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名胜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012
颗粒名称: 黄龙洞
分类号: K878.3
页数: 5
页码: 46-48
摘要: 在枣庄境内众多的山洞中,堪屈一指的应该首推黄龙洞。不仅大,而且奇,若是有缘领略一番黄龙洞的洞景奇观,可以令人大开眼界,流连忘返。
关键词: 洞穴 黄龙洞

内容

黄龙洞在枣庄境内众多的山洞中,堪屈一指的应该首推黄龙洞。不仅大,而且奇,若是有缘领略一番黄龙洞的洞景奇观,可以令人大开眼界,流连忘返。
  黄龙洞位于枣庄东北的北庄镇满山头村稍西北的熊耳山上,距市区约50多里路程。这一带属于抱犊崮山区,崇山峻岭,气势磅礴;深涧大壑,山重水复;林深草茂,云蚰奇奥。置身在这秀色可餐的佳境,你可以听到叮咚的泉水声,闻到诱人的野花香,吸吮到清爽的山野气息。
  黄龙洞自古以来就是一处游览胜地,提起此洞,人们莫不交口称道。那苍苔古径曾留下了古代许多文人雅士的游踪,也激发了他们的豪兴。据《峄县志•山川》卷载:“熊耳山,县北六十里,界滕县,世传黄龙禅师修真之所。上一洞空阔委折,高数丈,远十余丈。烛以火乃可深入,内更宏敞。东壁两怪石,其纹隐起如龙,爪发宛然。岩北禅骨一龛,云即师所蜕,故名黄龙洞。岩西一石,中洼如臼,壁间泉注之,可供数十人。旁多石乳,有白蝙蝠大如鸽,盖饮石乳而生长着。《道经》所云‘仙鼠千载,体白如雪,是也。洞中更产硇砂,可入药。洞旁有石罅,旧传为吕洞宾飞剑处。”同卷又载:“熊耳山,城北六十五里,巨梁山之右,界牌岭之南,高竦巍峨,周围岩石削立数百丈,惟前一鸟道可上。岩下为黄龙洞,门阔数丈,高半之,宏敞轩豁。内奉神,佛老不一。东壁石刻二字,径二寸,笔力遒古,款识万历某年,余剥落不可读。其一为邑人贾侍郎纪游诗,亦漫灭。西壁有一泉注石盂,甘冽可饮。西进口窄如窦,侧身入,高广如前而幽暗。燃炬入,所见益奇。东壁一石龙,鱗爪隐起,蜿蜓壁上作攫拿状,尤生动可怖……后洞在其阴,亦深邃。土人以恒见变怪,筑墙障之。”-去黄龙洞探奇,顺枷河源西去数里即可到达。这里是一个大山套,伽河北岸耸立着巨梁、云头、熊耳诸山,如一柄柄倚天长剑直插宵汉。南边是将军山、斗山、栲栳崮,象一道牢不可破的屏藩岿然耸立。山套中是奔腾不息的伽河,穿岩凿洞,喧啸东去。斗山多美石,可以制砚。站在巍峨的熊耳山下仰视,洞口宛如镶嵌在绿屏上的一轮宝镒。那些形态奇曲婆娑多姿的灌木从陡壁岩缝中舒展出枝叶,掩映在黄龙洞口,犹如月轮中桂枝一般。顺着铺满苍苔的羊肠小径攀援而上,便可到达位于半山腰的洞口。洞口约15米宽,8米高,呈半月形。洞口外有一株古槐,枝干挺拔。洞内极为宏敞,足可容纳千人。这里原是一座寺庙,至今还可以在废墟中寻觅到一些断碣残碑,由于日久剥蚀,字迹漫漶不清。东壁上贾三近题刻之处,由于四百年来山水浸蚀,已经无法识读。西壁上泉水潺潺溢出,滴落在岩石上叮咚有声。偶尔在洞内大喊一声,石壁上立刻发出震耳的回声,犹如黄钟大吕轰鸣。站在这里向洞外观望,一幅美妙无比的奇景立刻呈现在人们的眼前,那巨大的洞口宛如一扇巧夺天j:的窗牖,把对面三四里开外的斗山峰峦含在口中,正应了古人所描写的一句诗:南山当户转分明。
  再向洞子深处行进四五十米,有一道巨大的石壁垂落下来,如帷幕一般阻住行人。山穷水尽疑无路之际,却黄龙洞见石壁下有一个小洞•大小仅可容一人通过。向里面探视,深奥幽暗,只觉得冷气森森,扑面而来。侧耳细听,洞顶此起彼伏发出有节奏的叮咚声,那是泉水从岩棚渗落发出的声响。朝石罅深处投入石块,黑暗中便会发出闷雷似的响声。顺石罅摸索深入,渐渐开阔。稍向右拐,就着火光可以看到洞壁自上而下隆起一条石钟乳。这石钟乳十分奇特,维妙维肖犹如一条巨龙,蜿蜒攀附在石壁上.象是要吸吮洞中的泉水。据说,这条石龙就是黄龙禅师幻化成的,黄龙洞之名即由此而来。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熊耳山人爷爷的爷爷还在童年,那时这山洞里蛰居着一条黄龙,经过多年修炼,养气蓄精,能够呼风唤雨。它经常幻化成人形,作害百姓。山下的居民对它十分敬畏,把它尊崇为黄龙禅师,年年顶礼膜拜,祈求它不要作祟。可黄龙根本就不怜恤老百姓。有一次,它居然兴风作浪,把东海的水借来。一时间阴云密布,雷电交加,狂风卷着巨浪由东向西汹涌扑来,淹没了村庄和山田,六畜也被滔天大浪吞噬。老百姓纷纷逃到山上避难。可是黄龙仍不肯罢休.水越涨越高,汹涌的浪头几乎吞没了熊耳山顶。就在这生死关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恰巧路过此地,他看到黄龙作恶多端,决心铲除这条恶龙为民除害。于是,吕洞宾施展法力,和黄龙斗法斗宝。双方整整交战了三天三夜.最后吕洞宾用飞剑斩了恶龙。顷刻之间天晴日出,大水又退回东海,人们这才死里逃生。
  继续朝洞内摸索,觉得脚下渐渐倾斜,空间也越来越开阔。燃亮火光打量,里洞竟不亚于外洞,别有洞天。洞顶部象一个巨大的穹庐,石灰岩经过山水常年渗透,形成了许多石钟乳倒挂在穹庐上,千姿百态,玲珑别致,在穹庐的最顶部还有一个小溶洞,据说可以通到山顶,由于没有攀附之物,游人难以攀登上去。站在里洞朝外洞回顾,只见一线光亮透进石罅。那一团团氤氲的烟雾在洞口缭绕飘浮着,使人产生一种神奇的感觉,恍然飘飘欲仙。
  过去,黄龙洞曾是一处宗教圣地,聚集过一些僧人和道士。洞内原来安设过佛像和神像,兵荒马乱年月已经毁坏。民国年间,老道士王士贤曾经在这里办过“黄龙洞贫民私塾义务小学”。从1935年至1941年短短六年中,培养了数百名学生。抗日战争初期,黄龙洞义学是抱犊崮山区唯一的学府。八路军宣传队经常到洞内为学生讲革命道理,教抗日歌曲。1938年,国民党四十军庞炳勋部曾i度把黄龙洞作为后勤仓库,撤离时将山洞爆炸,洞内许多古迹遭到毁坏,几乎成了一片废墟。
  现在,几历沧桑的黄龙洞又以它独特的奇观异景和神话传说吸引着旅游者前来探奇,多少年来,人们为求得黄龙禅师的护佑来此顶礼膜拜,可黄龙并没降福于人间,只有今天,山区人民才真正驯服了黄龙,跨着它在致富路上风云直上。
  (李锦山)

知识出处

枣庄名胜古迹

《枣庄名胜古迹》

为了弘扬枣庄的悠久文化历史,服务于改革开放和旅游事业,便于读者和海内外游客更多地了解枣庄,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特编辑出版《枣庄名胜古迹》一书。这本专辑,包括秀丽山川、名人胜迹、古代城址、古代建筑、古代遗址、古代墓葬、教堂寺院、革命纪念地、古树名木、城市园林、文博机构等十一部分,并配有部分名胜古迹和景点图片。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锦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