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货币流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46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货币流通
分类号: F820.4
页数: 2
页码: 447-448
摘要: 《官桥镇志》中对货币流通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货币流通 货币信用

内容

民国期间,军阀混战,灾荒不断,民国政府以弥补其财政不足滥发纸币。1937_1939年3年间,法币贬值,物价膨胀。每100元法币的购买力,在1937年可买耕牛2头,在1945年只买鸡蛋2个,1947年买煤球1个,法币基本上成为废纸一张。抗战初期,滕县抗日民主政府实行“打击伪币,保护法币,调剂金融,活跃市场”的金融政策,禁止伪币在根据地市场流通。在边沿地区积极扩大“北海币”的流通市场,不断提髙“北海币”的信誉,增加币值。1938年,“北海币”与伪“联合币”的比率为1:1,1945年, 增加为1:25。1941年,国民党积极反共,根据地对“法币”改为限制政策,禁止“法币” 在根据地流通。1945年底滕县第一次解放,“北海币”流通全县。1947年,华中银行撤退到山东境内,与北海银行联合办公,“华中币”与“北海币”等价流通。1949年前后,人民政府对群众手中残存的“法币”按一定的比率进行兑换,官桥镇开始使用人民币。从此,中国人民银行的新人民币取代了“法币”。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财力不足,货值不稳,投机奸商乘机扰乱金融市场,人民政府对一些国营、集体企业进行扶持,发放贷款,同时控制各项事业费的开支,减少市场货币投放,组织货币回笼,财政经济日趋好转。“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极左思想的影响下,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货币投放与社会产品的增长失去平衡。中共十_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积极采取措施,解放并发展生产力,搞活市场,紧缩贷款,动员储蓄,吸收存款,组织货币回笼,严格控制消费基金的增长,使货币投放与社会产品的增长很快恢复平衡。借贷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官桥境内的借贷形式主要有三种:即高利贷(包括高粮贷)、抵押贷款、民间互助。高利贷即农民急需用钱时,托中间人作保,到富裕户家求借,立约生息,利息较高,故称高利贷。利率月息最低三分,最高十分以上。高利贷也有以粮放贷的,叫“粮滚粮” “利生利”,“利生利”即本金加翻,亦称为“印子钱”。抵押贷款即以不动产做抵押,土地,宅房,经中人说合,言明当价,期限,成立当约,交足当价后,土地归押当人耕种,宅房归押当人居住,到期以原价赎回,不计利息。1950年后,典当业被全部取缔。2000年之前在滕州县城又新兴典当行铺,兼有拍卖业务。官桥境邻里之间,自古就有互相借贷,不定期限,不计利息,有借有还的习俗,这种借贷方式流传至今。信贷1950年以后,官桥区的银行营业所、信用社相继建立,根据国家政策,组织流动资金,支持农、工业生产,为解决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发放了大量的贷款,服务于社会的发展。1963年根据中央指示,减免1963年以前农村集体和私人的贷款。信用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群众入股、存款、逐年积累的,1954年至1955年入股金毎股2元,1984年扩大了入股股金,按年提取盈余的10%到15%股金分红。1985年对无力偿还的集体和个人贷款有进行了挂账处理。2012年9月根据中央、省文件精神,进行清理核实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按比例给以豁免。储蓠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官桥镇境内储莆是以富户、商户为主的家庭私有经济,没有专设银信机构。1951年,官桥区成立信用合作社,后又建立农业银行营业所。到2017年,境内有农业银行、农商银行,代办点4个,后来,官桥邮政分局也办理储蓄业务,方便了群众。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

相关地名

官桥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