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纪念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滕州古树名木》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685
颗粒名称: 魏征纪念槐
分类号: Q949.751.9
页数: 4
页码: 216-219
摘要: 张汪镇蒋庄村张成志家的门面房内有一棵古老的国槐,周围有围墙,树周有水泥护栏,树基低于地平面近1.2m。地平面下树干一分为二,像巨人一样,牢牢站立在大地上。
关键词: 魏征 槐树

内容

张汪镇蒋庄村张成志家的门面房内有一棵古老的国槐,周围有围墙,树周有水泥护栏,树基低于地平面近1.2m。地平面下树干一分为二,像巨人一样,牢牢站立在大地上。
  此处原为魏征庙,这株年逾千年的古槐树矗立在魏征庙前,守护着东边古薛河中心的魏征墓地。由于魏征庙紧邻玉皇庙,当地人称这里为“双庙”。据重修庙碑记载:“双庙”始建于唐代元和年间(公元806年)。魏征庙布局为大殿、门楼、东西配殿。大殿式样古朴典雅,红砖绿瓦,雕梁画栋,和谐得体,肃穆壮观,金碧辉煌,殿内有魏征塑像,曾是兴盛之地。门楼是三开间过道,东西配殿不知毁于何时,只有基石存在。到民国初年,此庙已成为“魏氏家祠”。朝代几经更替,历经重修,雕塑、壁画都仍保持原样,1946年春,因破除迷信,砸毁了塑像。院内曾有一株古柏,也于1949年拆除庙宇时被毁。于此处建起一处学校,后学校迁走,现已成为民居。
  魏征,字玄成,贞观三年拜相,17年间先后上书200余次,以“直言敢谏”名垂千古。魏征这样一个聪明一世的大人物,不葬于唐都长安,也不归根蜀中,却葬在滕州境内的古薛河里,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选中礼泉县九崾山为自己安陵之后,朝中文武大臣纷纷要求死后陪葬。徐懋功和魏征都想把昭陵主峰西南角下的凤凰山占做墓地。一天,他俩陪同李世民游山时,请求赐葬凤凰山。李世民心想,此山只能埋葬一人,该赐给谁呢?他灵机一动,提出用射箭比输赢,实际上是想赐给徐懋功。徐懋功看出了李世民的心思,满口赞同。魏征明知自己武功不如徐懋功,便说道:“万岁,既然比射箭定墓地,请你给我的箭头上写上‘魏征墓’三字,以防认错。”李世民满口答应,当场写好。比赛开始了,两人站在山顶上:徐懋功运足力气,“飕”的一声,箭朝东南方远远飞去。魏征微微一笑,轻拉弓弦,箭正好落在眼前的凤凰山上。刚一报比赛结果,魏征就连忙向李世民谢恩。李世民奇怪地问道:“魏爱卿,你射得近,没得胜,怎么还谢恩呢?”魏征一本正经地回答道:“天子口里无戏言,难道落在凤凰山上的‘魏征墓’不是万岁亲手写的吗? ”徐懋功一听,当场和魏征争辩起来。李世民无奈说:“好,你俩的坟墓都安在凤凰山。”为了平息争执,唐太宗巧用计谋,将昭陵旁的凤凰山改换成滕州的落凤山,这样魏征和徐懋功的墓都葬在滕州市境内,且都葬在古薛河畔,相距约15km,徐懋功葬在薛河上游羊庄镇白杭村东南,碑首正书“唐太尉徐公墓。”魏征这样一个聪明一世的大人物,为什么埋葬在薛河水中呢?当地有个传说:魏征的儿子从来都不听魏征的话,表面上答应,结果都是反其道而行之。魏征临终前,想让儿子把自己葬在凤凰山上,死后可以看到大唐贞观之治的锦绣河山;但是怕儿子不按照他的意思去做,于是对他儿子说:“为父一生心明如镜,清廉如水。我死后,你要把我葬在一个低洼、干净的地方。”魏征死后,儿子想到父亲操劳了一生,自己却不听他的话,十分后悔,决定一定要按照父亲的遗愿,把父亲最后安排的一件事做好。上哪里去找最清白、低洼的地盘呢?他就派了很多人四处寻最低洼的河道,终于发现了张汪镇境内的薛河是当时最低洼的地方,河水也很千净。于是就将魏征的墓地选在了薛河的水中。距魏征庙东北方向150m的古薛河河中心,就是魏征坟墓所在。编号F075:国槐,位于张汪镇蒋庄村张成志家的门面房内树龄1000余年树高56m胸围227cm,冠幅7.8m。李世民知道后,有感于魏征儿子回头是岸,痛改前非,满足了其父生前最后一个愿望,特地许愿“水可载舟,也可载墓,水高墓高,不可覆也”,并下旨设祠,要求魏氏族人看护好魏征墓。沧海桑田,魏氏族人聚居的村庄逐步演变成如今的张汪镇下魏楼村。可能是李世民说的话灵验,也可能是魏征的精神感动了天地,墓地虽坐落在河道里,但是无论什么时候,河水从来没有淹没过坟头。每到夏季,墓地周围的水面上长满了蒲苇,盛开着白荷,仿佛象征着他一生像荷花,出污泥而不染;像蒲苇,具有柔靭不折的精神。
  20世纪70年代,曾在魏征墓周围挖出一方石碑。石碑虽经水土腐蚀,但上书“唐魏征之墓”隐约可见,意欲再下挖,被当地群众制止。1988年,王格庄村民在魏征坟附近取沙时挖出重0.85kg铜镜一面,铜佛像一尊和少量铜钱,铜镜现存于前掌大村魏氏家祠。1957年该墓被列为滕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列为枣庄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坟前有魏氏族人捐资立的石碑,一面书“名相魏文贞郑公讳征字元成之墓”,一面书“魏征略传”。
  魏氏后人为纪念魏征,于元和年间在魏征庙前种下一株槐树,并在庙东50m的薛河南岸,打了石井一眼,井深7m许,后人称之为“魏征井”。因石块受风雨剥蚀,井口自然下陷,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古井用青砖重修。1998年邑人高德民出资1万余元,修六角亭一处加以保护,至今完好无损。
  大名鼎鼎的魏征,辅佐一代明君,却对自己的儿子无计可施,最后不得不在古薛河长眠,真是人算不如天算。有诗叹曰:昔日杖策伴君前,临终竖子感真言;凤凰山下君臣意,古薛河中躯长眠。
  长安庙堂谒天子,古滕江湖濯清涟;谁伴玄成贯古今?祠前古槐河中天!附:“汉节槐”的故事张江镇蒋庄村古双庙门前,有一株古槐,相传这棵槐树,是唐太宗的诔官魏征亲手栽植的。到了宋徽宗时,树干三人伸臂才可合围,枝繁叶茂,树头荫地亩余。后金兵作乱,陷都城,捕去徽钦二帝,当地人民尽遭兵劫。庙前的这株槐树从此就叶萎枝枯,整个金元时期,从未复苏。元末农民起义,槐树开始发芽生枝。到了明末,树干五人伸臂方合围。干上十枝,有的虬劲参天,有的回旋俯地。此树北侧恰似龙头,龙头两边的树枝非常像两只龙角;树干下部又似两条腿;纵横交插,犹如虎踞龙盘。亦有“龙爪槐”之称。可惜人世沧桑,满清入关,视汉民如寇仇,遇城洗城,见人杀人。古槐也未得幸免,树枝被清军政伐下来,当了薪柴。这株槐树断枝处由于腐烂灌了雨水,致使树干内被掏空。据说在清光绪年间,树洞内可容二人对坐奕棋。这株槐树虽然内部空了,但树皮没有全部毁坏。辛亥革命期间,此树又发出新的枝条。后在抗日战争期间,我鲁南抗日游击队,运河支队经常出没在双庙里。一次,微山的日伪军去滕西“扫荡”,路经双庙,我运河支队利用其复杂的地形,出其不意地截击了日伪军,打得鬼子晕头转向,当场击毙十多个日伪军。待日寇转过向来,我支队已顺着薛河撤走了。鬼子恼羞成怒,放火烧双庙,槐树被烤致死。树干几乎全枯掉,只剩下半周仍站立着。新中国成立后,这棵树的半周重新复活。枝繁叶茂,其形可观,因其遇夷休眠,逢汉必生,被人们誉为“汉节槐”。(张江镇宣传科)魏征井古薛河中的魏征墓地

知识出处

滕州古树名木

《滕州古树名木》

出版者: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滕州古树名木》, 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全面展示了滕州市古树名木的神韵风貌和史话传说,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古树名木 重要的生态价值,了解古树名木背后的故事,从而更加自觉、更加积极地 热爱古树,关注古树,保护古树,积极投身到认养古树、植树造林、绿化 滕州大地活动中来,为建设宜居宜业富裕美丽文明新滕州做出积极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