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国家级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滕州印象》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1202
颗粒名称: 第五部分 国家级文物
分类号: K85
页数: 192
页码: 69-260
摘要: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等特点,数十年的考古发掘和文物征集工作,奠定了滕州文物的於藏,各类馆藏文物58000余件。其中,国家级珍贵文物200余件(套),在 国内尚属罕见。这些经典文物,不仅记录滕州先民的生活足迹,而且成为滕 州古老文明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 国家级 文物

内容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等特点。既是精美的艺术品,又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它不但可以证史、补史,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而且可以给人们美的享受,以及使人们从历史的科技、工艺中受到启迪。数十年的考古发掘和文物征集工作,奠定了滕州文物的於藏。目前,各类馆藏文物58000余件。其中,国家级珍贵文物200余件(套),在国内尚属罕见。这些经典文物,不仅记录滕州先民的生活足迹,而且成为滕州古老文明的重要标志。
  青铜器
  青铜自铭吉金,新铸器物呈色金黄,坚固耐用,色彩亮丽,受到商周时期王侯推崇,作为新兴的器物而兴盛一时,是当时生产科技和艺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反映,是礼乐文化最典型的实物例证。
  商周时期,滕州地区方国林立,出现了滕、薛、小邾等诸多国家。悠久的历史积淀,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据目前考古工作,滕州地区出土的青铜器主要呈现出以前掌大遗址和庄里西遗址为中心的两大青铜器群分布格局。仅在薛国故城周围数公里内,就密集分布着20余处商周遗址,如井亭、轩辕庄、大韩村以及后黄庄、大康留、西康留、前莱村、吕楼等地。大康留遗址出土的人字纹鬲、平底爵、平底卑、粗体觚、广肩大口尊、弦纹盘、十字镂空豆等一批商代中期早段的青铜器,是山东境内目前发现的时代较早的商代青铜器。
  滕州境内发现和出土的青铜器不仅数量多,而且质地精美。滕州市博物馆藏青铜器达4000余件/套,主要包括食器、酒器、水器、兵器、车马器以及工具等,其中闻名于世的滕侯鼎、滕侯宣、不其舊等国宝级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充分展现了中国青铜文化的灿烂与辉煌。
  1.兽面纹青铜鼎一级文物
  〇商代
  〇高20.4厘米、口径16.5厘米
  〇1975年4月滕州市城乡采购站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口微敛,斜折沿,立耳,鼓腹,分裆,柱足,裆较低。腹部饰三组兽面纹,以云雷纹衬地。器内壁有铭文五字:“永作父庚彝。”
  2.兽面纹青铜鼎二级文物
  〇商代
  〇通高26.6厘米、口径20.3厘米
  〇1976年滕州市东郭镇辛绪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口微敛,卷沿,立耳,腹较直,三柱足。口沿下饰一周云纹及三组简易兽面纹,上下以凸弦纹界边。
  3.滕侯鼎一级文物
  〇西周早期
  〇通高27厘米、口径11.5x16厘米、腹深15厘米
  〇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子母口带盖,对称两附耳,腹外鼓略下垂,圜底,四柱状实足。覆盘形盖,弧顶、置卷龙状四小纽。盖沿及口沿均饰夔龙纹、凤鸟纹一周,盖沿又以云雷纹衬地。腹饰兽面纹四组,兽面纹边缘饰倒立夔纹。足饰蝉纹及卷云纹。底有交叉状加强筋。对铭器,盖、器内分别铸铭文两行六字:“滕侯乍宝尊彝。”
  4.夔龙纹青铜方鼎二级文物
  〇西周
  〇高17.6厘米、口径14.9x11.2厘米
  〇1984年10月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平面呈长方形,敞口,斜直腹,平底,四柱足,两耳立于口沿上。腹上部饰四组夔龙纹,下部饰有乳丁纹,器内壁有铭文三字:“乍(作)尊彝。”
  5.青铜鼎三级文物
  〇西周
  〇高25.2厘米、口径21厘米
  〇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口微敛,方唇,圆腹稍下垂,圜底,三柱足。两对称立耳,微外撇。口沿下饰夔龙纹,腹饰勾连雷纹,间乳丁纹。
  6.=青铜鼎三级文物
  〇西周
  〇高28.5厘米、口径23.4厘米
  〇1989年12月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索状耳,椭圆形口,鼓腹下垂,圜底,三柱足,口沿下一周列旗兽面纹;兽面的双角T字形,直鼻,圆睛,两侧躯干修长,尾向上卷,躯干上作列旗状,躯千下作云纹装饰象征脚爪,形成带状三层等分的列旗装饰的连体兽面纹。此器器形较大,器底有较厚的烟垢,应为实用器。器内壁有铭文5行36字:“隹正月,辰才壬申。公令狩口□,隻珑豕。公赏贝二朋。公口□。敢扬公休,用作父癸宝尊彝。”
  7.青铜鼎三级文物
  〇西周
  〇通高29.8厘米、口径19.3厘米
  〇1989年1月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直口圆唇,两立耳,深腹圜底,三柱足。腹部饰一周四瓣涡纹,器内壁有铭文三字:“木父乙”。
  8.夔龙纹扁足青铜鼎三级文物
  〇西周
  〇高29.8厘米、口径19.4厘米
  〇1982年3月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口微敛,方唇,两立耳,浅腹圜底,三鸾鸟形扁足。腹部饰一周夔龙纹。
  9.青铜鼎二级文物
  〇春秋
  〇高35.3厘米、口径23.1厘米
  〇滕州市官桥镇狄庄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子母口,有盖,双附耳,圆鼓腹,圜底,三蹄形足。腹上部饰一周夔龙纹,中部饰凸弦纹一周。盖顶中部为一个环钮,周围三个长方形钮,倒置时作为盘足。
  10.青铜鼎三级文物
  〇春秋
  〇高34厘米、口径28厘米
  〇1972年滕州市官桥镇狄庄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子母口,有盖,平顶,盖顶四周有三个长方形钮,中间一半环形钮。腹微鼓,圜底近平,附耳直立,马蹄形足。盖饰一周蟠螭纹,腹部饰一周蟠螭纹和凸弦纹。实用器,磨损严重,出土时,鼎内盛有羊骨。
  11.青铜鼎三级文物
  〇春秋
  〇高26.5厘米、口径26.3厘米
  〇滕州市官桥镇狄庄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方唇,窄折沿,两立耳外撇,扁鼓腹,圜底,三蹄足。腹饰一周窃曲纹及凸棱纹。
  12.青铜鬲三级文物
  〇商代前期
  〇通高16.5厘米、口径13.1厘米
  〇滕州市官桥镇南矿井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侈口,束颈,深鼓腹,分裆,三锥状空足。口沿有两立耳,颈部饰一周兽面纹。
  13.吾青铜鬲一级文物
  〇西周早期
  〇通高17厘米、口径13厘米
  〇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侈口,束颈,鼓腹,分裆,三柱足
  〇 两立耳,微外撇。颈饰弦纹两周,腹饰饕餮纹三组,内壁铸铭文两行七字:“吾乍 (作)滕公宝尊彝。”
  14.蹇青铜鬲一级文物
  〇西周
  〇通高17厘米、口径13.5厘米、腹深9.3厘米
  〇1982年3月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0侈口圆唇,两立耳,束颈,鼓腹,分裆,三柱足。颈饰一周三角云纹。口沿内壁铸铭文十一字:“震乍(作)宝尊鼎,其万年用郷 (享)各。
  15.青铜鬲三级文物
  〇春秋
  〇高11.3厘米、口径13.5厘米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口沿外折,束颈,溜肩,分裆,三尖锥空足。口沿下饰一周曲体龙纹。
  16.青铜獻三级文物
  〇汉代O通高18.2厘米、口径15.3厘米、底径6.3厘米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通体素面,甑似盂形,平口缘,底部有箅孔,底部体为盒形,近平底,甑腹部饰二周凸弦纹。
  17.新=青铜簋一级文物
  〇西周
  〇高16.5厘米、口径15.5厘米、底座高5.3厘米、底座边长14厘米
  〇1978年3月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饪食器。侈口,方唇,束颈,下腹外鼓,圈足,下接方形座。腹部附对称兽形半环状耳、方形垂珥。口沿下二耳之间对称装饰浮雕兽首,两周弦纹。圈足饰一周弦纹。腹内底部有五字铭文:“新乍簋。”
  18.不嬰簋一级文物
  〇西周晚期
  〇通局26厘米、腹深13厘米、口径21.3厘米、盖径23.2厘米
  〇1980年:3月滕州市城郊后荆沟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器身椭圆,子母口带盖,盖呈覆盘状,盖有圈足形捉手。腹部铸对称的两兽首形附耳,有珥。圈足外铸三伏兽形足。盖及身饰瓦纹和窃曲纹,顶饰蟠龙纹,圈足间饰重环纹。器内底部铸文十二行151字,器盖有铭文五行31字。记述了在西周宣王十二年时,一个叫猃狁的部落侵犯中原,不婆将军率军与其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大获全胜,不嬰将军命人铸造了这件簋,记录下整个过程。
  19.伯青铜簋一级文物
  〇西周
  〇高14.9厘米、口径19厘米、腹深11.9厘米、圈足尚4.3厘米
  〇1984年10月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侈口圆唇,束颈,下腹外鼓,高圈足,腹部两侧附接兽头形半环状耳。口沿下二耳之间对称装饰一凸起的兽头,兽头两侧各排列二组凤鸟纹,云雷纹衬底。圈足饰一周夔龙纹,腹内底部冇铭文十一字。
  20.叔京青铜簋一级文物
  〇西周
  〇高13.9厘米、口径19.5、腹深11.5厘米
  〇1980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侈口方唇,束颈,两侧双附耳,下腹外鼓,高圈足。颈饰弦纹两周,器内底部铸铭文五字:“叔京作旅彝。”
  21.滕侯簋一级文物
  〇西周
  〇高22.5厘米、口径20.5厘米、底座高9厘米、底座边长18.5厘米
  〇1982年3月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圆唇鼓腹,兽首形耳,下卷龙状珥,圈足连云座,颈中饰小铺首,两侧及圈足均饰夔龙纹一周,云雷纹填地,腹座饰斜方格乳钉纹,内填云雷纹,方座四边角饰兽面纹。器内底部铸铭文八字:“滕蒺 (侯)乍(作)滕公宝尊彝。”
  22.新青铜簋三级文物
  〇西周
  〇高16.5厘米、口径15.5厘米、底座高5.3厘米、底座边长14厘米
  〇1978年3月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饪食器。侈口,方唇,束颈,下腹外鼓,圈足,下接方形座。腹部附对称兽形半环状耳、方形垂珥。口沿下二耳之间对称装饰浮雕兽首,两周弦纹。圈足饰一周弦纹。腹内底部有五字铭文:“新乍簋。
  23.西青铜簋二级文物
  〇西周
  〇高15.2厘米、口径20.5厘米、底径16.7厘米
  〇2005年1月滕州市官桥镇前掌大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侈口,方唇,鼓腹,圈足稍高。腹部两侧附兽首形半环状耳,下有方形垂珥e 口沿下两耳之间对称装饰一凸起的兽头,兽头两侧各排列两组夔龙纹。圈足饰一周夔龙纹。器内底部铸铭文七字:“西作父丁=彝史。 ”
  24.亚桐青铜簋三级文物
  〇西周
  〇高11.5厘米、口径16.6厘米、底径13.5厘米
  〇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侈口,方唇,卷沿,束颈,鼓腹,髙圈足、底缘略外撇。颈、腹之间有对称龙形双耳,龙首衔颈,龙身饰卷云纹,小勾珥。颈及圈足饰有双体龙纹,云雷纹为地。腹部饰直条纹。器内底部铸七字铭文:“亚桐作大䀃尊=。”
  25.丁兄青铜簋三级文物
  〇西周
  〇高17.2厘米、口径21.3厘米、底径17厘米
  〇1989年1月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侈口,方唇,深腹微鼓,高圈足两侧对称兽形耳,凤再。口沿下饰夔龙纹四组,中有对称兽首突饰,足饰连体兽面纹二组;兽面纹角作竖立的云纹状,臣字形眼,直鼻,阔嘴,躯千折而向上,尾向内卷,两条躯干有钩状的刺,颈、足石雷纹衬地。器内底部铸铭文二字:“丁兄”。
  26.薛子仲安青铜盟一级文物
  〇春秋
  〇通高16.5厘米、通长29厘米、通宽24厘米
  〇1973年12月滕州市官桥镇狄庄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呈长方覆斗形,分上下两合,上合形状、花纹与下合相同。直口,方唇,平口相合,腹向下斜收,平底,四角有向外侈的矩形足,腹有对称兽首形耳。口沿饰一周连索纹,器身饰象鼻纹,铭文刻在盖、底内,对铭铭文:“薛子仲安作旅盟,其子子孙孙永保永享。”
  27.薛中赤青铜一级文物
  〇春秋
  〇通高16.3厘米、通长28厘米、通宽24厘米、圈足18.2x14.1厘米
  〇1972年滕州市官桥镇狄庄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长方覆斗形,盖缺失。敞口,方唇,腹向下斜收,平底,长方形圈足外侈,中间有弧形缺口。腹有对称兽首形耳。器身饰象鼻纹,器内底部铸有铭文:“走马薛中赤自作其,子子孙孙永保用享。”
  28.青铜敦三级文物
  〇春秋
  〇高19.2厘米、口径23.3厘米、底径11.8厘米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敛口折唇,束颈,口上承盖,盖面隆起,上有圈足形捉手,盖沿有三个扣。腹微鼓,平底,腹部有一对环形耳。盖面、腹部均饰三角纹和目纹。
  29.青铜敦三级文物
  〇战国
  〇通高19.8厘米、口径22.5厘米、底径14.2厘米
  〇1983年5月滕州市官桥镇坝上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敛口折唇,口上承盖,盖面隆起,上有圈足形捉手,盖沿有三个扣。鼓腹,圜底,三足小,作兽蹄形,腹部有一对环形耳。盖面饰鱗纹,腹上部饰重环纹、云雷纹及凸弦纹,腹下部饰鳞纹。
  30.滕侯青铜敦一级文物
  〇战国
  〇高25.2厘米、口径14.8厘米、底径11.5厘米
  〇1982年4月滕州市洪绪镇杜庄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子母口,口上承盖,盖面隆起,上有三个环形钮,圆腹,圜底,腹有二对称环形耳。柄较细,圈足底缘呈低台式。盖内有铭文两行六字:“滕侯昊之御敦”。
  31.青铜敦三级文物
  〇战国
  〇高28.2厘米、口径17.3厘米、底径10.6厘米
  〇1989年1月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子母口,盘较深。口上承盖,盖面隆起,上有圈足形捉手。圆腹,圜底,细高柄,圈足。腹部有对称环形耳。圈足底缘呈低台式。
  32.青铜爵二级文物
  〇商代前期
  〇通长13.2厘米、通高16厘米、腹径6.9厘米
  〇滕州市官桥镇大康留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酒器。窄短流,三角短尾,菌状双柱,高颈,颈腹分段明显,腹部鼓出,平底。颈腹部一侧有半环形鎏,三棱形锥状足外撇。颈饰三周凸弦纹。
  33.兽面纹青铜爵三级文物
  〇商代
  〇通高19.5厘米、通长18.1厘米、腹径6.6厘米
  〇2001年4月滕州市官桥镇前掌大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卵圆形深腹,圜底,流、尾较长,三棱形尖足外撇,腹部一侧有鎏,鋈顶饰兽头。沿上皆直立两菌状柱,柱顶饰涡纹。腹饰二组以云雷纹衬地、以扉棱为鼻的饕餮纹。鋈内腹外壁上铸“口父已”三字。
  34.祖戊青铜爵三级文物
  〇商代
  〇通高19.5厘米、通长17厘米、腹径5.9厘米
  〇2001年4月滕州市官桥镇前掌大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长流、三角形尾,深腹圜底,三棱形尖足外撇。腹部一侧有鎏,鋈顶饰兽头。器形较瘦削。口沿上直立两伞状柱。腹饰以云雷纹为地纹的饕餮纹。伞柱上有铭文“史”一字,鋈内腹外壁上有铭文“祖戊”二字。
  35.咸母青铜爵三级文物
  〇商代
  〇通长16.3厘米、通高17.4厘米、腹径6.3厘米
  〇2001年4月滕州市官桥镇前掌大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卵圆形深腹,圜底,流、尾较长,三棱形尖足外撇,腹部一侧有鋈。沿上皆直立两菌状柱,腹饰二组以云雷纹衬地、以扉棱为鼻的饕餮纹。鋈内腹外壁上铸 “咸母”二字。
  36.青铜爵三级文物
  〇商代
  〇通长14.5厘米、通高19厘米、腹径6.4厘米
  〇1991年10月滕州市级索镇十一中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杯体短而粗,圜底,三锥足较长,两菌状足立于流尾连接处,饰有涡纹、腹上部为三角纹,下部为饕餮纹,有铭文一字:“子”。
  37.父乙青铜爵一级文物
  〇西周
  〇通高19.5厘米、通长16厘米、腹深8.5厘米
  〇1980年10月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圆口长流,尾向上翘,深腹圜底,伞状柱分别立于流_之间的口沿上,柱断面呈半圆形。三棱形实足,足尖向外撇。兽首形鎏在器身一侧,与一足相对,腹中部饰雷纹填地的鸟纹两组,其中一伞状柱上铸铭文一行四字:“乎子父乙”。
  38.妊青铜爵一级文物
  〇西周
  〇通高20.6厘米、通长19.5厘米
  〇1978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伞形顶立状,长流尖尾。侈口直腹圆底,三棱形实心尖足外撇,兽形錾,腹饰凸形弦纹两周。
  39.父丁青铜爵三级文物
  〇西周
  〇通高23.7厘米、通长17.8厘米、腹径6.6厘米
  〇2001年4月滕州市官桥镇前掌大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卵圆形深腹,圜底,流、尾较长,三棱形尖足外撇,腹部一侧有鎏,鋈顶饰兽头。三足侧面较宽似刀形,沿上直立两伞状柱,柱顶饰凹弦纹和云纹。腹饰一周以云雷纹为地纹的夔纹。鎏内腹外壁上有铭文“父丁”二字。
  40.史青铜觚三级文物
  〇商代
  〇高25.5厘米、口径14厘米、底径9厘米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喇机形敞口,方唇,平底,高圈足。上部饰蕉叶纹,腰部和足部分别饰两周兽面纹。圈足内铸有铭文“史”字。
  41.西青铜觚二级文物
  〇西周
  〇通高28.5厘米、口径16.5厘米、底径8.6厘米
  〇2005年1月滕州市官桥镇前掌大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喇叭口,箍状脰,高圈足,圈足底缘呈低台式。腹部饰以兽面纹衬地的蕉叶纹,腹部和圈足饰四道扉棱,脰下饰二周凸弦纹。圈足内铸有铭文七字“西作父丁宝彝史。”
  42.西青铜觚三级文物
  〇西周
  〇通高28.5厘米、口径16.4厘米、底径8.8厘米
  〇2005年1月滕州市官桥镇前掌大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喇叭口,箍状脰,高圈足,圈足底缘呈低台式。腹部饰以兽面纹衬地的蕉叶纹,腹部和圈足饰四道扉棱,脰下饰二周凸弦纹。圈足内铸有铭文七字 “西作父丁宝彝史。”
  43.戈父乙青铜觯三级文物
  〇商代后期
  〇通高13.9厘米、口径10.2厘米、底径8.6厘米
  〇2001年4月滕州市官桥镇前掌大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敞口,束颈,鼓腹,高圈足略外撇。通体素面。器内腹底铸铭文三字:“戈父乙”。
  44.青铜觯二级文物
  〇西周
  〇高20.50厘米、口径13x0.5厘米、底径12.3x9.4厘米
  〇1984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子母口,有盖,盖上部一捉手,口呈椭圆形外侈,束颈,鼓腹,腹部微下垂,椭圆形圈足外撇,盖、腹分别饰一周云雷纹,圈足饰一周弦纹。
  45.青铜觯三级文物
  〇西周
  〇通高16.9厘米、口径7x6.7厘米、底径6.2x5.5厘米
  〇1981年10月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
  〇滕市博物馆藏
  〇口呈椭圆形外侈,束颈,鼓腹,腹部微下垂,椭圆形圈足外撇。颈部饰一周云雷纹。
  46.青铜觯三级文物
  〇西周
  〇高12.50厘米、口径7.1厘米、底径6.6厘米
  〇1980年滕州市柴胡店镇后黄庄村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口呈椭圆形外侈,束颈,鼓腹,腹部微下垂,椭圆形高圈足外撇,素面。
  47.青铜鸟形杯二级文物
  〇春秋
  〇通高12厘米、通长22.8厘米、口径5厘米
  〇1978年滕州市官桥镇狄庄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整器呈鸟状。敛口,卵圆形深腹,前端饰鸟首,后端附扁平长尾,腹部两侧有对称翼,下承喇叭形高圈足,圈足饰一周“S”状镂孔。腹内有一小勺。
  48.青铜斝三级文物
  〇通高24厘米、口径15.4厘米、腹径11厘米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侈口,菌状柱,长颈内收,颈腹分段明显,鼓腹,平底,下有三角形空锥足。柱面饰涡纹,颈下部及腹部饰两周兽面纹,每周兽面纹上下饰两行联珠纹。
  49.青铜斝三级文物
  〇商代
  〇通高19.8厘米、口径14.4厘米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侈口,菌状柱,长颈内收,颈腹分段明显,鼓腹,平底,下有三角形空锥足。柱面饰涡纹,颈下部及腹部饰两周兽面纹,腹部的兽面纹上下饰两行联珠纹。
  50.青铜尊三级文物
  〇商代前期
  〇通高24.2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13厘米
  〇滕州市官桥镇大康留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大喇叭口,高束颈,肩甚宽,自肩下折为腹,深鼓腹,局圈足。颈部饰弦纹,肩部饰一周兽面纹,上下饰两行联珠纹,由三个兽首分割为三组;腹部饰一周兽面纹;圈足饰三周弦纹,有三个十字形镂孔。
  51.青铜尊三级文物
  〇商代
  〇通高26厘米、口径20.1厘米、底径14.5厘米
  〇2001年4月滕州市官桥镇前掌大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喇叭形口,腹稍外鼓,低台式高圈足。腹饰二组对称饕餮纹,以云雷纹为地,上下各饰二周凸弦纹。器内底部铸铭文六字:“作父已尊彝史。”
  52.史青铜尊二级文物
  〇西周
  〇高25.1厘米、口径19.6厘米、底径13厘米
  〇1989年12月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大喇叭口,深腹,高圈足外撇,圜底,腹饰兽面纹二组;兽面纹两边各饰对称夔龙纹,兽面突睛,巨鼻,张口,嘴角内卷;腹上下部各饰凸起的弦纹两周,器底铸方格形纹;器内底部铸铭文8字:“史乍父癸宝尊彝。”
  53.青铜尊三级文物
  〇西周
  〇高28厘米、口径21.3厘米、底径15.6厘米
  〇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喇叭形口,腹稍外鼓,低台式高圈足。腹饰两组兽面纹,上下饰对称两周凸弦纹。器内底部有铭文3字:“乍(作)宝彝”。
  54.凤鸟纹青铜壶三级文物
  〇西周
  〇通高24.6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10.2厘米
  〇姜屯镇庄里西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子母口带盖,盖顶置圈足状捉手,肩部有两贯耳,长颈,鼓腹,圈底,圈足稍向外侈。盖与颈部各饰鸟纹一周,云雷纹填地,圈足饰斜角云纹及贝纹。
  55.青铜瓠壶三级文物
  〇战国
  〇高29.1厘米、口径4.9厘米、底径8.9厘米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体弯曲状似瓠,颈斜长,上有盖,盖有链和腹部活络鋈相连接,矮圈足。
  56.青铜汲壶三级文物
  〇战国
  〇通高32.6厘米、口径10.2厘米、底径13.6厘米
  〇1985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O圆口,高颈,盖颈各有四钮圈,颈两侧铺首有活络提梁,圈足浅矮。腹部饰有蟠虺纹,间有粗凹弦纹。
  57.青铜卣三级文物
  〇商代
  〇通高37.1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14.4厘米
  〇滕州市官桥镇前掌大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体形瘦高。圆唇,直口,葫芦形深腹,矮圈足。颈部两侧有两环耳,耳中套接有提梁。口沿上承子母口盖,盖面隆起,喇机形钮。最大腹径偏下,近平底,提梁呈索状。盖面饰三周凸弦纹。器身颈部饰一周饕餮纹,被两环耳和两条扉棱分割为四组,上下各有一组圆圈纹,云雷纹衬地,上有一周列旗纹。圈足亦饰一周饕餮纹和列旗纹,亦被对称的四条扉棱分为四组。器盖内铭文“子口”二字,器内底因有较厚锈层,有无铭文不清。出土时器内盛有约1300毫升透明液体。
  58.鸟青铜卣三级文物
  〇商代后期
  〇通高29.7厘米、口径13.9x10.7厘米、底径17x14.1厘米
  〇滕州市官桥镇前掌大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酒器。子母口,扁圆腹,圈足。口上承盖,盖面隆起,上有菌状镂孔盖钮。颈部两侧各有一环耳,并附淘索状提梁。盖面和颈部各饰一周以云雷纹衬地的夔龙纹带,纹带上下各饰一周圆圈纹^圈足饰一周凸弦纹。盖内和器内底部铸有对铭“鸟”字。
  59.父辛青铜卣一级文物
  〇西周
  〇通高23.4厘米、口径17.1x13厘米、腹深14厘米
  〇1980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器身椭方,盖子母口内敛,盖顶置圈状捉手,圈底近平,短圈足下向外侈。颈部前后饰突出兽面纹,两侧饰以鸟纹四组,雷纹填地,外饰凸弦纹。鋈端兽面圆耳,似幼鹿。盖内铸铭文三字,器内铸铭文三行十七字。
  60.史青铜卣二级文物
  〇西周
  〇通高30.5厘米、通宽25厘米、底径15厘米
  〇1988年12月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酒器。子母口,口上承盖,盖面隆起,上有菌状盖钮。拱形提梁,两端各饰一羊首,深腹外鼓。颈部前后饰突出兽面纹,两侧饰以夔龙纹,盖、圈足分别饰一周夔龙纹。盖内和器内底部铸有对铭8字:“史乍父癸宝尊彝。”
  61.青铜卣三级文物
  〇西周
  〇通高33厘米、口径14x10.6厘米、底径16.9x13.9厘米
  〇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器身椭圆形,子母口,口上承盖,盖面隆起,上有菌状盖钮,拱形提梁,两端各饰一兽首,垂腹,圈底近平。颈部前后饰突出兽面纹,两侧饰以夔龙纹,盖、圈足分别饰一周夔龙纹。盖内和器内底部铸有对铭三字:“乍(作)宝彝”。
  62.青铜罍三级文物
  〇西周
  〇通高48.2厘米、口径13.9x10.6厘米
  〇2002年4月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器口呈长方形,直口方唇,髙折颈,溜肩,深弧腹,长方形圈足。肩部饰兽首衔环,下腹部一侧置半环形兽首钮。盖及上腹部饰兽面纹及火纹。颈部饰一周夔龙纹。圈足饰一周兽面纹,云雷纹衬底。
  63.青铜罍三级文物
  〇春秋
  〇高23.5厘米、口径15.8厘米、底径13厘米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侈口,束颈,斜肩,自肩下折为腹,向下斜收,平底。颈部饰弦纹,肩部饰一周窃曲纹。
  64.裸体人形足青铜盘三级文物
  〇春秋
  〇高18.6厘米、口径34.5厘米、底径27厘米
  〇1980年3月滕州市城郊乡后荆沟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藏
  〇平口折唇,浅腹,对称卷尾兽形附耳,平底,圈足,圈足外铸三个裸体人形足,以头部和肩背支撑盘身。腹部、圈足各饰一周窃曲纹,耳饰鳞纹。
  65.青铜盘三级文物
  〇春秋
  〇高14.8厘米、口径39.2厘米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平口折唇,浅腹,腹两侧附方形耳,平底,圈足,圈足外铸三个裸体人形足,以头部和肩背支撑盘身。腹部、圈足各饰一周窃曲纹。
  66.青铜匣三级文物
  〇春秋
  〇通长33.2厘米、通宽13.4厘米、通高16.8厘米
  〇1980年3月滕州市城郊乡后荆沟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器身呈瓢状,敞口流,深腹,平底,四个兽形扁足,后有兽首卷尾形錾。口沿外饰一周窃曲纹,腹部饰瓦纹,鎏手饰鳞纹,足饰云气纹。
  67.青铜=三级文物
  〇春秋
  〇长13.4厘米、宽10.4厘米、高7厘米
  〇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酒器
  〇口沿外侈,鼓腹,平底。腹部两侧有一对环形耳,耳上部作兽首形。
  68.青铜罐三级文物
  〇西周
  〇高12.5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6.7厘米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子母口加盖,盖腹有对称方形耳,椭圆腹,平底。盖面隆起饰两周连弧纹,颈部饰窃曲纹,腹部饰四周凸弦纹。
  69.青铜编钟一级文物
  〇战国
  〇通高12.6〜34厘米,通宽8.7〜25厘米,钮高3.3〜8.9厘米
  〇1982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编钟,打击乐器,是最有代表性的礼仪乐器。按音调高低相次悬挂于钟架上演奏。缚钟4件、钮钟9件。4件缚钟制作精细,腔体厚实,造型一致,大小递减,舞平,上植双龙吞蛇形繁钮;合瓦形腔体,铣棱略弧,于口平齐,有内唇以髙棱框隔枚、篆、钲区,舞、篆饰龙纹,鼓部饰由龙纹组成的兽面纹。在每件搏正面的右铣、钲间及左铣有铸铭,四搏文字相连读,成为完整的一篇铭文,全铭共81字。9件钮钟,造型一致,大小相次。舞平,上植方形环钮;合瓦形腔体,铣棱斜直,于口弧曲上凹,有内唇。以绳索纹框隔枚、篆、钲区,舞饰勾连卷云纹,鼓部、篆间饰交龙纹。
  70.史青铜戈一级文物
  〇商代
  〇通长26厘米、通高U厘米、銎直径2.8厘米
  〇1976年滕州市官桥镇前掌大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援体狭长条,中起脊。近援末处下沿延展成胡,两穿。銎呈椭圆管状,使祕套于蜜中。内上铸铭文“史”字。
  71.王子反青铜戈一级文物
  〇春秋
  〇通长22.6厘米、通宽14厘米
  〇1973年4月滕县城郊供销社废品收购站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援狭长,中起脊,前锋尖锐;内呈长方形,甚阔,上有一穿; 胡长,有三穿,胡上铸有铭文一行六字:“王子反铸寝戈。”
  72.令青铜戈一级文物
  〇战国
  〇通长21厘米、宽15厘米
  〇1976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援长而狭,后段较前段更狭,中起脊;长方形内,较短,内有一穿; 长胡,胡有三刺,三穿,胡上铸铭文三字“令之造”。
  73.元青铜戈一级文物
  〇战国
  〇通长24.5厘米、通宽14厘米、厚0.9厘米
  〇1980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藏
  〇援呈弧形,三角形锋,内长,内有一穿;后端斜尖成锋刃,胡偏长,有两穿,胡部铸铭文“元之造”三字。
  74.虖台青铜戈一级文物
  〇战国
  〇通长27.3厘米、通宽14厘米
  〇1979年11月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其援窄平,中起脊,前锋呈三角形;斜角长方形内,内有一穿; 长胡,三穿,胡上铸铭文一行七字:“摩台丘子休之佶(造)。”
  75.倪公戈一级文物
  〇战国
  〇2019年滕州市公安局拨交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援狭长,中起脊,前锋尖锐。内较长,长胡上有两穿,胡上铸有铭文十二字:“倪公克父,择其吉金,作其元用。”
  76.薛师青铜戟一级文物
  〇西周
  〇通长24.2厘米、通高19.5厘米
  〇1978年6月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整体合铸,上端矛形尖刺缺失,只余戈部;戈援窄平,前锋作钝三角形;内呈长方形,较短,末端呈三齿状;长胡,上有三穿。内上铸“薛师”两字。
  77.青铜钺二级文物
  〇战国
  〇通长25.5厘米、刃宽34.9厘米、銎口长8.5厘米、銎口宽4厘米
  〇滕州市张汪镇皇殿岗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呈弧形,体厚重硕大。双面阔刃,尖尾,方形銎口。通体素面。
  78.青铜铃首剑一级文物
  〇商代
  〇通长31厘米、宽6厘米
  〇1979年滕州市官桥镇前掌大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前锋锐利,中起脊,柄部有两长方形穿,且有锯齿乳钉两种纹饰,首部呈镂空状,内含石丸。
  79.青铜弩机二级文物
  〇汉代
  〇通高18.2厘米、通长15.2厘米、宽7.7厘米
  〇1979年10月滕州市张汪镇陈庄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弩机上悬刀、望山、牙等部件俱全。郭呈长方形,上有三道凹槽,为箭道。中间主箭道较深,两边副箭道较浅。郭体上有两栓塞,将望山、牙固定在郭体上。
  80.青铜胄三级文物
  〇西周
  〇通高25.5厘米、通长20厘米、宽24.6厘米
  〇滕州市官桥镇前掌大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胄面为宽鼻环目有双耳的兽面,兽面之上连接向后延展至颈部的宽带状弧形胄顶,两侧附加对称的壁形护耳。在兽面鼻翼两侧、胄顶尾端及护耳两侧,均有对称的圆孔,推测用于穿系胄内衬垫物所用。
  81.青铜兽首辕饰二级文物
  〇商代
  〇高11.3厘米、筒径6.2x4.6厘米
  〇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辕饰为一兽首,浓眉大眼,头上两角外斜。辕饰后部中空呈筒状,以插入辕端,应是套在车辕前端,间有装饰之用。
  82.青铜兽面饰三级文物
  〇西周
  〇高18.8厘米、宽18.5厘米
  〇2002年2月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正面为兽面,细长角向上弯曲,圆睛突出,长角下有对称小耳,阔鼻凸起,两侧各有一长条形穿。
  83.青铜人面饰三级文物
  〇西周
  〇高22厘米、宽17厘米
  〇2002年2月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正面为人面,面容端详,栩栩如生。长脸,浓眉大耳,双目炯炯有神,阔鼻凸起,口微张开。
  84.青铜镇二级文物
  〇汉代
  〇通高5.5厘米、底径7厘米
  〇1981年1月滕州市龙阳镇泊水洼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该器上三只老虎头部相连于绣球上,面部朝外,栩栩如生,脚均踏在圆盘上,保存完好。
  85.铜佛像二级文物
  〇宋代
  〇高24.5厘米、底座7x6.6厘米
  〇滕州市羊庄镇西薛河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佛像站立于弥座之上,头戴花蔓冠,双目微闭,面部端庄丰腴,身穿宽袖长裙。
  铜镜
  青铜镜是古代梳妆照容的生活用品,也是中国青铜器中自成体系、价值极高的工艺美术品,自史前铜石并用时期诞生,延绵发展到清代,距今约有四千余年的历史。
  目前,中国最早的铜镜发现于齐家文化,种类少,工艺简单,具有一定的原始性。这一时期尚处于青铜镜发展的孕育期。战国至汉魏时期为铜镜铸造的兴盛阶段,使用普遍,数量多,花纹题材较多且做工精致,工艺多样化。隋唐时期,铜镜铸造进入鼎盛阶段,它以新颖的造型、绚丽的题材和精湛的工艺在中国铜镜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宋金铜镜形式上趋于多样化,纹饰更加简单世俗,充满着生活气息,纪名号铭镜是宋镜的一大特点。明清时期,赋予特殊象征意义的吉祥铭文镜盛行。然而,此时期的铸镜业已处于我国铜镜发展史的尾声,玻璃镜代之而起,铜镜渐次退出历史舞台。
  滕州博物馆所藏铜镜数量大、种类齐全,可以反映中国铜镜的发展脉络,这与滕州本地的富庶和繁盛密不可分。朝代更替,镜鉴传世,从中可以管窥滕州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1.四龙纹铜镜三级文物
  〇战国
  〇直径14.5厘米、缘厚0.1厘米、纽高0.8厘米
  〇1999年8月滕州市官桥镇东郑庄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圆形,弦纹钮。其外凹面圈带环绕一周,主体纹饰被花叶纹分为四区,每区饰回首反顾的龙纹各一条,十四个内向连弧纹缘。龙纹作浅浮雕,龙头居中作回首状,张吻露齿,身躯及爪向两侧展开,尾细短而前卷,两侧细条代表龙翼,象征飞龙,地纹为细密的云雷纹。
  2.四龙纹铜镜三级文物
  〇战国
  〇直径15厘米、缘厚0.3厘米
  〇2011年1月滕州市官桥镇丰山出土
  〇圆形,三弦钮,圆钮座。外围一周凹面形环带。主题纹饰由地纹和主纹组成。地纹为圆涡纹组成的云雷纹,主纹饰为蟠螭纹,蟠龙头靠镜缘,张大口,露利齿,身躯蟠曲,呈S形向两侧伸展。在地纹之上,于凹面形带外伸出四叶,各叶之底边与凹面带外圈相切。外援为凸起的十五组内向连弧纹。
  3.鸟纹铜镜三级文物
  〇直径8厘米、缘厚0.4厘米
  〇汉代
  〇滕州市金庄梁堳堆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圆形,圆钮,圆钮座。钮及钮座下叠压一飞鸟。其外短斜线纹带,线条间距较宽。据齿纹缘。
  4.四乳禽兽纹铜镜三级文物
  〇东汉
  〇直径18.8厘米、缘厚0.6厘米
  〇滕州市级索镇柳庄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圆形,圆钮,四叶纹座。叶间有小花叶图形,钮座外两周凸带。其间饰有铭文。主纹为四乳相间四组纹饰。两组为羽人戏龙,羽人一手持物前伸,一腿前弓,一腿跪地。双龙一周曲颈回首张嘴向着羽人,一条曲颈昂首面对羽人。龙身饰有圆圈纹及线条纹。龙及羽人间分别填一鸟和蚂蚱。另两组纹饰一为虎追羊,一为两虎相顾,龙虎周围填以云纹。几何纹缘。
  5.四神博局纹铜镜三级文物
  〇东汉
  〇直径16.2厘米、缘厚0.5厘米
  〇滕州市羊庄镇杨坡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圆形,圆钮,四叶钮座。座外大方格。方框外为八乳及博局纹,四方八区纹饰为,青龙配瑞兽,白虎配羽人,朱雀配瑞兽,玄武配凤鸟,博局纹外一周短斜线。镜缘饰三角锯齿纹和云气纹。
  6.四神博局纹铜镜三级文物
  〇东汉
  〇直径15.9厘米、缘厚0.3厘米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圆形,圆钮,花叶纹钮座,方格外八乳、博局纹。四方八区纹饰配置是:青龙配凤鸟、朱雀配骑兽羽人及一小禽、白虎配独角兽、玄武配羽人及一禽鸟。其外一周铭文:“尚方作镜真大好,上有山人不知老,渴饮”。两周锯齿纹夹一周双线波折纹。
  7.盘龙纹铜镜三级文物
  〇东汉
  〇直径9厘米、缘厚0.4厘米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圆形,圆钮,圆钮座。一龙压在钮下,独角、张口、四肢张开、尾卷曲。表现手法与一般盘龙纹作高浮雕不同,此龙纹作浅浮雕线条式。短斜线圈带外两圈锯齿纹缘。
  8.人物故事画像铜镜三级文物
  〇东汉
  〇直径13.2厘米、缘厚0.6厘米
  〇滕州市东沙河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圆形,圆钮,圆钮座。四乳分成的四区内配置四组人物,每组两人,一组为一人抚琴,一人立舞;一组为一人端坐,一人立舞;一组为两人对坐;一组为一人倒立,一人跪舞,一侧有壶。缘饰两周锯齿纹。
  9."君宜高官”变形四叶纹铜镜三级文物
  〇东汉
  〇直径9.3厘米、缘厚0.2厘米
  〇滕州市东沙河镇千年庄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圆形,圆钮,圆钮座。其外围以弧线四方形连接的宝珠状四叶纹。四方委角内各一字,合为“君宜高官”。四叶间各一组图案化的对凤纹,内向十六连弧纹缘。
  10.月宫菱花形铜镜二级文物
  〇唐代
  〇直径12.5厘米、缘厚0.9厘米
  〇滕州市洪绪镇颜楼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八瓣菱花形,内切圆形,镜钮藏于树干中。铜镜通体呈银白色,质地精美。主纹桂树参天,叶片阔大,郁郁葱葱的桂树跃然于眼前。左饰嫦娥腾空飞舞,人物刻画精细,将嫦娥徐徐飞天,衣襟随风而飘的姿态刻画的恰到好处。右为玉兔杵臼捣药,造型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树下饰一只蟾蜍。
  11.四禽菱花形铜镜二级文物
  〇唐代
  〇直径9.3厘米、缘厚0.5厘米
  〇1980年滕州市官桥镇坝上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一般称为鹊绕花枝镜,八瓣菱花形,内切圆形。钮外四禽鸟四折花相间环绕。两鹊展翅飞翔,拖着长尾。两雁双脚站立,羽翼未张。四鸟间有形状稍异的两组折枝花,折枝花虽然都是四叶两花苞,但一组底下两叶稍肥大,边缘展翅的四蜂蝶与四朵两叶一苞的折枝花相间排列。
  12.四雀衔绶菱花纹铜镜二级文物
  〇唐代
  〇直径14.6厘米、缘厚0.7厘米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八叶葵花形,圆钮。钮外四鸾同向飞翔,口衔绶带。边缘八瓣中荷
  〇叶与蜂蝶相间环列。
  13.仙人骑兽葵花形铜镜三级文物
  〇唐代
  〇直径11.3厘米、缘厚0.4厘米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八出葵花形,内切圆形,圆钮。主纹为四仙人骑兽跨鹤,腾空飞翔,同向绕钮。仙人头戴冠,披帛穿过两胁,在背部呈方圆弧形后分成两股向后飘拂。其中二仙人跨仙鹤,二鹤展翅申颈,作疾飞状。另二仙人骑瑞兽,二兽四肢奔腾,作迅跑状。花枝蜂蝶纹缘。
  14.真子飞霜葵花形铜镜三级文物
  〇唐代
  〇直径16.5厘米、缘厚0.5厘米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八出葵花形,龟钮,荷叶形钮座。上为云山日(月)出,下为石山水池,水波涟漪。池内伸曲柄荷叶,叶上突出一龟,正好形成镜钮。左一人正襟端坐,置琴于膝,身后有四竹三笋,竹叶茂盛,身前设几。右一足凤鸟振翅翘尾舞于石上,其上有树两株。
  15.瑞兽葡萄纹铜镜二级文物
  〇唐代
  〇直径14.2厘米、缘厚1.4厘米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圆形,伏兽钮。镜背分内外两区。内区五瑞兽同向攀援葡萄枝蔓,瑞兽形态多作匍匐状,露出脊背,有的尾细长,有的为帚形短尾。与瑞
  〇兽镜中似虎似豹的瑞兽相似。外区较宽,肥厚润泽的叶瓣及硕果累累的葡萄错综交缠,其间有展翅的三只禽鸟与栖立的三只禽鸟。叠云纹缘。
  16.花枝纹铜镜二级文物
  〇唐代
  〇直径27.4厘米、缘厚0.6厘米
  〇滕州市洪绪镇颜楼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八出葵花形,圆钮,莲花瓣钮座,重叠八瓣,座外一周连珠纹带。其外蔓枝相连,蔓枝上生出花叶、花苞及花瓣。四朵盛幵的莲花瓣间以四片宽大的叶纹。莲花以四片小叶相托,并侧生一个花苞,雍容华丽。素窄缘。
  17.禽兽纹铜镜二级文物
  〇宋代
  〇直径29.5厘米、缘厚0.6厘米
  〇滕州市城郊采购站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圆形,环形钮。镜背分内外二区,内区五瑞兽同向攀援树枝,其外饰瑞兽间有飞禽一周。外区饰花纹。素缘。
  〇八瓣菱花形,圆钮。两条龙首尾相接,但弯曲的姿势不同,一龙弯曲起伏,另一龙呈C字形曲转。两龙头部结构简单,但有龙角,两前肢粗短作爬行状,两后肢一伸一微露出,前肢肘部伸出飘带似的肘毛,双龙与菱边空白处各配置一组云纹。
  18.双龙纹菱花形铜镜二级文物
  〇金代
  〇直径17.5厘米、缘厚1.3厘米
  〇1981年9月滕州市体委东方广场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19.双鱼纹铜镜二级文物
  〇金代
  〇直径12.5厘米、缘厚1.0厘米
  〇1979年8月滕州市羊庄镇西于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圆形,圆钮。双鱼体大宽肥,几乎塞满了镜背内区。鲤鱼刻画极清晰逼真。钮周围波涛起伏,近缘处水波回旋形成一圈带波纹。宽素缘。
  20.仙鹤人物故事铜镜三级文物
  〇金代
  〇通长14.6厘米、通宽7.9厘米、缘厚0.5厘米
  〇1980年9月滕州市辛庄西垌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圆形带柄,镜缘右侧有一体躯较大的女子,右手持扇面,扇柄指着脚前的似犬似兔的小兽。女子身后有修竹二株,几片大竹叶伸向前方。镜左侧如意云头纹上仙鹤展翅飞翔,云下一躬身小童立在小兽尾后。镜缘凸边压在镜柄凸边之上,柄上部有四字铭文,铭下一小鹿。
  玉器
  中国玉器产生于远古人类的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在古人心目中,玉是“山川之灵”,可通灵天地,除邪晦、知祸福,自古中国人就有很浓厚的崇玉传统,古人给玉赋予了很多精神内涵,因此玉文化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滕州市博物馆藏玉石器、宝石500多件/套,包括从原始质朴的“石玉”到宗教图腾的“神玉”,从有礼有制的“礼玉”,再到谦谦君子的“德玉”,玉文化的发展一脉相承。时代涵盖大坟口文化时期、商周时期直至中华民国,跨越500◦年文明时期,尤以史前时期、商周玉器最具代表。玉器材质包含透闪石、玛瑙、水晶、翡翠、绿松石、孔雀石、大理岩等。玉器收藏种类丰富,有璇玑、璧、璜、琮、环、佩饰、工具等等。其中,大汶口文化人面纹玉饰、龙山文化玉璇玑以及商周时期的玉琼、玉夔龙、玉璜、玉鹰、玉雁、玉虎、玉戈等等都是难得一见的国宝。
  滕州地区玉器造型独特,雕工精美,纹饰简洁、明快,具有独特的时代与地域特色,充分反映了古滕人民的聪明才智,对后世影响很大。
  1.人面纹玉饰一级文物
  〇大汶口文化
  〇长3.9厘米、宽3.2厘米
  〇1976年滕州市东沙河镇岗上遗址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平面近方形。正面略凸,作正视状,以阴线刻头型和五官,橄榄形眼眶,内横线作目,三角形鼻,短横线为口,面部表情祥和。玉饰背面有一脊凸起,脊上穿有一孔可供佩系。
  2.玉璇玑一级文物
  〇龙山文化
  〇直径15.5厘米、孔径6.7厘米、厚0.5厘米
  〇1978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器体扁平,中间有一圆孔,形似变形的环,外缘有三个形状相同,且均向同一方向旋转的锯凿状凸脊,凸脊之间各有每三凿为一组的四组小锯齿状凸脊。
  3.玉雁一级文物
  〇西周
  〇长10.5厘米、厚0.3厘米01985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征集〇滕州市博物馆藏〇玉料呈青色,表面有黄白色沁痕。雁体扁平,雁作卧状,尾羽下垂,颈前伸,尖喙,5页根处有一圆孔,可供穿系之用,通体素面。
  4.玉鹰一级文物
  〇西周
  〇通长7.6厘米、通高5.4厘米、厚0.4厘米
  〇1979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玉质为青色,因轻度浸蚀,呈现鸡骨白色。玉鹰体扁平,两面纹饰相同,皆以阴线琢成,长颈前伸,圆目钩喙,曲背垂翅,羽尾下收,作停立状。鹰身、翅、尾翎皆以阴线刻出。曲背及颌处各有一圆孔可供穿系佩饰。
  5.玉兔二级文物
  〇西周
  〇长4.3厘米、宽2.5厘米
  〇1974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玉质为青色,间有黑色沁斑。兔作停立状,大耳后仰,腿弯曲,前腿稍残缺,以减地凸雕出圆眼,单阴线刻画身上纹饰,前端有孔,以供佩系。
  6.玉鸟二级文物
  〇西周
  〇长4.6厘米、宽1.8厘米、厚0.4厘米
  〇1982年3月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玉质呈黄褐色,局部呈鸡骨白色。尖缘,圆目、长尾、钩爪,作停立状。两面纹饰相同,胸部有孔,以供佩系。
  7.玉虎二级文物
  〇西周
  〇长10厘米、宽3.3厘米
  〇1978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玉质青色,局部侵蚀较重,呈鸡骨白色。虎作停立状回首,拱背卷尾,虎身作卷云纹,两边纹饰相同。虎背有孔,以供穿系。
  8.青玉玦一级文物
  〇西周
  〇高3.2厘米、厚0.5厘米、孔径0.8厘米
  〇1976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青玉质,龙首尾相连,以双钩阴线雕琢纹饰,两面纹饰略有不同,玉龙玦顶部后方钻一小孔,可供佩系。
  9.玉璜一级文物
  〇西周
  〇通长9厘米、通宽2厘米、厚0.4厘米
  〇1982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玉质呈青绿色,表面浸蚀较重,略呈鸡骨白,体扁,作半环形,两面纹饰相同。由双钩单阴线饰夔龙纹,“臣”字目,张口独角飘发,首在两端,尾于中央交接。
  10.玉璜一级文物
  〇西周
  〇通长13厘米、通宽3厘米、厚0.5厘米
  〇1982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玉质呈青绿色,表面浸蚀较重,略呈鸡骨白,体扁,作半环形,两面纹饰同。由双钩单阴线饰夔龙纹,“臣”字目,张口独角飘发,首在两端,尾于中央交接,端侧有对称脊牙。
  11.玉璜二级文物
  〇汉代
  〇长20厘米、宽3.5厘米、厚0.4厘米
  〇1989年滕州市羊庄镇范西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青绿色,局部有褐色沁痕。器扁平,璜体弧度略小于半圆,两端平齐较中间稍宽,外缘雕琢有规整的扉牙,器表满饰涡纹,外置细阴线刻弦纹边阑,中间有一穿,可供穿系。
  12.玉琮一级文物
  〇西周
  〇高3.7厘米、内径5.4厘米、外径6.3厘米
  〇1982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玉质浅青色,墨斑浸,体为四角圆委的长方柱。角饰弦纹8道,四面的中部上下各排列两个圆圈纹,弦纹和圆圈构成兽面形态。
  13.玉镯二级文物
  〇西周
  〇直径7.1厘米、通高2.8厘米
  〇1980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玉质呈乳白色。扁圆柱体,中部有一道窄而浅的沟槽将琮身分上下两半, 通体素面无纹。
  14.玉戈一级文物
  〇西周
  〇长12.5厘米、宽4.6厘米
  〇1978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玉料呈青灰色,局部有白色浸蚀,具有较强的玻璃光泽,体扁平,锋部呈三角形,尖嘴锐利,援两边磨刃,两侧琢有平行的三道凸弦纹,并在援部钻有两孔。
  15.玉刻刀一级文物
  〇西周
  〇通长11.6厘米、通宽1.2厘米、厚
  〇.9厘米
  〇1978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青玉质,通体扁长,素面光洁。一端有穿孔,边缘呈齿状,一端有刃。
  16.玉柄形器一级文物
  〇西周
  〇通长19.8厘米、通宽2.6厘米、厚0.5厘米
  〇1976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体扁长,通体磨光,器表光滑。一端有柄,一端有穿孔,与末端一样,柄端双角也被切去。
  17.夔龙纹玉佩饰一级文物
  〇西周
  〇直径3.7厘米、厚0.4厘米
  〇1982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
  〇青玉质,器表沁有白褐色斑痕及朱砂沁痕。圆形凸弧形,弧面雕夔龙纹,背为素面,中部有一穿孔,可供佩系。
  18.方形玉佩饰二级文物
  〇西周
  〇长2.8厘米、宽2.8厘米、厚0.9厘米
  〇1976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玉质呈青色,有褐色沁斑。器形呈方形,略厚,四角圆润。器身雕琢神鸟图案,尖喙、圆目、钩爪,线条流畅,形象逼真,边缘随纹饰变化,增加坡度,更有立体感,中间有孔,可供佩系。
  19.玉佩饰二级文物
  〇西周
  〇直径3.7厘米、厚0.7厘米
  〇1982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青玉质,表面侵蚀严重
  〇圆形凸弧形,弧面雕夔龙纹,背为素面,中部有一穿孔,可供佩系。
  20.玉夔龙一级文物
  〇西周
  〇长8.9厘米、通宽2.6厘米、厚0.4厘米
  〇1979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青白玉,体扁弯曲,两边有脊牙作游动状,两面以双钩饰两尾交接的夔龙纹,两端的凸脊各有一圆孔,可供穿。通体线条流畅,做工精细。
  21.夔龙纹玉佩饰二级文物
  〇战国
  〇长3.9厘米、宽2.5厘米、厚0.4厘米
  〇1991年5月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玉质青色,呈半透明状。体扁,为长方形,左右两边有对称正方形扉棱。龙俯首下垂,身体呈“S”形,以阴线刻画纹饰。龙身上下对称镂雕云纹,背面光素无纹,上下与顶部有四组侧穿小孔,以供佩系。
  22.夔龙纹玉佩饰二级文物
  〇战国
  〇长4.5厘米、宽2.5厘米、厚0.4厘米
  〇1991年5月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玉质青色,呈半透明状,体扁,为长方形,左右两边有对称正方形扉棱。龙俯首下垂,身体呈“S”形,以阴线刻画纹饰。龙身上下对称镂雕云纹,背面光素无纹,上下与顶部有四组侧穿小孔,以供佩系。
  23.玉管形饰二级文物
  〇西周
  〇通长2.2厘米、通宽1.2厘米
  〇1982年3月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青玉,有白色沁。器呈圆柱状,外琢变形凤鸟纹,纹饰整体呈螺旋状,形式优美,线条流畅。中有两面钻圆孔,以供穿系。
  24.玉管形饰二级文物
  〇西周
  〇通长2.5厘米、通宽1.2厘米
  〇1982年3月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青玉,有白色沁。器呈圆柱状,外琢变形凤鸟纹,纹饰整体呈螺旋状,形式优美,线条流畅。中有两面钻圆孔,以供穿系。
  25.玉鱼二级文物
  〇西周
  〇长8.9厘米、厚0.5厘米
  〇1984年4月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青玉质,通体磨光。拱背跳跃呈C状。背鳍,腹鳍以阴线刻画,眼作圆形,尾分叉且下弯,鱼尾和鱼嘴各有一穿孔,可供佩系。
  26.玉鱼二级文物
  〇西周
  〇长6厘米、厚0.9厘米
  〇1976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通体饰卷云纹。拱背跳跃,呈C状。尾分叉且下弯,鱼嘴部有一穿孔,可供佩系。
  27.玉鱼二级文物
  〇西周
  〇长8.2厘米、宽1厘米、厚0.4厘米
  〇1976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玉质呈青色,鱼体狭长、扁平。背鳍、腹鳍以阴线刻画,腮为弧形,眼作圆形。鱼嘴有一穿孔,可供佩系。
  28.玛瑙瑗三级文物
  〇战国
  〇厚0.8厘米、直径4.5厘米
  〇1985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局部有黄褐色沁斑,通体通透,环形,中部圆穿。
  29.玛瑙壁二级文物
  〇元代
  〇直径7.5厘米、内径2.3厘米、厚0.9厘米
  〇1982年12月滕州市荆河街道韩桥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璧一面为平面,另一面微凸,上面浮雕一条螭龙,螭龙躯体细长,作爬行状,螭身随璧弯曲,翻转自如,螭龙躯干细长,动势起伏大,生动富有神釆,为元代极为少见的玛瑙装饰品。
  30.金镶玉耳坠二级文物
  〇元代
  〇通高3.3厘米、玉人高2.7厘米、宽1.1厘米
  〇1982年12月滕州市荆河街道韩桥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耳坠金丝镶嵌,主体为青白玉质玉人。玉人呈褒袖跽坐状态,头梳高髻,痩长脸型,阴线刻五官,身着长袍,一为右衽,一为左衽。
  31.子母猴玉雕三级文物
  〇清代
  〇通长5.7厘米、通高4.5厘米、宽3.4厘米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白色玉质,圆雕三猴,一母猴坐于石上,口吃鲜桃,两小猴立于一旁作仰望姿态,琢磨精细,呆萌可爱。
  32.玉带钩三级文物
  〇清代
  〇长12.7厘米、宽2.7厘米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玉质青白纯净。钩首雕琢龙首,龙双角顺额顶弯向颈后,眼球圆而突起,嘴稍前倾,钩腹浮雕一无角小螭龙,应为苍龙之子,颌下无须,与苍龙龙头相对,似在仔细聆听苍龙说教,虽不闻其声,但二龙神态举止生动活泼,状极亲昵。
  陶瓷器
  我国陶器历史悠久,大约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发明了制陶技术。作为北辛文化的命名地,滕州市北辛遗址出土了大批北辛文化时期的陶器,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
  瓷器是我国的国粹,更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陶器作为瓷器的前身,从抟土造器到施以彩绘,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瓷器正是在陶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一般称其为原始瓷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瓷器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
  滕州博物馆藏陶瓷器近万件,以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陶器以及原始青瓷见长,尤其是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器造型多样、制作精美,堪称山东地区出土原始青瓷的代表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陶盖鼎一级文物
  〇北辛文化
  〇高37.5厘米、口径23.5厘米、腹深16.6厘米
  〇1978年秋滕州市官桥镇北辛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夹砂陶,有盖,口微敛,腹微鼓,口外侧饰一周锯齿状窄锥纹,口外沿有对称的小鼻四个,圜底稍尖,三锥形足。
  2.陶鼎一级文物
  〇北辛文化
  〇高31.2厘米、口径11.2厘米、腹径16厘米、深23.8厘米
  〇1979年春滕州市官桥镇北辛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罐形鼎,小口,口沿外卷,鼓腹,扁锥足。腹上部饰曲折划纹,其下饰竖直蓖纹。
  3.红陶壶一级文物
  〇北辛文化
  〇高14.4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6.6厘米
  〇1979年滕州市官桥镇北辛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红陶壶,泥质红陶,呈蒜头形,制作精细,稳重端庄。口呈蒜头形,细长颈,扁折腹,小平底,其上有粟糠痕迹。
  4.指甲印纹陶钵一级文物
  〇北辛文化
  〇高7.1厘米、口径20.1厘米、底径7厘米
  〇1979年滕州市官桥镇北辛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红陶,器壁较薄,口微敛,腹较浅,小平底。腹部满饰指甲纹。
  5.彩陶钵三级文物
  〇大汶口文化
  〇高12厘米、口径17.8厘米、底径6厘米
  〇1976年滕州市东沙河镇陈岗村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圆唇,鼓腹,腹向下斜收,小平底。上腹部饰彩绘,为浅褐色线条,白色绘叶片的草叶纹。
  6.黑陶高柄杯三级文物
  〇大汶口文化
  〇高21厘米、口径6.6厘米、底径4.9厘米
  〇2007年12月滕州市龙泉街道邾城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细泥质黑陶。侈口,覆豆式盖,深腹,腹壁微内弧,圜底,薄胎,镂?L细髙柄,下承圈足。
  7.白陶鬵三级文物
  〇大汶口文化
  〇长13.3厘米、宽12.6厘米、高23.3厘米
  〇2007年12月滕州市龙泉街道邾城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白陶。鸟喙形流前倾,喇叭形长颈,鼓腹,袋状足,颈腹间置一鋈。腹饰一周附加堆纹。
  8.绳纹灰陶鬲三级文物
  〇商代
  〇高18厘米、口径15.5厘米
  〇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敞口叠沿,腹微鼓,分档,尖锥足内勾。腹、裆部饰绳纹。
  9.原始瓷罐三级文物
  〇商末周初
  〇通高26.5厘米、口径17.1厘米、底径9.3厘米
  〇1998年官桥镇前掌大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灰白胎质,内外通施不均匀的青绿釉,并见横向刷痕,周身多见流釉。侈口,折沿,尖唇,肩腹圆鼓,小平底。沿下饰一周凸棱,有对称小耳。
  10.原始瓷罐三级文物
  〇商末周初
  〇通高8厘米、口径6.8厘米、底径5.8厘米
  〇1998年官桥镇前掌大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侈口,斜肩,收腹,矮圈足外撇,肩部有对称横耳2个。肩饰一周三角划纹,上下饰多重刻划弦纹。内外通施青绿色釉。
  11.陶瓿二级文物
  〇西周
  〇高13.5厘米、口径8.2厘米、底径9.4厘米
  〇1979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侈口,斜折沿,广肩,圆鼓腹,肩腹交接处饰对称四个实心桥形耳,圈足外撇。肩腹通饰弦纹。
  12.彩绘龙形耳陶簋三级文物
  〇战国
  〇高30厘米、宽47厘米
  〇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礼器。泥质灰陶,侈口,腹微鼓,圈足,下置方形座。透雕虎形耳,销于腹中部,上盖置口内,通雕花瓣形提手,腹部饰凹弦纹,通体施彩绘。
  13.彩绘凤形耳陶簋三级文物
  〇战国
  〇高34厘米、宽50.5厘米
  〇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礼器。泥质灰陶,侈口,腹微鼓,圈足,下置方形座。透雕对称龙形耳销于腹中部,上盖置口内,透雕花瓣形提手,腹部饰凹弦纹,通体施彩绘。
  14.原始瓷罍三级文物
  〇战国
  〇通高22.8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19厘米
  〇1989年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直口,阔肩,圆腹,平底内凹。阔肩处有对称环形耳2个,耳周饰S形刻划纹。肩部、肩腹部饰两周竖向条纹。灰白胎质,通体内外施黄绿釉。
  15.绿釉陶壶三级文物
  〇汉代
  〇高40厘米、口径14厘米、底径15厘米
  〇滕州市龙泉街道侯庄村出土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口微侈,长束颈,溜肩,圆鼓腹,肩部饰对称两耳,底承圈足。通体施绿釉,颈、腹部饰多组弦纹。
  16.青釉四系瓷罐二级文物
  〇南北朝
  〇通高11.3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5.8厘米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侈口,圆肩,肩有四个对称环形鼻,鼓腹,矮圈足。上施青釉,腹部有流釉,下部露胎。肩、腹各饰一周凹弦纹。
  17.青釉长颈瓷瓶二级文物
  〇南北朝
  〇高26.3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6.5厘米
  〇枣庄市山亭区独孤城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侈口,长束颈,鼓腹,矮圈足。外饰青釉不及底,腹部及底有流釉。
  18.青釉蒜头瓷壶二级文物
  〇隋朝
  〇高17.5厘米、口径3厘米、底径5.7厘米
  〇滕州市东沙河镇唐村窑厂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口部呈蒜头状,侈口,束颈,溜肩,鼓腹,矮圈足。外施青釉不及底。腹饰花卉纹,以两条弦纹界边。
  19.青釉盘□瓷壶二级文物
  〇隋朝
  〇高31.2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9.3厘米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盘口,长颈,腹微鼓下收,平底。肩部饰对称两耳,上施青釉,下部露胎。
  20.青釉四系瓷罐三级文物
  〇隋朝
  〇通高11.3厘米、口径7厘米、底5.8厘米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侈口,圆肩,肩有四个对称环形鼻,鼓腹,矮圈足。上施青釉,下部露胎。肩、腹各饰一周凸弦纹。
  21.青釉瓷盖罐二级文物
  〇隋朝
  〇高21厘米、口径10.5厘米、底径10.5厘米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敛口,子母口盖,阔肩,通体圆鼓,肩腹饰凹弦纹。圈足较矮。外施青釉不及底,釉下流痕清晰。
  22.三彩绞胎方形瓷枕二级文物
  〇唐代
  〇长10.5厘米、宽8厘米、高4.8厘米
  〇滕州市姜屯镇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呈长方体,枕面平整,通体施三彩。
  23.青釉瓷碗三级文物
  〇南宋
  〇通高4.2厘米、口径11.2厘米、底径6厘米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敞口,圆唇,深腹,圈足,通体施天蓝釉。
  24.白底黑花瓷盖罐二级文物
  〇元代
  〇高20.6厘米、口径7.2厘米、底径8.2厘米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口微敛,盖置一纽,溜肩,鼓腹,圈足底。肩部有两系,盖及身通施白釉,腹部墨绘花纹图案。
  25.白底黑花四系瓷瓶三级文物
  〇元代
  〇高26.5厘米、口径4.9厘米、底径7.3厘米
  〇1982年4月滕州市姜屯镇韩仓村征集
  〇滕州市博物馆藏
  〇侈口,束颈,溜肩,深腹微鼓,圈足底。肩部有四系,上施白釉,下施褐釉,上腹部饰草叶纹图案,以两墨线界边。
  汉画像石
  滕州汉代画像石自清末民初陆续发现并收藏,具有发现数量多、延续时代长、图像布局密集、雕刻技法及内容广泛丰富、小祠堂和石椁画像石独树一帜等特征,是国内汉画像石墓延续时间最长的地区。永元^^一年(公元99年)、元初七年(公元120年)、元嘉三年(公元153年)、延光元年(公元122年)等一批纪年汉画像石为研究汉画像石主要流行时代、汉代的丧葬礼俗及各类雕刻技法的演变规律等提供了重要依据;上世纪五十年代滕州陆续出土的牛耕图、纺织图、冶铁图画像石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等馆的重要国家收藏。
  滕州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灵活娴熟,有阴线刻、凹面线刻、减地平面线刻、浅浮雕、透雕五类。阴线刻线条飘逸流畅,浅浮雕浑厚雄奇,物像的刻画生动活泼,如百兽率舞,气势磅礴;乐舞百戏,妙姿奇特;胡汉战争,残酷激烈;车马出行,场面壮观..。
  表现的题材和内容非常丰富和广阔,从远古神话与传说,中国历史故事与人物,到表现汉代的现实物质与日常生活都在画像石的作品中得到充分的表现,这是研究中国汉代历史最形象和最珍贵的教科书。
  汉代画像石艺术不仅代表了汉代艺术的成就,是研究汉代历史的百科全书,被称为“汉代社会的缩影”“东方艺术的瑰宝”,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欣赏价值和传承意义。
  1.日月同辉三级文物
  〇原石出土/征集地:滕州市官桥镇大康留村出土
  〇时代:东汉
  〇雕刻技法:弧面减地浅浮雕
  〇纵190、横88、厚21厘米
  〇祠堂盖顶石。两面有画像。上为月轮,月内有蟾蜍、玉兔,月轮外似为双头龙,两侧为伏羲女娲皆人身蛇尾;下为一金乌背负日轮,日内刻三足乌、天狗。画面满布云气纹、群星及鸟。侧面刻龙穿璧。四周单边框。
  2.建鼓、乐舞三级文物
  〇原石出土/征集地:滕州市滨湖镇西古村出土
  〇时代:东汉晚期
  〇雕刻技法:弧面减地浅浮雕
  〇纵94、横133、厚16厘米
  〇祠堂后壁。画面中央树一建鼓,二小鼓,二人边击边跳,左有抚琴、倒立、掷丸者;左上有七首神兽、猫头鹰;右一树上有羽人饲凤,树旁一人及羽人格斗、猴子、祥禽。四周双边框内填刻斜线纹。
  3.楼阁、人物、椎牛、车马出行三级文物
  〇原石出土/征集地:滕州市荆河街道造纸厂出土
  〇时代:东汉
  〇雕刻技法:弧面减地浅浮雕
  〇纵83、横178、厚16厘米
  〇祠堂后壁。画面两层:上层,左端一楼双阙,楼上主人中间坐,左侧二羽人格斗,左右各一侍者,楼下二人六博游戏,楼外双阙上栖凤鸟、猴等。阙左立一马,右有二人执板立,右端一大树,树旁一人椎牛,另刻凤鸟、异兽;下层,五车出行,前有一步卒、一导骑,一人躬身相迎,飞鸟伴行。四周三边框。
  4.伏羲女娲、神物三级文物
  〇原石出土/征集地:滕州市龙阳镇出土
  〇时代:东汉晚期
  〇雕刻技法:弧面减地浅浮雕
  〇纵92、横135、厚20厘米
  〇祠堂后壁。画面中间刻一神物蹲踞,两足有蹼,右侧有女娲,皆手触神物头角,其尾与神物两腿相交。四周三边框。
  5.水榭、垂钓、庖厨三级文物
  〇原石出土/征集地:滕州市滨湖镇西古村出土
  〇时代:东汉
  〇雕刻技法:弧面减地浅浮雕、线刻
  〇纵89、横153、厚22厘米
  〇祠堂后壁3画面两层:上层,云龙纹;下层,左上为庖厨,墙上挂鱼、肉,—人正持刀割肉,一人牵羊架鹰,左下四人物。中间一人物凭几而坐,左侧一人拱手作揖,水榭上垂钓者连钓三鱼,楼梯及檐上有猴四只,二人登梯,水榭之下为捕鱼场景。
  6.元嘉三年画像石(公元153年)一级文物
  〇原石出土/征集地:滕州市姜屯镇出土
  〇时代:东汉
  〇雕刻技法:弧面减地浅浮雕
  〇纵82、横210、厚14厘米
  〇祠堂后壁。画面中央耸立双阙,二人于阙内六博游戏,马栓阙侧。远处一厅堂,堂内有人物若千,堂顶上立凤鸟,阙堂周围刻龙、虎、凤鸟等禽兽。画面左端刻元嘉三年隶书题记三行,74字。
  7.孔子见老子、泰山君、东王父
  〇原石出土/征集地:山亭西户口出土
  〇时代:东汉晚期
  〇雕刻技法:阴线刻
  〇纵84、横85、厚18厘米
  〇祠堂左壁3两面有画像。正面画像十层:一层,人面兽、异兽;二层,孔子见老子,榜题“孔子” “老子”:三层,人物,手持笏板,中刻榜题“东王父”;四层,双鹿拉车,一人驾车,一人手持便面内坐,左侧刻“泰山君”:五层,狩猎;六层,群山异兽;七至九层,人物;十层,水上行船,垂钓。一侧面刻菱形纹。
  三级文物
  8.耳杯、鱼盘、穿璧纹三级文物
  〇原石出土/征集地:滕州市龙阳店古庙出土
  〇时代:东汉
  〇雕刻技法:凹入雕、阴线刻
  〇纵115、横186、厚30厘米
  〇祠堂供案。两面有画像。正面,案上饰穿璧纹,上部凹入刻二只双耳杯,两侧盘中各有两鱼。一侧面饰菱形纹。
  9.胡汉交战三级文物
  〇原石出土/征集地:山亭西户口出土
  〇时代:东汉
  〇雕刻技法:平面减地浅浮雕
  〇纵24、横155、厚36厘米
  〇祠堂盖顶石。画面右端汉军设瞭望楼,楼前二弓弩手,二骑兵追赶胡兵,胡兵尸横于野,二胡骑回头张弓远击,仓皇逃遁。左端卒向胡将蹈报战况,身后起伏的山峦中埋伏着众胡兵。下方步卒列队相峙。
  10.西王母、牛羊车三级文物
  〇原石出土/征集地:山亭大郭村出土
  〇时代:东汉
  〇雕刻技法:弧面减地浅浮雕
  〇纵74、横75、厚15厘米
  〇祠堂右壁。两面有画像。正面画面二层:上层,中间西王母端坐,伏羲女娲手执便面,左有九尾狐,右有玉兔捣药、蟾蜍,下坐六人,中间放置二壶;下层,牛车羊车各一辆,飞鸟伴行。一侧面刻菱形纹。
  11.阁楼、武库三级文物
  〇原石出土/征集地:滕州市东郭镇出土
  〇时代:东汉
  〇雕刻技法:平面减地浅浮雕
  〇纵58、横97、厚25厘米
  〇祠堂后壁(残)。左侧楼阁人物,楼右分五层:一至四层为人物拜见;五层为兵器库,楼左残缺。下层车马出行。右双边框,下单边框,左、上残。
  12.锻打兵器、耕耘三级文物
  〇原石出土/征集地:滕州市龙阳店黄家岭出土
  〇时代:东汉晚期
  〇雕刻技法:弧面减地浅浮雕
  〇纵56、横166、厚20厘米
  〇祠堂石。画面三层:上层,左边三人在锻造、磨制兵器,墙上挂着许多制成的环首长刀,中间一龙、一人,右有七人执筑立;中层,农耕,三人耘锄,其后一人抱一物似在撒种,一人扶犁驾一牛一马耕田,其后一人使牛拉一横长之器物,似在耙田碎土,左端有三人挑食而来,右端有一颗大树,树下一人执杖而坐;下层图像不完整,似刻画龙形图像。上、左、右双边框。
  13.星象图三级文物
  〇原石出土/征集地:滕州市龙阳镇出土
  〇时代:东汉晚期
  〇雕刻技法:弧面减地浅浮雕
  〇纵54、横120、厚26厘米
  〇石室墓叠涩顶三角石,一角及另一边残。底部边长120厘米,其他两边一边残长64厘米,另一边残长61厘米3两面有画像。正面刻北斗七星,并刻有斧头、刀币、鱼、老人扶杖及鸟啄鱼等^双边框内填刻三角纹。侧面刻有三角纹、菱形纹。
  14.人物拜会三级文物
  〇原石出土/征集地:征集
  〇时代:东汉
  〇雕刻技法:弧面减地浅浮雕
  〇纵95、横292、厚10厘米
  〇石室墓壁。画面二格:左、右格均为铺首衔环;中格一厅堂,一人正在父谈,一人立于门外,车马停于户外,屋檐之上祥禽飞腾,瑞兽欢舞,右端树上有一鸟窝,大鸟正哺育小鸟。上、左、右双边框内填刻连弧纹,下单边框。
  15.开明兽、车马出行三级文物
  〇原石出土/征集地:滕州市善南街道东寺院出土
  〇时代:东汉
  〇雕刻技法:弧面减地浅浮雕
  〇纵84、横277、厚19厘米
  〇石室墓壁。画面两层:上层,九头人面兽、瑞兽;下层,车马出行,主车居中,前有四导骑,后有两从骑,左端三人迎接,前有一老者执杖而立。四周三边框。
  16.方相氏三级文物
  〇原石出土/征集地:滕州市官桥镇车站村出土
  〇时代:东汉
  〇雕刻技法:弧面减地浅浮雕
  〇纵98、横100、厚15厘米
  〇石室墓壁。画面一赤身神怪,龇牙瞪目,右手挥斧,左手扬幡,脚下云气缭绕。四周三边框内填刻三角纹、连弧纹。
  17.牛耕图三级文物
  〇原石出土/征集地:山亭东捆城出土
  〇时代:东汉晚期
  〇雕刻技法:弧面减地浅浮雕
  〇纵85、横182、厚20厘米
  〇石室墓壁(残)。画面左侧刻一神兽吃草,一人卧于兽背,右侧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前有一牵牛马者,后有一人荷働、一手执锤;右侧为一神兽。右、下双边框内填刻斜线纹。
  18.骆驼、胡人三级文物
  〇原石出土/征集地:滕州市滨湖镇西古村出土
  〇时代:东汉
  〇雕刻技法:弧面减地浅浮雕
  〇纵45、横135、厚19厘米
  〇石室墓门楣。前一人跪拜,后一胳驼上坐一胡人,后随一小骆驼,尾随一胡人。右、上双边框内填刻连弧纹,下单边框。
  19.泗水升鼎三级文物
  〇原石出土/征集地:滕州市官桥镇后掌大出土
  〇时代:东汉晚期
  雕刻技法:高浮雕施阴线
  〇纵97、横305、厚23厘米
  〇石椁侧板。三面有画像3正面画面二层:上层,左为五力士;右为孔子见老子。下层,左为人物,马出行;右为泗水升鼎,左侧由上至下刻朱雀食琅讦、虎吃羊、羽人、玄武三灵。两侧面刻画三纹、菱形纹。
  20.周穆王拜见西王母三级文物
  〇原石出土/征集地:滕州市官桥镇后掌大出土
  〇时代:东汉晚期
  〇雕刻技法:高浮雕施阴线
  〇纵96、横305、厚23厘米
  〇石椁侧板。三面有画像。正面画面二层:上层似为周公辅成王和历史故事。下层,左为西王母高坐仙树上,旁有仙人、玉兔;中为龙拉云车、仙兽、仙人;右为东王公凭几而坐,空隙处皆饰云气及诸祥瑞;画面右侧一羽人持鱼饲龙,龙下有龟爬行。两侧面刻画三角纹、菱形纹。
  21.蹶张、双凤三级文物
  〇原石出土/征集地:滕州市滨湖镇山头村出土
  〇时代:西汉
  〇雕刻技法:弧面减地浅浮雕、线刻
  〇纵84、横272、厚18厘米
  〇石椁侧板。画面三层:上层,双龙、右下角有双鱼;中层,三格:左格, 人物、马;中格,两凤鸟衔星;右格,蹶张、神人操蛇;下层,直线纹。
  22.瑞兽、车马出行三级文物
  〇原石出土/征集地:滕州市善南街道东寺院出土
  〇时代:东汉
  〇雕刻技法:弧面减地浅浮雕
  〇纵91、横286、厚18厘米
  〇石椁侧板。画面两层:上层,祥禽瑞兽;下层,车马出行。四周三边框。
  23.永元十一年(公元99年)一级文物
  〇原石出土/征集地:山亭东垌城出土
  〇时代:东汉
  〇雕刻技法:弧面减地浅浮雕、线刻
  〇纵93、横24、厚11厘米
  〇立柱。画面三层:上层,题记四行,隶书;中层刻一人执窃;下层方框内刻菱形纹。

知识出处

滕州印象

《滕州印象》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分为八个部分,内容包括:国家级集体荣誉、国家级品牌产品、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中国考古新发现、国家级文物、国家级非遗文化等,展示了滕州市获得的国家级荣誉、品牌以及优秀历史文化资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