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56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概览
分类号: R19
页数: 2
页码: 593-594
摘要: 官桥镇医疗事业发展历程介绍。
关键词: 医疗事业 官桥镇医史

内容

官桥镇医史悠久,源远流长,可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社会。20世纪70年代在北辛遗址出土的砭石、骨针等器具,经放射性同位素碳十四测定,北辛先民早在石器时代便会使用简单的器具治疗疾病,殷商时期的青铜盥洗用具“盘”和“匝”表明官桥境内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卫生习惯。汤液醪醴也已用于医疗,既可强身,又可治病。几千年来总结出的把脉、问诊、针灸、拔罐、推拿等中医医术世代相传,名医辈出,悬壶济世,治病救人。1840年后,因战祸连绵,医务瀕于中断,清朝末年官桥只有一家“保婴堂”中药铺坐诊行医,主要为小儿种花(痘医),民国三十年官桥境内“中草药铺”发展到十余家,行医者仅有十余人。时因霍乱、麻疹、丝虫病、黑热病、疟疾等传染病的流行,病亡者甚多。1947年,始有西医传入境内,1949年前后散居于民间的中西医诊所有14家。这些中草药铺医生分布在乡村民间,或坐堂行医,或走乡串户,多是以医带药。
  J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极为重视,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免费治疗各种疾病,使许多疫情得以迅速扑灭或及时控制。1951年,始建中西医联合诊所,实行联合经营,吸纳社会中的医务人员,增置医疗器械,培养医务人员,推广新法接生,加强预防措施,全国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逐渐组建成一支庞大的医疗队伍。1958年,官桥公社卫生院建成使用,大型官桥露天煤矿总院(枣庄矿务局官桥医院前身)兴建。“文化大革命”期间取消了局、院、所级别,医疗卫生事业遭到破坏。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以恢复,重新走上正轨。截止到1985年底官桥镇境内设有镇级医院一处,农村卫生室50处,矿务局(县级)医院1处,工程处(对外)医务所1处,拥有病床292张,大、中、小型髙精医疗器械设备齐全,兼有院办制药厂、中草药种植基地。官桥医疗水平在滕南一带较高,能治疑难危病症患,能做大面积烧伤、剖腹、切胃、开胸、断肢再植手术。各种地方病、急性传染病(如天花、丝虫病、疟病、霍乱、黑热病、小儿破伤风、白喉、婴儿瘫、乙型脑炎、肝炎等)基本消灭。农村、工矿区环境、农民住房、饮水基本达到卫生标准。1994年,官桥镇卫生院在医院分级管理中被定为级乙等”医院。进入21世纪,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2014年底全镇共有37处村级卫生室,纳入一体化管理的乡村医生86名,其中女乡村医生29名。
  2013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面实行后,参加合作医疗的人数逐年增多,2017年全镇参合率为100%,从常见病的治疗到危重病的抢救与治疗有了保证,地方病、急性传染病基本绝迹。妇幼保健有保障,婴儿成活率达99%,中青年身体强壮、老年健康长寿,全镇居民平均寿命由1949年的40多岁提高到2017年底的76.4岁。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