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建设概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50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建设概览
分类号: TU24
页数: 2
页码: 490-491
摘要: 官桥镇农房建设历程概览。
关键词: 农房建设 建设概览

内容

第一节建设概览
  1949年前,农村生产落后,经济条件很差,收入低微,人们生活困难。当地的村庄农舍零散,布局较乱,大多数农户住房为小门小窗的泥墙草屋,只有少数住房为砖瓦房,墙为青砖包皮,里为土坯,俗称“里生外熟”,上为木结构小瓦覆顶。
  1950年土地改革时,官桥共有农房22875间,建筑面积333125平方米,其中,草房21086间、316290平方米,占房屋总面积的94.9%。随着农民生活逐渐好转,住房条件不断改善。1965年,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约为12平方米。1970年后,农村新建房多为砖、瓦、土结构的起脊房,土墙、砖、瓦房占新建农房的40%。20世纪70年代初,西郑庄、太平庄、东磨庄、轩辕庄、坝上、北辛等村实现排房化。其中坝上为搬迁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出现了建房热潮,农民对建房质量要求明显提高,混合结构农房大幅度增多。
  1984年3月,官桥公社管委会下发《农村建房用地有关规定》。1985年初,完成全镇51个行政村的村庄规划编制,详细绘制了村庄现状图、规划图和说明书,并明确规定各村严格按规定进行有关手续报批,经批准后方可建设。严格执行户申请、经社员大会或代表大会通过、大队审査、管理区签字,农房办现场查看后方可发放建房证,房宅面积为0.2一0.35亩,一子一宅;年龄需年满18周岁,男嫁女的,凭结婚证申办。老宅基换新宅基的,老宅基地上交集体。宅基无人居住或户口迁出人员,按规定应集体收回。
  1990年,全镇纯砖起脊农房占70%,砖混钢筋结构平房占18%。1997年3月,官桥镇政府印发了《加强镇道路建设的意见》《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土地管理工作的意见》。到2000年底,全镇51个行政村,总农户1.2万户,共有房屋15912间,总建筑面积233.2万平方米.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户的7倍,每户平均拥有农房4.56间,人均住房面积31.6平方米,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均住房面积的2.6倍。在农房中,楼房占住宅面积的4.8%;砖木瓦平房占总面积的31.8%;砖混平房占总面积的66.4%;2000年,全镇农户按规划建设搬进新居的有5850户,占总农户数的30.2%;翻新、新建、原户拆建的有7800户,占总户数的67.4%。
  进入21世纪后,农户建房又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新建、改建农房多为2层楼房,普遍配建车库、厨房、洗澡间。至2007年底,全镇总农户1.5万户,共有房屋75000间,总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是20世纪60年代人均住房面积的2倍。
  2008年后,由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及不少农民在城市购买了住房,农房建设速度呈下降趋势。至2017年底,全镇约有2万村民迁居新楼。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

相关机构

官桥公社管委会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