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历史悠久,地处中华文明发祥之地。早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人们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产生了以提、拉、背、扛等最原始的运输方法和杠子、扁担、箩筐等运输工具;并逐步利用畜力运输,形成了最早的运输形式。
据记载,大禹治水时,就曾“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来到古东海区域治水,自西部沂蒙山区丘陵地带向东浚河三道,直通东海,即今沂、沭、淮三河。这说明在原始社会末期,临沭一带就已有车、船、橇、檋等交通工具出现。
春秋战国时车辆多用于战争,国力强弱以战车多少而论定。齐国最强,被誉为“万乘之国”,鲁国为“千乘之国”。
从秦起到清末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交通工具发展缓慢,至清朝末年,临沭一带一直使用着轿子、手推车、驮驴、两轮牛车等交通工具,扁担挑运、手推车推运、毛驴驮运等为主要的运输方式。民谣传:“扁担颤又颤,肩挑两座山;小车吱悠悠,当日到青口。”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交通状况。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陆路运输工具除结构和装饰上有变化外,都以人力、畜力或人畜合力为动力。这种动力有它的极限和缺乏耐力。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以机械为动力的汽车诞生了,陆路运输工具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但是旧中国不能制造汽车,全部依赖进口。
临沭县使用汽车进行公路运鑰始于1967年。经过40年的发展,至2007年,全县共有货运汽车1643辆,客车136辆,出租汽车126辆,农用车、拖拉机2210辆,单位和家庭用小型客车7638辆。完成货运量548万吨,货运周转量50416万吨公里;客运量635万人,客运周转量25468万人公里。临沐已进入汽车运输时代。
第一节运输工具
一、人畜力运输工具
小推车
1、手推车
俗称小推车。独轮,一人推行,是东汉和三国时期出现的一种经济而又适用的运输工具。根据记载,诸葛亮北伐时,浦元创造“木牛”为军队运送粮草。许多学者认为,当时的“木牛”就是一种独轮车。
手推车根据用途不同,车的设计、装置各异,主要有平盘和起脊的两种。平盘车的底盘装轮,车轮较小,盘上载货或坐人;起脊车的脊下装轮,车轮较大,脊两侧载货或坐人。手推车结构简单,灵巧轻便,对道路条件要求不高,山路、平地、田间都可运行。既可用作短途运输,又可用作长途运输。这种运输工具,临沐一带清代就已广泛使用。新中国建立前后,中等以上农户几乎家家都有,除用于农田作业外,还用于粮食、食盐、煤炭等大宗物品的长途运输。解放战争期间,手推车是临沭人民支前运输的主要工具,为夺取解放战争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手推车原为木轮,推起来比较费力。“一步三瞪眼”就是形容木轮小推车的劳动强度。上世纪50年代开始使用滚珠轴承胶轮,六十年代普及到广大农村。胶轮的使用是手推车的一大变革,既省力,又可增大运量,提高运速,成为当时临沭一带的主要运输工具。后随着各种机动车的使用而逐渐减少。2000年以后,只在特殊条件下偶有使用。
2、地排车
当地称“平车”。由车脚、车盘和车把组成。车脚是在一根车轴上安装两个轮,轮用充气轮胎。车盘为长方形,装在车脚上用以载货。车把两个,在车脚前, 由人拉拽,此车载重量较大,可载货400公斤左右。
20世纪50年代以后,地排车在临沐一带发展起来。一度成为主要的短途运输工具之一。1967年,县搬运社有地排车26辆,全县300多辆地排车加入社会运输。随着运输量的增加,地排车大多数由人拉改为驴拉,载重量由400公斤左右增加到600公斤左右。1970年以后,随着汽车、拖拉机的大量增加,地排车在运输市场逐渐减少。1977年,县运输公司的地排车已全部停用。现在,县内偶有使用地排车运输,但主要用于农业生产或特殊条件下的短途运输。
3、马(牛)车
马车历史悠久,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商周至战国,车辆制造业就相当发达,除帝王或宗室贵族所乘专车外,马车和牛车的运用比较普及。马车结构比较考究,坚固耐用,注意装饰;牛车结构简单,主要用于运载货物。
临沐地方受自然条件的限制,马(牛)车出现较晚。20世纪50年代前多为二轮牛车。车轮为木质,外包铁皮。此车载重1吨左右,多用于笨重物品的运输。50年代后,逐渐改革成轴承胶轮,用马、骡、驴牵行,此车速度快,载重量大,一般可以拉1.5吨左右,是上世纪60-70年代初县内主要公路运
马(牛)车输工具之一。70年代中期后逐步被机动车代替,现在只剩下为数不多的马车从事机动车不便装卸的物品的短途运输。
4、自行车
由骑乘人通过脚蹬驱动,利用车把和前叉转向的两轮车,又称脚踏车。因从外国引进,俗称 “洋车”自行车具有经济、省力、无噪音、无污染
的特点。自行车男女老自行车
少皆可乘骑,是城乡人民用以代步或载运少量物资的轻便交通工具。
临沭地方,解放前只有极少数富豪拥有自行车。建国初,自行车很少,1952年起县邮政局逐步改步班为自行车班01957年后,自行车开始进入职工家庭°1970年后,自行车开始进人农民家庭。据《临沭县志》记载,1985年抽样调査,每百户农民拥有自行车112辆,每百户职工拥有自行车193辆。表明自行车已成为当时临沭人代步的主要工具。近几年,由于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的大量使用,自行车的购买量大福度下降。
5、轿子古代又称肩舆。由车演变而成,摘去车轮,加上抬杠, 由人推变为肩抬。据考证汉代已大量使用。
临沐一带的轿子均为木质结构,约1米见方,2米高,上有尖顶,下有底板,轿顶和四周覆以轿帷。轿杆长约5米左右,一般用4名抬轿人,称轿子
为“四人抬”,也有用“八人抬”的。轿子多为官吏富豪使用,民间婚娶亦有使用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逐步废弃,至文化大革命时期绝迹。2000年后,极少数人婚娶时又开始使用。
6、驮驴
用牲畜驮运是古代重要的运输形式之一。临沭一带,特别北部山区,喂马、骡的较少,养驴的比较普遍。用驴驮运粪肥和收获的庄稼。闺女出嫁或走亲赶集,骑驴的很多。商人还有用驴驮运粮食、食盐等商品的。解放后,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和大量使用,驮驴逐渐被淘汰。二、机动车
1、汽车
由本身装备的动力装置驱动,具有四个或四个以上车轮,不依靠轨道和架线在陆地上行驶的车辆。中国最早出现的这种车辆多装有汽油发动机,所以称汽车。汽车具有高速、机动、使用方便等优点,是一种重要的陆上交通工具。
主要供人乘用和载运货物。
据记载,临沭最早出现汽车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队的军车曾在临沐一带出现。1952年第六期导沭工程中兴建的拦河坝和溢水堰,工程量大,时间紧,全省支援了350辆汽车,700多辆畜力车,50条木船,经过85昼夜奋战,于1952年汛期前完成。1967年10月,省调给临沂劳改支队石门农场跃进牌汽车1部,这是临沭境内拥有的第一辆汽车。之后,专业运输部门、单位和个人开始购买汽车。2007年全县有各种汽车1万多辆,其中,货运汽车1643辆,24646吨位;客运汽车136辆;吉普车、小轿车
汽车
7638辆。
2、拖拉机
拖拉机属农业
机械。轮式拖拉机配上挂斗,又可以从事公路运输。1967年7月,临沂劳改支队石门农场购买铁马6小拖拉机2台,这是我县最早购买的拖拉机。1973年后发展较快。
1998年,从事营业性运输的拖拉机达到2572台。此间,拖拉机成为我县短途运输的主要工具。以后呈下降趋势,
2006年营运拖拉机为2210台。
3、摩托车用汽油机驱
动,靠手把操纵前轮转向的二轮或三轮车。摩托车轻便灵活,行驶速度快可用于代步、巡逻、通信、客货运输等1971年,省邮政局拨出21辆轻骑,在临沭县邮政局搞投递摩托车化试点,这是我县最早使用的一批摩托车。之后,交通、公安等部门先后购进三轮摩托车用于公务。1980年前后,二轮摩托车开始进入家庭。2007年,全县共有摩托车6万余辆,是人们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之一。
三、电动车
用蓄电池作能源的电动机驱动的车。目前,我县出现的电动车主要有二轮和三轮两种。电动车具有噪音小、无污染、轻便、快速、经济、易操作等优点,适用于城市、城乡、乡间短途骑乘。
电动车
2000年以来发展迅速,2007年底全县已达到4.8万辆。第二节货物运输
境内货物运输历史悠久,但直到新中国成立,货物运输多是民间私人组织的运输,无专业运输机构,亦无机动车运输;运输方式是肩挑、畜驮、独木轮小车推、双木轮车拉等。自行招揽货源,运价由双方议定,主要为零星短途运输。运输的货物多为土特产品,到外地换回些日用杂品、食盐、海产等。解放战争期间,临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组成浩浩荡荡的运输队伍,用独木轮车等落后的运输工具,把大量的军需物资运往前线(详见支前运输)。1949年4月至1953年7月的导沭整沂工程施工中,临沭民工用肩挑、筐抬、小木车推等落后的运输方式,搬运土石192.8万立方米,为工程胜利竣工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4年夏庄运输社成立,属夏庄区集体所有运输企业。宋广华为负责人,时有工人10人,平车10辆,年运输能力800吨左右,主要运输任务是将生产资料、日用百货等运往各区驻地。这是我县最早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专业运输企业。1956年3月撤县时,该运输社随夏庄区划入莒南县,称莒南县夏庄货运分队。1959年并入夏庄机械联合厂;1961年8月恢复县建制,1962年9月该社从夏庄机械联合厂划出,时称夏庄运输站;1962年10月30日,经县委县人委批准,正式更名为“临沭县夏庄装卸运输合作社”。是时,该社有工人11名,马车3辆,平车6辆。
据统计,是年全县民间共有各种车辆1122()辆(其中马车142辆,铁轮木大车2115辆,地排车290辆,手推胶轮车8673辆),全县年货运量为27500吨,其中运输合作社完成910吨。从1964年起全县各公社相继成立了8个运输队, 开展集体专业运输。1964年全县货运量为6.4万吨。
临沂劳改支队石门农场,于1967年7月购买铁马6小拖拉机2台,同年10月省劳改局调给该场跃进牌汽车1辆,自此,我县结束了无机动车运输的时代,人畜力运输逐步被机动车运输代替。1968年县运输社购进解放牌汽车1辆,此为我县专业运输机构机动车运输之始.1972年“临沭县夏庄装卸运输合作社”改为“临沭县运输公司”,为交通局宜属运输企业。到1977年,运输公司汽车已发展到11辆,所有人畜力车全部停止使用。该年社会机动车发展到汽车132辆,拖拉机906辆,年运货量达到31.50万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运输市场放开,在专业运输单位逐年增加运力的同时,社会车辆迅速增加。企事业单位、村街、个体、联户纷纷购置汽车参与运输,陆续出现了二轻局车队、第二运输公司、薛疃车队等十几个车队,逐步形成了多家经营的新格局。这对搞活流通,发展商品经济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专业运输企业面临着激烈竞争的严峻考验,由于县运输公司设备老旧,负担沉重,活力和后劲严重不足,加上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逐年上升,利润大幅下降。
1983年,县交通局对县运输公司管理体制和内部经营机制进行改革,使其政企职责分开,权力下放企业;在企业内部推行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形成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内容的奖惩制度。改革后,企业面貌有所改善,货运量增加,利润提高,但始终在低水平上运转。1987年县运输公司实行招标承包,增加了38辆新车。1988年利润达10287元,但之后亏损越来越大。1991年底,全县汽车已发展到633辆、运输拖拉机2000余辆,个体运输已成为交通运输的主力军。运输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县运输公司更加难以维系。1992年4月经县人民政府同意,临沂汽车运输总公司及临沭县交通局、临沭县运输公司达成协议,临沂汽车运输总公司对临沭县运输公司实施兼并。至此我县无集体专业货物运输机构。
在此后的几年里,因经营不善等原因,二轻局车队、薛疃车队、第二运输公司等十几个车队陆续以解体等多种形式退出运输市场。
相对于集体性质的车队,个体运输户以其易于管理、无沉重负担等优势,迅速崛起。至2007年底,货运汽车已发展到1643辆,运输拖拉机2210辆,货运量为548万吨,货运周转量为50416万吨公里。
在普通货运发展的同时,随着我县工业的发展,危险品运输发展较快,至2007年底,全县成立了顺达、顺兴、古泉临沭县顺达危险货物运输有限公司始建于2002年4月,位于临沭县临沭镇兴大西街,2007年底拥有危险品运输车辆44台,普通货物运输车辆10台,年运输量近万吨,年创利税50余万元,危险品运输车辆运输范围为2类2项、2类3项、3类、8类危险货物,专营运输产品为醋酸、甲醇、氧气、酒精、石油、盐酸、液氨、硫酸、乙酯。
公司拥有独立办公区,内设经理办公室、会议室、安全科、财务科、保卫科,现有管理人员10人,职工106人,专业化工作人员1人。拥有停车场地6600平方米,按类别划分为危险品运输车辆停放区和普通运输车辆停放区,并设有警示标志。公司拥有专业汽车修理厂,用于本公司车辆定期保养和修理。
临沐县金沂蒙危险货物运输有限公司前身是金沂蒙集团车队,是具有法人资格,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核算单位。现有专业管理人员8人,从业人员80多人,固定资产1070万元,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办公室240平方米,运输车辆停车专用场地10000平方米。拥有各类标准重型半挂牵引罐车40余辆。公司地理位置优越,依托金沂蒙集团,衔接苏、鲁、沪,辐射华北、东北,以信息技术现代化手段,培育现代化的物流,积极引进培养现代化的物流人才,拥有OA办公系统,对所有车辆实施GPS24小时监控管理。实现了危险货物运输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临沭县古泉春危险货物运输有限公司于2002年4月成立,成立时有危险品运输车辆9台。现公司拥有固定资产200万元,车辆5台,人员22人,公司运行状况良好。不对外营运,只服务于沂蒙老区酒业的白酒、曲酒、食用酒精专业运输。公司几年来,安全行车无责任事故,制度规定健全,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安全教育到位,车辆维护及时,确保正常运输,公司稳步健康发展。
临沭县顺兴危险货物运输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 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投资总额600万元。现有危险化学品运输专用罐车18台,总运量达3600万吨公里/年。2007年共有职工46人,其中化工工程师1人,安全工程师3人,车辆技术员1人。
该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承运、托运、代运三类或八类危险化学品。公司的方针是安全第一、服务第一、信誉第一。
公司地址:店头镇北3公里处、新老板阿公路交叉口东,公司内设有饭店、旅馆、娱乐场所、服务设施。
临沐县惠民汽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12月,位于县城常林西大街,地理位置优越,车辆进出方便,是我县规模最大、承运能力最强的汽车运输公司。公司有普通道路运输和国际集装箱道路运输及多种特种普货运输能力,运输范围遍及全国各地,对我县的物流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公司拥有大型运输车超百辆,一次性运输总吨位近3000吨。
大地运输公司2007年5月初成立,位于农友路新一中路口南,占地面积约3亩,现有货运车辆38台,其中有35台重型半挂车,3台单车,总运输吨位1136个,从业人员达55人。
临沭县广通货物运输有限公司2007年成立,有货车39辆。
第三节旅客运输
建国前,临沭境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旅客运输。新中国成立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前,临沭的客运由临沭汽车站独家经营,详见《临沐县汽车站》。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客运市场放开,允许个入或联户购买汽车参与旅客运输。1985年后我县个体户开始购买客车、旧面包车、双排农用车等从事以城乡为主的旅客运输。1998年达到鼎盛时期,合法营运的个体客车达到105辆,其他客运车辆更多。1999年,开通了县城至古龙岗的第一条城乡公交线路,后又相继开辟了县城至华桥、玉山、青云、前庄、石河、吉利埠6条线路,到2005年全县实现了村村通客车。个体客车有合法营运手续的逐步被临沭分公司“收编”,无合法营运手续的车辆逐步被取缔。到2007年,个体客运基本结束,公司化集约经营的局面形成。临沭汽车站位于县城常林东大街10号,占地14040平方米,建筑面积5751.97平方米,现有职工72人。临沭汽车站是我县最大的客运中心,下设职能科室5个,三个稽查补票站,两个客运售检票班,2007年资质达二级汽车客运站标准。2003年临沭汽车站通过了省交通厅创建文明行业验收。
临沐1952年3月设立客运停车点,停车点在临沐镇东北村,租用民房3间作为办公场所。初有职工3人。1957年迁至临沐镇东西大街路北(原县被服厂厂址)。当时临沂至临沭、新浦至临沭班车每日往返一次。临沭县1961年恢复县建制,正式设立汽车站。职工仍为3人,增加了莒南经临沭去阿湖的班车,每日往返一次,是年客运量0.14万人次。1963年8月迁至中山路今县人民银行处,时有职工8人。1971年,增加临沭至莒南、至赣榆、至东海(牛山)3次班车,年客运量5.85万人次。1975年增加了临沐至新沂班车,站上职工增至15人,年客运量11.62万人次。1984年, 临沭始发和过路车有去临沂的8次、去郯城的2次、去莒南的3次、去阿湖的1次、去东海的2次、去新浦的2次,加上通往乡镇的班车,日运客量1150人次,年客运量38.7万人次。1986年,省交通厅和县政府批准征用临沭镇小河涯村土地22.08亩建设新站。1987年10月1日,新站建成正式启用。1992年9月,临沂汽车运输总公司兼并临沭县运输公司后,在原县运输公司址建车站综合办公服务大楼,临沐汽车站的服务设备服务设施大幅提高,1994年10月临沭汽车站迁至该址。
20世纪70年代以前,临沭汽车站没有始发班次,主要任务是为过路车辆做好传票等服务1957年营运站点2个,营运里程115公里,年旅客发送量0.3万人次。
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临沭尚未成立客运车队,临沂汽车运输公司安排汽车二队、汽车四队、汽车伍队的营运客车来临沭汽车站发车营运,经营临沂、新浦、东海、新沂县阿湖镇、莒南和临沭城乡班线,临沭汽车站开始有始发班次,20世纪80年代中丘期,临沭汽车站开始由临沭车队自已供车经营客运线路运输经营上有了较大的突破,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
1986年营运站点发展至30个,营运里程达到1042公里,年旅客发送量70.2万人次。1996年营运里程3429公里。
1995年,临沭汽车站开通了临沭至上海班次,投入卧铺客车4台。
1996年,临沭汽车站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国有车站向社会开放,促进了公平竞争的客运市场秩斥的建立。
1996年8月,临沭分公司恢复了临沭至常熟班线运营, 对该线4台卧铺客车实施了租赁经营。
1997年,临沭汽车站在济南线上新增靖台南京依维柯, 实现了当日往返。以后,临沭汽车站相继开通了烟台、北京、南京、青岛等客运班次。
临沭汽车站2006年全年旅客发送量105万人次,实现客运收人1433万元,在全市县级汽车站中居于先进水平。
临沭汽车站现有营运线路20条,通达京、沪、冀、苏等省市及省内济南、青岛、烟台、淄博、日照等市,日发班次295个,日均发送旅客3000人次。济南、青岛、南京高速客运均能当日往返一次。
临沭汽车站(含分公司)发车班次情况表
临沂交通运输有限责任公司临沐分公司1986年5月,临沂地区汽车运输公司在临沭建立汽车十五队,1987年10月1日,临沭汽车十五队迁到今临沐汽车东站(常林西大街10号),与临沭汽车站合址办公。车队建立后,主要从事货物运输工作。车队设调度科,负责与周围莒南、郯城、兰山其他兄弟车队以及当时的县运输公司联系货源,互相调配货源和车辆。
1991年3月,临沂汽车运输总公司临沭分公司成立后,临沭汽车十五队归临沭分公司管理,原汽车十五队股室同时撤销,其职能由临沐分公司各科室代行。临沭汽运分公司下辖:汽车十五队、汽车保养厂。
1992年9月,临沂汽车运输总公司兼并临沐县运输公司,汽运临沭分公司接收原县运输公司货车20台。1993年底,临沂汽车运输总公司又从平邑、费县分公司调来货车10台,临沭分公司货物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货物运输能力达到300个吨位。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货运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在1991年以后,国营、集体、社会个体车辆以种种方式争抢货源,分公司货运经营受到严重冲击,由过去的盈利跌为保本甚至亏本。原有的经营思想、经营作风、管理手段已远不适应形势的发展要求,过去那种货主登门递托、五日平衡、计划运输的经营形式已经不适应新的运输市场竞争需要。面对新形势,公司确定了“以客保货”和“强客压货”的经营方针。1996年后,分公司对货运车辆进行了购车租赁经营,货运车辆到达营运年限后,强制进行报废处理。到1998年,分公司将全部货车收回报废。运输经营重点转移到客运生产经营上。
汽运临沭分公司成立后,由于车辆少,兼并县运输公司后,人员增多,经济包袱沉重,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经济效益一直在低水平徘徊。1992年以前只能自给。
1994年,汽运临沭分公司制订了提足规费、确保上交的承包经营原则,实行营运客车单车风险抵押承包。从而提高了服务质量,经济效益有了较大提高,运输经营出现好转,1994年创造利润1011元。在客运生产管理上,主要采取了扬长避短,尔变我变、尔有我优的经营战略,把握市场规律,做到围绕市场转,跟着市场干,不断优化运力结构。1995年新增上海卧铺客车4台,实现了车型多样化,运力结构合理化,满足了广大旅客的乘车需求。
1996年,汽运临沭分公司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国有车站向社会开放。
1998年10月,汽运临沐分公司更名为山东临沂交通运输有限责任公司临沐分公司,属国有独资企业,营运客车增至60辆。
1999年10月份后,分公司相继开通了县城至古龙岗、华桥、玉山、青云、前庄、石河、吉利埠等7条城乡客运线路。2005年共计投入车辆137台,在全市各县中率先实现了村村通客车的目标。
2000年,汽运临沭分公司对所属车辆进行了大幅度更新,投资近500万元在中、长途班次上更新了高档客车。仅一年时间就更新车辆20余台,这是历史上分公司更新车辆最多的一年。
2001年,创建了临沐至临沂高速发车流水专线。收购个体长途线路10条,引进资金近200万元,壮大了分公司的实力。分公司的营业收入创出了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02年,汽运临沭分公司在交通局的支持下,加大了对客运班线管理力度,规范青岛线、临沂线市场运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车站客运收入大幅增长。针对一些线路车辆集中、竞争激烈、经营成分复杂、加班车辆过多过滥、管理难度很大的混乱局面,开展了治理青岛和临沂专线活动,从“六个统一”入手加强了对进站车辆的管理,即“统一进站、统一票价、统一班次考核、统一售票、统一补票验章、统一结算。” 通过以上措施有效地制止了过去争客、抢客造成竞相降价、收入流失的现象;盘活了市场,提高了竞争能力。由于票价统一,单车收入大幅增长,广大车主也从规范的管理中得到了实惠。车站、车主在整治过程中实现了“双赢”。
2003年4月,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汽运临沭分公司、汽车站按照县交通局和公司统一部署,果断采取措施,积极投入到防控“非典”斗争中去,汽车站积极开展了“进放心站、乘放心车、做健康人”活动,全面贯彻上级关于抗击“非典”的部署,提高客运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广大乘客提供了一个安全、放心、清洁、优美的乘车环境。6月下旬,“非典”疫情缓解后,分公司又积极做好车辆恢复运行工作,做到了“非典”防控与运输生产两不误。利用客源大幅增长的有利时机,强化管理、主动出击、抢占市场、拓宽经营,把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2004年6月10日,分公司“收购”了临沭县华信出租汽车有限公司,新增营运出租“一元面的”汽车近40台。
2006年1月,分公司根据客运市场形势,对临沭至临沂线路客车进行了整合更新,一次性更新车辆49台,投资近1000万元。实现了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壮大了企业经营实力。2006年分公司还对济南、常熟、北京线车辆进行了更新延续经营,车辆更新为高级客车。通过更新延续经营措施,提高了客运市场占有率,提升了车辆档次,满足了乘客的乘车需求。
临沭分公司现有职工120人。领导干部5人,党员39人,团员20人。26人获得专业技术职称。第四节水上运输
境内最大的河流为沭河。据史料记载,沭河除汛期外,常年处于干枯、半干枯状态,即所谓“三日之旱,即成涸泽,一日之雨,良田随沙石而去”。新中国建立前,沭河上无一永久性桥梁,两岸交往,枯水季节靠搭建的临时草木桥,汛期古代用草筏、木筏,后逐步改用小木船摆渡。渡口因非常设,故时多时少,无固定数目。据1963年统计,当时沭河上共有大兴、南古等渡口11处,渡船32只,共载重77吨,多为2吨左右小船。建国后,随着沭河上桥梁增加,渡口逐步减少。1953年大官庄人民胜利堰建成,河口桥竣工后,河口渡口由桥代替。1967年327国道沭河大桥建成后,周官庄渡口随之终止运行。后沭河上又相继建设了小于科、陈堂、后湖、大兴等大桥,到1985年,全县仅存南古、徐贺、大兴一村、大岱4处渡口。
1992年南古大桥建成,南古、徐贺两渡口停止运行,随着客运量的减少,大兴渡口亦废弃,到2007年,全县仅有大岱1处渡口。该渡口有机动渡船2艘,日运
量在200人次左右。随着沭河故道旅游区的开发,2007年在大岱渡口及大官庄附近岀现了游船(画舫)2艘、游艇2艘等游乐设施。
附:临沐县1985年3个小渡口运量情况
附:支前运输
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了国共两党停战协定,悍然发动内战。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临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支前工作当作中心工作,积极参军参战,踊跃支前,组成浩浩荡荡的支前运输队伍,把大量的枪支、弹药、粮食等前线急需物资运往前线,将前线大批伤病员运回后方, 有效地保证了解放军的需要,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46年9月,临沭支前委员会成立,由县长汲书田、民政科长刘公庭负责。1946年12月7日,根据华东局制定的常备民工办法,滨海地委决定,各县以分区为单位成立1个担架运输队,包括1个大队部,1个担架队,2个运输队,并按班、排组织。临沐接此通知后积极行动,在短期内完成了上级安排的任务,随时准备支援前方。
1946年12月15日至19日,解放军发起宿(迁)北战役,全歼国民党军六十九师部及三个半旅2万余人。为支援该战役,包括临沭县在内的滨海区,出动民工24000余人,担架7000多副,数千辆大小车运粮食1000多万斤。
1946年12月下旬,根据滨海地委、滨海专署指示,临沐县与莒南、莒县、日照4个县组织常备担架1000副、小车400辆、挑子200副,按常备民工编制就绪。于1947年1月2日前,临沭与莒南支前队伍到郯城县红花埠待命,支援鲁南战役。同时动员群众4000人,与滨海区数县群众一起,对陇海铁路实行大破袭,扒毁了新沂至牛山之间的铁路数十里。1947年1月2日至20日,山东、华中野战军在陈毅等指挥下,全歼敌整编二十六师、五十一师及第一快速纵队共49400余人。战役中,全县有一半多干部以及1万多民工,在县长汲书田的带领下,支援前线。战役胜利后,临沭县担架团被评为“模范担架团”,记集体二等功,并奖励步枪20支,子弹500发。
1947年1月27日,华中民主联军郝鹏举部叛变。2月6日,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在白塔埠发起讨郝战役,至7日结束战斗,歼灭郝部2个师及1个军部共6000余人,生俘郝鹏举。临沭担架团3000余人,在禚绍南、陈明远的带领下,参加了支前工作。
1947年2月20日至23日,莱芜战役歼敌2个军7个师共56000余人。临沭县担架团1500余人,在王新宇、武同嵘、陈明远带领下,支援莱芜战役。
据1947年3月27日《淮海支前简述》记载,2月至3月,临沭县支前计有:大车35辆,小车1000辆,担架4050副,挑夫2000人,子弟兵团9090人,支前总人数为35160人。
1947年5月13日至16日,孟良崮战役,华东野战军全歼敌整编74师和整编83师1个团32000余人,击毙张灵甫。1947年4月,根据华东局提出“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胜利”的指示,临沭县调集了大、小车1000多辆,担架4000多副,挑夫2000余人,组成随军担架队,跟随部队运输所需战斗物资。在孟良崮战役中,临沭县民工出动了1000余人参加支前工作。他们抬着担架,挑着挑子,日夜兼程奔向前线,往返于硝烟弥漫的孟良崮战场,为部队运送粮食、军械和伤员等,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8年9月16日到24日济南战役,歼敌10.4万余人,活捉王耀武。战斗打响后,临沭人民与全省人民一道全力以赴支援济南战役;组织了大批常备和临时担架运输支前队伍,负责军粮、弹药和伤员的运送护理任务。同时修路架桥,将大量的粮食、弹药及其他军用物资顺利地运往前线;随时检查抢修沿途遭到敌人破坏的桥梁,保证了支前道路的畅通无阻。
1948年10月下旬,为支援即将开始的淮海战役,临沭县委确定以战争动员和支前工作为当前的中心任务。重新组织了县支前指挥部,由县长单永和负责,调集了400余名干部参加支前领导工作,并先后组织了两个常备担架团共5000余人;一团由刘乃哲任团长、车家瑞任政委;二团由王清哲任团长,曹伯章任政委。11月6日至翌年1月10日,华东和中原野战军发起了淮海战役,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淮海战役期间,临沭人民以“砸锅卖铁,支援淮海战役”的决心,全力以赴支援前线,做到要粮有粮,要人有人。县委、县府各部门全部参加支前指挥部工作,每区只留区委书记、文书、妇女主任3人主持工作;全县村内青壮年全部到前线支前,他们冒枪林弹雨,忍风雪饥寒,随军出征,夜以继日地为部队运送给养、弹药和抢救伤员。最值得一提的是,临沭支前民工视伤员为亲人,自己宁愿不吃不喝,也要买白糖、鸡蛋给伤病员吃。临沐镇高湖村的高佃三,在用担架转运伤员时,发现一名伤员因肾部受伤尿不出尿,生命垂危,他顾不上脏臭,放下担架,用嘴吸,直到把这名伤员身内的血、浓吸净为止,为这名伤员解除了痛苦,也为抢救这名伤员赢得了时间。据统计,淮海战役中,全县共设有民站13处,粮站8处,出动担架团2个,常备民工5068人;长途运粮、修路等动用民工55000余人,小车16700余辆。1949年1月上旬,为使陇海铁路东段全部恢复通车,全县群众在县委领导下,积极筹集运输枕木、抢修陇海铁路。21日支援淮海战役的临沭担架团胜利归来,60%的民工被评为支前功臣。担架团在转运中主动协助医院安置伤员,华野四院赠“人民功臣,光荣无比”的锦旗一面。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的胜利,它生动地体现了“战争的伟大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没有淮海战役60万将士的浴血奋战,就没有淮海战役的胜利,没有千百万群众的支援,也没有淮海战役的胜利。当年陈毅将军说得好:“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临沐人民全力支援淮海战役的功绩将永垂史册。
(撰稿:公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