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湖古村观音堂钟楼记石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762
颗粒名称: 滨湖古村观音堂钟楼记石刻
分类号: J314.3
页数: 4
页码: 269-272
摘要: 滨湖古村《观音堂钟楼记》石刻现存地点:滨湖镇古村立碑年代:大明万历三十四年即1606年距今时间:414年碑文撰者:鱼庠廪膳生薛呈祥拜撰我的老师段修桂先生曾发给我一篇他写的《张荣治与古村“恒德堂”》的文章。
关键词: 石刻 滨湖古村 钟楼记石刻

内容

滨湖古村《观音堂钟楼记》石刻现存地点:滨湖镇古村立碑年代:大明万历三十四年即1606年距今时间:414年碑文撰者:鱼庠廪膳生薛呈祥拜撰我的老师段修桂先生曾发给我一篇他写的《张荣治与古村“恒德堂”》 的文章,提到他的外祖父张荣治先生于民国年间在其老家滨湖古村创办中药铺“恒德堂”的历史,至今尚存有一方刻有当年“恒德堂”堂号招牌的木质印模,印模上还留有段先生儿时淘气刻过的痕迹,铭刻着人生岁月的沧桑……段先生还写到:“古村及其周边部分村,战争年代直至1950年前后,曾隶属于鱼台县。古村濒临微山湖,扼水旱要道,为湖东有名的大集镇。村中间以南北沙河为界,分东、西古村,河东为东古村,也称为‘东街河西为西古村,也称为‘西街’,东、西街交通有建于明朝的石拱桥连接……”就在石拱桥的西头,还有一座建于明代的观音堂钟楼,以及立于元代的旌表石门(牌坊),见证着古村历史的古老悠久……观音堂钟楼,为一座方形殿庑砖石结构的独立建筑,墙基周圈砌有石板,上刻文字,其中北面刻有《观音堂钟楼记》,全文如下:“山峙川流,滨湖明代观音堂钟楼记刻石最称灵粹,鬼神孕粹,钟灵为山川人民之主,其精气英爽常足竦动人心,毋论至人祈报,靡敢媒(xie)亵,即妇人女子亦不知谁为使而祗承。若是论者谓无神乎?而非谓有神乎?而亦X,盖心即神也,心在而神在,神在而善念之X也勃焉。鱼台治东北七十里许有古村观音堂,其来旧矣,左洞天,右赛峰,南接沧溟,北连X闾,其余群山屏列,众派旋绕环拥,而观音堂居其中,厥势豁达,厥形苍翠,一方保障,是式凭之。迩来枵 (xiao)岁不稔,殿宇虽存而钟楼不设,钟声顿杳,神虽灵,不叩不鸣也。于岁丙午(明朝万历三十四年丙午)有邵门信氏尹君讳志高者,纠邑村善男信女,会社积金,鸠群工办木石于殿西隅营楼焉。是虽施缘旁午,独尹君正直率物,罔辞艰辛,不踰冬春而圣事告成,猗与盛哉。自是而灾疢(chen)消、兵火息、户口安,毋操豚肩而瓯窶满篝,污耶满车。此固神之征人,而实人之征神也。壁经惟德动天,惟天眷德,是之谓矣。或谓我神无声也,何以征应若是?解者曰:受命如响而顾非声也耶,假钟声以声,无声之神辄XX应矣。故曰:心即神也。书之以志不朽。大明万历三十四年仲冬吉日立”。
  东面刻石记载了本村“邵门周氏男邵邦士等领众各发善心共聚资财铸造鸣钟一口”的善举,并且载明是先铸鸣钟“未曾架悬”,后“于万历三十四年正月邵良臣室邵氏等随发善心约会本村信女众室议盖修楼”,说明先是本村善男发心铸造鸣钟,后由该村信女起意修建钟楼,竟是古村邵姓男、女联合建成了这座钟楼!然而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观音堂”等庙宇建筑己不存在,只剩一座钟楼孤零零地矗立在当年寺庙遗址上。也许是怕钟楼孤单,近年来村人又把一座年代更早的邵氏家族旌表牌坊搬迁到楼前,与钟楼搭配成一组倒也协调的古迹。牌坊面东,两柱古村牌坊、钟楼刻有对联:“元代锡龙章庆笃期颐昭瑞应;德门承燕翼庥延安乐诵清芬”,横梁上额刻“诏书:旌表高年耆德邵福之门”,背面刻有民国六年(1917年)古村邵氏第二十一代孙邵似曾所撰重修说明:“吾三世祖讳(邵) 福,年高X岁,德博远迩,蒙丹诏高年耆德,建立石门,创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十月,历年久远,风雨摧残,至(清)光绪十六年 (1890年)二月倾圮,每过之目不忍睹,补缺新整,是予小子责,敢重立斯门,以志不朽云。”由此,可知该石门(牌坊)始建于元代,距今已有近七百年的历史,清末时曾修补重立,二〇〇九年邵氏家族在九修家谱时搬迁至今址。石门旁说明石刻上还提到邵氏三世祖邵福在获得朝廷旌表后的次年“偕乡贤捐资重修大圣禅院”,这个“大圣禅院”就是后来的观音堂庙宇吗?如果是,邵福老人或许怎么也不会想到在他身后六百多年后,他的旌表牌坊又和他捐建的庙宇连在了一起,大概也是前世今生的因缘……如今,古村己分为东、西、北3个村子,邵姓仍是村中的大姓,邵氏家族己在该村繁衍生息了七、八百年。《滕县地名资料》记载“古村: 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邵氏由洛阳迁此建村,名辛兴庄,明万历年间改为古村”,与元、明、清石刻相印证,是名副其实的“古村”!时至今日,村中的明代三孔石拱桥“洪济桥”仍在承载着邵氏后人以及村庄百姓们的脚步,桥面上的铺路石被乳出深凹的车辙印,显7K出岁月的痕迹,也更印证着古村的古老..难怪如今已年近六旬的段老师至今仍对古村充满了深情的眷恋和回忆,他在文中提到“当年古村明代石桥古村东街中医诊所,除外祖父的“恒德堂”,还有邵姓的“同聚堂”和 “同德堂”,《滕州卫生志》记载了清末、民国年间开设在岗头(今滨湖) 镇古村的中医堂铺另还有张姓的“义和堂”和刘姓的“大生堂”。其中段老师所熟悉的“恒德堂”印模招牌上的文字是:“本堂开设鱼台县古村镇东街南北路路东,采办各省生熟药材,虔心修合,膏丹丸散一应俱全。特请良医统治各科,无论远近病症,遂到遂诊,庶不致悮”,显示出医家宅心仁厚、悬壶济世的大爱情怀,与观音堂石刻上所总结的佛家“心即神也”、普度众生的信念相一致,构成了古村、以致中国传统社会厚生修德、温良礼让的文化生态。
  修合无人见,得失寸心知一一然而如今古村观音堂钟楼上的暮鼓晨钟“钟声顿杳”己久矣……古村修桥石碑(该文发表于2〇18年6月《滕州工作》杂志)

知识出处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石碑,镌刻着文字,记载着历史,书写着文化,传承着文明。然而经过岁月的磨砺,风雨的侵蚀,战火的蹂躏,人为的破坏,古滕大地上至今所剩古碑无多--民国版《滕县金石志》上所载的滕地历代石碑,在不到一百年间竟毁损、消失十之八九!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