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庙侧柏古树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滕州古树名木》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669
颗粒名称: 伏羲庙侧柏古树群
分类号: S791.38
页数: 6
页码: 168-173
摘要: 染山庙俗称爷娘庙,又称伏羲庙、人祖庙,位于今大坞镇池头集村北,创建于何时无考。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和十月初一是爷娘庙会,赶会百姓多达万人,覆盖方圆100多平方千米。现在的池头集会就由原来的爷娘庙会延续而来。这里古木林立,郁郁葱葱。2010年在原庙大殿遗址上重建的伏羲庙,二殿现已按原貌复原加固。现存古柏为清末所栽,树龄130余年。
关键词: 古树群 侧柏

内容

染山庙俗称爷娘庙,又称伏羲庙、人祖庙,位于今大坞镇池头集村北,创建于何时无考。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和十月初一是爷娘庙会,赶会百姓多达万人,覆盖方圆100多平方千米。现在的池头集会就由原来的爷娘庙会延续而来。这里古木林立,郁郁葱葱。2010年在原庙大殿遗址上重建的伏羲庙,二殿现已按原貌复原加固。现存古柏为清末所栽,树龄130余年。
  据明万历《滕县志·祠祀志》记,唐长兴年间(公元930—933年)记云:“染山之祠其兴久矣,推其所自,盖其西20里有伏羲冢、画卦山在焉,官为建祠,千里奉事。”据元朝于钦《齐乘》记:“按:《左传》曰,此祠专祀伏羲,明时殿为二层,前祀伏羲,又增祀神农、黄帝二帝,后殿祀帝像一,后像一,呼为‘人祖’。”旧志云:“伏羲氏始制嫁娶,以丽皮为礼,伏羲同母娣曰女娲氏,生而神灵,佐太昊正婚姻以重万民之判,是为神媒,继太昊治天下而为女皇,其礼以玄鸟至之日,用太牢祀之。”“洪山口,凫山道,连连续续的爷娘庙”。这句民谣是指东起滕州大坞染山伏羲庙,滨湖镇三山村牧仙山爷娘庙、伏羲洞(牧仙洞)、邹城郭里羲皇庙。西至微山县两城陈庄伏羲庙、女蜗陵,沿凫山山系,逶迤数十千米有众多密集的祭祀伏羲女娲建筑遗址。传说太昊伏羲氏上观天文,下观地理;近观人间,远观万物,始作八卦于此。若此,画卦山当是其劳作之地,伏羲冢是其卒后殡葬之所,染山伏羲庙当属伏羲居住生活的地方。传说虽难考据,然滕州大均染山伏羲庙规模宏大,东西40m宽,南北70多米长。整个格局为:沿中轴线前有山门,进山门为钟鼓楼,钟鼓楼下层为石砌,高约3m,钟鼓楼四面有相对券门,形成十字通道。共分3个殿,第一殿是大殿,大殿横匾上书“开天立地”。大殿3间,基座高lm多,悬山,有前廊后厦,上有砖砌女墙,楼为木柱雕檐,四角攒尖瓦顶,里面供奉着人文始祖伏羲,山神、土地分列两旁。东西两庑,西庑尚好。二殿和二进院后的殿宇倾记。庙内有一唐长兴二年的碑,上书“中华始祖”,是迄今滕州仅有的3块唐碑之一。三殿供奉着人母娘娘(女娲)、王母娘娘、火神、财神、阎王、华佗等神像。寺庙建筑全为歇山斗拱结构,金碧辉煌。
  2010年大坞镇对伏羲庙恢复重建,重建后的伏羲庙大殿宽16.8m,高11.2m。窗户上的石雕为左青龙、右白虎,正门的“伏羲庙”3个字是由省书协副主席顾亚龙先生题写。整个山门按照道家学说,分为天门和人门,中间为天门,两侧为人门。天门宽为2.4m,高4.23m;人门宽为1.6m、高3.08m。对面是伏羲庙的照壁,刻画二龙戏珠的图案。左右两侧的建筑分别是钟楼和鼓楼,钟楼位于东侧,鼓楼位于西侧,取晨钟暮鼓之意。伏羲庙大殿——三皇殿,高16.8m,宽26m,纵深18.2m。大殿周围有24根高为4m的柱子,代表着一年的二十四节气,椽上绘制着365个寿字。大殿内14幅壁画分别描绘着伏羲画八卦、结网罟、取火种、兴嫁娶、造书契、创乐器等圣迹图,伏羲塑像高6m,神农、皇帝塑像高为5m。背面一座高10m的壁雕,展示了女娲补天的故事。二殿供奉女娲娘娘,是在原建筑物的基础上重新修缮的,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采用传统工艺,修旧如旧。支撑整个建筑的14根石柱,均是明代正德年间重修时的旧物,上面镌刻的捐赠者姓名至今仍十分清晰。三殿是寝殿,是道士做晚课的场所。正堂里供奉道家的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清像。两侧的厢房是道士和香客食宿的地方。
  染山属于凫山山系的一个山峰。凫山山系有两大主峰。东凫山海拔237m,西凫山海拔225m,均为石灰岩质。据传说和考证,远古时代,从巨野向东一片汪洋。后来地壳变动,凫山山脉主峰逐步露出水面,远远望去就像凫鸟(一种野鸭)浮在水面一样,故此取名凫山。后随着地壳不断变动,大水逐渐退去,地面渐渐抬升,形成了东西连绵达数十里的山系,因其主峰名为凫山,故称为凫山山系。另一种说法是凫山乃伏山,即伏羲之山也。
  染山,位于滕州市西北的滕邹交界处,距城区约25km,在大均镇池头集村北。染山山体为圆形,主峰海拔199.6m,面积0.5km2,周长3km。山南麓苍松翠柏之中原有一座古老壮观的染山庙,后毁于20世纪60年代,现仅存三间大殿,山前有圣母池泉。圣母池泉一年四季长流,就像美丽的少女一样,轻唱着染山庙、九女坟、点将台等众多美丽的传说,绕村流入小白河,又蜿蜒向西流人微山湖。相传墨子晚年率弟子至染山,观染丝者有感,而作《所染》。近代滕籍学者刘子衡在《论学大要》中阐述了山名的由来:“因墨子过此,见染丝者而叹,有感而作《所染》,染山因而得名。”染山盛产染料,据《中国染料史话》(中华书局1962年8月版)载“栌木叶、黄檗、地黄、槐花、荩草、姜黄……都可以染黄色。”滕州的乡土树种黄栌、国槐,即指上述所列的栌木叶、槐花,现在染山及邻近山头仍有栾树、鼠李等野生种,栾树的花,鼠李的树皮、果实都可用作染料。而荩草、地黄是当地常见的草本植物。据此推断,染山上曾遍布国槐、黄栌等染料树木。有一次,连日秋雨过后,墨子看到满山流下的雨水带着色彩,深有感触,写出了著名的《所染》一文(见附二)。墨子经过多次观察,终于发现满山的野果壳在雨水浸泡之后流出色液,于是就发明了“坑布之法”,弓丨导山民坑染布料,并对当地山民提出了“宜耕则耕,宜染则染”的主张。此地乡民自古以染丝为业。到20世纪70年代,当地村民还有几户周姓人家以坑布印染业为生,现已舍弃。
  附一:重修伏羲人祖祠碑邑人张彩染山之前庖牺祠在焉,神庄严邃古,不类近代摹。然文献沦演,经始无纪。好古君子或谓庖牺始画八卦,仿佛遗踪似在此也,讹信不可知,要以上古之事若存若亡,与其执妄,毋寧阙疑勿论,可也。祠之后为人祖祠,或曰人祖即庖牺氏,愚以为此臆说耳。祖者,始也。人祖者,人之始也。即盘古氏,始为君,未必人之始也,况其后者乎?然姓氏虽不传,其有宰之者必矣,三人则人祖、燕寝、寝所婴儿,环拥罗列,象人事也,祠将三邑封(土遗)间,东南则滕,北则邹,西则鱼台,远近祈嗣者率来集会祷祠焉。祷,往往有奇验。每岁再会,会以三月三日、十月朔曰。至期则携妻抱子,罗拜庭阶,香花袍幡,杂沓交错,蓋食其德,不志其报。抑亦有其诚,则有其神,此幽明感通之常理也。祠宇寖久,渐至倾摧。乙未丙申间,适有顺德杨道士来,倡议更新,因藉旁近居士力,纠合劝募。首事庖牺祠,次人祖祠,各己落成,而杨偶以口语去,继之鲁郡王道士,循其遗绪,门屏垣墉渐就规理,而后寝又寻以圯坏,则有刘常德与其同侪侯常江者,补葺绿饰之,而庙貌遂濯濯一新,或谓祠宇之委置者众已,今祠何久而弥新也。曰人祖生育之始、庖牺文教之始,征二圣则造物几穷。然则是祠也,与天地终始可也。
  (清•道光《滕县志•古迹志》)邹城郭里羲皇庙遗址滨湖镇三山村牧仙山爷娘庙遗址大坞镇染山伏羲庙遗址微山县两城镇陈庄伏羲庙大清宣统元年二909年)碑金大定四年二164年)碑唐长兴二年1滕州市大坞镇新建染山伏羲庙附二:墨子所染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於苍则苍,染於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於许由、伯阳;禹染於皋陶、伯益;汤染於伊尹、仲虺;武王染於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夏桀染於干辛、推哆;殷纣染於崇侯、恶来;厉王染於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於傅公夷、蔡公谷。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齐桓染於管仲、鲍叔;晋文染於舅犯、高偃;楚庄染於孙叔、沈尹;吴阖闾染於伍员、文义;越句践染於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傅於后世。范吉射染於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於籍秦、高强;吴夫差染於王孙雒、太宰嚭;智伯摇染於智国、张武;中山尚染於魏义、偃长;宋康染於唐鞅、佃不礼。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行理性於染当。故善为君者,劳於论人,而佚於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
  931年)碑复原后的伏羲庙二殿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诗》曰:“必择所堪。”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
  附三:伏羲庙“伏羲庙”三:一在染山,创始无考。自唐长兴年重修,金大定年再修。(乡进士赵大钧记有云:染山之祠,其兴久矣。推其所自,盖其西二十里,有伏羲冢、画卦山在焉。官为建祠,千里奉事。齐乘云,颛臾风姓,实司太皡之祀,自隋有庙是也。伏羲都陈,谓州凫山有墓,非也。据记与齐乘,专祀伏羲。今殿二层,前祀伏羲,神农、黄帝二帝不知何时增之。后殿更为帝像一、后像一,呼为人祖。岁以三月三日为醮会,乡人多就而祈嗣焉。旧志云,伏羲氏始制嫁娶,以偭皮为礼。俗因建庙塑帝后像,匾曰“人祖”,故多就祈嗣。夫后乃宓妃也,祀宓妃何义?祈嗣即祀高楳,遗意其礼甚古(按:伏羲同母女弟曰女娲氏,生而神灵。佐太昊正婚姻,以重万民之判,是为神楳。继太昊治天下,而为女皇。故后世立郊楳郊天,而以神楳配也。其礼以玄鸟至之日,用太牢祀之,后率九嫔御。高辛氏与姜源禋,祀上帝而生后稷,是也。必以三月三日者,则玄鸟至时也。周礼:上已,女巫于水上祓除。韩诗曰:三月桃花水之时;郑俗三月上已,于溱洧祓除不祥。此因祀高楳,祓而后祭;诗之所谓:以弗无子,祓无子以求有子也,后因以为俗。若以女娲为伏羲后,更谬矣。俗传已久,慢神为甚!故多为之辨)。一在王晁社,一在晋庄,无醮会。

知识出处

滕州古树名木

《滕州古树名木》

出版者: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滕州古树名木》, 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全面展示了滕州市古树名木的神韵风貌和史话传说,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古树名木 重要的生态价值,了解古树名木背后的故事,从而更加自觉、更加积极地 热爱古树,关注古树,保护古树,积极投身到认养古树、植树造林、绿化 滕州大地活动中来,为建设宜居宜业富裕美丽文明新滕州做出积极贡献!

阅读

相关地名

大坞镇池头集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