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供用电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沂水县电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67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供用电管理
分类号: F416.61
页数: 10
页码: 121-130
摘要: 1968年县农电所建立后,多数农村因对电力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加之资金困难,办电热情不高,少数农村经动员后才肯办电,办电资金由农电所的农电发展基金列支。以后,凡是申请办电和增容,其资金主要由用户自筹,并到电业部门提出申请办理用电手续,经县农电所同意,并负责组织施工和验收送电。
关键词: 供电 用电 管理

内容

1968年县农电所建立后,多数农村因对电力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加之资金困难,办电热情不高,少数农村经动员后才肯办电,办电资金由农电所的农电发展基金列支。以后,凡是申请办电和增容,其资金主要由用户自筹,并到电业部门提出申请办理用电手续,经县农电所同意,并负责组织施工和验收送电。
  1979年,电业管理局制定了用电验收申请单,建立了较正规的报装接电手续。用户向农电站提出办电申请,由农电所组织施工和填报验收申请单,经局生产股和校表班联合验收后接火送电。
  1985年,县经济委员会规定,凡是要求新安装50千伏安以上变压器的用电申请,必须经县经济委员会
  审批,并对新上用户实行收取变压器贴费。由供电站填写验收单报局生技股,用户到局用电股办理贴费手续,然后生技股、用电股联合验收送电,并分别填写验收单存档。
  1986年,为方便用户,报装接电手续改为由供电站持申请验收单到电业局,按申请单填报“报装接电验收程序表”,并办好贴费手续,交生技股转交局长审批后验收送电。
  沂水县电业局
  附表1:
  报装接电验收程序表
  说明:程序1〜9栏由一口对外办公室填写,10栏由生技股填写,最
  后由生技股报局长审批(包括临时用电)。
  沂水县电业局
  验收送电记录表二、计划用电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全县电力用户逐渐增加,用电量越来越大,电力供应紧张,计划用电工作摆到了重要位置。1979年6月,沂水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三电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电业管理局用电股,加强计划用电工作领导。并给全县主要用户下达了用电负荷指标和电量指标,实行凭票供电制度,并进行产品单耗考核和择优供电。1980年,电业管理局进一步加强计划用电工作,对重点企业用电实行 “一查四定”(即查设备容量、定电量、定用电时间、定负荷指标,定产品单耗),首先在县皮革厂搞试点,然后在全县推广,对县直单位主要用户以《计划用电通知证》下达季度用电负荷指标,制定了定量用电、定期核定产品单耗和用电指标管理措施,采取“谁超限谁,超用扣还,节约归己”的办法,并进行不定期的抽查,限制超额用电,鼓励按计划用电。
  为保证农业用电,县委、县政府加强对用电工作
  的领导,县电业局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搞好电网调度和计划用电,压缩工业用电,保证农村抗旱用电。并采取把农电主线路分为两组,实行隔一送一(即隔一天送一天),轮流供电。对工业用电,采用合理安排用电班次,旱情解除后适当加大工业用电负荷和充分利用用电低谷时间,加大工业用电量。
  1983年至1985年,县电业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计划用电工作,对县直单位大小用户及农村用电,下发了《计划用电证》。并采取技术措施在县直单位主要用户开始安装定时钟、定量器。1984年对各变电站10千伏线路规定了限电拉路顺序,使计划用电措施落到实处。到1986年全县共安装定量器42台,定时钟480台。
  1986年,电业局对县直单位和各乡镇用电,全部下达负荷指标,在各变电站1。千伏线路出口端全部安装定量器,农村各个副业加工点安装定时钟。并规定定量器超负荷跳闸,当日不送电。并下达负荷率指标:农村用电80%,三班生产单位95%,城里*41、*42、*44三条线路85%,每个供电站所辖乡(镇)村
  毎月停电日为5天,尽管加强了计划用电工作,但由于电力生产满足不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用电需要,拉闸限电现象依然存在。
  三、节约用电
  1979年电业管理局开始加强节约用电工作,对用户生产用电有定额、有计划、耗电有指标,节电有措施。对输变电设备更新改造,对变压器在100千伏安以上的厂矿企业用户的主要产品,进行产品用电单耗考核,被考核单位每月向电力部门报产品产量、用电量。县化肥厂、机床厂、酒厂、酶制剂厂等单位先后开展班组产品用电单耗竞赛。1980年,化肥厂合成氨用电单耗1,300千瓦时/吨降到1,090千瓦时/吨,每吨节约电力210千瓦时。1984年化肥厂共产合成氨10,000吨,节电180万千瓦时。酶制剂厂产品单耗由1980年的8,433千瓦时/吨降到1982年的6,445千瓦时/吨,每年节电30多万千瓦时。
  1981年,在县直各工业用户安装无功电度表,加装电容器实行就地无功补偿和考核,提高功率因数。在6千伏和10千伏线路上安装计量箱15台,对农电站
  实行线损考核,1983年,沂水十一万变电站投产后,计量逐步拆除,由各变电站计量。到1986年全县共安装电容器100台,1,020千乏,计量箱除了官庄、天宝 (莒县)、崔家峪及夏蔚线路上尚存5台外,其他全部拆除。1984年,县电力公司成立了“线损管理领导小组”,在各个供电站设兼职线损管理员,分片包干各负其责。并规定每月一次例会,分析线损情况,对降损节电好的单位表彰奖励,对完不成线损指标的单位要求写出书面材料,找出原因。1981年线损率降到8.15%,1986年达到5.47%,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电力。
  1982年,电业管理局对输变电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架高压线禁止使用16平方毫米、25平方毫米导线,对原有的这两种型号的导线进行更换。对容量大负荷小的变压器采用安装母子变压器的方法,县直单位当年安装了7处,更换变压器16台950千伏安。到1983年16平方毫米的高压线已全部更换。1984年,25平方毫米的导线更换完毕。1986年更换高耗变压器31台2,355千伏安。
  在电力建设中,县电业局对新上变电站定点和10千伏配电线路走向,进行合理布局,尽量缩短供电半径。并在用电管理中制定节电措施,搞好营业普查。1983年对城镇分户表实行安装总表。从1984年开始,电焊机安装自动断电器,在交流接触器上安装无声运行器。城镇居民及农村个体大小照明用户安装电度表,进行计量收费。到1986年共安装断电器82台,无声运行器55台。1986年完成社会节电330.93万千瓦时,降损节电233.93万千瓦时。自1984年以来,县电业局每年被地区经委评为节能先进单位。
  历年线损率及节电情况表

知识出处

沂水县电业志

《沂水县电业志》

出版者:临沂地区出版办公室

《沂水县电业志》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各级史志部门的具体指导下,经过电业史志工作人员的努力,几经修改,现已编印成书。这是沂水县历史上的第一部电业专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