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滕州印象》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1193
颗粒名称: 第三部分 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分类号: K85
页数: 10
页码: 55-64
摘要: 滕州市位于山东省南部,面积1495平方公里,总人口175万,是山东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境内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50处,其中薛国故域、北辛遗址、前掌大遗址、龙泉塔和岗上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重点文物 文物保护单位

内容

滕州市位于山东省南部,面积1495平方公里,总人口175万,是山东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拥有7500年的文明史,古称“滕小国”。又因滕文公施善政被誉为“善国”,因科圣墨子、百工祖师鲁班、造车鼻祖奚仲等名人辈出而闻名遐迩,因当今经济社会发达而享誉全国。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使名胜古迹、人文景观遍布境内。境内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50处,其中薛国故域、北辛遗址、前掌大遗址、龙泉塔和岗上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薛国故城薛国故城位于滕州市南约18公里处,主要处于官桥、张汪两镇辖区内,是春秋战国时期薛国都城所在地,是我国地面上最长、当今保存最好的古代城池。
  薛国故城
  薛国故城位于滕州市南约18公里处,主要处于官桥、张汪两镇辖区内,是春秋战国时期薛国都城所在地,是我国地面上最长、当今保存最好的古代城池。
  由外城和内城两部分组成。外城平面基本呈不规则正方形,四面城墙迤逦起伏、各有曲直,保存基本完整。全部周长达10615米,5见存城墙高出地面4~7米,底部宽30~50米,全部系黄土夯筑而成。有城门5座,南面2座,其他三面各一座,故城内地势平坦,总面积约有6.8平方公里。城内有居住遗址9处, 制陶、冶铁、冶铜、制骨作坊10余处。经过科学钻探和发掘,可以确定,外城建筑年代为战国早期偏晚,废弃于汉魏。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证实,目前仍然耸立在地面之上的外城应为“齐灭薛”之后,由田婴、田文父子增筑的田氏薛国之都。内城在外城的东南隅,呈不规则长方形,内城城墙周长约2700米,城墙基宽10余米,墙体系用灰褐和黄褐土精心夯筑而成。由于东墙外为河道,只在城墙南、西、北三面各探出一座城门。内城最迟建于西周早期偏晚阶段,废弃于战国早期。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的铭文,内城应为妊姓薛国的都城。
  薛国是古代黄河下游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小国。据《通志·氏族》称:“薛氏,妊姓。黄帝之孙颛帝少子阳封于妊,故以为姓。”史料记载,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为夏王朝的车正,奚仲的十二世孙仲虺居薛,为商汤左相。薛封于夏,目前尚无证据予以确立。然而薛在商代的历史,已得到殷墟甲骨文的充分证实。在殷墟甲骨文中,薛作为国族名称,无论在甲骨文早期还是晚期都频频出现。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任姓后裔珍,复于薛国,爵为侯”。周显王四十六年,为齐国所灭。任姓薛国至薛开始,相传三十一世。齐灭薛后,齐威王少子田婴封于薛,谥号靖郭君。田婴去世后,田婴之子田文(号孟尝君)继封薛地。孟尝君好善乐施,招贤纳士数千人,诸侯国君主竞相求其辅政,他曾先后被齐湣王、秦昭王和魏昭王封为国相。孟尝君居薛后,对薛国城池扩建加固并发展商贸,重农桑,减赋税,使薛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薛国被秦灭亡后,在此设薛郡,汉至魏晋设薛县,隋废薛为滕县属地。薛国故城虽然经历3000余年,但雄姿依在,它对于研究东夷古国史、中国建筑史,以及黄淮下游地区的商周考古史起着非常重要的标尺作用。1988年1月,薛国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辛遗址
  北辛遗址位于滕州市官桥镇北辛村北部,地处薛河故道南岸,总面积约7.5万平方米。1964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山东考古队在原滕县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北辛遗址。经碳14测定为距今7300—6300年左右,大约延续了1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社会文化,与大汶口文化有着直接的承袭关系,是大汶口文化的源头。北羊遗址以其独特的文化面貌被命名为“北辛文化”,1982年被国务院正式向全世界公布并编入国家教科书。北辛文化为 “古薛国”文明找到了渊源,而且将海岱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提前了一个时期,从而为追溯中国东方地区新石器文化的产生和农业起源的研究上迈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具有历史上的不可替代作用。
  北辛遗址的堆积层厚达1.5米以上,反映了当时的居民在这里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这个遗址的发掘,使我们认识到7300年前的先民,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过着没有压迫和剥削、共同劳动和生活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以这个遗址命名的北辛文化,表明远在7300年前,滕州周围地区同中原一样,就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2006年,北辛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切实加强北辛遗址保护,2011年至2013年,滕州市委托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编制了北辛遗址保护规划及展示方案。2014年6月,方案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并先后拨付专项资金526万元。同年,北辛遗址保护设施建设项目在国家发改委完成立项工作,并争取到国家和省发改部门专项资金380万元。截至目前,北辛遗址保护与整治工程,已累计争取到位上级专项资金906万元,被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支持的150处大遗址项目库,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
  前掌大遗址
  前掌大遗址位于滕州市官桥镇前掌大村周围,距市区约25公里。遗址略呈不规则的椭圆形,东西宽约1100米,南北长约2250米,总面积约为250万平方米。该遗址于1964年春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会同原滕县文化馆在滕县境内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1981—2001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先后对前掌大遗址进行了九次发掘。1994年秋季进行发掘时,清理出一批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土坑竖穴墓葬、车马坑等,获得了重要的墓葬资料,出土的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玉器、陶器及原始青瓷等实物,享誉国内外,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该遗址是山东省发现的规模较大、规格较高、保存较好的商周遗址,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切实做好前掌大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工作,2013年5月,滕州市委托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了《前掌大遗址保护规划》,并获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同时,为配合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滕州市委托山东海岱文化遗产保护咨询服务中心于2013年至2014年组织实施了前掌大遗址考古勘探工作,基本摸清了前掌大遗址分布范围、分布状况以及重要遗迹功能布局、分布范围等基本信息。为加强前掌大遗址的保护力度,2013年,滕州市设立了前掌大遗址保护管理所;2019年,滕州市组织实施了前掌大遗址安防工程。
  龙泉塔
  龙泉塔位于滕州市荆水河畔, 矗立在龙泉文化广场西部,为古滕 八大美景之一,塔身高耸,拨云捧 日,每当斜阳西照,霞光万道,荆 河波水涟漪与塔影远山相映生辉, 极为奇丽壮观,被古人命名为“浮 屠峙玉”,亦称“塔影高标”。
  龙泉塔,平面呈八角形,九层, 高43.35米,直径9.2米,塔基周长37.6米,采用青砖砲筑,风格古朴,是一座 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塔基之上配有须弥座,须弥座高80厘米,一到九层,层高逐层递减。二挑华拱托檐,各分置拱门肓窗, 前设佛室,后置塔梯,可旋登至顶。建筑结构严谨,朴实雄伟,挺 拔壮丽,是“密檐室”佛塔建 筑的佳作。
  塔为佛教的建筑形式。梵 语谓堵坡,又称浮屠或浮图。
  晋译佛经时造为塔字,最初见 于晋《字苑》及南朝顾野王《玉 篇》等书。塔最初用来供奉佛 骨,后来又作为供奉佛像、收 藏佛经或保存僧人遗灰遗骨之 用。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一为南传佛教,一为藏传佛教。佛教主张五蕴皆空,传到中国 后,北魏时发展到极盛阶段。唐朝时再次兴盛,唐太宗派遣 高僧玄奘去印度取大乘教经,成为一时盛举。佛学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与儒、道共同形成中国传统文化,故而佛教文化很早就进入了学术研 究领域。龙泉塔原为唐代龙泉寺的附属建筑,曾一度被认为是唐代建筑。龙泉寺 不知何时被毁。1978年夏季,龙泉塔北侧的龙泉寺旧址出土了一尊力士浮雕,原 为经幢部件,从石刻造型纹饰刀法上看确属唐代石刻风格。由此可见龙泉寺确为 唐代兴建的寺院。龙泉塔原耸立于龙泉禅寺内,寺庙渐圮,惟古塔犹存,始建年 代文献无考。据专家考证其风格,当属唐宋时期建筑,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千百 年来,龙泉塔饱受风雨侵蚀,龙泉塔上部逐渐坊塌。明宣德三年( 1428),滕千 户蔡佑协同显庆寺僧对龙泉塔作过一次修茸,并嵌文记之:“尝闻之,昔阿育王 所造塔八万四千,弥布天下,上方名刹,皆所藏释迦舍利而建也,然此塔之建, 虽末考其详义,亦不过如此而已。”龙泉塔历经了康熙七年8.5级剧烈的大地震、 1938年悲壮的滕县保卫战而保存至今,雄姿依在。
  龙泉塔从明清至今经历了数次维修维护。1984年,中共滕县县委、县政府拨 专款全面修复龙泉塔;2016年3月,国家文物局拨出专款,再次对龙泉塔进行保 护性维修,修缮后的龙泉塔成为滕州悠久历史的重要标志。
  2013年5月,龙泉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岗上遗址
  岗上遗址位于滕州市东沙河镇陈岗村东首,地处河旁高地,北临槨河,东邻槨河支流,东西长约500~950米,南北宽约800米,总面积约为45万平方米。路面及河岸断面处可见文化堆积层分布,地表曾米集有南足、南口沿、盆、缸、筒瓦、板瓦和罐口沿等陶器残片。根据采集标本断定,遗址时代为大汶口、龙山、商、周、汉代。它的发现揭开了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第一页,在我国考古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对于了解当时本地区文化聚落分布及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977年,岗上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岗上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岗上遗址,最初发现于1952年春季。1952至1953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派人作过调查。1957年春,山东大学历史系师生作过一次调查,并有简报发表于《文物》1958年第1期。1959年春季,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又进行一次调查,于河旁发现被水冲刷出两座墓葬,进行了简单的清理,并征集到许多遗物。同年夏天又在河旁挖得两座墓葬,遗物亦甚丰富^1961年夏季,为了进一步了解岗上遗址的文化面貌,由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山东大学历史系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联合组成一个六人的考古试掘小组,进行探掘,清理了墓葬八座、东周灰坑一个,开探沟一条,所得遗物达百余件。1998年,为配合北留路拓宽工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滕州市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小面积发掘,进一步加深了对遗址内涵的认识。2018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岗上遗址开展了全面系统性考古勘探工作。为进一步做好岗上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目前,滕州市正加快推进岗上遗址保护与展示及鲁中南文物保护考古研究中心建设工程,委托专业机构着手编制岗上遗址保护规划。

知识出处

滕州印象

《滕州印象》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分为八个部分,内容包括:国家级集体荣誉、国家级品牌产品、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中国考古新发现、国家级文物、国家级非遗文化等,展示了滕州市获得的国家级荣誉、品牌以及优秀历史文化资源。

阅读

相关人物

田婴
相关人物
田文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官桥镇
相关地名
张汪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