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陈郝古瓷窑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名胜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052
颗粒名称: 中陈郝古瓷窑址
分类号: K878.5
页数: 5
页码: 179-183
摘要: 枣庄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兴起烧制陶瓷的手工业作坊。考古调查表明,在全市十多处古瓷窑址中,尤以中陈郝古窑址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中陈郝的烧瓷历史已有一千四百多年,而且曾经一度作为土贡品进献京城。据《大明一统志》记•载:“兖州府土产黑瓷器,峄县出。”《乾隆府厅州县图志》载:“峄县土贡黑瓷器”。瓷土、耐火粘土和垩土是烧制瓷器的重要原料,枣庄北部山区盛产这些矿产。
关键词: 窑址 中陈郝古瓷窑址

内容

枣庄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兴起烧制陶瓷的手工业作坊。考古调查表明,在全市十多处古瓷窑址中,尤以中陈郝古窑址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中陈郝的烧瓷历史已有一千四百多年,而且曾经一度作为土贡品进献京城。据《大明一统志》记•载:“兖州府土产黑瓷器,峄县出。”《乾隆府厅州县图志》载:“峄县土贡黑瓷器”。瓷土、耐火粘土和垩土是烧制瓷器的重要原料,枣庄北部山区盛产这些矿产。《峄县志》在记述境北卓山、钓鱼台诸山地理环境时说:“(山)上多白垩”,“岭阜盘结多煤炭,多白垩青垩,坚粘不让西国产”,“其麓多白垩青垩,陶人用之,筐值百钱,居人以为利。”《峄县志•物产略》中记载的更详细:“一为土之属,赤殖黑坟(指红土与黑土)不一状,而钓台山土尤有名。至齐村、许池诸岭所产青垩白垩,质坚性粘,作什器尤良。……元时,钓台居民业陶者甚多,作治什器贾数千里,获利尤厚。近世,民鄙拙不复能为。山西陶者窃据之,每岁作诸巨器,朴质坚重,凝如金石。转毂数百,行销四方,皆得厚值。……或又谓许池所产土与博山琉璃土皆一脉,惜未试之耳。”蕴藏丰富的煤炭、瓷土原料为中陈郝烧瓷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中陈郝瓷窑址位于枣庄市区西稍偏北10公里处,属于薛城区邹坞镇中陈郝村。窑址北部是与钓台、卓山一脉相承的山麓,南部丘陵时起时伏,附近有煤矿,盛产瓷土。蟠龙河自北向南从村中流过。瓷窑址面积颇大,方圆约四五平方公里。田野中、河流边散落许多古瓷片,俯拾皆是。整个村落就建筑在手工业作坊区的废墟上,村中自地表以下3米多深全是不同时代堆积起的瓷片。历年来,村民在耕田翻土,开挖水渠时发现数以千计完整的瓷器,有日常生活所用的器皿,有造型生动灵巧的玩具。
  中陈郝古瓷窑址可以划分为三大区域。自蟠龙河出村北上,为青瓷区。河床两岸散布大量青釉瓷片和窑具,一直延伸到北陈郝和张岭村南部。田野中窑址众多,土色有灰有红,耕土层之上随处可以见到古瓷片。岸边的瓷片堆积有的地段高达3米。瓷器碎片以青釉为多,黄釉、酱釉以及釉上施褐斑彩时而可见。
  1987年,对村北青瓷区进行了发掘,文化堆积共分六层,各层土质土色和遗物不尽相同,可以划分四期。第一期年代为北朝晚期;第二期为隋代;第三期为唐代、五代;第四期为北宋。可见这处遗址延续时间之长。以挖掘的文物看,可以分为窑具、瓷器、铜器三大类。窑具主要有三足支钉、筒状支具、不规则形支具、支柱、托座、匣钵、垫圈、五齿支具,蹄形印模、垫饼、垫钉和垫板等物。瓷器有碗、胡人头像、罐、盆、盘、钵、杯、盘口壶、高足盘、器盖、执壶、水盂、灯、埙、砚等。铜器主要有隋代五铢钱、铜镜,北宋铜钱。
  这次考古发掘,在青瓷区还发现了十分重要的遗迹。有料池、窑炉、灰坑等。料池平面呈长方形,池底犹保存3厘米厚的瓷土。隋代窑炉两座,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由火道、窑门、火膛、出灰道、中心柱、窑床、烟囱组成。•隋代瓷窑炉在我国北方发现不多,在山东还是首次发现。这处距今一千三百多年的古窑炉为研究我国古代的窑炉结构、瓷器的烧造,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唐代灰坑四座,出土大量可以复原的窑具和瓷器。
  中陈郝窑址村北青瓷区发现的大量瓷器,造型古朴凝重,以实用为主,釉色青中闪绿,坚实耐用。过去研究瓷器发展史的学者大都持“南青北白”的说法,认为隋唐以前青瓷器产于南方,白瓷器产于北方。中陈郝发现的大量青瓷器表明,枣庄早在隋唐以前就开始烧制青瓷了。
  白瓷区位于中陈郝村南广阔地域。考古调查时曾在这一带采集到不少完整瓷器。尤其是东南角有一片名叫 “瓦碴地”的麦田,瓷片更为集中。白瓷区主要分布白瓷、白釉黑花瓷和绿点彩瓷,属于北方的磁州窑系。主要产品是生活用品。此外还有一些玩具,其造型无不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白瓷区曾出土几件颇有特色珍贵文物。如白釉黑花坛,体型较大,通身饰釉晶莹光润,坛体两侧饰对称黑彩花叶,极为流畅生动。白釉褐彩罐,器表饰褐色花叶,自罐沿而下周身挂满雨滴状流釉,极富韵味。三彩虎头枕,造型如卧虎,通体饰绿、黄、褐釉,虎头略扬,十分逼真。
  白瓷区文化堆积共分为二层。均为元代。此外,还发现金代房基,料池和窑炉各一座。房基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向,墙基由废弃的支柱和石块砌成,地面铺一层碎瓷片,可能是当时的一处制作瓷器的作坊。金代窑炉呈东西向,窑门向东。由火道、窑门、火膛、窑床、烟囱组成。窑的底部积有半米厚煤渣,这说明早在距今八百多年前的金代就已采用煤炭作燃料烧制瓷器了,为研究枣庄的煤矿开采历史提供了证据。
  白瓷区探方中发掘到的文物主要有窑具、瓷器两大类。窑具有托座、匣钵、圆形支具、圆箍形支具、钵形窑具、盘形窑具、火照、杵形器等,瓷器种类有碗、罐、盆、盘、鸡腿瓶、缸灯、瓶、人物像、骑马俑、狗、棋子等。其中有盏白瓷灯,造型和装饰很别致,灯外壁绘草叶纹,灯下三足,均制成童子模样,面部五官发乳十发逼真。骑马俑造型为一肩披云头帔,身罩窄袖袍,足蹬长靴的武士,执缰跨于马上。马小头短颈,胸挺臀圆,姿态活灵活现。出土的围棋子有黑白两种,与现今所用棋子相似。这说明金元时代烧制的瓷器,除了日常生活所用的器皿外,还烧制供人娱乐的用品。
  中陈郝村西为黑瓷区,地面散布大量黑瓷片,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质地坚固,施釉均匀光洁,其时代为明清时期,这些瓷器有一部分作为土贡品运往京城。
  中陈郝窑址古时是山东最大的烧瓷作坊之一,除了拥有丰富的煤炭、瓷土资源外,交通也十分便利,窑场南濒运河,地处南北大道,蟠龙河是峄境内的泥底河,古时可以通航。这一切都为瓷器的产销创造了便利条件,也是烧瓷业历经千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明清时代中陈郝已成了瓷器的集散巨镇,蟠龙河两岸窑炉林立,河上舟楫穿梭。官府专门在中陈郝建筑了公馆,设置了巡检司。众多的庙宇和石桥也布满作坊区,因此流传下“九庙十桥七十二缸瓦窑”的传说。
  中陈郝窑工们用辛勤和智慧创造了精美的瓷器,也为枣庄人民留下了一份难得的遗产。古老的瓷乡虽然已成为一片废墟,可是那些沉睡在地下的古瓷却引起了学者专家的注目,成为研究陶瓷发展史、工商业史以及文物陈列的珍品,同时也引起了日本考古学家的注意。1991年,中陈郝古窑址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锦山)中陈郝古瓷窑址出土文物

知识出处

枣庄名胜古迹

《枣庄名胜古迹》

为了弘扬枣庄的悠久文化历史,服务于改革开放和旅游事业,便于读者和海内外游客更多地了解枣庄,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特编辑出版《枣庄名胜古迹》一书。这本专辑,包括秀丽山川、名人胜迹、古代城址、古代建筑、古代遗址、古代墓葬、教堂寺院、革命纪念地、古树名木、城市园林、文博机构等十一部分,并配有部分名胜古迹和景点图片。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锦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