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博物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名胜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115
颗粒名称: 枣庄市博物馆
分类号: G26
页数: 4
页码: 302-305
摘要: 在枣庄市南郊新兴起的建筑区内,有一座雄伟壮观的仿古砖石结构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全市的文物收藏、陈列和考古研究中心——枣庄市博物馆。
关键词: 博物馆 枣庄市博物馆

内容

在枣庄市南郊新兴起的建筑区内,有一座雄伟壮观的仿古砖石结构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全市的文物收藏、陈列和考古研究中心——枣庄市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是综合性地志博物馆,以陈列历史文物为主,专题文物为辅。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十分优越,南面是宽阔笔直的光明路,与市科技馆相邻;东面大门外是南北走向的龙庭路,绿树挺立,环境幽静;北面是儿童乐园。这里组成了一个现代化建筑与仿古建筑相结合的建筑群体,成为全市群众文化娱乐和汲取知i只的重要活动场所。
  这座博物馆的前身是枣庄市文物管理站,创建于1977年。随着枣庄经济的振兴,经过短短几年时间,文物考古工作也有了令人振奋的进展。1980年开展了文物大普查,最近几年又进行了文物复查,有计划地科学发掘了一批古窑址、古墓群,发现各类文物古迹800余处,收藏文物已达4000多件。
  这座博物馆占地16亩,采用具有民族特色的仿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工艺,集园林、建筑于一体。大门是一道仿汉阙式具有牌楼风格的建筑,雕梁画栋,斗拱立柱,浑然一体。檐顶上覆以金色琉璃瓦,兽脊相对,玲珑有致。门楣内外有名人题写的匾额,正面镌草书 “物华人杰”,背面隶书题刻“览古稽史”。大门两侧,是一对巨大的圆雕青石麒麟。围墙宛如长龙,起伏错落。
  院内主体建筑是陈列大楼,平面呈工字形,楼高两层,中间突起为攒尖式宝顶,覆以金黄琉璃瓦,显得嵯峨壮观。展厅大门仿汉阙结构,主柱嵌贴黑色花岗石,显得光润平滑,庄严肃穆。门楣上有当代著名诗人贺敬之题写的馆名,阳光之下,金黄大字熠熠生辉。大门两侧,分别拼嵌两幅对称巨型石刻图案。右侧是山东史前图画文字和甲骨文,左侧是仿战国凤鸟图案。整个主展楼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陈列面积2225平方米,共设一个门厅,四个主展厅,四个侧展厅。一楼两个主展厅举办 “枣庄历史文物陈列”。西展厅陈列文物分史前、商周、春秋战国几个单元,向观众展示200余件本市出土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石器、骨器; 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兵器;薛国故城出土的典型文物等。东展厅分两汉、隋唐、宋元明清几个单元,陈列200余件汉墓出土的各种陶器、陶模型、铁器、隋代铜佛造像、历代铜镜、宋元瓷器等。二楼中部设电视厅,观众可以观赏到反映枣庄名胜古迹风土民情的录相资料。北面墙上,绘有巨幅古峄县八大景彩色壁画。东西两个侧厅,分别为近现代文物展厅和机动厅,以便经常接待外地文物巡展,促进枣庄与其他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四个侧展厅,拟分别布展“枣庄古瓷器”、“枣庄民俗”、“枣庄历史名人”、“枣庄物产”等专题陈列。三楼顶阁内设标本室,收藏着考古工作者从全市各个古遗址采集的各类文物标本,供专家学者研究使用。为了确保文物安全,博物馆各展厅内还安装有现代化的防盗设备,保卫人员通过电视监控各个要害部位的安全。
  博物馆主展楼后是一处小型园林,修有小池、凉亭和石桥,沿着池塘是一座汉画像廊。把全市各地出土的汉画像石、历代碑刻、石雕集中到这里陈列。枣庄出土的汉画像石数量较多,题材和内容丰富,有神话传说、歌舞百戏、车马出行、楼阁小榭、历史人物等。其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已引起有关专家的注目。它们以形象的资料向人们展示了汉代的社会生活,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及民俗的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这座博物馆收藏的文物,主要有陶器、石器、铜器、瓷器以及革命文物,其中不乏珍贵文物。如青铜邳伯罄,器高28.5厘米,口径36厘米,鼓腹,器身饰钩曲纹和蟠虺纹,按以垂叶纹,器口缘环刻篆体铭文27字。此器1954年出土于伊家河水利建设工地。据专家考证,其年代为战国初期,是当时邳国国君专用洒器,这件铜器为研究诸侯小国邳国的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铜泡,形状呈半球形,高1.2厘米,直径6.4厘米,表面饰云龙浮雕,泡内铸篆体铭文3行8字。此器出土于渴口乡刘庄东南半里许的战国墓中。据专家考证,铜泡为战国时齐国铸造,可能是车马器附件,泡内铭文记有具体年月和工师之名,是专门为铸造这批铜泡而打印的戳记。熹平残碑,长86厘米,宽32厘米.碑文残存5行,共计69字。此碑于1980年文物普查时发现于台儿庄区张山子镇官牧村,原出土于村西汉墓中。书体为汉隶。据考证,碑刻的时代为东汉孝灵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残碑的内容是引经据典为伯兴之妻,一个名叫陉的老妇人作传,是早期的墓志。汉碑在枣庄还是首次发现,这通残碑为研究汉代鲁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隶书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铜佛造像,共计7件,1979年出土于台儿庄区侯孟乡。其时代分别为北齐和隋代,造型为一佛二菩萨,身后有背光,其中二件有题刻文字,分别为24字和23字,文字内容为祈福吉祥之言。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件铸于一千多年前的铜佛造像的题刻中已出现了好几个简化汉字。
  象牙化石,全长3.3米,根部直径20厘米,重82公斤,呈弓形。据专家考证,这支象牙为生活于数十万年前的衲犸象化石。
  孙中山先生安葬纪念币,铜质,直径7.5厘米,重150克,正面铸孙中山先生半身像,背面为中山陵图案。此币铸于民国十八年三月十二日。这种纪念币目前在全国仅发现数枚。
  随着田野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的深入,一定还会有更多的珍贵文物出土问世,使枣庄博物馆的文物库存不断增多,放射出璀灿夺目的光彩。 (李锦山)

知识出处

枣庄名胜古迹

《枣庄名胜古迹》

为了弘扬枣庄的悠久文化历史,服务于改革开放和旅游事业,便于读者和海内外游客更多地了解枣庄,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特编辑出版《枣庄名胜古迹》一书。这本专辑,包括秀丽山川、名人胜迹、古代城址、古代建筑、古代遗址、古代墓葬、教堂寺院、革命纪念地、古树名木、城市园林、文博机构等十一部分,并配有部分名胜古迹和景点图片。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锦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