于春秋初期,是一种利用机械发射羽箭的兵器,由弓演进而成,战国时期出现了擘张弩和蹶张弩,汉代又出现了能连续发箭的连弩;宋代出现了床弩。弩经过春秋至秦汉不断改进,张力的强度不断增加,在装置上增加射箭的数量,变单数为多数。弩弦张力的强度,古代以“石”为单位,据文献记载为一、三、四、五、六、七、八、十、十二石等数种,一般使用为六石,射程约合260米左右。弩机,是弩的铜质机件,装置于弩的后部,是发射箭镞的机械,由望山、牙、悬刀和钩组成,春秋战国时期弩机,均无郭,仅有钩弦用的牙,两汉、三国和魏晋时期弩的使用相当普遍。
滕州市张汪镇陈庄村征集汉代弩机,长方形郭,有望山、悬刀和钩组成,郭及望山两侧有镶嵌金丝的凤纹。长15.3厘米。
弓形器盛行于商代后期及西周早期。对弓形器的用途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它常与矢族同出,应当与弓、矢有关,从其出土位置推测,它应该是缚在驰弓外面以保持弓的弧度,是辅助工具。二是此种器物在墓葬中多出于死者的腰际,是一种系在腰带上使用的工具,可能是“挂缰器”,即古代马车双驭者或骑手用来挂马缰而解放双手的工具。
滕州市庄里西村出土弓形器,西周早期。弓身呈长条形,向上拱起,中有一圆凸泡,两端连弧状曲臂,两臂端各有一圆铃,内含弹丸。通长36厘米。
镞由锋刃、翼、脊和铤组成,最早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时期,石镞、骨镞共存,多为扁平无脊式和双翼圆脊带铤式两种,商代以石、骨镞为主,铜镞多为双翼式后部有铤,西周时期为双翼后掠式,双翼的后锋与脊部脱离,并逐渐演化为春秋时期的长翼式。春秋战国时期流行长翼式和三棱式镞,并有铁镞开始出现。
胄即头盔,出现于商代,作战时用以保护头部。多用铜铁制成,也有用藤或皮革制作,青铜胄在殷墟前期墓葬中已有发现,高约20厘米左右,顶部有一管用于插缨,左右及后部向下延伸,以保护耳和颈。战国以后,铁胄逐渐取代青铜胄。
滕州市官桥镇前掌大村出土的胄,商代晚期,呈帽形,上部呈脊状,圆形护耳,面部为兽面形,内部皮革衬里,颈处有两排蚌片装饰,高25厘米。
古代兵器远去了战火硝烟,当年的智慧结晶,在今天的时代里,进入了文物的学术领域。它所折射的文化视角及蕴藏的内涵,都是我们对军械史研究的珍贵资料。
知识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出版者:齊魯書社
《枣庄文物博览》一书,在省、市文博部门的协助下,由枣庄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征集、编辑,现已付梓,这是我市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阅读
相关人物
杜传敏
责任者
相关机构
滕州市博物馆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滕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