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滕分界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745
颗粒名称: 邹滕分界碑
分类号: TS951.3+3
页数: 6
页码: 145-150
摘要: 邹滕分界碑我老家是滕南的十里铺村,几年前在“村庄整合”中拆迁荡平,建成楼房小区后改名叫了“善国苑”,“十里铺”这个村名也就永远消失了,连同这个村名内涵的地理、历史信息,一同消失在现今“城市化”的浪潮中。
关键词: 石碑 邹滕分界碑

内容

邹滕分界碑我老家是滕南的十里铺村,几年前在“村庄整合”中拆迁荡平,建成楼房小区后改名叫了“善国苑”,“十里铺”这个村名也就永远消失了,连同这个村名内涵的地理、历史信息,一同消失在现今“城市化”的浪潮中..己经消失的十里铺村,往南5里是“沙河店”(今南沙河镇驻地),再往南是时店、官桥、官路口、柴胡店、临城驿……往北是七里铺、五里坂、三里屯,再往北过城河(荆河)就到了老县城南门;城北也有三里河、接官巷、七里沟、北十里铺、龙阳店、二十里铺等地名,显而易见,把这些村名连接起来,就成了一条路的里程表,所标注的,就是明、清六百年来纵贯滕境南北的通衢大路一一官道。
  古滕县图《滕县续志稿•道里》卷中记载:(出城)“正北由城东门入大道行十八里至北沙河,又二十二里经龙山西至界河入邹县界;东南由城东门入大道行十五里至南沙河,又二十五里至官桥,又三十里至临城驿,又二十里至沙沟镇,又九里至九里窑入峄县界....由本县至京师陆程一千三百里;至江苏省城一千二百余里……”现存滕国故城文公台碑林内的一块明朝“滕县官道碑”记录了这条“官道”的总长,碑文为:“滕县系九省通衢,而地势洼下,道路偏陷,每遇阴雨,过客几于断行。知县赵邦清于万历二十三年十月内大加修理,自北界河起,至南沙沟界牌止,共修理过官道一百三十里。”由此碑文可知,明朝时这条连通南、北二京的大官道,在滕县境内南北总长130里,北起今滕州市界河镇北界河村,南至今薛城区沙沟镇,当时任滕县县令的赵邦清曾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大加修理”,不但修好了路,路两旁还栽树种花,大搞绿化美化工程,使这条明朝‘‘国道”成为当时的“景观路、平安路”!当年经行此路的明朝南吏部郎中李时英记录:“策蹇过滕,目睹滕之道路齐整,树木葱郁”;大戏剧家汤显祖前来滕县考察时夸奖:“所至桑荫常满,城壕半乃有莲荷香,若南方”;《滕县志》则赞曰:“真花县也!”滕州史志办原主任马士生先生、曾参与编撰鲁南地区《公路志》的孙清鼎先生,都曾著文提到过这条“官路”;同时亦有古今多位学者文士撰文考据、争论过“滕县花开白似银”的这粧诗坛 “公案”……该碑文中提到“沙沟界牌”,当是两地边境之间的界碑。前几年去滕州北界河村寻访,见到一块倾倒的“邹县交界碑”,上刻由该碑起,北到邹县县城、南到滕县县城的距离里程。幸好当时拍照下来,后来再去寻找,那块石碑就不邹滕交界碑翼而飞了,遍寻不到,问诸当地人,也都支吾不言,似有什么蹊跷隐衷— 那块邹滕地界碑如今被谁弄到哪儿去了呢?有意思的是,明朝官道上的石碑找不到了,明朝时整修官道的县官的后人却找来了:上世纪末,赵邦清家族的后裔专门从甘肃庆阳故里前来滕州寻访,寻找其先祖在滕县为官时的资料及痕迹一一由此,我们知道了这位四百年前曾在滕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县太爷”的更多情况:在滕县任满五年后,由于其政绩卓著,被升迁到京城任吏部郎中,后任四川遵义道监军参议,以64岁逝于军中,死后谥“光禄寺卿”,至今其故里甘肃庆阳正宁县仍立有三座巍峨的石雕赵氏牌坊,以旌其节。
  马士生先生曾著《赵邦清:清正廉明治滕县》,专文介绍了赵邦清的生平事迹,滕州人民也由此知道了400年前曾有一位造福滕人及滕地的好官一一凡是有功于万民百姓的好官,人民都不会忘记他!又id•今查赵邦清有关史料时,偶然发现明朝大文学家袁宏道曾写《过滕县赠滕尹赵年兄乾所》诗,为各版《滕县志》所未录。兹录如下: 乘月过滕里,踏沙度薛城。
  山云封去马,野葛翳行旌。
  官舍栽花遍,民家种柳成。
  停车问父老,之子有能声。
  附:一条用史说和诗性铺设的官道--《诗路滕州》观后王牧天在人们的地域文化记忆如秋叶般一片片凋落的季节里,滕州广播影视总台应时地播出了讲述滕州故事的十集大型人文纪录片《诗路滕州》。此片一经推出,立即唤醒了广大滕州乡亲的历史记忆,引发了广大乡亲的内心共鸣,赢得了电视观众的热爱和认可。
  这部纪录片,由雅度宏毅的张永正台长总策划,由识见卓异的李庆总编担任主编,由多位奋发有为的年轻编辑记者分集撰稿打理,应被视为滕州电视台精诚团结的集体创作。全台编创人员,怀着对本土历史遗存和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本着广电人的社会良知,以史家的胸怀,哲人的卓识和传媒人的修养和担当,从春水扬波的北界河起步,北界河村 在秋月A湖的微ib '湖畔杀青,经历了 “春种秋收” 半年的周期,精勤不倦地完成了这部具有多元主题、多维叙事、多彩镜像的十集影视大作。
  这部人文纪录片的特色之一,是精准地选择了一个重大而多元的主题。
  乡愁故事是一个永不褪色、历久弥新的文创主题,影视创作者从修于明、兴于清、变于当代的130里长的一条古代“官路”(亦称驿道) 入题,以路说“史”(衍变),以路赋“诗”(理念),以路谈“城”(兴替),以路论“世”(世道人情),让道路与诗路并行,史话与诗话互证,史学与文学融通,政事与民情对应。“官路”不宽,作者的思路很宽,“官路”不长,积淀的故事绵长。说天文则有自然盈盈,谈地理则有明清古迹,说人物则有帝王先贤、野老村夫,说文化则是出经入典、吟诗题词。创作者镜头下的这条官路,一晃走了六百年,路上展现的,是滕州自然景观、山水田林的生态美好;路上展示的,是人文景观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文采风流。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创作者以集体的心灵之光,赋予这条“官路”以性灵和生命,让它守望了自己的家国,留住了乡土的精粹,延展了历史的传统,彰显了文化的价值,让它为家乡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增添了软实力、增加了正能量。
  这部人文纪录片的第二个特色,是精确地采用了多维叙事的制作流程。
  观赏《诗路滕州》可以发现创作者的思想是开放的,构思是多元的,叙事是多维的。他们用历史学的视域,吸纳了影片的多方资源;用文艺学的规程,演绎了影片的表现形式;最后用影视学的手段,完善了影片的全程创作。这部作品,藉“官路”的史迹“画龙”,以名人提吟的诗词“点睛”。在叙事层面上,编导者采用“分合式”的结构方式,让分辑的个体与全集的整体、细节的个案与通例的全局互为因果、完美结合;采用“显隐式’’的虚实手法,让历史认知与艺术解构、具象呈现与意象隐喻互为表里、相因为用;采用“对应式”的联合途径,让路标谱系与时代印证、阳春白雪的诗词与下里巴人的乡俗无缝对接、水乳交融。另外,在介绍“官路”沿途风物人情时,编导者更意匠经营。说“地”,影片用山长水远、峰回路转的镜头语言,推出了界河的鲁班长堤,滕国的文公古台,临城的驿馆村舍和沙沟的沙岸营盘;说“人”,影片用涵泳风雅、界河碌碌堤陶写性灵的名家诗词,颂扬了奚仲的造车立国,田文的招贤纳士和范蠡的经世致用;说“景”,影片用柳暗花明、流转多姿的物事风情,映现了龙岭的龙影仙气,古塔的卓立不凡和梨乡的画意诗情。影片除了“影” 的风生水起之外,还有“声”的风起波生。
  影片配有学才博雅的诸多地方文化学者做背景诠释,并配以制片人的即时解说,让这部纪录片更有生气、更为生动、更臻完善。这部纪录片的特色之三,是精美地呈现了多姿多彩的影视镜像。
  《诗路滕州》是滕州广电人近期拍摄的上乘之作,它立意高,开掘深, 脉络清,镜像美。它以渊源流变的“官路”的史料为载体,以世代更迭的时序为贯穿全片的引线,以先贤名宿的显旨达意的诗词为影视的精神向度一一文脉,用影视独有的声画方式,展示了滕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世界。
  为了拍好这部纪录片,影视创作者们把自己如幽谷清泉般流自肺腑的拳拳乡思、殷殷爱意,把自己蕴藏在心灵深处的创作意念,诉诸于形象,用镜头释放出来。他们栉风沐雨行程5000公里,由春到秋劳作180天。用丰赡的学养、卓越的见地,拍出了天地的秀美灵气;用审美的气质、文化的心灵,拍出了东方的美学情怀;用宽广的气度、娴熟的技能,拍出了自然和谐的天然美;用诗人的想象、画家的写实,拍出了典雅清和的艺术美;用史家的证据、智者的推断,拍出了兴废继绝的沧桑感;用真淳的心性、至诚的温情,拍出了亲和走心的人情味。广大受众一经观赏这部纪录片,就会自然而然地从现实大地起步,一步一步走向一个文化滕州的精神天空,记住它历史的变迁,见证它曾经的文明。认为它既是生活的,又是想象的;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既是具象的,又是意象的;既是昨天的,又是当下的。从而认可这部纪录片弥散出来的传统性韵律、时代性的风味、学术性的价位和民间性的色彩。
  这部既有平民气场又有高雅情致的文献式的纪录片,用“朝花夕拾” “借船出海”的艺术手段成功地把滕州的“旧事”化为“新知”,把“失忆”化为“记忆”,把“无言”化为“有声”,实现了 “昔年”与“今夕” 时空的穿越,从一个特定的侧面为滕州的人文历史绘制了一幅可信的文化图谱。《诗路滕州》的拍摄和播放,生动地说明,我们滕州广播影视总台的影视创作,现在已经攀升到了一个新的可喜的高度。
  (该文发表于《膝州曰报》)

知识出处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石碑,镌刻着文字,记载着历史,书写着文化,传承着文明。然而经过岁月的磨砺,风雨的侵蚀,战火的蹂躏,人为的破坏,古滕大地上至今所剩古碑无多--民国版《滕县金石志》上所载的滕地历代石碑,在不到一百年间竟毁损、消失十之八九!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