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桥善庄山口始祖庙雕窗石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738
颗粒名称: 官桥善庄山口始祖庙雕窗石刻
分类号: J314.3
页数: 3
页码: 111-113
摘要: 后来常在山下走动,过自己的人生,才知道这是一条南北狭长的山系,纵贯在滕州城东部,如一道城墙,守护着古老的滕西大平原……在这座山系的中段,今官桥镇善庄村东的山口处,有一座石砌的庙宇,新立保护碑上称其为“山口始祖庙”,目前仅剩前殿三间,两层后殿三间。
关键词: 石刻 雕窗石刻

内容

官桥善庄山口始祖庙雕窗石刻我小时候住在滕南老家,只能看到东山——后来才知道地图上正式标注的名称叫“狐山”,明朝时第四代鲁藩王把墓地选在这里,嫌“狐” 字不雅,还曾一度改为“湖山”,清朝滕籍诗人王特选还有一首诗吟咏这虽 “狐台山下目台亭,近接木时一壁青,曾阅春秋见蛮触,雨余犹带戟铤腥”,可见此山是有些历史和掌故的……后来常在山下走动,过自己的人生,才知道这是一条南北狭长的山系,纵贯在滕州城东部,如一道城墙,守护着古老的滕西大平原……在这座山系的中段,今官桥镇善庄村东的山口处,有一座石砌的庙宇,新立保护碑上称其为“山口始祖庙”,目前仅剩前殿三间,两层后殿三间,石基石阶石墙石窗——尤其是嵌在山门两侧的石窗,为整石透雕而成,两两相对,前殿为方形,约有一米见方,内雕九根窗棂,窗棂上皆刻有字迹;后殿为“卍”形,仅西窗上沿刻有“创建三X堂”字样。其中前殿东窗东起第一根窗棂上刻“山东兖州府滕县巽二保大山口石窗一对”,另八根窗棂刻“纠首杜门陈氏、康门陶氏、于门杜氏、陈门吕氏”等共20位妇人姓氏。前殿西窗西起第一根窗棂上刻“康熙四十七年(1708) 闰三月吉日立”,另八根窗棂刻“纠首宫门陈氏、狄氏、张氏、魏门郝氏”石窗石窗刻字等十七位妇人姓氏。
  这座庙宇不见记载于各版本的《滕志》,仅1986年版《官桥镇志》 载:“大山口古佛祖庙:善庄东约一里处为大山,大山与长山之间称大山口。山口者,东西大道也。大山南土地平旷,有佛祖庙,始建不详,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重修。后大殿原是两层带垛口的平楼(今改为暗楼);前大殿三间,东西廊房各三间,殿阁宏敞俨然,至今尚存。禅门前有古槐一棵,筑有平台。原有石碑数座,今毁掉。满山栽种桃杏,佛祖庙座落在花果丛林之中,相互掩映,风光殊致…是官桥镇避暑胜地,三月十八庙会……”《官桥镇志》记载此处古迹是“大山口佛祖庙”,今立保护碑上称“山口始祖庙”,而清代石窗上则刻“三X堂”,三者皆不相符,孰是?这可不是简单的称谓问题,而是牵扯到此处建筑到底是属于孔子(儒)、老子C道)、如来C释)三位老大中谁家的地盘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 尤其是“始祖”伏羲和“佛祖”释迦摩尼,更牵扯到中国和外国的外交问题,“外交无小事”,官桥山口这座古建筑的名称问题就更要引起我们各级领导的重视了,万不能等闲视之……如今,这里据说住了一位道士,院墙上也写着“道法自然”的道教口号,殿内塑的神像佛、道皆有,三教不分——这也是中国底层乡野小庙的布置特点:供奉众神,三教合一,不分系统,临时实用!不过,从清代石窗刻名均为女性“功德主”上推测,至少当时该庙大概应该是“始祖庙”一一由已婚女性供奉伏羲、女祸两位人祖以求子,这也是鲁南一带乡村的传统,故而鲁南滕县一代始(人)祖庙分布较佛教寺院更为密集,以满足在缺医少药的古代农村己婚妇女求子保平安的需要。两个石窗上共刻有37位妇女的姓氏,提到“杜、陈、康、于、张、时、狄”等附近村民姓氏。《官桥镇志》介绍距离该庙宇最近的善庄村:元朝黄、岳两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村民勇敢,拼命去干,俗称“恶庄”,后遭水灾,村民避讳,于明初改称善庄。1986年时前善庄共有11姓824人,前、后善庄至今仍存有三百年前石窗上所提到的那些姓氏人口……“东山近,西山远,看见南山就要反”一一我小时候听过这“儿歌”,但被大人严厉地呵斥,不知这是何时流传下来的什么“谶语”,或又是过去哪里“农民起义”的鼓动口号——我小时视野所及只能看见东山,但不知山上有什么神仙或奇异,如今知道了,山上常有庙宇或道观,以方便各路神仙们居高望远,俯察众生……

知识出处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石碑,镌刻着文字,记载着历史,书写着文化,传承着文明。然而经过岁月的磨砺,风雨的侵蚀,战火的蹂躏,人为的破坏,古滕大地上至今所剩古碑无多--民国版《滕县金石志》上所载的滕地历代石碑,在不到一百年间竟毁损、消失十之八九!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