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古老印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印象羊庄》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1402
颗粒名称: 七、古老印记
分类号: K878
页数: 18
页码: 115-132
摘要: 境内现有已发现的滕州市级以上文物古迹保护点七十多处。其中,北台上、昌虑故城等六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文化遗址 建筑遗址

内容

羊庄文化灿烂,历史悠久。从七千多年前开始,薛河两岸就有古人类定居,境内现有已发现的滕州市级以上文物古迹保护点七十多处。其中,北台上、昌虑故城等六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陶山顶、孟庄等六处为枣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遗址遗迹。
  遗址遗迹是古人社会生活和改造自然后遗留下来的痕迹。在这些地方,抓一把灰土就是文物,拣一块砖瓦就是历史。面对一处处因文化堆积而隆起的地面,面对一堆堆散落在地上历经几千年的陶片,我们心中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情愫在萌动。几千年的沧桑,几百年的沉寂,几十年的落寞,那些古遗址遗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远古的呼声。
  前台历代系列文化遗址。
  前台历代系列文化遗址,位于该村南二百米处的高台子庙地上,东依大山,西靠薛河。历代文化层保存完好,地表台沿文化层己暴露出各时期的文化遗物标本。经省、市考古队初步勘定,为人类社会历代连续性综合文化遗址,这种古文化遗址在全省是首次发现,全国也不多见,它对综合研究枣滕地区各个时期的文化具有珍贵的价值。目前,该遗址尚未进行挖掘、开发。
  考古专家根据该文化遗址分析,我们这一带的祖先约在一万多年前住在薛河东岸的大山上,约七千多年前,古类人猿进入原始社会,定居在依山傍水的前台遗址上,历经原始社会的北辛、大汶口、龙III、岳石文化时代,进入人类文明社会的夏、商、周……,然后,又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直至高度文明的当今时代。在这个依山傍水的地方,我们的先民们一直繁衍生息着。
  据考,唐朝以前,此地为大面积高台地,有部分定居户。唐太宗在位时,此地建有法华庵;唐开元年间,又在法华庵前建法华寺。后来,尼去庵废,僧寺仍存,但人们仍习惯称此为“法华庵”,俗称“华姑庵”。清末时,寺院还晨钟暮鼓,香客不断,后毁于战乱。
  北台上遗址。
  北台上遗址位于“小三峡”的西南面。薛河的经年冲刷,在村西形成了十余米高的黄土直立剖面,从散落及出土的陶器、骨器残片判断,灰土层中夹杂着龙山、殷商、西周及汉代等时期的文化。它如同一本厚重的地层历史书,一层土就是一个朝代,层层叠压……
  遗址上村内现有几块清碑,为乾隆六年(1741年)立的《重修结义庙序》碑、乾隆四十九年 (1784年)立的《结义庙修醮碑记》碑等。地上还躺着一块落款 “雍正”年号的石门匾额。碑文所写内容也大致相同,大意是:滕县“东南五十里巽五保望龙台村”有座“结义庙”,不知建于何时,几经修复,而今又重塑金身,再续香火,目的是让这座庙宇起到“扶纲常、维世道”的教化威慑作用,教育乡人以刘、关、张三位“圣人”为榜样,忠义为人,做遵纪守法的模范……
  1980年,北台上遗址被公布为枣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晋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昌虑故城遗址。
  滕州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昌虑故城便为其中的一邑。故城遗址位于陶山脚下、薛河北岸的土城村。
  明万历、清道光版的《滕县志》中均记载:“昌虑城……亦曰滥城,城周十里有子城”。据说,清末时为防太平天国军队攻城,曾重修此城,女墙修得很完整。民国年间,部分女墙还依稀矗立,北、东、西三门都较完整,西门里有石碑一通,刻文为“方滥城”。丙北角炮台上,有一块长1.5公尺,宽约1公尺的石刻,为“滥邑”字样,后来被自称考古的人盗走。北门楼甚为坚固,有砖制横额“昌虑”二字,柳体正楷,字大如斗,书法苍劲有力,为唐代遗物。抗战前夕,韩复榘亦曾下令重修昌虑城,才把女墙拆平。
  “滥城”为春秋时期小邾国的邑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滥设昌虑县,邑城始称“昌虑”,唐代以后渐沦为农村。现遗址为昌虑故城子城,土城村南残存一段墙基,周围四里许内均可见到夯土墙基,其它均夷为平地。1982年地名普查时,经实地考察,此遗址为昌虑古城遗址。
  唐太尉徐公墓志铭。
  说太尉徐懋公,名李绩,今山东东明人。李绩本姓徐,名世绩,家境富介,归从翟让起义,参加瓦岗军:, 因功封东海郡公,瓦岗军失败后降唐。任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赐姓李,因避太宗李世民讳单字绩。讲高宗时官至司空,卒赠太尉,谥号贞武,陪葬昭陵。
  传说,徐公之孙徐敬、参与谋反武则天的活动,兵败罪殃祖宗。徐工被掘墓鞭尸,其尸骨将抛于东海。当兵官押送尸骨前往东海途径昌虑时,因徐公曾任东海郡主,有恩于民,百姓纷纷前来祭奠,人众塞道,差官难以前行,只好将其骨骸暴于昌虑城东,后被百姓就地掩埋。中宗时,敬业谋反案得以昭雪,恢复徐公官职,其后世子孙将骨骸移葬于现白杭东南,并立碑记之。
  陶山顶遗址。
  陶山,位于镇驻地东南,古薛河南岸。山高二百余米,山顶分布着许多经幡石柱洞。据传,金大定年间,境内设置陶阳镇,山上设有戍守,官兵千余人,山顶的数百圆形石孔,为支架帐篷用。解放前后,附近居民曾有人捡到金属箭镞数枚。山南顶有并排两个凹式痕迹,长尺余,传说是杨二郎担山留下的脚印,据考,实为当时军工铸造兵器时固定基石留下的痕迹。
  山顶原有古庙,建筑年代、用途不详,现已荡然无存。东北隅有一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石”,长180厘米,宽200厘米。由于长年风化漫漶,字迹己难辨认,尚可见“……若波罗密……音佛……阿弥陀佛经主……”数字。明朝时,峄县籍的名臣贾三近和滕县籍的“二御史” 一一王嘉宾、王元宾兄弟,曾就读于陶山书院,后多次故地重游并留有诗作。
  明代山西会馆。
  明朝天启年间,羊庄发展为物产丰富、商贾石集的鲁南重镇,人批外地商人来此经商。山西大商人刘理州便在此兴建会馆,为客籍在滕州的晋商设立了坐论一堂的叙语之地。从全国来看,羊庄的山西会馆是建立比较早的。
  整个会馆占地20余亩,前后四进院落。一进院设戏台一处,为双层楼阁,可容千余观众;东跨院门前左右各有石狮子一个,每个重约两千斤,刻工精细,姿态雄伟;西跨院是供70多人用餐的餐厅。二进院为佣人住所。东跨院住会馆主事人,西跨院为招待处所。三进院建有大殿、钟鼓楼。东设钟楼一座,钟高2米许,直径1.5米;西设鼓楼,大鼓直径1.5米,高悬梁上;中间有大殿和殿棚,大殿中供奉着“关公夜观春秋”塑像,殿前栽有两棵银杏树;敞棚内悬着历代名人匾额。四进院内建有目前后两排主楼,各五间,并有山西会馆的始建和重修碑记16块。
  由于兵荒马乱、年久失修,后来,山西会馆的建筑物全部倒塌殆尽,遗址为现在的镇政府大院。
  大圣寺。
  大圣寺坐落于赵庄南村,建于唐朝。寺庙前后殿各三间,东跨院寝房li间,庙院二亩,庙地四十亩。庙内供奉着佛祖、十八罗汉、观音菩萨、关公等塑像。建庙时栽园柏一棵,刺松一棵,寺院经元、明、清多次重修。清末寺内共有石碑八块,三百斤大钟一个。如今仅存一进院落,正殿三间,南屋四间,西有厢房。大部分院子开辟成了菜园,正殿门前草丛中立有两米高方形四面石幢一座,上有殿庑型碑帽——大圣寺古碑!碑北面大多是人名刻字,上有“万善同皈” 四字;南面为正文,刻有草书体《重修大圣寺记》碑文,作者为明朝“赐进士、太常寺少卿、邑人乐庵侯庆远”,由“邑庠生、里人心斋张化斋书丹”,落款年代为大明万历三十八年 (1610年)。
  (二)古树神韵。
  古树名木具有生态、景观、经济、文化、历史、科研等多种价值。羊庄境内保留了不少的古树名木,有的历经两千余年的风雨轮回,不知见证了多少朝代的更替,人民的悲欢和世事的沧桑,深受百姓们的敬仰和爱护。
  历经沧桑的古槐。
  槐树又称“中华槐”、“国槐”,被视为吉祥树种。槐宜植于门旁,大臣门旁植槐,有“怀柔百姓、奉仕帝王之官吏”的寓意;百姓门前植槐,有“门前一棵槐,财源滚滚来”,“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的说法,有祈望生财致富之意。也有“院中一棵槐,幸福自然来”谚语。因此,槐树在全国各地被广为栽植。
  在济枣公路北侧,薛河大桥东首,有一棵老槐树,她已经在那里生活了2000余个春秋,尽观社会变迀,历览人世沧桑,依然枝条遒劲,绿荫葱茏。陶山东的古槐,年龄稍小一点,900余岁,树干中空依然苍劲。庄里村中的古槐树已近600岁,枝干枯朽而根部又长出新树,如今,枯树新枝郁郁葱葱、欣欣向荣。400年前,上辛庄寨门两侧各栽槐树一棵。现在,两棵槐树一大一小,老人们说大树没有小数老,因为小树为老大树死后重生。此外,西石楼、民庄、东石湾等村的古槐均有400年树龄。这些古树像一位位老者护佑着我们的家园,牵挂着游子的心弦,而又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千年古柏。
  圆柏又称刺柏、桧柏。我国很久以来就有在庭宇、殿堂、祠庙、陵园栽植圆柏的传统。其生命力顽强,四海为家,南北皆生,老干枯荣,寿高千古。以其“经霜不坠地,岁寒无异心”的高洁深受人们的喜爱。赵庄南大圣寺遗址内现存有一棵千年圆柏,树高近20米,直径约1.5米。为唐朝大圣寺落成后栽植的树木,历经千年岁月,几经战火洗礼,古柏仍然苍劲兀立,树心中空又长出新树,彰显了其顽强的生命力。
  明代银杏树。
  镇政府院内有一棵银杏树,为国家二级保护古树。树干粗壮,遒劲有力,高24米,树围直径1.2米,树冠犹如一把擎天巨伞,将三层楼房纳于树荫之下。春、夏两季银杏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秋天,满树树金黄,硕果累累;进入冬季,树叶凋零,雪后会有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的美景。据有关史料记载,这棵银杏树为明代
  晋商会馆的遗物,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山西会馆落成时,在三进院的大殿前栽下了两颗银杏树之一。历经400多年的沧桑岁月,如今,这棵古树蔚然屹立于院中,在向人们讲述着过去晋商在鲁南的300年辉煌历史。
  其它古树。
  在境内其它村庄还散落着一些古树。后寨村有一棵古桑树,顽强地生存了300多年,这棵见证了滕州红色政权诞生的古树,傲视敌人的枪林弹雨,身经劫难而不屈,枝桠干枯,状如龙爪而矗立不倒,树干又发新枝。这既是枯树逢春的实例,又体现了古树桑梓情深,同时还象征着革命老区人民的斗争精神;侯庄村西有一棵高30多米,树龄300余年的毛杨,高大醒目、枝繁叶茂,既有沧桑之感,又有蓬勃之意;东胡村有一棵200余年树龄的黄楝树,在周围的旧石墙、老瓦房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挺拔,充满旺盛的生命力;此外,还有曹王墓村的柿子树等,无不给人以饱经风霜、苍劲古拙之感,均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
  (三)古井沧桑。
  在乡村巷陌,常常会有一 Ui古井,不经意之中吸引着你的目光,它们像一个个历史的升斗,默默地承载着一段历史和文化。有的以形制见长,有的以名气取胜,有的虽破败不堪,但可能演绎了一段传奇或传承了一段佳话。
  磕井。
  磕井位于王杭村内。相传,原为“葛井”,后因村民天旱时磕头求雨一拜即灵而遂称“磕井”。
  井上两个竖立的石柱和两根横架的石柱扣榫,历经几百年风剥雨蚀,虽整体有些倾斜,但扣榫依然严丝合缝,石柱上面依稀可见“康熙五十二年十二月重修”的字样(井架现存于鲁班纪念馆内)。由于经年累月的踩踏,井台上的青石板被磨得十分光滑,井口为一整石,中间打孔,直径有一米多,四周被井绳勒出了一道道七、八厘米深的痕迹。锁口石下面还有同样一块巨石,井绳勒痕的深度与上面的相似。整个井筒全部用石头垒砌而成,井筒内的石头也被提水桶碰撞摩擦得非常光滑。井深约七、八米,俯身可见清澈的井水。上个世纪30年代,已故书画大师王学仲曾在村内小学求学,常跟做教员的父亲来井边打水、玩耍,先生喝着这古井水度过了他的初小生活。
  辛庄二井。
  传说,唐朝时辛庄附近有个2000余人的南商村,是-个较大的集镇,但周边四里内却无水源。
  一日,太尉徐懋公带兵途经南商村,在此暂作休整,发现居民没有水吃后,心里很是着急,他在村前村后转了几圈,最后指着。个地方说:“此地下面有水,一定能打出好井来。”不久,徐懋公带领队伍离开,南商村的段姓大户出资打井,果真挖出一口深12米的井来,取名为“段家井”,简称 “段井”。井底为一块大石板,南北是两个石闸,水从东南方向而来,烧水无碱,水质甘甜,深六七米。从此以后,井水就没有干涸过。井口用一块大青石砌成,后来,由于井绳经年累月的磨擦,被勒出了49道深沟。据说,明朝时村民又换了一块石板,依然又被磨出道道绳沟。明末,南商村因劫“皇纲”被烧得踪迹全无,但段井依然存在。
  清朝末年的一个大雪天,辛庄村民去很远的“段井”打水,途中遇到老翁,攀谈中老者向打水人讲起了“段井”的故事。最后,老人说:“你们两村之间的沟旁高地上,也可以打出同样的井来。”事后,东、西辛庄的义士共同筹划集资,果真打出一口水井来。完工之日并立碑记事,此碑至今竖立井旁,碑额镌刻“皇清龙兴泉”;碑文刻有主事、捐资诸公姓名及“井地分半” 四个大字,落款为“宣统元年岁次乙酉阳月上浣刻石”。由此可知,此井落成于1909年农历十月上旬。至此,辛庄村有了“南、北二井”。
  建国后,辛庄村又先后打了几眼深水机井,用于灌溉和饮用,两口古井渐被废弃,如今已是荒草掩径。
  南塘古井。
  南塘村东首、中心街旁有一古井,此井有“一步两井”、“三山夹一井”、“七个碌碡驼山”之说。
  井水面距地面十余米。原井用两块料石对砌成两个井口,汲水时上下无阻,因此被称为“一步两井”。因时长日久,井台光滑如镜,石上因足踩而凸凹不平,差距可达4公分。井口石被井绳磨出72道深沟,深浅不均,最深的约有5公分。所以,又有“72道沟”之说。原井口石已断,现被村民用水泥和砖加固。过去,井的东、南、北二面有屋山各一,因而,又被人们称为“三山夹一井”。井东的屋山原为三官庙山墙,大殿西墙已无痕迹,屋山下原有七个碌碡,因此,又有“七个碌碡驼山”的说法。古井建于何时己无法考证,但从她满脸的沧桑,可以想象不知经历了多少春秋的变迁。
  三姓庄龙泉井。
  古时,邱、王庄附近方圆几里没有水源,村民需翻山越岭到七、八里外的峭村去汲水。清朝光绪年间,有一游走四方的“南蛮子”郎中来到三姓庄(时称王庄),由于长途跋涉他的布鞋底被磨掉,郎中在村里找一老大娘锥鞋时见村民饮水困难,便观其村阴阳,在村西指一地说此下有水。后来,村民筹资打井,下挖到十六七米时遇到一巨石,由于不见水的动静,开凿土石艰难便停止了工程……
  二十七年后,“南蛮子”郎中再一次来到村里,见村民仍然要到远处挑水吃时很是疑惑,问起当年的事来,人们纷纷说地下无水。郎中便来到半途而废的井边看了看,然后肯定地说下面有水并且不会太深。村中几个年长者听后商议说:“掘井九韧而不及泉终等于废井,要不咱再往下挖挖。”此时己是民国二年,炸药已开始用于民间,于是,他们便找来石匠用奸子打炮眼,再次开始了打井工作。
  不久,便一炮炸出了涌泉,井水清澈甘甜至今不竭。井被打出水后,村民们欢呼雀跃并有感于打井一事的曲折,便立碑一块于井侧。
  通过模糊不清的碑文和村中老人们的讲述,我们才得以详细了解“一口井打两次,前后经历近三十年”的故事。如今,老井已被改造成机井,主要用于农田灌溉,依然用它甘甜之水泽被着后人。
  北台园地辘轳井。
  辘轳井是乡村常见的一种井,其历史比较悠久。北台村的园地里随处可见辘轳井,井虽,火有小,有深_ 浅,但其造型结构、使用原理基本一致。
  北台的辘轳井,井壁均为石砌,井上的提水设施由支架、辘轳头、井绳、水斗等构成。此外,还有附属的水池、水渠等。井架竖立在井台上,装上可用手柄摇转的轴,轴上绕绳索辘轳,绳索一端系水桶。摇转手柄,利用轮轴原理使水斗一落一起,提取井水来进行园地灌溉。一些缺水地K也使用辘轳井提水灌溉小片田地。随着现代灌溉技术的运用,辘轳井这种古老的灌溉设施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但在北台村,偶尔还能看到有人在使用辘轳从深井中提水浇菜。
  过去,村里的人不仅要从辘轳井中提水浇园,还要从井里取水做饭。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辘轳井边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辘轳被摇得吱吱纽纽,斗、桶相撞叮叮当当,扁担挑起来颤颤悠悠,井边的路面湿漉漉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这一有声有色的镜头,多少年来一直在人们的脑海中停留。

知识出处

印象羊庄

《印象羊庄》

《印象羊庄》一书就是羊庄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是他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故土寻根、寄托乡情的“图文记忆”,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四德工程建设”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它对突出镇域特色,打造地方品牌,提升城镇品味,繁荣乡村文化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羊庄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