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争天下谁执牛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薛国沧桑》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991
颗粒名称: 十七、 争天下谁执牛耳
分类号: K231
页数: 14
页码: 177-190
摘要: 越王勾践在薛地会盟称霸,成为霸主,有些人是不认同的,他们认为 越王与先前的齐桓晋文等人相比,并没有足够的资格在薛城称霸, 关于春秋五霸的说法有两种,一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 秦穆公五人,二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五人。 两种说法的争论,比较激烈。 赞成第一种看法的人,认为夫差和勾践都没有入主中原,虽然他们也 有霸业,但影响力不广。赞成第二种认识的人,认为宋襄公根本就不能算 是真正的霸主,他这个人徒有虚名,所召集参加盟会的都是小国, 那么,我们就把这几位霸主候选人的情况给摆一摆,看看会盟于古薛 国的越王勾践有没有霸主资格,也再感受一下薛国在春秋争霸环境下的生 存条件。
关键词: 战国史 争天下谁执牛耳

内容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第的15代国君,姜姓,名小白是齐僖公之子、齐襄公之弟。他是春秋五霸之首。
  当齐襄公死于齐国内乱,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位为齐国之主,就把,管仲接到齐国。齐桓公和管仲一席谈论,管仲的争霸之术让他大喜过望,就以管仲为大夫,委以齐国政事并进行改革。自此,齐国大治。
  齐桓公任用管仲建立了宫廷官制,在齐相之下,设立了大司行、大司田、大司马、大司理、大谏之官,分工负责齐国的外交、经济、军事、刑法、监察等事务,这样就削弱了宗族世卿的权力.增强了齐桓公的君主集权,形成了完整的中央政权模式。
  齐国还构建了一套新式的地方行政体系,实行的是国野分治,都城为国,地方为野。在国中.设立了二十一乡,其中工商六乡、士十五乡。全国共有五属,设五属大夫分别治理,并且划分了各级官员的职权范围。由属大夫管刑狱,县帅管划分田界,乡帅管—般政事,各司其职。齐国要求这些官员兢兢业业,把本职的工作做好,不荒废政事,不然就处以刑罚。在每一年的正月,五属大夫都要向齐桓公述职,齐桓公根据政绩对这些官员进行奖惩。
  齐桓公和管仲治理的齐国,实行地道的军政合一、兵民合一制度。
  齐国规定士乡的居民必须要服兵役。要求每家出一人作为齐军的士卒,每轨为一伍,由轨长率领。每里五十人为一小戎,由里司率领。每连二百人为卒,由连长率领。每乡两千人为一旅,由良人率领。五乡一万人为一军。齐国的十五个乡共个三军,由齐桓公和齐国贵族国子、高子各率十七、争天下谁执牛耳一军。
  164士兵在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当有战事发生时就组成军队出征。这样既提高了齐军士兵的战斗力,也不必支付平时养兵的费用。
  齐国为了解决士兵武器不足的问题,还规定了犯罪可以用兵器赎罪。如果是犯了重罪,可以用甲和戟来赎罪,如果是犯了轻罪,可以用盾和戟来赎罪。要是犯了小罪,可以用金属赎罪,犯罪者交上来的铁可用来铸兵器,也可用来铸农具。如果打官司,诉讼成功了则要交一束箭。这个手段实行后,齐国士兵的兵器就够用了。
  管仲的政策执行一段时问后,齐国通过调整税收,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民众收入提高了不少。齐国对于商业特别是盐商,收取了重税,以补足税收调整后的差额。在粮食政策方面,避免富人抢夺穷人的粮食,大力限制贫富的差距。承认了农民具有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和拥有私田的合法性,保障私田农的生产利润。
  齐桓公施行的经济政策,为天下人所知,竟然吸引了好多来自于秦国、晋国等诸侯国的民众,大老远地来到齐国,他们或是经商,或是从事农业生产,进一步推动了齐国的经济发展°齐桓公和管仲携手进行的改革,让齐国的国力大为增强,强大了之后的齐桓公就把目光放到了称霸上。
  春秋时期的称霸和后来战国时期的争雄不一样,后者是以暴烈的军事攻击为主,而称霸是要在一定程度上讲求道义的,所以后来越王勾践选择在薛地会盟诸侯,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任氏薛国自奚仲立国以来,做事从来都是以道义为先,即使参与攻伐其他诸侯,也是如齐桓公称霸时的做法一样,讲求礼法。由于素来以礼乐文化为外交基础,古薛国拥有良好的声誉,所以说越王的古薛称霸是很有意义的。当然,古薛国的外交活动与齐桓公的争霸不可同日而语,即使薛国在夏商时代实力较强的时候,也没有拓展天下霸业的想法。
  齐桓公的争霸作法,先是与各个邻国修好。齐国归还了以前侵占鲁国的棠、潜两邑,与南面的鲁国和好;归还以前侵占卫国的台、原、姑、漆里四邑,与西面的卫国和好;归还了以前侵占燕国的柴夫、吠狗两邑,与北面的燕国修好。睦邻和好的做法,让齐桓公得到了天下各诸侯的赞许,争取了人心。齐桓公七年(前679),齐国在甄召集了有宋国、陈国、蔡国、邾国四国诸侯参加的会盟,而齐桓公也因此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后来,宋国违背了盟约,齐桓公就以周天子之名,率领多国军队讨伐宋国,迫使宋国求和认错。齐桓公“九合诸侯”,这是第一次。
  春秋争霸毕竟是以实力为自身谋利益,并不是天下为公做好事,完全的仁义礼乐是不存在的,齐桓公也在争霸过程中消灭了谭国、遂国、鄣国等小国。
  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北方的燕国出事了,山戎攻打燕国,燕国力不能支,就向齐国求救。齐桓公觉得这事应该管,既是天下霸主就不能放任燕国受难而不顾。于是率齐军救燕国攻打山戎,一直打到孤竹才停下。结束后,非常感激的燕庄公,送齐桓公到齐国边境内,齐桓公说:“按规定如果不是天子,诸侯相送是不能出国境的,我可不能无礼。”于是就把燕庄公所到的齐国之地送给了燕国。齐桓公还叮嘱燕国国君,要学习燕国先祖召公那样执政,要像在周成王、周康王时期那样,继续给周天子纳贡。
  诸侯听说齐桓公这么仁义,就都拥护齐国。
  在齐桓公二十五年(前661).又有狄人攻打邢国,齐国照例还是出兵救援。166齐桓公二十七年(前659),齐桓公的妹妹哀姜,作为鲁国鲁闵公的母亲,和鲁国公子庆父胡作非为。庆父杀了鲁闵公,哀姜想立庆父而鲁国人则要拥立僖公。齐桓公听说此事就召回了哀姜,并将其杀死。
  齐桓公二十八年(前658)由于卫国被狄人攻击,卫文公就向齐国求救。齐国仍然没有旁观,出兵打败了狄人,并且发动各诸侯为卫国筑了城池,把卫国臣民迁到新城居住。
  周王室有问题时,齐桓公也要出力。周惠王在晚年时很宠爱王子带,就想废掉王子郑的王室继承权,可是还没等他做出决定,就去世了。后来,王子带就在其母亲的支持下,联合了郑国和楚国,要通过武力登位。王子郑没办法了,就联系齐桓公,请求齐桓公召集天下的诸侯给自己主持公道。本来周天子是有权安排天下各个诸侯命运的,现在已经沦落到请求诸侯的帮助,可见春秋时期乱到什么程度了。这对于齐桓公来说,正是一个扬威的好机会,他就与八国诸侯会盟,通过为已故天子吊丧的名义集结军队在洛阳,以此表示对王子郑的支持。后来,王子郑果然顺利继位,这就是周襄王。
  后人评价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讲的就是上述一类作法。说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是很公允的。
  2晋文公作为舂秋霸主也是众望所归,在晋国称霸期间,薛国作为一个由大国主宰命运的附庸小国,也多次受晋国调遣,或是由受制于晋国的宋国调遣。晋文公是姬姓,名为重耳,是晋国的第22代君主。作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二霸,他与齐桓公并称为“齐桓晋文”。重耳是个谦虚好学的人,而且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晋献公十八年 (前659),很受晋献公宠爱的骊姬,想要让自己生的儿子奚齐做继承人,就陷害当时已经被立为继承人的申生。申生足个很厚道的人,这个老实人内心非常无奈,深感天地间无力足之地,就自尽了。骊姬还不甘休,继续陷害晋献公另外的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已扫清其子的继位障碍。得知消息后,重耳就逃到了蒲城,夷吾则逃到了屈城。
  晋献公二十二年(前655),晋献公听说重耳和夷吾两位公子竟然跑掉了,非常愤怒,在骊姬的煽动下认定二人确有阴谋,就派人讨伐。重耳只好和手下的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臣等人,再度流亡到翟国。
  晋惠公十四年(前637)的九月,晋国的晋惠公去世,太子圉继位为晋怀公。晋国大夫栾枝、郤冷等人部暗中劝说重耳和赵衰等人回国,他们愿意作为内应。于是,秦穆公就派军队护送已经在外流浪了19年的重耳回晋国。当晋怀公听说秦军来了,就派出军队拦截,可是晋国人听说重耳回来了,都不愿意抵抗,重耳就在秦军的帮助下登上了国君之位。那时,他的年纪已经很大,但雄心仍然还在,晋国的基础本来很好,在晋文公的治理下,就强大起来了。
  晋文公元年(前636),周王室发生了周襄王胞弟王子带作乱的事情,和周襄王发生了争端而且还引狄人攻打周朝,在战斗中打败了周军。周襄王无奈,只好跑到了郑国避难。
  此时已经不是齐桓公作为霸主的时候了,当周天子请求诸侯帮助时,敏锐的秦穆公就屯兵于黄河岸边,准备勤王。晋国的赵衰也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就劝晋文公:“争夺霸权最好是拥护周天子,周王室与晋国同为姬姓,如果晋国不抢先护送周天子回京而落在秦国之后,就无法在天下发号施令,今天尊周王就是晋国称霸的资本。”晋文公也正好这么十七、争天下谁执牛耳想,于是晋军马上行动,护送周襄王从郑国回到了周都洛邑,杀死了作乱的王子带。周襄王大为感动,就把河内、阳樊两地赐给了晋国。
  晋国参与争霸,就少不了与各大国特别是秦、楚发生战争。晋文公五年(前632)晋国战胜楚国后,晋文公把楚国的俘虏献给周襄王,当时是由郑文公替周襄王主持典礼。对于周天子来说,自然是哪位诸侯实力最强就为哪位诸侯背书。典礼仪式上,周襄王用酒款待晋文公,并劝晋文公进酒。周襄王宣布晋文公为诸,侯首领,并赏赐给他车一辆、红弓一把、红箭一百支、黑弓十把、黑箭一千支、香酒一卣、勇士三百。周襄王还写了 《晋文侯命》。就这样,晋文公正式称霸,在周王宫与诸侯结盟。这一年冬天,晋文公又以周天子之命召集齐昭公、宋成公、鲁僖公、蔡庄侯、郑文公等在践土(当今河南省原阳)会盟。执政九年期间,他先后讨伐曹国和卫国,打败楚国,救援宋国,威服郑国和秦国。作为春秋霸主,晋文公也是当之无愧。
  3168春秋时期的楚国,是个有声有色的大国,当楚国与其他大国进行争霸时,薛国也曾经被卷入其中,不过这时的薛国是小国,只作为大国的附庸参与而已。
  楚庄王是芈姓,熊氏,名侣。楚穆王十二年(前613)庄王熊侣即位,即位时他尚不足20岁,面对着矛盾重重的复杂形势,他并没有采取什么改革行动,而是用了三年的时间观察。表面上虽然不问政事,但楚国的情况都被他看在眼里。
  楚庄王三年(前611),楚国发生了饥荒,而巴国东部的山戎族,就趁机袭扰了楚国的西南边境,山戎一直打到了阜山(当今湖北省房县一带)。楚国只好调集军队防御山戎,但位于楚国东方的夷和越也趁机起事,他们抓住这个机会,派军队攻入楚国边境,占据了阳丘。此前一直臣服于楚国的庸国,也不甘心寂寞,与刚刚被楚国征服的麋国,一起准备逬进攻。形势非常紧张,大夫苏从忍受不住了,便来见楚庄王。苏从说:“我为自己就要死了而伤心,还为楚国即将灭亡伤心。您整天观赏歌舞,游玩打猎,不管朝政,楚国的灭亡不是在眼前了吗? ”楚庄王说:“大夫的话都是忠言,我一定照您说的办。”随即解散了乐队,从此远离酒色,亲自处理朝政,重用伍举和苏从等忠直大臣,任用了孙叔敖为楚国令尹,强化发展楚国的社会生产力,使楚国强大起来。
  当楚国变得强大,周边曾经袭扰楚国的小国就望风而退了 °在楚庄王八年(前606)的春天,楚庄王亲率楚军北上,以援助周天子的名义,起兵攻打山戎族。当楚国军队抵达洛水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周定王非常不安,就派王孙满慰劳楚军。
  楚庄王见到王孙满时,就向王孙满问起九鼎的大小和轻重。所谓的九鼎据说是夏禹所铸,象征着天下九州,在夏商周三代都被看作是传世之宝,代表着天子的权力,当时为周王室所有。楚庄王过问九鼎的事,显然就是在觊觎周室天下。
  王孙满见楚国军队很强大,只好委婉地说:“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而楚庄王也意识到楚国目前还没强大到可以取代周王室的地步,便退兵了。
  这就是楚王拿给问鼎的故事,从这个事情能够看得出楚庄王的雄心和楚国当时的强大程度。
  关于周王室之鼎,后来秦国的秦武王也很感兴趣,他不只是要问鼎,十七、争天下谁执牛耳9170还要举鼎,却不幸被鼎砸伤而去世。
  楚国和晋国的实力都比较强,但霸主只能有一位,最终谁能做得霸主,就只好通过战争找答案了。楚庄王十五年(前599),晋楚两国之间爆发了战争。一开始,是楚国军队讨伐郑国,而晋军救郑,击败了楚军。
  楚庄王十七年(前597)的春天,经过充分休整后,楚庄王让令尹孙叔敖率中军,子重率左军,子反率右军,楚庄王亲统楚国三军的精锐,全力讨伐郑国,这是楚军规模最大的一次行动,显示了楚庄王志在必得的决心。郑国的实力没法和楚国相比,楚军不久就把郑国都城国住、经过三个月的围困,郑国支撑不下去了,最后楚军占领了郑国,郑襄公袒胸露臂到楚营中向楚庄王求和,楚郑结盟。
  当郑国和楚国已经就和解达成一致,晋国救郑的军队才来到。晋国将领荀林父率军前来,在途中听说郑楚两国已经讲和了,就决运不再和楚国交战。虽然主帅荀林父认为不可与刚刚取胜的楚国相争,想要退兵,而晋国中军将领却主张与楚国作战,并且擅自率其所辖部队渡过黄河荀林父也只好率领其余军队渡河。
  晋国的军队虽然渡过了黄河,却没有与楚军作战的一致决心。本来楚庄王已经计划回国,听说晋军已经渡过黄河,就决走与晋国再打一仗,于是在管(当今河南省郑州)驻扎下来。由于晋军将领们意见不统一,各行其是,当楚庄王派孙叔敖率军出战,晋军果然大败。获胜的楚军进驻邲地 (当今河南省郑州西北),而晋军则连夜渡黄河归国。
  楚晋两国在长时间的争战之中,各有胜负,后来楚国渐渐占了上风,声威大振,而晋国在诸侯国中威信下降,支配能力也变弱了。楚庄王率大军饮马黄河,进逼中原诸国,迫使郑国和许国归附,继而又灭掉了萧国,攻击宋国并迫使其媾和。就这样,中原各诸侯国在楚国强大的声威下,只好背晋向楚,楚庄王也就成了春秋霸主。
  4诸侯国之间经过春秋初期的兼并,最后形成了这样一个状况:最北方是燕国,中间是齐国、晋国、秦国三个大国,南方则是楚国、吴国和越国三个大国,已近衰竭的周王室以及宋国、薛国等运气还算好的一些中小诸侯国点缀其间。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秦穆公和吴王夫差、宋襄公。
  春秋时期的秦国还没有像战国时期那么强盛,但国势上升已初露端倪,为秦国在以后的战国争雄中脱颖而出打下了基础。
  秦穆公为嬴姓,赵氏。秦穆公在位期间,广纳贤士,著名的贤士百里奚和相马专家伯乐部投到秦国。秦穆公经过数年的努力,在百里奚等人的帮助下,使秦国经济和军事实力都蒸蒸日上。
  秦穆公最初的着眼点是向东争霸中原,可由于东方有力量不弱的晋国,而且秦穆公支持了晋国的数代君主,虽然两国之间也有争战,但关系尚可。当初秦穆公也曾不顾老臣百里奚、蹇叔的力劝,趁晋国不稳走之机,三次派秦军东进,但都没能成功,在现实面前秦穆公只能改变战略,转而向西。
  秦国在春秋时期向西兼并西戎二十国、开疆拓土,这是一件特别有价值的人事件,给几百年后秦国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秦国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史上称之为“称霸西戎,开地千里”。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秦穆公派大军征伐西戎,秦军迅雷不及掩耳包围了绵诸,活捉了绵诸王。得胜后的秦军继续前进,势不可挡,二十多个戎狄小国先后归服了秦国,自此秦国的土地南至秦岭,西达狄道(当今甘肃省临洮),北到十七、争天下谁执牛耳71胸衍戎(当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东达黄河。
  秦穆公称霸西戎后,就连周襄王也派来使者,赠送金鼓给秦穆公,以表祝贺之意。
  秦穆公在晋文公去世后不久,趁机打败晋国,确立了自己的霸业。看来秦穆公作为春秋霸主,也有充分的资格。
  再来看看败于越王勾践之手的吴王夫差。
  夫差也是姬姓,吴氏,春秋时期吴国末代国君。夫差曾在夫椒之战中打败越国,攻破越国都城(当今浙江省绍兴),使越国屈服。后来又在艾陵之战中打败了齐国,竟然歼灭了10万齐国军队,可见夫差之强悍。公元前482年,夫差在黄池之会上,同中原诸侯歃血为盟。
  夫差执政期间的吴国有个特点,就是非常好战。吴国连年兴兵,虽然势如破竹,但也造成了国力空虚,毕竟吴国的家底有限。而越国的勾践一直没有忘记会稽之耻,当越国的国力渐渐恢复过来,就趁看夫差举全国之力参与中原争霸之机乘虚而入。夫差虽然赴中原与晋国争霸,也算成就了春秋霸业,但不久就灭亡于越国,令人扼腕。
  再说说宋襄公,其实在这些可以称作霸主的人物中,争议最大的便是宋襄公。
  宋襄公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国君,宋襄公即位后,宋国国势渐强,当成就了齐国霸业的管仲和齐桓公君臣先后去世,宋襄公称霸中原的欲望就更强烈了。
  齐桓公死后的齐国,由于内乱,国力衰落,失去了霸主的影响力。一直很有抱负的宋襄公,就在公元前642年,联合曹国、卫国、邾国等国,出兵讨伐齐国,意在扶持跑到宋国避难的公子昭,当上齐国的国君。宋襄公就像齐桓公的做法一样,在他国混乱时主持正义,使公子昭回国当上了齐国之主,此举受到各诸侯国的称赞,宋国的地位也得到提升。
  得到了赞誉的宋襄公,心里想的就是要继承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他要在定齐有功的基础上再逬一步称霸中原。公元前639年,宋襄公邀集诸侯国,发起了鹿上(当今安徽省阜阳南)之盟。宋国地位很高的重臣公子目夷,头脑很清晰,他多次劝谏,说我们宋国并不是强大的诸侯,小国争盟是祸不是福,这样下去的话宋国会灭亡的。
  但宋襄公这时正做着霸主之梦,公子目夷无法唤醒一个执着于做梦的人。宋襄公根本就不接受目夷的规劝,再次邀请各国到宋国会盟,这年秋天宋襄公约来楚国、陈国、蔡国、郑国、许国和曹国等诸侯,会盟于盂 (当今河南省睢县)。
  此次盟会上,宋襄公不听公子目夷的劝告,执意不带兵马赴约,结果被楚国抓获。随即,楚国就兴兵讨伐宋国。还好,宋国在公子目夷的领导下,士兵和民众顽强抵抗,使得楚军长期围困宋都不克。后来,通过鲁僖公的调解,宋襄公才被楚国释放回国。
  宋襄公实际应该算是个志大才疏的人,春秋首霸齐桓公去世后,各路诸侯中以楚国最为强大,而宋国只能在面对薛国这类一直以来温文尔雅的礼义小国有优势,充其量算个中等诸侯,与楚国比起来便是国小力单了。但宋襄公自不量力,不听劝告,同楚国的较量中始终处于下风。
  宋襄公还比较僵化,在决定其命运的泓水一战中,大讲仁义道德,死守不鼓不成列的战法,不肯在敌军“半渡” “未阵”时出兵击之,结果导致失败,留下了千古笑谈。所以宋襄公的春秋争霸是可以商榷的,宋襄公的努力,更多的是为楚国称霸而奠基。
  把越王勾践与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吴王夫差放到一起比较,实际上是各有千秋,虽然齐桓公和晋文公等人更成功一十七、争天下谁执牛耳些,但越王勾践的霸业也不容小觑。他忍辱求生、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一举灭掉吴国,成为是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越王勾践的“徐州会盟”也把越国推到了最辉煌的顶点,发生在古薛的“徐州会盟”,也成为薛地乡土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篇章。

知识出处

薛国沧桑

《薛国沧桑》

中华民族能够在漫长的历史时空中,虽饱受磨难却一直兴盛不衰,正 是因为深深根植在历史记忆中的优秀传统价值精神,塑造了我们自强不息 的人文性格,并且还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依然提供着不竭的动力,激励 着我们追求高尚美好的生活。古薛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许多积极的内容, 如崇德向善、孝悌礼义的习俗风尚,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的价值取向,至 今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

阅读

相关人物

勾践
相关人物
齐桓公
相关人物
晋文公
相关人物
楚庄王
相关人物
宋襄公
相关人物
秦穆公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薛国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