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平故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名胜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028
颗粒名称: 阴平故城
分类号: K878.3
页数: 2
页码: 111-112
摘要: 《峄县志•古迹考》记载:“阴平城,县西南三十里。 汉阴平县,属东海郡。”故城座落在群山之阳的一片开阔 地带上,今为峄城区阴平镇。它历经沧桑,越两千余年, 虽城基无存,而其名却衍续至今。
关键词: 城址 阴平故城

内容

《峄县志•古迹考》记载:“阴平城,县西南三十里。 汉阴平县,属东海郡。”故城座落在群山之阳的一片开阔 地带上,今为峄城区阴平镇。它历经沧桑,越两千余年, 虽城基无存,而其名却衍续至今。
  根据文献记载:西汉时代成帝阳朔二年(公元前23 年)二月封楚孝王之子为阴平侯。《汉书•地理志》载:阴 平,侯国,属东海郡。东汉时,有汝南汝阳人袁安,字邵公, 明帝年间,举孝廉,任阴平长,后拜楚郡太守,累迁太仆, 司空、司徒等职,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名人。西晋惠帝时期 永宁九年(公元301年),卫毅因征讨有功被封为阴平公。 综上所述,阴平故城的年代当始于西汉时代。
  故城西北隅,残存一土墩,系黄土夯筑而成。似为 城墙遗迹,残高数米。站立墩顶,极目北眺,只见数里 之外群山连绵,巅峰相错,东西蜿蜒不断,南北逶迤起 伏,气势磅礴,雄伟壮丽。
  《峄县志•山川考》载:又南迤西二十里有白草山、 文峰山(又名刺天峰)、铁角山(亦名寨山),三山联成 一体,自北部诸山迤逦而来,崇岗巨岭,势如长蛇,首 尾连绵数十里。其外悬崖数百丈,犹如城堑,四面皆山 石嶙峋,又如城堞。其西南有三峰翠起,耸入云霄,则为铁角山正顶,俗名上寨。转向西部,斗落数十丈,岩 石仅宽二三尺,其下为绝涧,俗名北城楼。再西又一峰, 奋讥而起,嵯峨北向与马头、桃花诸峰拱揖相对,俗名 为二寨。其北连峰数里,悬崖陡壁,即是白草山。转向 东南,一峰耸入云端,则是刺天峰。峰下南麓数里,即 阴平故城。源于黄山前的马跑泉,刺天峰下的老龙潭二 水相汇而成的阴平河经故城东侧滚流而下。
  故城遗址今已夷为平地,从地面迹象上观测,城址 在今阴平镇西部一带。东西约长600米,南北宽约500 米。残存的土墩内尚能分辨出夹杂汉代陶片的夯土层。地 面上散存着大量的灰色绳纹陶片,多为板瓦、瓦当等,显 系汉代建筑遗存。历年来,这里不断出土过汉代半两钱、 五铢钱、还有楚国蚁鼻钱等古币。据当地老人们回忆,故 城内曾发现过古井数眼。还出土过有汉代特点带“流 斗”的石磨等文物。
  故城东有石羊村,村旁有一石羊,长iio厘米,高 70厘米,呈卧伏状,造型古朴浑厚,雕刻手法简练,从 风格上来看,与陕西省兴平县西汉霍去病墓前石羊形状 基本相似,此羊显系汉代之遗物,其村亦因此石羊而得 名。故城南曾发现一陶井,井圈自下而上直径逐节递减, 口细底粗套砌而成,此为典型的汉代水井造砌形式。沿 故城周围附近的村庄,经常发现汉代古墓及画像石刻。 1982年曾出土了一座陶楼,高约47厘米,三层,底部有一座,两侧有梯,顶部有四柱飞檐,造型别致美观,反映了汉代建筑的风格特点。 (文光)

知识出处

枣庄名胜古迹

《枣庄名胜古迹》

为了弘扬枣庄的悠久文化历史,服务于改革开放和旅游事业,便于读者和海内外游客更多地了解枣庄,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特编辑出版《枣庄名胜古迹》一书。这本专辑,包括秀丽山川、名人胜迹、古代城址、古代建筑、古代遗址、古代墓葬、教堂寺院、革命纪念地、古树名木、城市园林、文博机构等十一部分,并配有部分名胜古迹和景点图片。

阅读

相关人物

文光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