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坞镇小坞村黄以元书节孝邱孺人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756
颗粒名称: 大坞镇小坞村黄以元书节孝邱孺人碑
分类号: TS951.3+3
页数: 5
页码: 235-239
摘要: 滕西一带旧有“大坞张、小坞段,和福的杨家也不善”的说法,盖是说张、段、杨三姓各有一定家族和宗族势力。其中小坞村的段家,就是该碑所写邱姓妇女嫁入的家族。
关键词: 大坞镇 邱孺人碑

内容

大坞镇小坞村黄以元书《节孝邱孺人碑》现存地点:大鸡镇小鸡村段氏祖茔立碑年代: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即1943年距今时间:75年碑文书者:光禄寺署正廪贡生姻眷黄以元城西大坞陈道文先生送给我一张民国年间滕县著名书法家黄以元先生所书《节孝邱孺人碑》拓片一张,是他亲手所拓,高近三米,宽一米余,字迹清楚,内容完整,品相良好,是目前所见到的黄以元晚年书法的精品。碑文如下:“孺人姓邱氏,邑西信七保邱家村厉山公次女、廪膳生植东公胞妹、仁四保小坞村秉和段公之子正锦德配也。幼娴姆训,淑慎温恭,十九岁于归。是时翁殁而姑在堂,孺人曲意承顺,朝夕不离左右,饮食衣服必如其意之所适,以故深得欢心,七、八年如一日。及其殁也,夫病已深,孺人先期筹备,小鸡村邱孺人碑附棺附身皆求丰厚,哀痛悲泣感动闾里。因夫病未能即发殖,而事夫益谨,汤药亲尝,日夜祈祷,愿以身代,而卒无效,逾年而夫又殁,遗一女,弥留之际谓孺人曰:吾父母俱丧,兄弟又无,幼女在抱,身后之事尽在汝矣。孺人闻之涕零如雨。夫之殁也,孺人志在必殉,勺水不入口者数日。诸姑诸姊咸相劝慰曰:汝死固善,奈姑与夫未葬,一女茕茕,汝心忍乎?且夫命谓何而忘之耶?汝知大义者,何弗忍死以图后乎? 于是狗夫之意少解,略进茶汤。越数月,与诸叔翁谋葬姑及夫,事事悉如典礼。自时厥后,摒挡家政,井井有条,仆婢必老成,内外必严肃,背课耕织,勤劳备至,不数年而业益增。复与叔翁谋为先人立石表墓,先出资以为倡。平日事叔翁叔母小心敬畏,每事必商酌而后行;教女以孝顺为先,馈问诸姑从厚从丰,亲邻求,恒周之,故里党啧啧称贤孝焉。及亲族集议为夫立后,乃以夫从弟正鑫之次子成沛为嗣,孺人曰:吾今可对亡人于地K矣。呜呼,妇人从人者也,孺人幼失父兄,夫殁乏嗣,将何从乎?而敬含辛茹苦,诸艰备历, 卒能光启先业,延及后人,俾亲邻族党咸雅贞孝完人,丈夫犹难之,况孱弱女子哉!今年五旬有五,与旌表之例相符。其夫从弟正鑫恐其堙没而不彰也,丐予叙其事,予实愧不文,不能阐扬幽贞,以光彤管,略述梗概,俾刻之石,以俟輞轩之採焉尔。前增广生姻眷王静专撰光禄寺署正廪贡生姻眷黄以元书,时年七十有三。”滕西一带旧有“大坞张、小坞段,和福的杨家也不善”的说法,盖是说张、段、杨三姓各有一定家族和宗族势力。其中小坞村的段家,就是该碑所写邱姓妇女嫁入的家族。查《滕州市民政志》“地名”篇记载: “小坞,位于大坞镇政府驻地西偏西北,耕地面积325公顷,4580人。唐武德年间建村,初名白桥村,元代名为小吴,明末随大吴改大乌,小吴改小乌。后因乌字不雅,以坞取代,名小坞。”在抄写、整理这段碑文时,曾在网上向一位中文系的女教师请教碑上一个繁体字的写法,对方问我在干什么,我回答在整理---篇节妇碑文,随口问她想看吗,对方立刻坚决回答“不看”,并说“节妇都是按男人的标准要求压迫塑造出来的” 一一我完全能够理解这位新时代的知识女性对古代所谓“节妇”名称的反感与厌恶:“三座大山”以及“三从四德”被推翻以后,套在女性身上的父权、族权、夫权好不容易被拿掉了,妇女解放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天然标尺,如今还再提烈女节妇,难道想要社会倒退不成?广大的女汉子们可不答应!拓片上没有落款年代,所以只好从黄以元先生自书“时年七十有三” 来推测。查《滕州文化志》所载黄以元生卒年月为1864——1944年,按此计算到其七十三岁时应该是1937年。然又据其于民国廿--年(1932年) 所书徐庄梅花山剿匪石刻落款“时年六十有二”计算,黄当生于1870年;另一通书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的麻风院《癞感救恩》碑落款“时年六十有五”,也印证了黄当生于1870年。为何有如此差异?即使古人有按阴历“虚岁”计年的算法,也不该差异如此之大---应尊重作者本人几次的落款记录,定黄先生出生于1870年为是,则该《节孝碑》当书于1943年。黄以元是民国年间鲁南地区有名的书法家,当时有“滕县一支笔”之誉。且距今年代不远,至今滕地仍存有几通他书写的石碑,去年我在官桥镇前掌大村又发现一块他为该村魏氏所书写的墓碑……又记:前时笔者又专程前往城西大坞镇小坞村“段家林”寻访,拍来该碑正面照片,正(南)面左侧书写落款年代为“中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旧历癸未七 段家林邱孺人碑正面月”,由此可以正式确认黄以元出生年代为1870年,《滕州文化志》所载错也。
  (该文发表于20M年12月19日《滕州日报》)附:小坞村段氏袓茔碑滕西大坞镇现存的古迹,除镇驻地张氏宗祠、池头集染山人祖庙、汉墓等外,还有小坞村段氏祖茔“段家林”所存的清代以及民国墓碑,主要有:段家林南门1、 段应宾:“皇清太学生段公讳应宾字景华暨配满氏之墓,邑廪膳生员眷晚生张涟拜题、岁贡生族侄孙维礼篆额”,乾隆五十七(1792) 年立;2、 段芬:“皇清邑庠生段二公讳芬字馨斋暨配刘孺人之墓,族侄邑廪生雨田”,咸丰十(1860)年立;3、 段孔燦:“皇清例赠儒林郎太学生段公讳孔燦字继辉暨配谢、王安人之墓,钦加五品衔试用知县前任滕县儒学训导癸酉科拔贡莒州后段家林乾隆五十七年(1792)段应学王者贵顿首拜题” ’光绪二十三宾墓碑 (1897)年立;4、 段苢:“皇清例授儒林郎布政司经历段三公讳苢字采X、赠安人李安人、赠孺人吴孺人……廪贡生候选训导愚表侄张尚照顿首拜题”,光绪二十九(1903)年立;5、 段风化:“皇清廪贡生段三公讳风化字宇同暨配孙孺人之墓,同知衔丙子举人大挑一等四川候补知县丁酉科四川乡试同考官世愚侄阙里孔传塘顿首拜题”,光绪三十(1904)年立;6、 段莒:“皇清例授登仕佐郎段四公讳莒字鲁封暨配巩、蒋孺人墓, 廪贡生候选训导愚侄婿张尚鼎顿首拜书”,宣统三(1911)年立;7、 段克佑:“庠生段大公讳克佑字汝申暨配杨、王孺人之墓,前廪贡生候选训导愚表甥赵燦顿首拜题”,民国九(1920)年立;8、 段蕖:“清太学生段二公讳蕖字影舟暨配戴、杨、刘孺人之墓,钦加二品衔赏戴花翎试用道陕西兴安府知府内阁中书甲午科举人眷晚党达生顿首拜书”,民国十八(1929)年立;9、 段复鑫:“清乡饮宾段三公讳复鑫字献廷暨配孟孺人之墓,邑增广生愚表甥刘彭英顿首拜题”,民国二十二(1933)年立;10、 《小坞村前段氏祖茔增广林地重清合段碑记》,十九世孙(段)俊才谨识、二十世孙(段)正伦敬书,民国三十一(1942)年立;11、《节孝邱孺人碑》:“清授登仕佐郎段公讳正锦字绣章、封孺人节孝邱孺人合葬墓,前光禄寺署正廪贡生姻眷黄以元敬题”,民国三十二 (1943)年立。
  其中最早的乾隆碑上记载了滕西段氏宗族的迁徙由来,上溯十二代到了元朝:‘‘公(段应宾)始祖讳日新,元时官滕州牧寄籍;二世祖讳谈保,三世祖讳士能,四世祖讳懿,五世祖讳敬,六世祖讳质,七世祖讳花,太 段家林老墓碑高祖讳蕴,高祖讳希盈,曾祖讳校,祖讳可就,皆葬南茔;考讳臣,葬东茔;至公卜葬于兹……”立于民国三十一年即1942年的《增广林地、重清合段碑》则记载了小坞村段氏茔地历经五次、扩展到50亩地的过程,第一次“增于明万历年间”;第二次“继增于清道光甲申(1824年)”;第三次“再广于光绪甲午(1894年)”;第四次于民国十年(1921年)买地七分;第五次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以“每亩大洋二百五十元”的价格一次买入十亩三分,并“重清合段,截长补短”,构成目前的格局。

知识出处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石碑,镌刻着文字,记载着历史,书写着文化,传承着文明。然而经过岁月的磨砺,风雨的侵蚀,战火的蹂躏,人为的破坏,古滕大地上至今所剩古碑无多--民国版《滕县金石志》上所载的滕地历代石碑,在不到一百年间竟毁损、消失十之八九!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