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寺窑神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名胜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040
颗粒名称: 甘泉寺窑神庙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3
页码: 148-150
摘要: 枣庄北十里许,有卓山横亘,山西北侧山凹处建有甘泉寺,亦称龙窝寺,寺内一泉,因其水甘冽而得名。寺旁于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建立窑神庙,庙旁立有窑神庙碑,以求神保佑煤业开发兴旺。碑文记载了枣庄煤炭开发的历史,是研究煤矿史的珍贵文物,因而文人学者来枣庄多去寻踪问古,探讨枣庄煤田开发始于何年?窑神庙碑高3米,宽1.5米。上部有“皇清”字样,周围刻龙图案,下部碑文字迹清晰可辨。
关键词: 寺庙 甘泉寺窑神庙

内容

枣庄北十里许,有卓山横亘,山西北侧山凹处建有甘泉寺,亦称龙窝寺,寺内一泉,因其水甘冽而得名。寺旁于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建立窑神庙,庙旁立有窑神庙碑,以求神保佑煤业开发兴旺。碑文记载了枣庄煤炭开发的历史,是研究煤矿史的珍贵文物,因而文人学者来枣庄多去寻踪问古,探讨枣庄煤田开发始于何年?窑神庙碑高3米,宽1.5米。上部有“皇清”字样,周围刻龙图案,下部碑文字迹清晰可辨。文字刚劲有力,碑型壮观,图文并茂。文中记载“吾邑之有煤窑,开自前朝万历间,迄于今掘取殆遍”,说明枣庄开发煤炭明朝已相当繁荣,清代诗人有诗曰:“磨塘山欲尽,煤井地皆空”。正反映了古时枣庄煤炭业的盛况,至于发现初开当在何时,或曰宋,或曰元,也各有论据。初多是农民打井合伙开采,冬闲集伙开窑,农忙则停,旧时工具简陋,手工操作,水、火、.瓦斯危害不断,科学不发达,人们对自然无法抗拒,只好求神佑之。
  至清官吏富户看到采煤有利可图,参与开掘,一时煤业大振,煤井大增,产量提高。南来北往,商贾辐辏,运河中煤船千艘,连樯北上,载煤数百万石。邑人王琛与山西太谷智太祥眼看窑户巨富,也合伙挖地掘井采煤,井深水涌却不见煤,于是携带香烛去龙窝寺祈祷,求龙王帮其撤水,并许愿得煤后“重修殿宇,并于其旁建窑神庙”。后果然采到了煤,发了财,于是在嘉庆五年四月兴工“修之,茸之,扩之,增之”。在甘泉寺旁建窑神庙,立碑记其事,工程长达年余,可见其规模。甘泉寺窑神庙历经沧桑,多年失修已毁,但旧迹犹存,庙碑完好。
  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曾任直隶东明县知事米协麟、候补知县戴华藻和峄县地主士绅集资创办了“峄县中兴矿局”,最初有工人数百人。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直隶候补道张莲芬为首的一部分官窑股东,经清政府允准,与德人天津税务司德璀琳合股创办“华德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张莲芬在全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下,毅然不再招收德股,并把公司名称前面 “华德”二字改为“商办”,由张莲芬自任公司总理。
  1912年,中兴公司自修台枣铁路通车;1913年第一大井建成投产,开始用机器采煤;同年建成发电厂;1924年、1934年第二、第三大井分别建成投产;1936年建成输出煤炭的连云港。至1936年,年产煤达182万吨,创中兴公司开办以来最高产量。
  1949年,周恩来总理召见中兴煤矿总经理黎重光,指示“煤矿事业应走社会主义道路”。之后于1950年对矿产进行了清估工作。1952年,原中兴公司经营的枣庄煤矿和政府接管的陶庄煤矿开始公私合营,并由暂设的合营委员会负责办理合营和恢复生产事宜,从而使枣庄矿区获得了新生,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常文涵)窑神庙碑刘焕生摄

知识出处

枣庄名胜古迹

《枣庄名胜古迹》

为了弘扬枣庄的悠久文化历史,服务于改革开放和旅游事业,便于读者和海内外游客更多地了解枣庄,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特编辑出版《枣庄名胜古迹》一书。这本专辑,包括秀丽山川、名人胜迹、古代城址、古代建筑、古代遗址、古代墓葬、教堂寺院、革命纪念地、古树名木、城市园林、文博机构等十一部分,并配有部分名胜古迹和景点图片。

阅读

相关人物

常文涵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