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汉画像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62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汉画像石
分类号: K878
页数: 8
页码: 701-708
摘要: 滕州是山东汉画像石的代表,其存量和质量均居全国之首,而官桥又是滕州汉画像石最为集中地区。 在滕州汉画像石馆中,官桥出土的汉画像石数量最多,而且大部分都是精品。雕刻技法从浅浮雕、高浮雕到阴线刻,无不反映出汉代雕刻艺术的大气与细腻,并且从早期、中期直到晚期都有大量出土。
关键词: 汉画像石 滕州

内容

滕州是山东汉画像石的代表,其存量和质量均居全国之首,而官桥又是滕州汉画像石最为集中地区。
  在滕州汉画像石馆中,官桥出土的汉画像石数量最多,而且大部分都是精品。雕刻技法从浅浮雕、高浮雕到阴线刻,无不反映出汉代雕刻艺术的大气与细腻,并且从早期、中期直到晚期都有大量出土。
  汉画像石内涵十分丰富,大致划分为四类: 一是社会生活。如车马出行、聚会谒见、博弈垂钓等;二是历史故事。多是有关帝王将相、先贤人物等;三是神话传说。如伏羲女娲、西王母东王公等;四是珍禽异兽,四灵图及龙蛇凤鸟之类。在这些汉画像石中,有反映在地面建筑上的,如祠堂石中的《日月同辉图》,阴线刻画的《楼阁人物图》;反映在墓椁石中的《泗水升鼎图》《周王西行图》等,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学研究价值。
  泗水升鼎图1984年,后掌大村后岗山西侧开山打石中发现汉墓,清理出墓室石椁两方汉画石,后陈列滕州汉画像石馆展厅中,堪称镇馆之宝。其中一方高%厘米,横258厘米,厚20厘米,重约1.49吨,出土于官桥镇后掌大村。在这块石头上,汉代画师用他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勾勒了众多震撼人心、惊心动魄的历史画面。
  这块汉画像石,总体构图分为上下两大层,在下层又分为左右两格,左格纵40厘米、横117厘米的画面一幅,称作《泗水升鼎图》,是整块汉画像石的精彩之笔、经典之处。它既相对独立,又和其上下三层所刻画的《孔子见老子》及《力士图》《孔子周游列国》及《车马出行图》所体现的汉代儒家思想相辅相成,互为映衬。在整幅画面上,中间是一座拱形桥,桥上立有滑轮架和两边拉绳子的人,桥下边水面泊有船只和跳跃的鱼儿;有升到半空的鼎和探出身子的龙;桥左上方和右下方还有指挥捞鼎的督导官。这就是一幅非常形象的“泗水捞鼎”的生动场景。
  《泗水升鼎》图描写的是秦始皇泗水捞鼎的故事。《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过彭城 (今徐州),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水经注•泗水》载:“九鼎沦没泗渊,秦始皇时而鼎见(xi d n )于斯水。始皇自以德合三代,大喜。使数千人没水求之,不得,所谓鼎伏也……亦云,系而行之,未出,龙咬断其系(绳索 >。”泗水,鲁南一条较大的水系,源于泰沂山区,流经淮河入海。古泗水与古巨野泽、水泊梁山八百里寥儿洼,包括如今的东平湖,组成了古泗水流域。滕州境内的古梁水、薛水、鄯水均流入泗水,历史上曾作为贯通南北漕运的天然航道,后没入微山湖。刘邦曾当过“泗水亭长”,孔子被封为“泗水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是当年孔子站立泗水岸边所发出的感慨。“泗水升鼎”就是发生在泗水流域的事件。相传秦始皇灭六国后当上“千古一帝”,而拥有“九艄”才能坐天下,当时尚缺一鼎不知去向。后来打听到鼎在泗水现身,秦始皇即派人前往打捞。这些人分为两批,一批由船上下水组织搜捞,一批人在桥上架轱辘往上提升。当水下人员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摸到宝鼎,捞到船上,然后系之以绳,让桥上面的人提升。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突然从鼎里窜出一条大龙,将系鼎的绳索一口咬断,鼎失落水中,造成轱辘倒转,拉绳的人失掉重心,纷纷向后仰倒。在船上和陆地指挥升鼎的督导官顿时大惊失色,手足失措。
  这是一幅政治寓意深远的讽刺画,预言了秦王朝的短命。我们知道,贏政虽然统一四海,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功绩可谓盖世。但他不惜民力,施行严刑酷法,导致天怒人怨。而汉高祖刘邦正是总结了暴秦失民心失天下的教训,及时调天下以“休养生息”之策,结果稳坐汉室的汉山。《泗水升艄》图正是基于这一历史背景而刻画的。艺人虽不着一语,但用秦始皇费尽心思打捞象征权力的宝鼎,而宝鼎早为真龙(刘邦>所据这样一个画面,便将秦亡汉兴表现的生动有趣,嘲讽有余。因为是秦始皇已看到宝鼎,而且兴师动众要将宝鼎一抓在手之际,才发现王气已尽,鼎已为刘邦所占,从而空欢喜一场,导致在东巡途中暴死车中,显赫一世的始皇帝竟落得个如此下场,不能不说是上天对他的嘲弄。
  另外,在“泗水捞鼎”的右上角,刻画了一人腰悬鸟篓,蹲坐张弓,瞄准欲飞的两只野鸟。此图体现了艺人独到的构思。与一幅严肃的政治画面相衬托,岂不是一庄一谐,一动一静,一张一弛,一朝一野。平民百姓那种“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正是用人民的唯物主义观点冷静客观地分析英雄人物,而不为封建迷信、愚民政策所欺骗,从而“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周穆王会见西王母图1984年,在后掌大村后岗山与《泗水升鼎图》同时发现。据专家介绍,这两块汉画像石堪称天下汉画像石中的精品之作。
  《周王西行图叫《周穆王会见西王母》。石椁板纵96厘米,横349厘米,厚23厘米,由大小两块组成,大的横257厘米,画面分上下2层。上层为一组历史人物故事,通过人物的形象刻画,反映的是汉代孝道思想;下层画面,则集中全部篇幅刻画了一个流传几千年动人而美丽的传说——周穆王会见西王母。《周王西行图》整个画面线条流畅,构思巧妙,刻画生动。天上祥云在飘荡,鸟兽在欢腾,车轮在飞奔,天马在嘶叫。画面右方,周穆王端坐在由六条神龙拉的云车之上,蟾蜍赶车,羽人引路,百兽率舞。左边则是传说中的西王母坐在高高的鱼尾座上,玉兔、青鸟、羽人侍奉左右,正在迎接周天子的到来。
  西王母人物拜会图1976年大康留出土。石面纵80厘米,横81厘米、厚18厘米。浅浮雕。祠堂壁石。画石3层,一层右刻西王母凭几座,两侧人身蛇尾执便面,左刻玉兔捣药,三足乌;二层,左刻龙,右刻4人;三层,左二右四侍女向中一女人跪参拜,左侧立面刻飞禽4只。1993年被调运至滕州市博物馆,后移至汉画像石馆陈列。
  东王公人物图 I976年大康留出土。石面纵78厘米、横78厘米、厚16厘米。浅浮雕。祠堂壁石。画面3层,一层中坐东王公,左为人首鸟身侍者,右仙树下二羽人跪坐;二层,四兽犬;三层,七人右向躬立。右侧立石刻两只飞鸟,下刻人身蛇尾人。东王公也名“木公”“扶桑大帝”“东华帝君”,与西王母共为道教的尊神。东王公是先天阳气凝聚而成,是所有男仙及天地间一切阳气的首领,掌管蓬莱仙岛,是升仙得道者必须敬奉的神灵。后来人们把东王公和西王母并列为对偶神。1993年被调运至滕州市博物馆,后移至汉画像石馆陈列。
  东王公人物车骑图 I978年官桥村东出土,石面纵77厘米、横77厘米、厚12厘米。凸面线刻。祠堂壁石。画面6层,一、二层,东王公居中坐,两侧人身蛇尾侍者,两旁人物执笏板跪拜见;左角处一人身蛇尾者手举仙草;三层,中间一人端坐,两旁人物执笏板参拜,四层,六博,人物、宴饮;五层,六骑者左行;六层,三辎车左行。右侧立面刻凤鸟、鸟衔魚、双人执笏、兽。
  曰月天象图 I976年大康留出土。石面纵87厘米、横188厘米、厚22厘米。浅浮雕。祠堂盖顶石。画石左端一龙缠月,月中有玉兔,蟾蜍。右刻 —只金乌,背负日轮,日中有三足乌和天狗。
  曰月两侧有群星、伏羲、女娲、祥鸟和云气。前立面刻两龙对首。日月同辉是一种吉祥的象征,是汉代的天文观念在画面中的反映,表现的是日出月落、朔望更替、昼夜轮回的自然现象。1998年滕州市建设汉画像石馆时被调运。楼阁人物m1997年后公桥出土。石面纵83厘米、横158厘米、厚20厘米。阴线刻。祠堂后壁石。画面从三层楼阁,双层双阙为主。一层内刻人物12人,左柱外刻正视车马1辆,右柱外刻天马人物。二层内刻人物10人,左柱外刻执便人物4人,右柱外刻人物5人。三层内刻人物9人,阁脊上刻神兽神鸟10只。左阙柱外刻神兽2只,旁刻怪兽1只,右阙柱外刻人物2人,一层阙檐上刻飞人,二层阙檐上刻三神人,阙顶刻五执便人物,四周刻三角纹、菱纹等。1998年被调运至滕州市汉画像石馆。
  楼阁珍禽异兽图1993年车站村出土。石面纵97厘米,横279厘米、厚20厘米。浅浮雕。墓壁石。画面左刻一楼阁,内有二人六博;右刻龙、虎、人首鸟等珍禽异兽。1993年调运至滕州市博物馆,后移至汉画像石馆陈列。
  厅堂珍禽异兽、铺首衔环图1993年车站村北出土。石面纵77厘米、横283厘米、厚11厘米。浅浮雕。墓壁石。画石左有刻铺首衔环;中间刻一厅堂,内有二人六博对弈,堂左有车、马,堂右有大树一棵,树旁一人一马,堂上方有珍禽异兽。1993年调运至滕州市博物馆,后移至汉画像石馆陈列。
  轺车.十字穿璀图1998年东郑庄东山坡出土。石面纵70厘米、横残201厘米、厚17厘米。阴刻线。墓壁石。画面三格:左格,十字穿璧;中格,马拉轺车,车后执戟一人;右格残。1998年被调运至滕州市汉画像石馆陈列。
  车马人物龟魚图1998年东郑庄出土。石面纵71厘米、横275厘米、厚16厘米。阴线刻。墓壁石。画面分左中右三格,格之间刻柏树二棵。左格刻十字穿璧、龟、鸟、魚;中格刻一马拉车,车后一持弓箭者;右格中线下刻一半圆,余刻三角纹。1998年被调运至滕州市汉画像石馆陈列。
  相上扬幡图1993年车站村北出土。石面纵100厘米、横93厘米、厚18厘米。浅浮雕。墓室前挡石。
  画面一人右手举斧,左手扬幡,脚踩云气。扬幡者是汉代人所迷信的驱鬼辟邪的方相氏。方相氏通常为人身兽足,似熊非熊,瞠目张口,赤身裸体,作奔走捉拿状,是墓室中打鬼头目的象征,一似后世出现的钟馗。1993年被调运至滕州市汉画像石馆陈列。
  格斗、长袖舞图1998年东郑庄出土。石面纵73厘米、横残162厘米、厚17厘米。阴线刻。墓壁石。画面三格,左格残;中格,二人执戟格斗;右格,一人长袖舞。在东汉乐舞中,舞蹈均为长袖舞衣,或柳枝低垂,或回雪漫卷,或飞扬于空。舞女均长袖细腰,舞姿舒展。1998年被调运至滕州市汉画像石馆中陈列。
  庖厨图1989年善庄出土。石面纵68厘米、横80厘米、厚14厘米。阴线刻。墓室挡板。画面左上方挂着火腿,有人拿刀割肉,左下方置一灶,一人烧火,一人在往锅里加东西,右上角一人迎接三位客人,右下角为餐饮准备和端盘的侍女。1998年被征集运至滕州市汉画像石馆中陈列。
  祥禽图1993年车站村出土。石面纵79厘米、横99厘米、厚14厘米。浅浮雕。墓室挡板石。画面刻祥鸟4只,鸟头4只。1993年被调运至滕州市汉画像石馆。
  射弋图1W8年善庄出土。石面纵69厘米、横79厘米、厚14厘米。阴线刻。墓室挡板。画面上树二棵,树尖上及中间有飞鸟,一人拉弓射鸟,一人观望,一人手拿射下的鸟。1998年被调运至滕州市汉画像石馆中陈列。
  射弋.武士.人物阌1998年善庄出土。石面纵69厘米、横253厘米、厚14厘米。阴刻线。墓壁石。画面三格,左格,中有一棵大树,树上有鸟数只,树下二人拉弓射鸟,二仆从。中格,二武士,一人执斧,一人拿刀;右格,三人,其一小儿,疑为孔子、老子、项棄。是年被调运至滕州市汉画像石馆中陈列。
  垂钓厅堂六博图1989年善庄出土。石面纵67厘米、横253厘米、厚18厘米。阴线刻。墓壁石。画面三格,左格,画一船,船上有阁楼,楼内有人钓鱼,空中有飞鸟二只;中格,一厅堂,堂门处一人执盾,两柱外各一人执戟;右格,上为六博,下为一马拉轺车出行,马前一伍伯。1998年被征集运至滕州市汉画像石馆中陈列。
  龟魚车马出行图1989年东郑庄出土。石面纵75厘米、横243厘米、厚17厘米。阴线刻。墓壁石。画面三格,左格,十字穿璧,龟、魚、鸟、鹤;中格,—马拉轺车,车后一扛弓者;右格,上半部刻三角纹,下刻半圆及三角纹。是年被调集运至滕州市汉画像石馆中陈列。
  铺首衔环图1993年车站村出土。石面纵88厘米、横75厘米、(¥16厘米。浅浮雕。墓室挡板石。画面刻一铺首衔环。汉代贵族和富人住宅的大门上设门环和衔环,盘铺首,最初的功用一是便于开拉门扇,二是客人来访叩门之用。后来演变成辟邪的门神,成为象征吉祥的装饰物。一般用在墓室作石椁门。图像造型特征多为头戴山字形高冠,口衔圆形之环,有神话中兽面铺首、现实中动物面铺首、龙头形铺首和人面铺首。又象征裢餮的符号。它的作用是守护天门,沟通天地人神,从而把墓主人的灵魂送入天国。该石是年被调运至滕州市汉画像石馆。
  珍禽异兽图1978年官桥出土。石面纵40厘米、横175厘米、厚40厘米。浅浮雕。墓室门楣石= 画面刻珍禽四只,异兽二只及祥云。1984年被调运至滕州市博物馆收藏。
  交龙图1993年车站村出土。石面纵87厘米、横79厘米、厚14厘米。浅浮雕。墓室挡板石。画面二龙首虎身相缠。是年被调运至滕州市博物馆。
  斗虎图1956年西公桥出土。石面纵37厘米、横137厘米、厚18厘米。浅浮雕。祠堂构件石,画石左刻兽二只,右刻虎一只,虎前一人一手抓虎头,一手抓斧,虎后一人一手抓虎腿,一手拿刀刺虎。1984年被调运至滕州市博物馆收蔵。
  异兽树魚图1956年西公桥出土,石面纵35厘米、横247厘米、厚38厘米。浅浮雕。墓室门楣石。画面五格,左一格,一树,树上一人,一美人魚;左二格,上下二层,上层四首兽二只,下层双魚;三格,一树二魚;四格,上下层,上层一兽,下层双角j五格,一树,树上猫头鹰二只,鸟一只,魚一尾。1984年被调运至滕州市博物馆收藏。
  孔子见老T-.虎.六博ra1993年车站村出土。石面纵97厘米、横280厘米、厚20厘米。浅浮雕。墓壁石。画面四格,左一格,孔子见老子,中有项棄玩风车;二格,上下二虎;三格,一人正面凭几座;四格,厅堂内二人六博,外有祥鸟,堂上有二羽人。
  “孔子见老子”的故事见《史记•孔子世家》。是年被调运至滕州市博物馆,后移至滕州市汉画像石馆陈列。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