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工业劳动卫生监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翼城卫生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74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工业劳动卫生监督
分类号: F404
页数: 4
页码: 172-175
摘要: 翼城县工业劳动卫生监督,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1960年、1961年有县劳动局、公安局、卫生局、工业局、县工会负责对全县煤炭工业安全卫生检查。
关键词: 工业劳动 卫生监督

内容

翼城县工业劳动卫生监督,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1960年、1961年有县劳动局、公安局、卫生局、工业局、县工会负责对全县煤炭工业安全卫生检查。1961年,上述5个单位,共抽调10人,组成了煤炭工业安全卫生检查组,从7月10日开始至15日结束,对国营新胜煤矿、红旗煤矿、公私合营先锋煤矿、甘泉公社钢铁煤矿、十河公社石家煤矿,生产队管的翟家沟、贾家庄煤矿,洋坩厂、陶瓷厂9个单位进行了安全卫生大检查,采取边走边査、边问、边宣传边帮助解决问题的“五边”方法,对工人进行了检查,发病率达3-5%,最高达10%。普遍发放了预防药;对严重的病患者,建议调离工作岗位;对卫生工作较差单位提出了批评改进意见。此后每年都组织检查。但从1968年,县防疫站与县医院合并变为防疫科后,此项工作由县爱卫会负责管理,直到1976年3月,县防疫站恢复建立后,工业卫生监督工作重归防疫站管辖。
  1979年8月31日卫生部、劳动部下发了关于颁发《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试行)草案》的通知,1979年9月30日,国家卫生部、建委、计委、经委、劳动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通知。根据通知精神,县防疫站对全县21个工厂企业的“三废”进行了调查研究,制订了计划,对生产环境的通风、照明、高温、粉尘、毒物等进行了检查,增设了防护设备187件,改善了工人的劳动条件。1981年,通过大力推行淮海机械厂文明生产,卫生同生产相结合的经验,要求全县工业企业,对废水、废渣、废气回收与处理,工厂增加“三防”设备。并对接触粉尘、棉尘、化学毒物(汞、苯、铅、氯)等有害物质5年以上,10年以下的工人进行了详细摸底和测尘、毒物检验。查出了4名矽肺病患者,调换了工种或离岗休息,落实了工人劳动保护和卫生健康等有关规定,提高了工人群众劳动积极性和健康水平。1982年,为预防职业病发生,对县属以上国营工厂、车间增设了防尘、防暑、通风降温以及废水排放等设施,对4处煤矿接触粉尘10年以上的184名工人,进行了矽肺普查,拍片112张,查出矽肺病患者2人,为其调换了工种和治疗。对春雷机械厂溶铜车间空气铅锌浓度及54名工人健康进行了监测检查,作业场所空气中的锌浓度超国家规定标准5mg/m3达二倍以上,尿锌超日排出量0.5毫克以上者15人,占受检人数32%。1983年,对县水泥厂、坩埚厂、针织厂、手套厂4个工厂进行了两次测尘,共采样15份,手套厂、针织厂未超标,坩埚厂、水泥厂均超国家规定指标。对5401厂熔铜车间68名工人进行了第二次尿铅尿锌检测,共采检136份,尿锌检出超标31人,占受检人数45%,尿铅82.83两年不超标。对殿儿垣、张家沟、牢寨、上河4个煤矿,西石桥、东关两个纸厂以及针织厂、化肥厂、5401厂排出的污水进行了监测调查,硫化物化肥厂超标1.16倍,针织厂超标1.8倍,殿儿垣超标4.69倍,石油类、化肥厂超标2.96倍,殿儿垣超标1.8倍。悬浮物,殿儿垣超标0.25倍,石桥纸厂超标0.1倍,并协同环保部门加强了污水处理技术的指导。1987年,国务院颁布了《尘肺病防治条例》,县防疫站为保证广大工人的身体健康,控制和降低工人职业病的发生,从1987年起,先后对全县有毒有害的厂矿企业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全县共有国营工厂1。个,集体工厂11个,其中煤矿6个,其他工厂15个,总人数为3725人,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人数为1562人,占总人数41.9%。对乡镇企业进行了劳动卫生调查和职业病摸底,共调查27个企业2033人,其中生产工人1784人,接触尘毒828人,占40.7%。对县营以上21个厂矿建立了工业卫生档案。当年全县工人总人数7202人,其中生产工人5152人,接触有害物质的2616人,应建卡5152人,实建卡4570人,建卡率达88.7%,到1988年,达到了一厂一档,一人一卡。通过建卡,每年都对工人进行体检。1988年,共查出各种疾病307人,患病率达6.98%。其中可疑矽肺病7人、肺气肿36人、肺结核2人、慢性支气管炎59人、心脏病患者56人、高血压21人、扁桃体增大38人、鼻炎患者88人,为开展劳动卫生监管工作,积累了科学资料。对水泥厂、坩埚厂、陶瓷厂、五一机械厂、酒厂、针织厂等6个接触粉尘的车间,连续4年进行了采样测尘。对水泥厂、陶瓷厂、坩埚厂超标严重单位,写出了分析报告,上报给县工会、劳动局及主管部门,要求改进除尘设施,改进工艺流程,加强预防措施。对全县先后查出的16名矽肺病患者,为掌握防治效果,进行了访视调查,共访视14人,有6人加重、8人保持原状。同时开始了噪声监测新项目。对铁厂、水泥厂、煤矿共13个厂矿监测63个点,合格的46个点,不合格17个点。
  1990年,《山西省工业劳动卫生管理条例》颁布后,进一步加强了工业卫生监督力度,1991年,重点对县针织厂、张家沟煤矿等6个单位进行了监督监测,共采粉尘样品60份,合格33份,合格率55%。1992年,监测项目由粉尘尿铅两项,扩大为粉尘、噪音、辐射热强度、二氧化碳、氧化锌等5项。粉尘监测92个点,合格35个、占38%,噪音监测73个点,合格27个、占37%,辐射热强度监测21个点,6个企业超标,张家沟煤矿粉尘浓度达172mg/m3,超国家规定标准的4.71倍,及时责令停产,进行设施改造。并对5401熔铜车间进行了有害物质氧化锌监测,全车间97人,熔铜36人,三台熔炉,3月与9月,两次监测6个点,氧化锌浓度未超过国家规定标准。1993年,根据工矿企业形势发展,又对全县工矿企业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和摸底,全县共有县营以上厂矿企业39家,生产工人6960人,含有毒因素企业39个,生产工人5961人,其中接触粉尘工人2529人、接触有毒工人1551人、接触物理因素487人。全县共有乡镇企业77个,生产工人5265人,其中接触粉尘工人2411人,接触有毒工人1623人,接触物理因素2664人。全部建档、建档率达100%。县防疫站重点对县铁厂、西关铁厂等48个厂矿企业进行了粉尘、噪音、有害气体等项目监测,共采样320份,合格70份,占21%;其中粉尘监测11。个点,合格10个点,物理因素监测111个点,合格44个点;噪音合格的16个点,有害气体监测99个点,超标的有下高三铁厂、北关二铁厂、浍史铁厂。对粉尘浓度超标的海翔水泥厂、南梁镇铁厂,提出了防护措施和改进意见。1994年至2000年,随着工矿企业增加、从业工人增加,每年年初都要进行企业状况和工人状况调查。1996年,县卫生局、县总工会向全县各厂矿企业下发了《开展全县职业性健康体检的通知》。检查对象为新招收的职工,从事有害作业已达3年以上职工,体检已间隔二年的职工。每年体检情况,均装入健康档案。为降低控制有毒有害因素,每年都要定点采样进行监测,范围不断扩大,对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都以书面形式向企业负责人和主管部门反映。
  2000年,全县工矿企业达到131家,其中冶炼业84家,其他工业企业47家,从业工人达到13066人,粉尘作业点监测达到256个,噪声作业点监测达到378个,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有毒作业点监测达到147个,合格率一年比一年上升。2002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为宣传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2003年和2004年全县分期分批举办了县直厂矿企业职业卫生工作人员培训班,培训人员221人,对有毒有害作业点加强了监测,对从事有毒有害各大煤矿375名工人进行了检查,监测覆盖率达80%以上。2007年8月,县政府办公室向各乡镇政府、有关局、委、办、中心、公司、驻翼有关单位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对县卫生局、安监局、各有关企业部门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和监管责任,县卫生监督所担负起工业卫生监督职责。2009年4月,临汾市卫生局在全市开展 “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年活动”,县卫生监督所积极组织开展活动,对全县44家有职业危害的企业,(其中煤矿28家、铁厂6家、水泥厂2家,纺织厂8家)共69处职业危害作业场所进行了监测,体检人数达2180人,占90%以上,监督覆盖率达100%。翼城县“翼钢公司”和“翼城县首旺煤业”两家企业被评为全市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并授牌表彰。2010年4月,县卫生局、安监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总工会四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县开展职业卫生示范企业创建活动的通知》,四部门各司其职,积极开展创建活动,通过检查验收和初评,“翼钢公司”、“翼城县首旺煤业”两家企业被确定为首批上报的示范企业,进一步推动了本县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知识出处

翼城卫生志

《翼城卫生志》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全面系统记述翼城卫生事业的 历史与现状,力求内容真实、全面。本志通贯古今,详今略古,上溯事物发端,下至2010年12月底。彩页不受下 限时间限制。 记述以类记事,以时为序,横排竖写。按章、节、目设置。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体裁。首设概述,未设大事记,志为全书 主体,分门别类记述全县卫生情况,图表照片穿插其中。

阅读

相关地名

翼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