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名胜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037
颗粒名称: 孺子桥
分类号: U448.32
页数: 3
页码: 137-139
摘要: 孺子桥座落在峄城区城关镇西门外峄城大沙河上。河水自北往南流,桥呈东西向横跨水面。孺子桥为多跨梁式桥,其结构采用青石砌筑,桥面铺以石板,呈水平状态。全长90米,高2.6米,桥面宽6.8米。中部北侧近水部位砌有分水石。分水石东有桥孔5个,分水石西有桥孔7个,均呈长方形。各孔高1.6米,宽1.2一2.5米不等。桥西畔原来竖有修桥记事碑数通,现已无存。孺子桥的始建年代不详。
关键词: 石桥 孺子桥

内容

孺子桥座落在峄城区城关镇西门外峄城大沙河上。河水自北往南流,桥呈东西向横跨水面。孺子桥为多跨梁式桥,其结构采用青石砌筑,桥面铺以石板,呈水平状态。全长90米,高2.6米,桥面宽6.8米。中部北侧近水部位砌有分水石。分水石东有桥孔5个,分水石西有桥孔7个,均呈长方形。各孔高1.6米,宽1.2—2.5米不等。桥西畔原来竖有修桥记事碑数通,现已无存。孺子桥的始建年代不详。《峄县志•桥梁》有简略记载:“孺子桥,县西水上,创始无考。明弘治间知县许承芳重建,嘉靖时知县龚汝勤、陶汝弼,崇祯七年间知县乔仑先后修广之。旧名承桥,土人或曰为子桥。自陶尹辨承水即孟子所谓沧浪因改名,今仍之。”此后,孺子桥又先后于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元)、三十年(公元]9U 年)两次维修过。
  孺子桥紧傍古峄县西门,是古时峄县通往临城驿官道的必经之地,它的兴建肯定与峄县城的设置是同时的。据《峄县志》载:“峄县旧城,周十余里,北枕凤麓(即坛山),西临承河,晋兰陵郡,宋承县俱理此城,元置峄州,今县偏筑西南隅。”《齐乘》又载:“宋始移治承水东隹 ”〇这就是说,紧傍坛山南麓,位于峄城大沙河东岸的古城,晋代的兰陵郡曾一度设在此处,宋代的承县,元代的峄州城都建在此处。不过,元代的峄州城面积要大得多,城周十里。此后修建的明清城池也设在峄州城故址上,但稍微偏向元代峄州城的西南角。从现存的《峄县志•县城图》看,也确实是这样,明清两代的峄县城池是建在元峄州城旧垣之内的。晋代、宋代承水上肯定有桥,但位置不一定建在孺子桥处。现在保存的孺子桥的始建时代肯定是在元代。从《县城图》可以看出,孺子桥正对明清峄县城之西门,而这个城门很明显偏在西北城角,显得极不协调。以元峄州城来说,情况就不同,孺子桥基本上对着峄州城西墙的中部位置,这个位置应该是峄州城西门。明代的峄县城正是利用元代遗留下的孺子桥和现成的官道建成了西门。但是由于城池规模较小,不得已将西门开在西北角。也正是由于孺子桥始建于元代,到了明代弘治年间已经历了近二百年,才需要重修,以后又多次维修。
  峄城大沙河在汉代叫承水,汉以后,“承”字又写作 “丞”、“承”。所以承河上建的石桥取名叫承桥,但由于 “承”字与“子”字十分近似,而且又是生僻之字,当初建桥时,曾勒碑记其事,由于年久字迹模糊,后人便错识为“子”字,遂将“承桥”呼为“子桥”。又因为承水发源于县北部沧浪渊,而《罗子•离娄上》则载:“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所以那位姓陶的峄县知县便作了一篇“辨承水即孟子所谓沧浪”的文章,并且加以附会,把承桥改名为孺子桥,一直传呼到兮天。其实孟子所引的沧浪,历代学者考证有三地:一指汉水别流,在荆州,或指夏水。第二,认为沧浪指地名,在均县或武当县一带。第三,认为沧浪即汉水,均不在峄县境内。
  明清时代,峄县西门叫迎恩门,孺子桥一带是峄县八景之一,即“承水环烟”所在。孺子桥北不远处的河流两岸嘉树成荫,绿草如茵。每日清晨,飘渺的烟雾笼罩在河床上,象是为这小桥流水的幽胜之地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霓裳,给人一种苍茫迷濛的感觉,故有“承水环烟?美称。明人杨起凤在《过峄县》诗中称赞:“峄称名胜地,出郭绕山溪”即指此。
  今天,古老的承水在治河大军的疏浚下已经旧貌换新颜。河东岸的古城到处高楼林立,一派生机勃勃。孺子桥南边不远处,一座雄伟的钢筋水泥拱桥如长虹卧波飞渡于河床之上,仿佛在与古老的孺子桥试比高低。
  (李锦山)

知识出处

枣庄名胜古迹

《枣庄名胜古迹》

为了弘扬枣庄的悠久文化历史,服务于改革开放和旅游事业,便于读者和海内外游客更多地了解枣庄,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特编辑出版《枣庄名胜古迹》一书。这本专辑,包括秀丽山川、名人胜迹、古代城址、古代建筑、古代遗址、古代墓葬、教堂寺院、革命纪念地、古树名木、城市园林、文博机构等十一部分,并配有部分名胜古迹和景点图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