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图书馆
枣庄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枣庄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庄里西遗址考古的收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143
颗粒名称:
庄里西遗址考古的收获
分类号:
K878
页数:
4
页码:
116-119
摘要: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滕州市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发掘队,于1995年10月对庄里西遗址,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考古钻探与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达200余平方米,清理龙山文化时期的灰坑、窑穴140余个,房址5座,两周至汉代墓葬59座,出土青铜器、玉、石器、陶器、骨器和蚌器等各类文化遗物1000余件。
关键词:
庄西里
遗址考古
收获
内容
庄里西遗址,位于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西侧约200米处,是一处高出地面约4~6米的台地,当地俗城“城顶”,亦称“鬼城子”,相传为汉代公丘故城。长期以来,由于雨水冲刷等因,周围形成约5米以上的断崖,并暴露有仅代石棺墓、灰土层、灰坑和一些砂灰陶片及兽骨、蚌壳等。经钻探得知,遗址平面呈椭圆形,面积近10万平方米,时代延续较长,从龙山文化时期、商周、春秋战国一直到汉代,中间并无大的缺环。六十年代以后,遗址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滕州市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发掘队,于1995年10月对庄里西遗址,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考古钻探与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达200余平方米,清理龙山文化时期的灰坑、窑穴140余个,房址5座,两周至汉代墓葬59座,出土青铜器、玉、石器、陶器、骨器和蚌器等各类文化遗物1000余件。对于深入研究该地区龙山文化时期的文化面貌、特征及古代滕国的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灰坑内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人工栽培的炭化稻米,为研究黄河下游地区的史前时期的农业生产以及亚洲稻的向外传播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这一发现,1997年1月5日的中国文物报曾进行了宣传报道,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的重视。龙山文化时期的遗迹,主要是一些灰坑和部分窑穴。灰坑形状大致可以分为圆形、椭圆形、方形和不规则诸种。一般为斜直壁,平底或圜底,多数灰坑面积较大,坑内堆积呈灰褐色,土质较软,包含物非常丰富。其中以陶器为主,主要有鼎、盆、豆、杯、纺轮等。石器有铲、斧、锛和镞等。骨器只有针和锥,蚌器仅见有镰。部分灰坑内遗留有猪、鹿、水牛角及鱼蚌、螺等水生动物残骸,其中发现1件保存完整的龟甲壳。龙山文化时期的房址发现较少,且多残破,基址上部已不存在,仅剩有基槽和柱洞。基槽宽一般为0.6米,深1米左右,柱洞多呈圆形,筒状,斜直壁,圜底或平底,直径一般在0.15~0.40米之间,最深者达1米以上。
西周时期的墓葬共清理26座,皆竖穴土坑,椁室按尺寸大小分三种类型,面积大者40余平方米,小者10余平方米,墓坑深度不等,一般在1~4米之间。多数墓葬有棺有椁,葬具分为两椁一棺、一梓两棺、一梓一棺及一棺等不同形式。大型墓葬一般积炭积蚌壳,有的墓葬带边箱、脚箱或头箱。50号墓内还发现有一个殉人。这批墓葬虽然多数在早年或近现代遭不同程度的盗掘,但出土随葬品仍然很丰富。主要是青铜器、玉、石器、陶器和骨器等。青铜器主要有鼎、瓶、盘、匝、盥、戈、刀、削、剑以及大量车马器构件等;玉器主要是璜、串饰及各种式样动物形象的佩件;陶器仅有鬲、豆、罐、壶和簋等。特别是7号墓葬,出土陶、铜、玉器之丰,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座未被盗扰的中小型墓葬,墓坑长3.90米,宽2.70米左右,一棺一椁,墓主头向北,面向上,仰身直肢。墓内随葬品应有尽有,据统计有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各类文物250余件,仅玉器就达100多件。其中青铜器有鼎、盥、匝、盘、颇、剑、戈、镞、削、凿、鱼刀及车軎、马衔和马镳等一批车马器构件;陶器仅有豆和罐等少数几件容器。尤其是死者头部及其周围出土的大批小型动物造型的玉器佩件及小玉珠、松绿石等串饰,当属玉器中的精品,具有相当高的欣赏及研究价值。这些玉器,从摆放位置推测,可能是当时盖在墓主人头部的一种覆面。这类墓葬1978年曾发现一座内有两殷一鬲,鬲上有铭文二行,七字:五乍塍(滕)公宝尊葬。铜鬲是“吾”为滕公所作。1982年又发现一座铜器墓,出土鼎、簋、鬲、壶等六件,鼎铭文:“滕侯乍(作)宝尊葬。”簋器底部有8字,“滕侯乍(作)滕公宝尊彝。”由此可知,这批铜器应属于西周滕国之器。滕是武王灭商后,其庶弟叔绣的封国,看来庄里西遗址即滕国国君墓葬所在地。
汉代墓葬共清理33座,墓葬结构分为木棺、瓦棺、空心砖和石椁墓四种类型。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其中发现的石椁墓最富特色。椁的周围由四块石板组成,下面由石板铺底,上面有盖,其上再盖一块石板,个别的则无盖,直接加盖板。有的墓葬带壁龛,龛内放置陶器,主要是鼎和壶,多数为四件。图案线条比较简单,主要有菱形纹、树木纹、串壁纹等,个别刻划有人物、房屋、铺首和一些鸟兽的图案,其刻划手法简洁、明快、线条流畅清晰,反映了西汉早期画像的某些特点。石椁内皆有木棺,均已经腐烂,仅见棕红色朽木和黑色或红色漆皮。随葬品主要是陶器,青铜器比较少。随葬品的陈放位置是:陶器放棺外,有的放在壁龛内,小件铜器或玉器等放在棺内。陶器组合比较简单,器形特征变化不大,主要是鼎、盒、壶、盘等。大部分陶器表面有黄、红、白等彩绘,色彩大部分已经脱落,图案模糊不清。铜器仅有剑、矛、钱和玛瑙环。根据陶器组合、器物特征、画像石的雕刻技法、画像内容分析,这批画像石墓的时代应为西汉早期,大约在汉武帝前后。这批画像石墓的发现,填补了枣滕地区西汉早期画像石墓葬资料不足的缺陷。
庄里西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大量龙山文化时期的炭化稻米及其它植物果实和种子,如野大豆、黍、高粱、葡萄和酸枣等的果核以及蔷薇科植物籽实,是这次发掘所获的重要成果之一。这些植物遗存出自灰坑的填土中,由于数量少,形状小,且分布不集中,所以在正常发掘中是难以用肉眼观察到的,考古工作人员对13个含腐植质较多的典型灰坑中的灰土进行了水洗和浮选,从中精心挑选出大量的炭化颗粒籽实,这些植物遗存虽然已经炭化,但从其外部形态观察,仍能清楚准确地鉴定出其科属。据初步统计,数量多达280余粒。其中在77号灰坑中就发现160多粒。这是迄今为止在山东地区史前文化遗址中发现炭水稻米数量最多的例证。这些保存完好的炭化稻米,外观同现在的稻米基本一致,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测定浮选出来的炭化稻米,是当时人工栽培的梗稻的米粒。这批炭化稻米的年代约距今_ 年左右,属于龙山文化的中晚期阶段。
此次庄里西遗址发掘中浮选的大量炭化稻米遗存,证实位于黄河下游的枣滕地区在龙山文化时期是人工栽培水稻的重要地区之一。这不仅对于研究当时的农业经济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探讨黄河下游地区的稻作农业在中国产生、发展乃至为亚洲稻的向东传播,进而传到辽东半岛、韩国和日本等地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对于深入研究山东地区史前文化时期的稻作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水稻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作物,对于它的起源、分化与传播路线,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经久不衰讨论的热门话题。关于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记录,《史记•夏本记》中有“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记载,《诗经•鲁颂•阅官》篇已经把鲁国种稻的历史追溯至大禹时代了。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考古资料的日益增多,进一步说明我国的稻作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大量考古资料反映,早在_年以前,山东地区当时的气候较现在湿润温暖,且雨量充沛,水草茂盛,湖沼发育,平均气温高出现在2~3T,正值全球性温暖湿润的气候期。属温暖带向中亚热带的过渡,即与现在的长江流域的气候特征基本相同。更具体讲,同今日南方地区的洞庭湖一带有着极为相似的生态环境。特别是目前一些南方地区才见到的动物在枣滕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证实该地区森林植被茂密,气候较现在温暖湿润。同时分布着林地,灌丛和淡水湖沼、河流等水域,再加上当时气候温暖、湿润的季风特征,又是古代人类采集酸枣、葡萄、李子和野大豆的理想场所。这种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适应古代人类的定居生活、人中繁衍、聚落形态的扩大和古代文化的培育。就水稻栽培而言,就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耕作技术,不可能在较短时期内所掌握。因此,人类只有经过长期的劳动实践,才能逐渐掌握水稻的栽培与管理技术,并使之成为当时古代先民的主要农作物。这次庄里西遗址发现的炭化稻米,为研究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发展与向外传播等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知识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出版者:齊魯書社
《枣庄文物博览》一书,在省、市文博部门的协助下,由枣庄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征集、编辑,现已付梓,这是我市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阅读
相关人物
何德亮
责任者
相关机构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
相关机构
滕州市博物馆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滕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