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家风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印象羊庄》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1398
颗粒名称: 三、农家风情
分类号: K89
页数: 20
页码: 39-58
摘要: 鸟雀和鸣花竞香,红日一起满院光。袅袅的炊烟,唤醒了沉睡的锅碗瓢盆,又一曲“柴米油盐”之歌开始唱响。
关键词: 农家风情 风俗

内容

鸟雀和鸣花竞香,红日一起满院光。袅袅的炊烟,唤醒了沉睡的锅碗瓢盆,又一曲“柴米油盐”之歌开始唱响……
  (一)农家院落。
  建国前,农村富裕人家以四合院为单元,数院相连,族人紧邻居住。院落一般是正房三间,两端留风道,左边门窗间设香台。前方两侧或一侧设配房,略矮,用来住人、储物或者作为厨房。南屋多为三间,也有一间或两间的,连接大门这间俗称过洞。过洞屋既能保护大门不受风雨侵蚀,又能用来放置农用工具。院内迎大门建有影壁墙、锅屋、茅厕、猪圈、石磨等均依院门方位而定;月季、蔷薇、石榴、枣、杏、家槐等花草树木因地而种,院中一般无井,院墙较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院落设计大致相同,三间堂屋仍为主体建筑,但多无配房。
  人门多独立,较宽阔,常建门楼以壮观瞻。
  院内影壁墙或画彩绘,或植青竹,院中多设置水缸。后逐渐_人豕中出现压水井,再往后自来水接通家中。
  (二)住房变迁。
  过去,山区的房屋以石板房为主,这种建筑以石条或石块砌墙,高二至五米,以茅草或石板盖顶,房屋的门、窗是木料,这种房屋冬暖夏凉,但采光较差。而在中部平原,房屋建筑均是以泥坯墙茅草房为主。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羊庄乡村建筑大抵如此。
  七十年代,山区、平原住房差距缩小,开始流行砖瓦房,外墙水泥勾缝,内墙多抹白灰,“三合土”或青砖地面,门窗镶嵌玻璃。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住房条件也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小瓦房变为平厦房,平厦房又发展到砖混平房,继而是打圈梁的小楼房。外部装饰也在不断变换,由拉毛板、抹光角到镶嵌石子、贴瓷墙面。内部装修变化更大,地面由泥土、砖石到水泥、水磨石、地板砖。内墙也由白灰到涂料、仿瓷、贴瓷以及豪华壁纸等。如今的农村,住房条件有了极大地改善,两层小楼房己屡见不鲜,室内装修比城里不差,院落设计与城市别墅相比也毫不逊色。
  (三)房间设置。
  在农村,通常以堂屋为正房,左为上房,老人居住。中为明间,两边设隔山,靠北墙放条几,前置八仙桌,上摆茶具,左右座椅各一。条几正上方挂中堂,两侧隔山悬镜框、壁镜、条幅、年画等。明间为待客或家人餐饮、聊天之所。西间常放置粮食、杂物,子女成人后居于此。儿孙辈分居于配房,己婚子女多另置院落居住。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成婚即分家者逐渐增多。新建堂屋多为三间两门一窗,东面两间相通,有夹山相隔,明间待客,暗间父母、老人居住。无父母或父母另居的,则小夫妻居东间,西间或为仓房或为厨房。客人留宿,常于西间搭铺。
  (四)粗茶淡饭和农家美食。
  从前,农家人最常吃的饭要数瓜干、玉米煎饼或窝窝头了,现在提起来也可能让城里人感到羡慕不己,但那时农村人的心里总是想着什么时间能跳出“农门”,吃上大米干饭、白面馍馍。当然,乡村也有让我们一想起来就流口水的“大锅盔”和“西施饼”等,但那些不仅吃起来香而且看着也美的面食,只能偶尔吃上一次。如今,农村人生活水平提高了,饭桌上的面食想吃啥就可以有啥,可怎么也吃不出当年的“味儿”来。
  回头想想当年,农家桌上的菜肴绝对的是纯天然。地里野生的荠菜、马齿苋、玉姑菜(也叫人性菜),还有地瓜秧,以及园里的萝卜英子、白菜帮,树上的榆钱子、洋槐花等等都是纯正的“绿色食品”。做出来的丝瓜汤、豆参菜、蒜泥茄子、醋溜白(菜),每一道都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令人垂涎二尺,更不用说那精心煮制、佐料讲究的羊肉汤了..
  (五)衣着服饰。
  衣着服饰,俗称“穿戴”,不同的时代,男女老少服饰有所不同。乡村人的衣着服饰也记录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迀。
  传统服饰
  婴幼儿服装在款式上基本没有男女之分,以穿着方便、舒适为宜,大都穿开档裤,内着红兜肚。老年人服装也没有太多性别上的差异,不太讲究式样、质地等,只满足于肥火舒适,男女均穿带大襟褂子、棉袄,着宽裆单、棉裤。老年男性多布带束外腰,冬戴棉帽;老年妇女亦戴帽子,多扎裤腿,穿大红袄外罩蓝褂子。而中青年男女服装款式较多,发展变化也最快。
  青年男子多穿竖领对襟褂子,一般缝五对或七对布制盘扣,下摆左右各缝布袋一个,称之为“岸”当;女性穿高领、宽袖彩色镶边带大襟褂子,颜色以红、蓝、青、玉白为多,也有许多蓝印花的。冬季,男女均有手工缝制的夹祆、坎肩(有夹、棉两种)、小棉袄等,款式和褂子基本相同。裤子也有单、夹、棉之分,但款型上男女区别不大,多为宽裆肥裤角,镶黑色、蓝色或棕色的裤腰。束腰均为缝制的布腰带,后来慢慢被尼龙腰带、皮革腰带等所代替。
  大衣、风衣。
  解放前,有一种男女都可以穿的大褂叫“袍子”,一般为大襟,长及脚面,也有稍短的。袍子有单袍、夹袍、棉袍之分,单袍既可以单穿也可以罩棉衣,后来发展成用油布制做,可以防风雨的服装,被称作“风雨衣”,而现在多叫“雨衣”。雨衣发展变化又成为晴天也可作外罩的“风衣”,布料、化纤的均有,春秋天,女士穿着的较多,能够增加女性潇洒、飘逸的风度。过去的夹袍则演变成了现在的“大衣”,今天的女式大衣以新潮、靓丽为时尚,男式火衣以庄重、人方而见长。人衣的用料多为毛料或礼服呢等,翻毛裘皮或人造毛大衣亦不少,穿起来也尤显高贵。现在的棉大衣是由棉袍发展而来的,改革开放初期,棉大衣曾经风行一时,裁缝制作的蓝大衣或成品的黄大衣都很俏销,面子质料多以棉布为主。
  制服、西装。
  建国后,男装多留明兜、缀纽扣,衣料以机织棉布为主,花色品种增多。六十年代,青年人以穿中山装、国防服或学生服为时尚。女子对襟上衣己普遍流行,裤子以适体为度。老年人上衣始兴对襟,冬季仍扎裤腿以防寒。文革初期流行军装,男女皆着,后风行银灰色制服、茄克装、蓝色工装等,浅彩色上衣也开始出现。老人服装式样色调依旧,土织布越来越少,化纤衣料开始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青年人服饰多变,紧身上衣和喇叭裤一度流行。西装开始出现,人们习惯称之 “西服”,本为引进西方的服装样式,因穿着大方、潇洒备受中、青年男士的喜爱,直到现在依然还很流行。牛仔服也成为了年青人的专利,并且从此长盛不衰。女装由朴素转为艳丽,衣料以柔、滑、轻、薄为上。夏季开始出现裙子;春、秋两季以马夹、线衣为时髦,多数人都有毛衣、毛裤;而冬季则以穿面包服、滑雪衫为时尚。老年人服装款式、色调变化不大,儿童服装越来越丰富多彩,并且衣服上缀有各种装饰物,增加了美感。现在,乡村服装款式也呈现出多样化,并且变换周期加快,如今的农村人穿着上已与城里人差别不大。
  (六)发型佩饰。
  建国前后,乡村男童留囟毛,稍长,剃光头留“羊胡子”,及至成年则只留光头,中年以后留须。女童则留马蹄盖扎小辫,少女大多扎一条辫子,结婚后盘阀髻于脑后,开始网发,老年妇女绾疙瘩鸠子。六七I-年代,男子…般为平头或分头发型,女子多剪短发或扎辩子。八十年代初,妇女仍以剪发为主,部分女性开始尝试披肩发,女青年烫发兴起,染发也开始出现。进入新世纪,发型出现多样化,男青年模拟港、澳、台明星,追求新、奇、怪;女士喜欢多变多彩,拉丝、直板、沙宣包包……不断变换发型,且不论男女老少都可以烫发、染发,年青人以染红、黄颜色为主,老年人以黑色居多。
  佩饰方面,儿童传统佩戴有铃铛的手镯和足镯,脖子上挂长命锁、古钱串、百家绳、玉佩、核桃等饰物,还有节円性的立春吃豆鸡,端午香荷包等。一般少女常戴发卡、戒指,出嫁女网子头上佩插簪,少妇戴帽勒子,饰玉斑、玛瑙,戴银链,中老年妇女则戴青布帽,饰顶簪、对簪、簪花子,常戴耳环、戒指、手镯等。
  建国后,青年人以别钢笔,佩匙链,携书本为入时,女孩子多戴彩色发卡。六十年代,彩色塑料和皮革提包、尼龙网兜等出现,男女老少出门时携持为饰。文革期间,军用包、红袖章、语录木和纪念章等流行。八十年代初,戴手表、佩墨镜开始兴起,女士随身挎小包。九十年代以后,女士的金银饰品复兴,男士以携带手机为荣。现在,女上夏日外出多戴口罩、遮阳帽,拿手包,着“披肩”;而年轻男士则以戴手表、手链为酷。无论男女都离不开手机,车上、路上随处可见“低头族”。
  (七)家庭用品。
  居家生活少不了桌椅板凳、锅碗瓢盆,不同时代的家庭用品也有所不同,但都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见证。
  坐卧用具。
  建国前,条山几、八仙桌、太师椅、雕花顶子床等高档家具为富裕人家才有,贫穷人家没有多少像样的木制家具,一般就地取材,大石头可以当桌子,木墩子也能用来做板凳。五十年代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一般家庭开始置办家具,多为日常使用的简单必需品,如小饭桌、小板凳、简易木床等。生活水平稍高的家庭有八仙桌、木椅子,雕花面子床。农家人的床上大多都铺草苫子,上面是秫秸篾子席、苇席或竹篾席,也有人家铺“灯草席”,席上是棉絮褥子,印花棉布被子。菜厨、衣柜、马兀子等家具渐渐地被多数家庭所拥有,款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联椅、藤制沙发、竹制或钢管尼龙躺椅等先后受宠,海绵、皮革沙发也相继出现,且不断变换造型。板式双人床被广泛应用,两边带床头可以拆卸、便于移动的双人“三叠子床”也开始出现在农村家庭。不久,坐卧两用的沙发床出现,继而,席梦思等高档卧具亦进入农村家庭。一般人家的铺盖也由棉布被子、绸缎被子升级到丝绵被、鸭绒被、冰丝被等。而现在,席梦思床和被褥的质量越来越高,很多年轻人家庭都是成套地使用。
  餐饮器具。
  称,温酒有锥形瓷质烫酒壶,极个别富裕人家有使用铜制或锡制酒壶、酒瓯的。五十年代以后,手工制作的铁皮烧壶(亦称洋铁壶)被一般农家所使用,竹壳保温瓶作为必备品开始进入家庭,冲茶多用端把瓷壶,茶碗、酒具渐渐使用白色精制细瓷。七十年代以后,钢精烧壶越来越多,竹壳保温瓶渐渐被铁棂壳的保温瓶所代替,少数家庭开始使用全铁皮保温瓶,细瓷小花碗,搪瓷缸过去,农村一般家庭烧水用黑色大砂壶,冲茶常用提系瓷壶或黑砂壶,配黑瓷碗,吃饭、喝茶通用。普通家庭没有保温瓶,冬季常在瓷壶外裹棉套或卧于草囤中来保温。酒壶、酒瓯多为粗瓷、黑釉,酒瓯的个头较小,有“牛眼瓯”之子、搪瓷盆等也被普遍使用。改革开放以后,塑料壳的保温瓶被广泛应用于农村家庭,玻璃酒具、器皿迅速普及。居民逐渐形成喝啤酒的习惯,少数人家配有啤酒套具,人多人家以茶杯代替啤酒杯使用。现在,不锈钢水壶、高压水壶、电烧壶、饮水机等在农村己屡见不鲜,餐具也越来越高档,不锈钢产品己替代了不少瓷器。
  厨房用品。
  农家使用的炊具主要有铁锅、菜刀、铲子、蒸笼、鏊子、擦板、笊篱、桌案、风箱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淘粮洗菜,常用秫秸挺子勒制的弯筚子、笊篱和柳条编制的筐子,现在多换成了塑料或不锈钢产品。洗菜先用瓦盆、粗瓷黑釉盆、铸铁盆,后渐以搪瓷盆、铝盆、塑料或不锈钢盆所代替。过去,农家蒸馏食品的筚子常为竹制或秫秸挺子穿制的,现在也变成了铝制品或不锈钢产品。
  锅与灶的变化也较大。改革开放以前,一般家庭备有两口尖底铸铁锅,大锅做饭,小锅做菜;灶多为泥巴捏成烧柴锅框或砖沙砌成的烧碳锅,用风箱鼓风助燃。八十年代以后,乡村一般仍使用旧式炉灶,但钢精锅始普及,年轻人家庭也备有平底锅或高压锅。燃料依旧是柴和煤,冬季多使用“憋拉气”炉子,做饭取暖两用,部分家庭开始使用炒勺做菜。九十年代以来,液化气炉子开始出现并被广泛使用,后渐有使用电饭煲的现在,电炒瓢、电饼铛、电磁炉、微波炉等现代化的具也己进入普通农村家庭。
  农家使用的铸铁鏊子分为大、小两种,大的摊饼,小的烙单饼。现在,大鏊子己不多见,小鏊子尚不少,铝制小鏊也很常见。如今的农村人自制面食的不多,大多换饭或买饭吃。商贩摊煎饼、贴烧饼也用上了机器,变成了用电的,碳火炉偶尔还能看见。
  照明灯具。
  古时,乡村居民照明多使用菜油灯,后渐以煤油灯为主,俗称“洋油灯”。建国后,自制的土捻子灯、玻璃罩子灯和马灯逐渐被农村家庭所使用,偶尔也有人家点蜡烛。同时出现的还有汽灯,户外照明效果特别好,农村文艺演出必被使用。七十年代末,出现了一种电石灯,乡村人叫它“嘎石灯”,家庭照明效果不错,却不很安全。后来,乡村陆续架上了电,农户用上了电灯,但那时的电灯以白炽灯为主。同时,不少家庭仍备有油灯以防停电。九十年代以后,节能灯开始出现,因其造型新颖、形态各异而节能环保很惹人喜欢。进入新世纪,各种各样、美观耐用的装饰灯被大量应用于农村家庭。
  日常用具。
  改革开放之前,农村汲水常用瓦罐、铁桶(俗称“洋筲”)、勾担、井绳等物,多数家庭备有大水缸。八十年代,不少农户开始在宅院内打压水井,吃水不再去挑。不久,平原村大多自建水塔集中供水,区村也渐渐吃上了自来水,到河里挑水或独轮车推、地排车拉的远途运水吃现象基本绝迹。如今的羊庄,大多数乡村吃上了大管网自来水。
  八十年代以前,农村家庭几乎家家备有谷杆或麦秸编织的煎饼筐,后来,逐渐使用秫秸挺子串制的锅拍(方言读pei)叠放煎饼。过去,在农村还有一种麦草编织的囤子,也是用来盛放干粮的器具。现在,由于面食很少存放,大多临时使用塑料袋。
  建国前,富裕人家存放粮食用 “囤”或“折子”。五六十年代,农村盛粮食习惯用瓦缸、泥缸,一种大口径的淀缸似乎成为衡量一个家庭是否富裕的标志。七八十年代,很多家庭用水泥缸存粮。后来,不少家庭用铁皮卷成桶或大塑料布袋存放粮食。现在,农家基本无大型盛粮器具,不少家庭直接用化肥袋装好放在屋里,也有的粮食收获不久即卖掉,家中少量的粮、面多用布袋、瓷缸、小桶等存放。
  盛装杂物的器具,有簸箕、箢子、挎篮、荆篓、杈子、筐头等。其中,簸箕是用藤条、去皮的柳条或竹篾等编成的半箩形器皿,其功能主要是用来扬粮去糠。箢子是乡村家庭必备之物,主要用于暂时盛粮或存放其它杂物,也是喜庆盛装礼物的常用器具。杈子、筐头、荆篓等也是农家必备的器具,多用以挑土、送粪等。
  音像产品。
  说起音像产品,五十年代开始普及的小广播应是农村最早的家用电器。那时候,一天分早、中、晚三个时段广播,一般是早上六点《东方红》,晚上九点《国际歌》,有时公社广播站还要再接着广播一段时间。当时的老百姓就靠它了解天下新闻、国家大事。改革开放前后,收音机开始在农村出现,并很快取代了广播,小喇叭退出了历史舞台。随后,留声机、收录机、黑白电视等接踵而至。
  从一九七六年东石湾村买进第一台电视机开始,黑白电视机的数量在羊庄逐年增加。一时间,看电视成了农村人最主要的文化生活,有电视的人家每天晚上都挤满了观众,致使他们不得不将电视机搬到大门口对外放映。一九八0年,西江、羊南村分别购买了一台彩色电视机,引得周围几个庄的男女老少天天都奔来看电视,那热闹情景不亚于之前的看电影。之后不久,随着电力“村村通”工程的实施,电视机迅速在农村普及。
  八十年代,录像放映机也开始出现,农村有人专门买票经营录像放映。后来,VCD、DVD等新型影视产品相继在农村普及。电视也由室内机带天线发展到室外高架天线,再到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等。而电视机的更新换代步伐更快,由最初的凸屏电视到平面直角电视,再由平板电视到液晶电视、智能电视,还有什么互联网电视、智能云电视机等。
  进入新世纪以后,电脑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互联网连起了你、我、他,当今农户的家用电器与城市家庭相比一点不差。
  通讯工具。
  建国前,农村通讯主要靠书信。五十年代,先后出现了手摇电话和拨号电话,但只能是镇上邮电所里或政府单位有。八九十年代,数字按键电话开始在农村推广,很多家庭开始安装。不久,出现了BP机,功能简单的手机也偶尔能够见到。进入新世纪,手机不断地更新换代,由普通的按键手机到触屏手机,再到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全,质量越来越好。现在,手机的普及率相当高,它不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通话工具,已经成为电话通信、游戏娱乐、新闻资讯等功能兼备的生活必需品。
  交通工具。
  旧社会,农村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驴和马,也有毛驴车或马车。五六十年代,偶尔能看到骑自行车的。七十年代,拖拉机在农村己较普遍,但多为农用,而自行车却越来越多。八十年代,自行车在农村己经相当普及,同时,还有脚蹬三轮也在迅猛发展。之后,摩托车开始出现农村路上,手扶拖拉机、三轮汽车等也不断增加。进入新世纪,电动车迅速发展,两轮的、三轮的都有,且品牌也越来越多,更新换代也不断加快。近几年,不少农村人都成了大老板,小汽车在农村也不断涌现。
  (八)家养禽畜。
  过去,农村耕地离不开牛,赶远路要靠马,拉货不能少了驴和骡,因此,饲养牛、马、驴、骡的比较多。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机械化进程不断加快,这些人类的帮手不断减少。猪、羊、猫、兔这些家畜在农村还能时常看到,不少人家还在饲养。鸡、狗、鹅、鸭更是普遍,农家人要靠狗看家护院,鸡、鹅、鸭等既能吃肉还能产蛋,产品绿色、营养价值高。

知识出处

印象羊庄

《印象羊庄》

《印象羊庄》一书就是羊庄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是他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故土寻根、寄托乡情的“图文记忆”,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四德工程建设”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它对突出镇域特色,打造地方品牌,提升城镇品味,繁荣乡村文化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羊庄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