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为附庸薛宰抗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薛国沧桑》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989
颗粒名称: 十五、 为附庸薛宰抗宋
分类号: K231
页数: 8
页码: 153-160
摘要: 薛国这样的小国,对大国负有纳贡的义务,而且负担还十分沉重。而 稍强一些的国家,则希望附庸国能够帮自己分担贡赋。比如鲁国,就曾希 望鄫 国帮忙,分担一些贡赋的压力。有些宗主国,要求附庸国代自己服徭役。 如定公元年(前509),宋国向滕国、薛国、那国三国提出要求,要他们 代替宋国服役。薛国不甘心,薛宰挺身而出,据理力争,薛国的努力博得 了盟主国的同情,晋国驳回宋国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薛国的徭役。
关键词: 战国史 为附庸薛宰抗宋

内容

东周时期大国随意调遣小国,或参加盟会,或参与征伐,或进贡钱粮、摊派工役。而作为春秋时期的薛国,不愿轻易屈服,在晋国组织的修成周城的问题上,就敢于和邻近大国宋国抗衡,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胜利这个故事发生在周敦王十一年(前509),晋国召集诸侯在狄泉会盟,之后,晋国决定会同盟国宋国,修筑成周城的城墙。这项工程所需劳动力非常多,宏大的工程既耗时又费力,为此晋国召集他的各个盟国和附庸国,开会落实工程任务。
  宋国是个大国,但宋国的大臣仲几却不愿意承担任务。仲几说:“滕国、薛国都是为我们宋国服役的。这个工程只要他们这几个小国代宋国出工就行了,用不着我们亲自去干。”与宋国相比,薛国很弱小;而在晋国面前,宋国也是弱国。当薛国同时处于宋国和晋国面前,情况就更复杂了,这可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仅宋国不满意,更强大的晋国也会被得罪。
  在强国面前,许多小诸侯都战战兢兢,唯恐办错事,但又得维护自己那点可怜的利益,就得遵行小国的行为准则。
  那么小国的行为准则是什么,薛国人又应该怎么表现呢?我们先来参考一下郑国人遇到相似情况时是怎么做的,昭公十三年(前529),晋国在卫国的平丘组织了盟会,在会议上研究了各国朝贡的份额。参与会盟的各国对于晋国是有二心的,这点晋国人也清楚,晋大夫叔向就先用武力胁迫大家。郑国本来是个伯爵国,晋国却要他承担公爵国和侯爵国那样多的139贡赋。郑国当时的相国是子产,子产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和道在这种情势下,处理得稍微有点闪失就可能惹恼晋国,可作为小国的郑国一味迁就晋国也不行。子产的做法是不卑不亢,他说诸侯修盟和好是很重要的事情,小国的存在有利于大国,并且委婉地表示晋国如果苦苦相逼的话,郑国也会拼命抵抗。
  子产的话比较委婉,既以理服人,又给对方留足了面子,最终晋国答应减轻郑国的贡赋。后来孔子盛赞子产的行为是合乎“礼”的,还防止了霸主贪求无厌。春秋时期各诸侯实际上不按过去的礼法办事,但在公开场合还比较正经地敬奉礼乐,尊崇伦理道德,根据这个情况子产既有理有据地阐明事理,又要以从容的仪态和语言给大国留有余地。
  从郑国这个小国出身的大政治家子产的行为,我们就能理解小国面对大国时应该如何维护权益。薛国对于宋国很不满意,在晋国人面前,薛宰是这样表达的:“宋国如此安排真是太不讲道理了,这是以大国的身份压制我们。晋公在缔结践土盟约时说过:’凡是我们一起结盟的国家,各自恢复旧有诸侯国的地位。'今天大家就要搞清楚,我们到底是服从践土盟约,还是要服从你宋国的差遣呢。”薛宰如子产一样,也是有理有据,同时很讲策略。
  宋国大夫仲几没想到作为小国的薛国敢于如此争辩,就想呵斥薛宰。但薛宰不理仲几,继续说:“我们薛国的先贤奚仲被封在薛国,还做了夏朝的车正;奚仲迁都邳国后,仲虺继封在薛国,做了商汤的左相。如果恢复原有职位,我们理所当然是周朝分封的侯爵,凭什么来为你宋国服役。”薛宰话语具有强大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让人感受到了其立场的正义性,所以就显得义正辞严,气势充沛,有着不容置疑的道义力量。薛宰讲得理直气壮,听者都频频点头,仲几只好说:“夏商都已是过去的事了,山川鬼神可以作证啊。”晋国的大臣士伯一听这话,就生气了,他对韩简子说:“薛国用人事作证,宋国拿鬼神作证,看来仲几罪过大了。如此强词夺理,不想承担任务,那工程如何才能完成呢,我们一定得给仲几一点颜色看看。”于是,大家当场决定把宋国的仲几,带到晋国问责。三个月后,又把仲几押解到周王室那里问罪。就这样,宋国想驱使薛国为其承担工役的想法破产了,晋国重新认可了薛国作为盟国的地位。薛国虽小,但还是敢于在大国面前据理力争,有理有节,掌握了主动。
  在东周春秋,齐国和楚国称霸,宋国也是比较强大,薛国三面都是强国。
  齐国向南扩张时,曾经与鲁国征战于奚。宋国与薛国接连泗水,经常把薛国、滕国、小郑国看作属国而欺负。至于楚国,其周边的许多小国,都先后被其灭亡。
  公元前522年,楚国派军队侵入宋国的吕、留,兵锋已经逼近薛、邳的边境,情况非常紧急。薛国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派出士兵,应要求随同晋国围困了彭城,抵抗楚国。在之后的27年里,薛国参加了以晋国为首的盟会,先后参与了救陈国、伐郑国、伐齐国、灭偪阳国等一系列政治军事行动,据统计有15次之多,平均不到两年就参加一次。
  薛国不是一个尚武之国,特别是作为一个小国,能不参与到军事行动中就尽量不纠缠其中。在公元前546年以后的20多年间,薛国又参与了五次晋国组织的盟会,都是非军事行动,薛国并没有派军队参与。后来到了公元前510年,薛国继续参与盟会,才在修成周的议事过程中,发生了由薛宰出面与宋国大夫仲几的抗争,并且获得了晋国主持相关事务的韩简子和士伯的支持,执宋仲几回晋国,后交周王处理。薛国以一个小国,周旋于春秋霸主和区域强国之间,要有智慧,也得有胆识。不少小国由于一味逞强,惹恼了大国被灭亡。还有更多的小国怕大国杀过来,只好委曲求全,大国提出什么要求,小国就满足什么,结果不胜其扰。薛宰抗宋并且还成功了,实属不易。
  2薛宰抗宋一事,显示了薛国作为小国、宋国作为地区大国的行为特点。这个宋国,在周朝是一个很独特的诸侯国,相对薛国他是大国,相对齐、晋、楚,他又要弱小一些。
  在春秋240多年的历史中,薛国以一个侯伯爵诸侯国的地位,在外部交往中非常活跃。可以看得出来,薛国在政治文化上也很有影响,特别在文化上更高于许多诸侯。到了春秋后期,薛国的外部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北方的齐鲁、东南的吴越、西南的楚宋、西方的秦魏和西北方的晋,都逐步发展起来了,变成了强国,而处于这些强国之间的薛国,从此就更加困顿了。已经发展起来的大国,都把经济文化上高度发达的薛国当作肥肉,总想一口吞下。
  而宋国,虽然只是一个具有中等实力的诸侯国,但其也很重视通过各种方式控制和笼络周边小国,争取大宋国的影响力,伺机外争夺利益。
  宋国其实并不擅于联合周边的弱小诸侯,所执行的小国邦交政策也特别生硬,主要还是靠武力,迫使小国归附。宋国对周边诸侯小国的武力压迫,总是大于礼乐束缚。这种方式,与春秋时期诸侯国所推崇的以德服人、以礼服人的思想,差别还是相当大的。春秋时期并没有赤裸裸地丢掉礼乐,在争霸的同时,还要在一定程度上讲求礼法,宋国作法是有问题的。《左传》记载了宣公九年(前600)的一件事:“冬,宋人围滕,因其丧也。”诸侯国国君之丧,属于春秋诸国的大事,因此又被称作国丧。按照规矩,如果受征伐的诸侯国有国丧,那么出兵的诸侯国就要主动退兵,不然就会被视作“不德”的违礼行为,将会遭遇不祥。可以看得出,春秋时期对于“伐丧”的战争行动,是相当不齿的,普天下都会觉得是极不道德的行为。
  可宋国为了使滕国臣服,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魁,趁着滕国之丧而兴兵攻伐,可见,宋国在与周边诸侯小国之间的行为中,非常轻视 “德”与“礼”的观念。纯粹的武力征伐,是宋国决定与周边小国关系的重要方式。
  《左传》中记述了僖公十九年(前641)的事情:“夏,宋公使郑文公用曾鄫子于次睢之社,欲以属东夷。”鄫国与鲁国本是姻亲关系,当时鲁僖公的女儿嫁给了鄫子。而宋国指使郑文公杀鄫子祭社,从而使东夷归附,可见宋国这种行为的荒诞野蛮。
  宋国还曾强迫臣服于他的一些诸侯小国,为之承担一些义务,这些诸侯小国不仅要听从宋国派兵作战,还要承担徭役负担。宋国蛮横地把属于本国的劳役,转嫁给其他小国,薛宰抗宋一事就是这样的背景。宋国对其周边的小诸侯国,特别是对其附属国,执行强硬邦交的态度,总会引起小国的不满,这就导致宋国与周边小国的关系紧张。薛宰指责宋国说:“宋为无道,绝我小国於周,以我适楚,故我常从宋”,就说明薛国等小国对宋国政策的强烈反感。
  薛国等小诸侯国,对宋国是被迫屈服,一定不是真心归顺的。只要有机会,宋国的附属小国往往叛离,并随时可能把宋国置于不利的情况下,薛宰抗宋、仲几被执,就是这样。
  十五、为附庸薛宰抗宋为什么宋国这么喜欢对周边小国施以武力控制?因为宋国只是一个中等实力的诸侯,也得依附更强的霸主,所以对自己周边的小国庇护能力实在有限,无法使小国心悦诚服,对小国的威慑力差得多。所以,就更多地诉诸武力来维系与小国的关系了。
  宋国是殷商贵族所封之国,也在一定程度上继续了商族的特点。曾经的商朝作为中央政权扩张势力时,比较多的是武力臣服,有时候并不灭国。宋国在春秋时期曾多次攻击萧、滕、邾、鄫、薛、郳等小国,当这些小国被迫表示臣服,宋国也并不灭掉这些国家。虽然曹国多次遭到宋国的攻击,如果不是曹国的挑衅激怒了宋国,也不会被宋国灭亡。宋国的这种做法,就属于殷商遗风。商朝的施政方略,与周朝的分封手段有一定程度的差别,周朝是通过分封的方式,确立一套君臣关系,每个分封诸侯国都是周王室的下属。商朝不是周朝那样的分封,虽然也有封地的形式,但主要是采取与各处的方国结成联盟,商朝中央政权是联盟的核心。
  宋国在处理与小国的关系时,有很多殷商的痕迹,但宋国却没有商朝的文治武功,所以也没有办法建立起来一个由其统辖的联盟。
  宋国也模仿齐国称霸时的做法,通过会盟方式确立与小国的关系。
  例如在僖公十九年(前641): “夏,六月,宋公、曹人、郑人盟于曹144南。”在襄公十六年“三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溴梁”等,薛国也参加了宋国组织的盟会。基本上,以武力控制维护邦交关系的宋国,缺乏文化方面的凝聚力,缺乏礼乐方面的融合力,这样维系邦交关系显然很困难。
  曹国 、郜国、滕国、邾国、鄫国、薛国、郳国等诸侯,都曾臣服于宋国而戴国 、萧国、徐国、宿国、偪国、焦国、葛国、偪阳国等诸侯又先后被宋国灭掉。宋国东征西讨,扩大了版图,也付出了代价,反而陷入到了于己更加不利的邦交状况中。虽然宋国比薛国强大,但其生存环境未必就比薛国强多少。

知识出处

薛国沧桑

《薛国沧桑》

中华民族能够在漫长的历史时空中,虽饱受磨难却一直兴盛不衰,正 是因为深深根植在历史记忆中的优秀传统价值精神,塑造了我们自强不息 的人文性格,并且还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依然提供着不竭的动力,激励 着我们追求高尚美好的生活。古薛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许多积极的内容, 如崇德向善、孝悌礼义的习俗风尚,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的价值取向,至 今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

阅读

相关地名

薛国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