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婚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58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婚姻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6
页码: 633-638
摘要: 官桥镇婚姻风俗习惯介绍。
关键词: 婚姻 官桥镇民俗

内容

结婚是老百姓家庭的三大喜事之一,是人生之大礼,素有“小登科”之称。旧时,富裕家庭继承封建社会通行的“六礼”婚嫁礼仪,程序繁琐;而平民百姓、贫穷之家,则一切从俭,但仍遵循旧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提倡婚姻自主,喜事新办,遂形成新的风尚。
  提亲也叫“说媒”,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主要是靠媒人介绍。专职说媒的俗称媒婆,这种媒婆一般能说会道,有时受人委托,有时四处打探,主动说和。另有相当一部分婚姻是靠亲友作介绍促成,看着双方家庭状况和男女青年比较合适般配,然后提亲。也有的是主家看中谁家男孩或女孩,然后托亲朋好友或托媒人牵线搭桥,促成婚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很少有专职媒婆了,提媒变成了介绍对象。自20世纪末,社会男女平等,男女交流的机会多了,因此自由恋爱也蔚成风气。
  择偶条件传统上男女作亲,讲的是“门当户对”,就是男女双方家庭条件不相上下。
  人才相貌,男方要求女方要长得中看,还要贤恵,会过日子。新中国成立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国家有农业、非农业之分,非农业有固定工资,特别是军人,转业后还安排工作,是女青年追求的目标。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思想观念更新了。青年男女选择对象的标准也发生很大变化。首先是女青年择偶从看重家庭到注重对象本人,从向往“非农业”身份到看重个人有没有一技之长。
  打听介绍人提过亲后,男女双方都要由父母或主家近门长辈去对方家了解情况,俗称“打听”,一般是女方打听男方为多。打听的内容主要包括男方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老的为人处世、被介绍青年的品行等基本情况。男方打听主要针对女子个人的相貌品行。如果打听到了谁,说了坏话,叫“破红媒” “打刺楞”。进入新社会,国家主张男女平等,自由恋爱。男女通过相互了解,由相识相爱而相处对象,最后步入婚姻殿堂;也有的相中再托人介绍的,或同事、朋友牵线当月老的,就不再存在“打听” 的过程。
  合年命旧社会,男女青年自己的婚姻大亊自己并不当家,从提亲、打听,到合年命,都是父母包办。在提亲过程中,要按照男女双方的属相和“五行”,合生辰八字,推算两人命里合不合、属相犯克不犯克。
  相家提亲之后,主要是女方家长到男方家去看看。相家由媒人和女方家庭父母商定日期,一般由女方的母亲去男方家。相家如留下吃饭,女方不推托,说明十有八九成媒。
  见面在相完家之后,一般安排男女双方见见面,通过接触,增加了解。俗话说:“人是一面相”,好孬一看便知;此外,见面后一拉呱,也能掌握基本情况。通过第一次见面,还可以安排第二次见面,或双方自行约定走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媒人提亲只是程序,“父母之命”也只是参考。
  订婚下通书也叫“传启”“下启”,传启有传小启、传大启之分。小启又叫“过红”,旧时就相当于婚姻契约。通书具有一定的书写格式,由村中懂行的文秀才执笔。作为男方求婚的红套帖,内中红帖三折;女方接到通书后,要以同样的格式写回书。帖内写明女方的生辰八字,通书落款是双方家长的名字。
  传大启就是正式婚约,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后民政部颁发的结婚证,具有法律效力。传过大启之后,两家就成了亲家关系,有了正式来往,包括有红白喜亊都得送信。为了简便手续,也有将“小启”“大启”一同传递的,男方要置办酒席款待,以示庄重。
  送彩礼男女一旦定下亲,在下大启的当天,要由男方送给女方一定的聘礼,一般是女子的穿戴衣服、布料、首饰、化妆品等,另有送红包礼金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反对包办、买卖婚姻,提倡男女定婚不收彩礼。但是在农村订婚之日,仍由男方给女方买几身衣服,买些喜糖之类带回娘家散发,以示喜庆。在订婚前后,男方要给女方买衣服、首饰。
  信物下启中还有一些信物,如用彩纸包一小撮米和面,意为“米面夫妻”;包麦麸,寓意“有福”;包艾叶,离意“相爱”;送两条鱼,象征“有余”;头绳上插松柏枝叶,意为“松柏长青,流传百支”。
  请期就是“要媳妇”“要日子”,也称“要八字”,由男方近门族人到女方家中索要生辰八字,议定婚期。该哪月出嫁叫“大利月”,特殊情况另定哪月叫“小利月”。随着时代的发展,按生辰八字看日子的越来越少。农村也和城市一样,选择国际性节口或闽家重大节日,如“三八节”“五一节”“五四节"“国庆节”“元旦”或春节,也有选“腊八”“年三十”的,省却了许多忌讳。
  结婚新房布置新房也称“洞房”。一间房子的靠后墙放一张喜床,床一头顶墙,另一头有余地放箱柜,床靠墙用红席围一圈或用彩纸贴或花布围,上面扎顶棚(也叫“福棚”)。现代装饰扯上彩条、彩球,增加喜庆氛围。
  安客婚期前一两个月,主家通知亲戚,让他们到时来“看媳妇”,喝喜酒。俗谓“安客”,主要包括新人的姥姥家、姑家、姐家、姨家,以及有来往的亲朋好友。
  送喜礼至亲朋情多数在婚前10天以内,用红纸封上现金,有的还备有礼品。喜礼数目因亲戚而定,多数是叫客时带去。
  叫客婚娶的头两三天内,事先被安过的亲戚都要派人派车前去叫。被叫的客主要是姥姥、姑、姐、姨及跟随大人“看媳妇”的小孩,其他亲眷都是当天自行去喝喜酒。
  请执喜为了把结婚这一人生喜事办的隆重场面,男方家庭要请一部分执喜人张罗,一般十几人至几十人不等,在邻居和村中有办事能力的人中选定。执喜人当中,有一个主持全盘事务的“大老执”,也叫“红总”。大老总一上任,便与主家商定人事分工和一应事务。
  请厨师厨师一般是本村或邻村的,这些厨师都是按民间传统酒席做菜。厨师要在婚期前三四天开出菜单,主家安排族人去集市或城镇去采购。菜买来后,厨师开始带着帮手、徒弟提前两三天进行“破菜”,支炉灶,过油酥菜溜菜。同时,按酒席桌数预算买酒烟等。
  请乐班也是提前用红纸写上婚期去定。鼓乐队要在结婚的头一天到场,包括到老林上喜坟;第二天吹吹打打热闹一天,晚上要到客走席散才收场。
  贴喜对联俗称贴“喜对子”,结婚前一天完成。大门和堂屋门从门枕到腰卡石要斜贴一道“青龙见喜”,上部再贴一斗方“額”字,近门家族只在大门上贴“囍”字以沾皂气。女方家庭讲究的也在大门贴上喜对联。
  套新被按照礼仪要求,结婚所用的物品都是新的,特别是被子必须是“三面新”,即新里、新面、新棉花。被里要用白色,含意:“白头偕老”。被子四角放一些花生、枣、栗子,寓意“早生、立子”。
  上喜坟S日的头天下午,新郎由族长领路,去祖坟上烧香磕头,称“上喜坟”。在祖坟前摆上祭品,铺上红席,由新郎磕头,然后燃放鞭炮,在坟头上压一张红纸。其用意是人生喜庆,也不能忘记祖先。
  铺喜床要按喜日子定的时辰方向,把新床安放在新房里,床腿要用红纸包砖垫上,叫做“四块金砖垫床腿”。铺床的人有的是哥、嫂或叔、婶子。铺床的材料是秫秸、谷草秸、豆秸、秫茬(念za)、秫挠子等,秫秸要一顺头铺不能折断,叫做“一顺百顺”,床故意铺的高低不平,然后放上红席,其用意是不能让新人贪图安逸,要勤劳早起。
  滚床喜床铺好后,要找一个男孩来在床上滚压,俗谓“滚床”“压床”,多为新郎的晚辈,如侄子、外甥等,滚床的目的就是希望新娘过门后能生个大胖小子。
  迎亲旧社会,新郎迎亲要穿戴一新,头敝礼帽,身穿大褂,脚蹬缎靴,披红戴花,或迎亲于中途,或迎亲于女家。有钱人家乘坐官轿,或骑高头大马,前有旗罗伞扇开道,后有迎宾人马相随,鼓乐齐鸣。新中国成立后,男女结婚,男穿中山装,女装红绫袄,胸戴红纸花。
  下轿过去,花轿抬到大门前落轿。两位送女客来到轿前,搀扶着新娘出轿门,坐到准备好的椅子上,由两位男子架到家中香台子前,站在红席上。至20世纪70年代,破旧立新,农村男女结婚不再用轿,村里用地排车或马车,另有一帮人抬嫁妆。20世纪90年代后一律是小汽车拉人,客货车拉嫁妆。车行至村外路口,先由放路炮的提前回家通知,红总安排一帮迎亲接嫁妆的人和新郎一块到村口迎接,放鞭炮接上头,新娘下车与新郎共架喜匾并行回家。20世纪90年代坐小轿车至村中大街下车,新郎要抱新娘回家。鼓乐队前行,新郎新娘在闻讯赶来看热闹的人群中族拥着到家。
  勒性子、撒麸子新郎携新娘来到大门前,由事先安排的大伯嫂等人把门关上,新娘在门外站一会才开门,是为“勒性子”。一开门,由大伯嫂端一盘麸子撒在新娘头上、身上,意为“进门有福”。
  烧喜纸新娘进门之前,由新郎的哥嫂(本族近门的)或叔婶在家中的香台子前,把事先叠好的金银锞子封成红纸包烧掉,另到新房床前也烧几个红纸包,叫敬“床公床母”。
  拜天地也叫“结婚典礼”,是结婚礼仪中重要的程序。结婚典礼场面布置在院中香台子前。香台上方墙上用红床单罩上,上贴“结婚典礼”四字,中间为红双喜。香台上燃红烛一对,中间用盛满红高粱的升作为香炉,意为 “一生美满,步步高升”。有的是后面放上一杆秤,意为“秤平斗满”;还有的后面放一笼馒头,意为“蒸蒸日上,越过越发”。大部分置盆花草点缀。结婚典礼由司仪主持,首先鸣炮奏乐,然后司仪高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互拜,同入洞房”,新郎新娘毕恭毕敬,庄重行礼,然后由众人族拥进入洞房。
  20世纪60年代,结婚典礼布置为:背景挂毛泽东主席像,新人手握毛主席语录本,夫妻合唱革命歌曲,改磕头为鞠躬。20世纪80年代后,结婚典礼又增加许多新内容,有向主婚人、证婚人鞠躬,向亲朋来宾致敬等,还有新人交换信物,新人介绍恋爱过程,主婚人讲话,来宾代表讲话等项目,有些内容形同虚设,主要是闹闹笑话,活跃气氛。
  婚礼毕,由大伯嫂从堂屋门口向外面的人群撒糖果、红枣、花生之类,后来有撒彩屑,放彩花等。
  撒帐新人入洞房后,先拜“床公”“床母”,即拜床腿东西各拴的一只公鸡、母鸡。然后新娘上床端坐帐中,迎女客用托盘托来麦麸、車、栗子、花生等物用以撒帐,撒帐要按一定东南西北、上下左右依次而撒,边撒边唱撒帐歌,如: “一把鈇子两把枣,先有妮子后有小,这个屋里盛不下,往他老爷奶奶屋里跑。” 挑红子新娘在娘家上轿前,用一块红布蒙在头上,俗称“蒙脸红子”,一直到拜完天地,新郎将其引入洞房,待撒完帐后,由新郎用秤杆把蒙脸红子挑下来搭在顶棚上,边挑边唱:“蒙脸红,搭福棚,一年一个小学生”。如今农村有相当一部分新娘顶蒙头红子,只不过在上车或下车时象征性地顶一顶,待结婚典礼便露出庐山真面目。
  喝同心面挑过蒙脸红子,由女迎亲把煮好的面条或疙瘩汤端上来让新郎新娘喝。分盛两碗,碗上放两棵用红丝线检在一起的葱白当筷子,上浇香油,新人同喝,大伯嫂或婶子大娘要在一旁劝说。若是疙瘩汤,则说:“一个疙瘩一个儿,多喝点。”若是面条,则说:“拖拖不断,生了一个又一个。”用葱白的用意就是生的小孩“聪明”,加香油希望夫妻日子过得香甜。
  开脸和滚鸡蛋赏拜之前,由大伯嫂或女迎亲用丝线把新娘脸上的汗毛绞掉,叫“开脸”。绞额角上的汗毛之前,将新娘从娘家带来的鸡蛋煮了染红,由大伯嫂或婶娘手拿红鸡蛋在新娘脸上滚动,边滚边说:“红鸡蛋,满脸转,今天吃你的喜馍模,明年吃你的红鸡蛋。” “开脸”,标志着从此新娘羞颜已开,祝福早得贵子。
  赏拜赏拜仪式和结婚典礼差不多,主要是对本家族和至亲进行礼拜,然后族人和至亲赏磕头礼予以祝贺。时间一般选在中午12点前,娘家送嫁人吃过酒席送返之后。赏拜由红总招呼家族长辈或能摊着头的客都到庭院坐定,由司仪宣读礼拜名单.拜过三代宗亲,先是父母大人、爷爷奶奶、哥嫂叔姉、本家近支长辈,然后是亲戚家,姥娘、舅舅妗子在先,姑奶奶、表叔、姑、表兄、表嫂、姨娘、姐,另有干爷、干娘、师爷和其它亲戚。读一个,新郎新娘要同时下跪磕头,有的地方还在香台子前设两把椅子,给谁磕头,要请谁上坐,磕完头要递上磕头礼。磕头礼视亲戚远近而定,其标准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递增。
  喜宴喝喜酒也称“坐大席”。旧时,娘家送嫁妆的不算客,路远的赏一般酒菜,路近的给兜些喜馍馍、开些赏钱走人。新社会女方送嫁的都是贵客,接完嫁妆,让女方客人客屋坐定;跟随新娘的伴娘多是新娘的干姊妹、好朋友,大多安排在新房坐,新娘也入席。
  酒席标准过去传统酒席一般是“八果四肴十大碗”,而贫苦之家,谈不上办酒席,放挂火鞭,简单几个菜招待一下来人算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结婚喜酒场的标准越来越高。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喜酒场时兴“两大件”,每个“大件”跟两个炒碗,最后上八个压桌碗。20世纪90年代档次更高了,差不多是“四大件”,有的是“四个六”,六个凉盘,六个大件,六个炒碗,六个压桌碗。六个大件主要是甲鱼、肘子、整鸡、整鱼、牛肉、羊肉。香烟由毎桌的两盒到四盒,20世纪90年代毎桌上1条。酒由最早的每桌2瓶到4瓶,到每桌搬1箱(内装6瓶>。因此喜酒场消费的烟酒钱和饭菜相当。
  稳菜(整席)开酒席由红总指挥调度,传统坐法是七人一桌,留出席□好上菜,后来干脆坐够八人。四果碟和凉菜上齐,就可开席饮酒,上第一个热菜是鸡,先放在桌沿边,由新郎的父亲或祖父、伯父前来客屋作揖施礼,把上的第一道菜端放在桌中间,叫“稳菜”,然后再作一个揖,说几句“喜酒,慢慢喝”之类的客套话。此时,全桌起立以示回敬。
  敬烟酒待酒桌上的菜上齐后,新郎新娘到客屋向毎个桌前向客人敬酒,每桌先敬主宾、副主宾,有的每位客人都要敬;有的向全桌行一个礼后同举杯。有一个时期时兴新媳妇敬酒点烟.主要是体现“闹媳妇”“吵喜”的气氛。
  上灯傍晚掌灯时分,新娘从柜里拿出从娘家带来的罩子灯,由小姑点上,边点亮边唱:“太阳一落黑影影,一对小姑来点灯。右手举着红红火,点亮不灭长明灯。”如今普及了电灯,但有些地方还象征性的点上两盏罩子灯。
  闹房闹房主要是闹新媳妇,主要集中在晚上,讲文明的是“君子动口不动手”,说些幽默调侃的话,博取大家哄笑;那些不文明的是动手动脚,对新娘又搂又抱,有些地方闹媳妇举止野蛮,语言粗俗,使出深身解数折腾新娘,甚至有不良分子侮辱新娘闹出人命的。农村这种认为“吵喜吵喜,越吵越喜”的陋习,原意是在让新娘接受新挑战,除去大闺女的羞涩感,脱胎换骨做新人。后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城乡的这种野蛮行径已不多见。
  送床喝完交心酒,众人散去,新人坐在床沿,由女迎亲或大伯嫂唱到:“状元爹,状元娘,状元奶奶(或大娘)来送床。送床不是白送的,七封果子八封糖。”新娘依照规矩从箱中取出窖果子(即糕点饼干>喜糖.酬谢送床者。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计划生育的推行,乡村这种习俗少了。祈祷完毕,众人散去,让新人上床休息。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