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52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概览
分类号: G527
页数: 5
页码: 508-512
摘要: 官桥镇教育事业历程介绍。
关键词: 官桥镇教育 教育事业

内容

第一节概览
  官桥地处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历史上教育兴盛,文化繁荣,贤哲荟萃,名儒辈出。辖区教育,源远流长。始于五帝,兴于春秋战秦代衍行,汉武兴学,光武始试,重学置师,盛极一时。魏晋以后,战乱频生,教育逐渐衰落,而后重儒学,以致懦学推行2000余年。陏朝开科举选才之端,盛极于唐宋,沿袭至明清。
  明清以来设社学,后兴私垫。时有私塾的村有大康留、轩辕庄、时店、中洪林、马庄、北韩村、官桥、后掌大、西康留、善庄、东郑庄、北辛、前莱村、坝上、东王公、时村、后管庄等。清末,受戊戍变法和西方文化的影响,科考制度渐衰落,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私垫教育体制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光绪十五年(1889年),清政府取消“八股”取士制;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将所有书院改为学堂,次年,清政府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壬寅学制”;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又颁布“癸卯学制”。但大学堂的学子完业后仍仿科举,授以“进士”学位。1908年,清政府明令废科举、兴学堂,但官桥地区仍沿袭旧的尊孔学的教育体制。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国民政府将“学堂”改称“学校”。轩辕庄小学时为官桥境内最早创办的学校。民国二年(1913年),实行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废除尊孔读经,规定了妇女有受教育的权利。由于有些村受传统私垫教育的影响,不具备设立学校的条件,一度形成私塾教育和学校教育并存的局面。
  1937年,官桥境内有初级小学7处,在校学生423人,教师16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日军侵占滕县城和官桥一带,多数学校停办,有些学校时办时停,有的村又办起了私塾。
  1940年,日伪政府在原有学校的基础上办起了学校。日军投降后,多数村小学得以恢复,至丨945年有初级小学10处,高级小学2处,在校学生880人,教师37人。这个时期,教育事业发展极为缓慢。解放战争期间,官桥区内学校暂时停办。1948年冬,局势稍稳定,各级政府进行复学动员,对教师进行培训,基本上恢复了小学教育。1949年,为了加强对学校教育的领导,区公所始设文教助理,负责全区的文化教育工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官桥教育的恢复和发展较快。至1952年,时有小学14处,在校学生2388人,教职工76人。同时期,推行“速成识字法”,形成群众学文化的热潮,学校重视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在学生中建立了少年儿童队组织,后改为少年先锋队。并在招生工作中提出“学校向工农大众开门”的口号,优先吸收工农子女入学。1953年以后,学习前苏联经验,贯彻执行“整顿、巩固、重点发展” 的方针,在学校抓好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并在社会上掀起尊师运动,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受到全社会的尊敬。1955年,教育部颁发《小学生守则》,使学校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学秩序稳定,教育质量逐步提高。这一时期,存在着对以前的教育经验缺乏总结、片面否定旧中国教育合理的因素、机械照搬苏联教育经验、以及对教师思想改造简单化等问题。1956年至1965年,按照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并逐步推行半工半读的教宵方式,加强和完善小学教育,扩大发展初中和业余教育,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格局。
  1958年,滕县在官桥建第五中学。同年前掌大成立工读师范1处,招2个初师班,1960年停办。1958年6月,在官桥村北歌马亭建“官桥红专大学”,1958年秋,因刮“大跃进”风学校被迫停课,1959年改为“官桥农业中学”,学校办工厂搞生产。是年冬,全国上下大力宣扬“共产主义”,小学办起食堂,集体吃住。1959年学校秩序混乱,劳动时间多于学习时间,从而导致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直接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直到1962年底,滕县对各类教育进行了调整,逐步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加强了各科教学研究,使教育方针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1966年8月底“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的规章管理制度均被废除。由于1971年4月炮制的“两个估计”的论断和“读书无用论”的思潮,“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实行“开门办学”,学校办工厂、农场,推广“吕坡式”农中办学经验,学习“语录”,大讲“政治”,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不抓教学等因素,致使学生学业荒废,道德水平下降。尤其是“两个估计”和“读书无用论”的精神枷锁,严重禁锢着广大教育工作者,使其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思想认识极度混乱,“欲教不能、欲罢不忍”反映了当时教师的真实心态,官桥教育事业遭到史上最严重的破坏。
  1969年,官桥、苏疃、时店等14处村皮小学附设初中班,也称“戴帽”中学。1974年,坝上、轩辕庄、史庄、前掌大村相继成立农业中学,后又将4处农业中学改称“吕坡式”农业中学,毎处农中均有试验田,实行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大搞农业生产技术实验。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是年,撤销轩辕庄、坝上、史庄、前掌大村4处农业中学。1978年,官桥公社进行设学布点调整,将14处“戴帽”初中合并为10处,至1983年重新凋整了设学点,又将10处“戴帽”中学撤销,保留官桥农业中学和苏_、公桥、管庄、官桥4处联办中学。
  1984年后,官桥公社按照上级统一部署,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正本清源;全面贯彻落实“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教育方针,开展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消灭了“黑屋子”“土台子”“危房子”等,实现小学五年制教育普及。到1986年,全镇中小学校基本上达到“六配套”的要求,教育逐步走向正规化,教学质量有较大的提高。
  1985年,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发展规划》,多措并举,开始开展“普九”工作。同时,在农村青壮年中进一步开展扫除文盲,成人技术教育,恢复和发展幼儿教育。
  1988年12月,滕州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称评定。全镇共有384名公民办教师参加了职称评定。
  1994年9月,官桥第二中学建成使用。同时,实施中学调整。管庄、公桥两处联中合并到官桥第二中学;官桥联中合并到官桥中心中学;苏疃联中扩建并改名为官桥第三中学。至此,官桥镇设中学3处,小学22处,教职工623人,在校生9380人。
  1996年官桥镇顺利通过省“普九”工作验收。1999一2000年,全镇小学生源达到历史高峰,22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275人。2000一2001年,利用2年的时间,把小学学制由五年改为六年,简称“五改六”。2005年后,学校生源减少,中、小学校重新进行规划布局调整。2009年,官桥第三中学撤并至官桥中心中学。2010年,官桥第二中学合并至官桥中心中学,官桥中心中学更名为官桥中学。同年,官桥第二中学改建为官桥镇轩辕小学。2001—2014年,先后合并了史庄、望良、马庄、北韩、轩辕庄、北辛、坝上、公桥、大韩、莱村、渠村、时店、苏疃、管庄、康太、掌大等16处小学。
  至2017年,全镇共有小学6处(即:中心小学、轩辕小学、王公小学、西郑小学、善庄小学、苏疃小学),6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872人;公办幼儿园6所,私立园6处,在园幼儿1458人;中学1处,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39人;成教中心1处。全镇共有在职教职工384人(其中:男性216人,女性168人)。中共党员100人。初中教师155人,专任教师96人;小学教师216人,专任教师175人;幼儿教师57人(正式幼儿教师13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其中,具有高级教师职称25人,一级教师职称155人,二级教师职称197人。2018年,全镇有各类学校7处,班级77个,学生2299人,在职教师323人,其中专任教师280人,占地209亩,建筑面积30480平方米。
  2009年始,进行校舍改建、新建及学校设施配套建设。至2017年底,全镇共改建、新建校舍面积68920平方米,总投资达4070万元,并完成校园“六配套”“三园三化”式的标准化建设。同时加大教育投入和信息技术设备的配备力度,努力提高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程度,2010年全镇课任教师实现毎人配备 一台笔记本电脑,学生用计算机209台,多媒体87套,全部班级实现了多媒体教学。
  校园安全建设官桥镇教委重视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于2007年3月在全市率先成立学校安全管理办公室,配专职主任1人,陈秀文任办公室主任。组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队伍,各中小学、幼儿园配专职校园安保人员2名,购置配备安保器校安全管理制度,全面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械,安装视频监控及红外线报箬系统,制定学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