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丧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593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丧葬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4
页码: 641-644
摘要: 官桥镇丧葬风俗习惯介绍。
关键词: 丧葬 官桥镇凤俗

内容

丧葬是人生中最后一件大事。其礼仪的形成,源于灵魂不死的观念,是灵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的一种产物。进行一系列的丧葬礼仪活动,既是处理死者遗体的殓殡仪式,也是表达对死者的哀思怀念之情,以此减轻丧失亲人的痛苦。
  随着社会的发展,风俗的变迁,特别是国家推行火化制度以来,提倡“厚养薄葬”。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火葬,丧葬仪式趋于简化,殡葬奢侈之风稍刹,但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尤其在农村,人们往往将亲属遗体火化之后,再举行隆重的仪式,并将骨灰土葬,大操大办之风仍较为盛行。
  寿终正寝老人一旦病危,就要从暗间卧室移至明间正厅,放在预先准备好的灵床上。灵床一般是用秫秸做成的箔用板凳支撑,称为 “灵箔”。由儿女为其穿上寿衣,用白纸覆在面部及上半身,称“蒙脸纸”。在灵床上咽下最后一口气,俗称“咽气了”,也叫“挺丧”,称为“寿终正寝”,如女则称“寿终内寝”。
  报丧老人咽气后,即派人分头通知至亲,名曰“报丧”,俗称“送倒头信”。亲眷友人闻讯便带上一刀纸前去哭奠,俗谓奔丧,或叫 “哭倒头”。
  成殓也称“入殓”“大殓”,即把死者遗体移入备好的棺材内。入殓时,由长子捧老人的头,其余亲人以被褥托起遗体,缓缓移入棺内,另一人趁机用镰刀割断捆缚死者双脚的络脚绳,由大孝子持白碗盛清水,用棉絮为其擦眼俗称“搌灵”。“搌灵”后,将碗放入棺底或于棺前摔碎,然后把死者生前宮爱之物和其它衣物塞在遗体两边。孝男孝女绕棺而视,也是最后一次瞻仰遗容。如坤丧,还要请娘家人检验一遍,方可由匠人钉上棺盖。听见锤响,众孝子边哭边高呼:“爹(娘)躲钉”。是时,女性死者,由娘家兄弟或侄子执锤楔钉;男性死者,则由族长执锤楔钉。
  戴孝父母死亡,穿敵孝衣孝帽,谓之“成服”,也叫“披麻戴孝”。古代孝服有五种类型,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總麻,统称“五服”。过去以穿戴各种不同的孝服表明与死者的关系远近。孝男多戴白布做成的“高冠”,帽口裹以麻披,两边各缀一棉球,以示塞住耳朵,不闻外界的事情,一心治丧。女孝子是儿媳和闺女,穿白大衿褂子、白布包头。男女孝子均系苘绳,称为“孝疙瘩”,扎白腿带,足趿毛口鞋。其他孝眷均戴折角孝帽。
  报丧柬报丧柬也称讣告、“丧帖”,是举行正式殡仪的通知。报丧柬用白纸竖格式书写,封皮为“讣窆”二字,其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通报死者年龄、死因、殡葬口期,二是陈列子孙姓名及三服内男性孝子孝孙等姓名。按照场办的大小、动近门几支的范围,派人分路向有关亲友送信,也叫“举柬”,亲友以便作准备届时参加殡葬仪式。
  攉汤发丧前一天中午到村头土地庙为死者报庙号“泼汤”,也叫送“迷魂汤”。鼓乐前导,锏锣开路,死者长孙招幡前引,后由两位助丧妇女(有的是族家人)抬着用小米煮成的“浆水”罐,用一只勺子沿途浇于地上,谓之“攉汤”。死者子女及亲眷默默随行,至村外土地庙焚香烧纸,跪拜叩头,用引魂幡在孝子头上绕几圈,再伸到土地祠中绕几圈,称之“拖魂”。随后三声炮响,孝子们送走了亲人的灵魂,痛哭而归。有的是报庙活动在殡葬前一天的下午进行或晚上和“送盘缠”一并进行。
  送冥钱民间称为死者“送盘缠”(路费),时间是在殡葬仪式的头一天晚上,为死者钱行、指路。孝男孝女及孝眷先举行家奠后,人手一支点燃的香,鱼贯依次默默缓行,至村外十字路口或南北大路上,摆上香案,孝男向南行礼,祈求路神让路。礼毕,长男(或长孙)登上凳椅,手持秫秸或竹竿面向西南指路,喊:“爹(或娘、老爷、奶奶)西南大路”,连喊三遍。有的地方喊有三种内容:“XX拿褡子,XX上轿,XX西南冥光大路”每句三遍,要倾尽全力,一气喊毕。指路后,孝男孝眷才真正感觉到送别亡灵后的悲痛,遂痛哭而归。送盘缠时,村人也备加关注,往往夹道随行。
  吊唁民间吊唁俗称“哭人”,是亲戚邻里对死者的悼念和对其家属的安慰。死者已出嫁的女儿,得信后首先前往哭悼,多数一路哭着来,又一路哭着回去。除陆续有外村亲友吊唁外,还有本村的街坊四邻闻讯后前来“啊啊” 几声,而妇女则是三五成群前往哭祭。城镇居民或机关单位吊唁,多携带花圈,结伴前往,关系好的到灵前哭祭,大多数在灵前行三鞠躬礼。殡仪“开门”之后,设立外柜账桌,村人陆续前去“上素纸”,就是为亡人买冥钱的钱。
  路祭灵柩抬到大街十字路口,至摆设好的香案前停下,由大孝子一人祖道也叫“开路”。再转过来领孝眷一起行“祖饯礼”,然后跪于棺前一侧,由傧相按事先安排的路祭单依次“路祭”。如果坤丧,则先由娘家人路祭,接着姑表亲、女婿、侄女婿、仁兄弟等,如果是乾丧,则是死者外甥在前。路祭毕,由架孝子的执事人把灵前祭奠烧纸用的瓦盆扬起,在大孝子头上绕一圈后摔碎,俗称“摔老盆”。扛夫起棺上路,然后乐队前导,孝子和男孝眷在棺前“领路”直奔墓地,女孝眷留在原地哭毕回家筹备圆坟事宜。
  下葬送葬队伍前往墓地,要在墓穴不远处调整方位,抬棺者要快跑至墓穴前落架(事先放好的棺架子),称之“抢穴”,说是怕风水宝地被别的仙家狐怪抢占去。这时孝男们先拜祖,凡墓地里的近支先祖都跪拜叩头,旧时还要先拜“后土神位”。然后,大孝子下到自己父(母)的墓穴扫墓,也有是闺女、儿媳扫墓。用事先带来的簸箕、扫帚在墓穴四壁象征性地扫一扫,安上长命灯罐。然后掌穴人用事先带来的公鸡扑墓,撕几把鸡毛扔在墓中。接着抬棺入穴,*风水先生用罗盘、红丝线吊准方向后,将弓箭置于棺前盖上,陪葬品放入棺两侧,祭品、墓俑,置于棺前,土公头请孝男们绕墓俯视一周,经应允后,再用锨铲开席的四角或用白毯覆以棺盖。
  祭墓礼填土或封墓盖前,由孝男们施祭墓礼,由执事人将所有的哀杖集中起来,填入墓坑。此时至亲同行一礼,哭一场作为告别仪式。喇叭声止,乐队直接打道回府。孝男们一字排列墓前,扯起孝袍前襟,那边隔墓将五谷杂粮向孝男撒过来,孝男们张兜接住,然后用青布帽罩于孝帽之上,孝袍外披上平时穿的上衣,挽起孝绳,兜着粮食,一路不回头的快步向家走去。孝男走后,安葬仪式即告结束,举重人员及族人添土筑坟。然后将纸扎狮子、花圈置于墓前,哀柳、纸幡插于坟上。
  圆坟安葬完毕,女孝眷和到家返回的男孝子们一道前来坟地圆坟。为圆坟,丧主家包好了与死者岁数相同数目的红糖水饺,煮熟后放在铁壶里,女孝眷带着。圆坟时亲属们绕坟3周之后,将水坟按坟墓的方位“前七、后八、腰里仨”依次埋下,再在坟墓的两侧各埋下3个水饺,将剩余的水饺分散给随来的小男孩吃掉。接下来,孝男们依次用头顶新坟一周后,焚香,燃烛,置供品,烧纸钱祭奠。亲属们围跪新坟往上添土,痛哭一场而回。
  烧五七原是在死者去世后第35天,即第“五个七”举行的一次祭祀。但按照民间习俗,死者本人减去1天,死者的几个儿子再减去几天。俗话说:“偏五七,满百天,不多不少整周年”。烧“五七”之日,死者的子女及较近的亲属要到场。如坤丧,丧主娘家要来祭奠。男人戴上孝帽,女眷顶上白布巾,用箢子挎上香箔纸锞,盒子抬着祭品至墓地,燃放鞭炮,摆供设祭,焚香化纸,跪行四叩大礼,为坟头添培新土,痛哭一番而归。“五七”内,孝男不准剃头、刮脸,留“百天头”,女眷不能着鲜艳衣服,否则,就会被视为不孝。
  烧百天和烧周年也是死者亡故一百天的时间和一周年的“忌日”所举行的祭祀活动,祭祀礼仪与“烧五七”大致相同。儿子、女儿及亲属都要去墓地祭祀。去时,除带香箔纸钱、摆供设祭外,还要带上为死者用纸糊的衣服等在坟前焚烧。烧周年后,祭祀活动转入正常状态,即只是在每年的清明节(上元节)、农历的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一日(下元节)和春节前再到坟地上坟烧纸祭奠。另外,有的人家,将亡故的父(母)遗像供奉于堂屋条几之上,平时用红布覆盖,每逢春节再摆供品祭祀,至正月十五撤供,谓之“节祭”。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