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手植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滕州古树名木》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657
颗粒名称: 滕王手植槐
分类号: Q949.751.9
页数: 6
页码: 134-139
摘要: 《滕州古树名木》中对滕王手植槐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滕王 槐树

内容

滕王手植槐在滕国故城旅游风景区,两株参天古槐对峙,立于文公古台前。大门东旁的国槐,原有主干三支,西南角弯垂至地下,形成一道半圆形拱门。时光荏苒,其中两支主千死亡腐烂,剩余主干如巨型龙爪,铁干虬龙,直逼云天,凌空盘旋,叱咤云天;大门西旁的国槐,主干中腐,曾遭火烧。现古槐生长健壮,枝繁叶茂,素娥袅娜,翠影婆娑,似丹凤朝阳,长袂当空舞,展翅欲飞。游人至此流连忘返,居民云聚消夏,清风蝉鸣。古槐像两位老者,张开双臂,迎四方宾客,听古今论谈。
  据滕城村的李长武先生讲述,两株国槐属同时栽植,人称“龙凤槐”。1969年,由于村里没钱买化肥,村“革委会”便以3500元的价格,把树卖给马口的船工。这天马口船工来到大槐树下,未及动手伐树,一条巨蛇忽从古树洞中跃出,落于买树人头上。买树人惊恐尖叫,落荒而逃,古槐幸免于难。当地居民称古槐已有神灵,敬为“神树”,经常有人在树上系上红绸布,祈求安康。古槐历尽人间沧桑,点缀千年古台。层次分明,参差错落,黛瓦粉墙,檐牙高啄,幽静怡然的文公古台在古槐辉映下愈显得庄严肃穆,古朴悠远。遮天蔽日的古树,天人合一的环境,古色古香,是滕州的自然景观之一。
  千年古槐历尽沧桑,虽然枝叶茂盛,但是树身自朽严重。2007年11月滕州市林业局聘请山东农业大学的孙绪艮教授“把脉望诊”。孙教授建议:一是扩大、清理树盘;二是对部分枝条进行修剪、清除。去掉枯死大枝,并对伤口进行防腐处理;三是对腐烂的树洞进行防腐处理,封闭洞口,附以仿真树皮,以增加美观;四是设立支架支撑下垂大枝;五是加强有害生物防治。清除周边的其他树种,增强光照。
  滕王手植槐:相传两槐为唐贞观(公元627—649年)年间滕王李元婴所植。曾有“七杨八松九棵槐”之说,现仅存古槐二株。“潇潇秋雨落古槐,劲风摇曳身乐哉;笑看新枝随风舞,虬枝擎天壮灵台!”仰望虬枝峥嵘,向世人昭示其勃勃生机的两株大槐树,就让人情不自禁抚今追昔,追溯滕州的历史……滕国: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的一个诸侯国。公元前1046年立国,《山东通志•封建》:“黄帝第十子封滕”,称“黄帝滕”。《国语》记载,皇帝与炎帝战,其第十子功高,封于滕 (赐姓)。国君为姬姓,西周灭商,周公姬旦东征,封其异母弟,即周文王姬昌第十四子错叔绣于滕,爵为侯(《左传》隐公七年),是为姬姓滕国的开始。前414年被越王朱勾所灭,后复国。战国时期,滕国被宋康王所灭,共传31世(一说越灭滕,一说齐灭滕)。秦统一六国后,废分封置郡县,称滕县,后又曾冠以“蕃县”“滕阳” “滕州”等名。至1988年,撤县建市,成为今天的滕州市。
  滕国故城:位于滕州城西南5km,荆河之阳,地处平原。据明万历《滕县志•古迹志》载:故城“城周二十里,内有子城。”今日故城,城垣依稀可见。“外城”略呈方形、东西横陈,城西墙外南去,有一段堑壕,俗称“西海子”,为昔日护城河,洼河内遍植莲藕,素有“两池荷花,一城芙蓉”之称。“子城”在外城中央,略呈方形,周长5km。近百年来,当地居民在原城基上围土筑寨,以抵御兵祸水患。现“子城”高出地面3〜4m,城墙顶上槐树成荫,花香四溢。城内有滕城村,村四周是一片翠绿的果园和农田,焕发着勃勃生机。《左传》载:滕国“绝长补短文公台雕塑像文公问政石刻文公像方五十里”,故称滕小国。文公古台南有灵沼遗址,再往南即是战国时孟子讲学的“上宫遗址”,康熙版《滕县志》载:“孟子之滕,馆于上宫,今失废。”现今仍是隆起的高地,南半部分因河流冲击已成为荆河的河床。文公古台的东北,今存西周时代的城墙,有西周、春秋到战国时期的文物出土。滕国古都,今称滕国故城。
  滕文公:系滕定公之子,战国时滕国的贤君,名宏,当世称元公,他与孟子是同时代人。据《孟子•注疏》记载,汉代赵岐考证古纪《世本》注:滕国有考公麋,其子元公宏,后世避讳改考公为定公,以元公行文德故谓之文公。清版《滕县志》所载《滕文公庙碑》,是依据历代文献考证而刻之于碑的。滕文公在做世子时就非常注重治国之道,周显王四十三年(公元前326年),滕文公以太子身份出使楚国,在途经宋国时,两次拜见孟子,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孟子说:“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也”(《孟子•滕文公上》)。周显王四十四年(公元前325年),滕文公的| 父亲滕定公去世,文公继位。时下已是战国中后期,诸| 候纷争,群雄逐鹿,礼崩乐坏,愈演愈烈。临危受命,滕文公派太师然友去邹请教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三年之丧,斋疏之服,釺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因丧礼久废,群臣反对。又派然友去邹。孟子说:“然不可以他求也。” 于是文公行“三年之丧”,居庐尽哀,因此孝名在诸侯中传扬。滕文公问:“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说:“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主张不依靠某一大国,只要施行仁政,就能富强不败。于是文公“法先王” “行仁政” “施善教”,不久滕国名声大振。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孟子•滕文公上》)。滕文公问政孟轲,深得儒道,无为而治,国富民强,移居甚众,得名善国。滕国以方圆五十里的小国,在八百诸侯并立,七雄称霸的境况下,不但没被大国吞并,反而被誉为“善国” “卓然于泗上十二诸候之上”,这不能不说是一历史奇迹。许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农学家,是先秦诸子研究神农学说较有影响的人物。他慕名从楚国率徒十多人来到滕国定居。宋国的陈相之徒陈良,与其弟辛,背着耒耜也来滕国安家落户。明人丁鸣春有《谒文公祠》诗赞曰:“扰扰群雄事战争,独谈仁义不谈兵。凭凌齐楚今何在,赢得长存善国名。”滕国故城东北隅有一高台,为战国时滕文公所筑,故称“文公台”,亦称“灵台”;《诗经.大雅^灵台》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王在灵沼,于籾鱼跃。”文公台上尚存文公祠,台下有一池为“灵沼”。《孟子.梁惠王上》记载:“文王以民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为灵台,谓其沼为灵沼。”滕文公筑灵台,掘灵沼,取与民欢乐之意。明万历年间,台上修筑了真武庙,使昔日供奉的滕文公改换了主人,该庙左掖门两侧有清代朱榜秀才魏积查砖刻楹联:“古迹近荆流,曾向高台怀世子;遗封原叔绣,莫将飞阁误滕王。”几千年来,文公台上先后建筑滕王阁、文公祠、真武庙、文昌阁等,1977年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滕州市政府拨款重建了滕文公楼。现今修复的文公台,保持原始台基,高约10m,面积约3000m2。为对称仿古式游廊,内设滕国十大名人雕像,东侧有自唐以来几十块碑碣的善国碑林,既供游人观瞻,又可供考古学者和历史学家考证。
  滕王与滕王阁:据《旧唐书》载:“滕王李元婴、高祖第二十二子也。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受封。”据明代万历年间《滕县志•封爵》载:“李元婴贞观十三年始王,实封千户。’ 《滕县志.古迹》载:“雍城在滕城西北一里许,其中多唐太宗后功臣故墟,俗传打球场也。” 因李元婴在滕地为滕王时骄纵淫逸,行为失度,横征暴敛,大兴土木,建楼筑阁,逾越典章,而被朝廷谪贬,由实封千户改赐八百户,授金州刺史。唐贞观二十三年太宗驾崩,李元婴在太宗丧服期间,召集僚属宴饮歌舞,狎昵厮养,田猎游玩,高宗李治知道后非常生气,对他的行为下诏严词切责,并警告他说:“人之有过,贵在能改。国有宪章,私恩难再。”于永徽三年将李元婴调往苏州,仍为刺史。不久转洪州(今南昌)都督。于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滕王李元婴大兴土木,在赣水之滨筑起了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高阁,这就是王勃笔下的“滕王阁”。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李元婴再改滁州、寿州,后又接任其兄李灵夔任隆州刺史(今四川阆中即古隆州)。据《舆地纪胜》记载:他一到阆中,就以“衙役卑陋”为名,大修宫殿高楼,称“阆苑”,又在阆中玉台山建玉台观和滕王亭,当地的官绅亦用李元婴的封号为阁命名,这就是杜甫诗篇中的四川阆中滕王阁。中宗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加拜元婴为开府仪同三司兼梁州都督。元婴尚未到任,于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病死,赐司徒、冀州都督,陪葬献陵。
  阆中滕王阁与南昌滕王阁遥相竞胜,珠联璧合,富丽堂皇,天下称奇。从上述两地滕王阁名称看,所用的滕王二字都源于今天的滕州。而李元婴在滕县苦心经营的楼台亭阁,则不复存在。《新唐书》说李元婴“骄纵失度”而建造高阁,屡犯宪章。其人其事,官方指责,百姓怨恨,游人称道,画家惋惜。是非功过,褒贬各异,一直延续千年。《滕县志•艺文下》还载有清代滕人王特选《古迹杂咏》“雍城借悟古雍门,唐代见主唐书恩。沉醉三郎犹未醒,老僧梵放几黄昏。”有人说李元婴唯一的建树就是建了“滕王阁”。事实非也,滕王一生擅长画蛱蝶,后来被尊为滕派蝴蝶画派的创始人。唐代诗人王建诗云:“避暑昭阳不掷卢,井边含水喷鸦雏。内中数日无呼唤,拓得滕王蛱蝶图。”宋代陈师道诗云:“滕王蛱蝶江都马,一纸千金不当价。”清人黄凤云:“如何新旧在,不载丹青绝妙才?”但后来也有史家认为,滕王这些行为都是他在皇位争夺漩中采取的“韬晦之计”,使人们认为他对皇权不感兴趣,从而躲过了李世民、李治对他的注意,成功地保全了自己。赣、蜀“滕王阁”之名源于古滕县(今滕州),为何两座“滕王阁”历经千余载的风风雨雨流传至今,而李元婴在原始封地古滕国最早建起的滕王阁却毫无名气?只因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九月九日洪州滕王阁重修落成,“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滕王阁上撰写了震古烁今的雄文《滕王阁序》:“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诗中所言“帝子”,即是指创建滕王阁的李元婴。从此,“滕王阁”便名扬千古,播誉神州。这正是“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而不成著。”这个事实也说明文化具有无穷的生命力,滕地的“滕王阁”虽然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但因缺乏文化灵魂,也就湮没无闻了。
  “龙凤槐”的传说:文公台门东边的国槐,主干似苍龙昂首向天,翘首正欲腾飞而起,三大主枝,向东一枝中空,其周围又发新枝。中间一枝恰似一条盘于树上的龙。西边一株,树体稍矮,分南北两大主枝,酷似凤凰展翅欲飞。两树龙头与凤头相对,似对面倾谈。传说在很久以前,滕小国发大水,青龙念滕文公施善政前来相救,为表彰青龙的功德,滕王建庙又在庙前栽植两株国槐纪念青龙,现在东边的一株国槐颇像欲腾空而起的青龙。可能是龙王的行为感动了上天,于是派凤凰来陪伴龙王,所以西边的一株国槐则像展翅欲飞的凤凰,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实属一大奇观。在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中,龙、凤各居一半。龙是升龙,张口旋身,回首望凤;凤是翔凤,展翅翅尾,举目眺龙。周围瑞朵朵,一派祥和之气。画面上的龙,竖身卷尾,头脸朝天,肢爪划动,跃跃欲上。旁边是它的合作伙伴——昂首展翅,飒然飞举的凤。龙张口低头,凤曲颈扬首。龙凤连体,龙第一位,凤第二位;同时出现的时候,多是龙高凤低,龙大凤小,龙多凤少,显明地反映着中国男权社会的现实。文公台门前的“龙凤槐”不就是一幅活的龙凤吉祥图案吗?你看两树东西对峙,冬日虬枝舞天,夏来绿叶蔽日,苍劲古朴,古韵盎然。它们对人间的是是非非历历在目。历尽沧海桑田、纵览世间轮回,一如龙飞九天,一如凤展双翅,从大自然赋予生命的那一刻开始,它们便含情相顾,同甘共苦,恪尽职守,守护着文公台。
  山东滕州文公台江西南昌滕王阁四川阆中滕王阁编号F008:国槐(左),位于姜屯镇滕城村文公台大门西旁。树龄1300年,树高11.7m,胸围295cm,平均冠幅10m。
  编号F007:国槐(右),树龄1300年,树高16.2m,胸围310cm,平均冠幅12.9m。文公台国槐古照杨孝义摄各时期文公台照片资料

知识出处

滕州古树名木

《滕州古树名木》

出版者: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滕州古树名木》, 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全面展示了滕州市古树名木的神韵风貌和史话传说,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古树名木 重要的生态价值,了解古树名木背后的故事,从而更加自觉、更加积极地 热爱古树,关注古树,保护古树,积极投身到认养古树、植树造林、绿化 滕州大地活动中来,为建设宜居宜业富裕美丽文明新滕州做出积极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元婴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