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柞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沂地区丝绸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52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柞蚕
分类号: S887.33
页数: 10
页码: 126-135
摘要: 柞岚树种主要是麻栎(境内人习称橡子树)。栎,俗称油柞、尖柞,属落叶乔木,树高可达20米以上,喜光、温润气候,耐干旱,唯不耐盐碱,多分布于莒县、日照、沂水、蒙阴、平邑、费县一带山区、平原地带也有少量栽植。
关键词: 烘茧 情况统计

内容

—、品种
  本区柞岚树种主要是麻栎(境内人习称橡子树)。栎,俗称油柞、尖柞,属落叶乔木,树高可达20米以上,喜光、温润气候,耐干旱,唯不耐盐碱,多分布于莒县、日照、沂水、蒙阴、平邑、费县一带山区、平原地带也有少量栽植。
  其次是栓皮栎,别名软木柞,俗称白里柞,亦属落叶乔木,大部与麻栎混生。该树发芽早、叶质硬化快,皆作春季柞蚕稚蚕饲料。此外境内还有少量檞树,俗称大叶桲椤。
  二、种植
  柞树种植在清代区内人每年于十月在山前坡刨坑播种柞树种子(当地人称橡子),以四至八粒为一墩,每亩四至八百墩不等,五年后即成柞林。到清末民初使用清水浸泡橡子杀虫,并挖窖贮藏,到播种期挖穴播种。进入五十年代,开始采用农药溶液浸种杀虫,进行冬季直播造林。1953年日照县大村冬季在山顶阳坡播种,成活率90%。1959年日照县林业局在三庄李家沟开始采用育苗移栽造林,先将橡子作畦播种于土壤肥沃、有水浇条件的平坦地块,一年成苗后移栽,亩栽四百墩左右,三年后成林养蚕。1988年日照市丝绸公司崔明文等人在三庄镇李家沟村试验春梢抒插育苗获得成功。
  三、管理
  新中国建立前,区内柞树管理未査到史料,到五十年代中期,反内对柞树管理主要进行复壮、修剪二茅柞、老眠柞和补植。1954年莒县人民政府提出:“必须注意保护原有桲椤,应避免过重砍伐和刨楂子,有计划地修剪防风养蚁场、二芽柞、老眠柞”。
  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后进行封山育林护柞、柞岚水土保持、留桩放拐、清理杂树、补植缺株。费县对柞场水土保持采用密植,一墩多桩,一桩多拳;养护草皮;平整地面,修筑梯田;闸山沟;拦山腰等管理措施。1958年12月临沂专员公署通知各县:“ 做到成片柞岚高山鱼鳞化(挖鱼鳞坑)、坡岭梯田化(拾山腰子)、蚁场菜园化,使水不下山、土不流失,肥山旺柞,固定专人分片管理,严防破坏柞岚现象的发生”。六十年代初临沂地区推广四改:改年年砍为隔年轮砍,改天社后砍豆青柞为霜降后砍枯叶柞,改墩柞为桩柞,改单桩为多桩。
  七十年后推广建立小蚕保苗场,进行除草、根刈、追肥管理,同时对柞岚亦开始追施尿素、碳酸氢胺等速效肥。
  四、病虫
  区内柞树很少发病,仅檞柞有少量白粉病发生,尚未成灾,不予防治。区内柞树的主要虫害有:棵黄斑舟蛾(俗称义和虫、红虫子)。1954年全区大发生,莒县每片柞叶有虫十余头,每墩桲椤群集一百五十到二百头争食柞叶。1955年日照县普遍发生,大面积柞岚被食光,大批柞蚕无叶可食而饿死。1958年莒南县全县发生,每墩柞树有虫七、八十头。1964年,1965年全区发生,危害柞岚过半。1983年日照县又大发生,蚕几无叶可食,造成柞茧欠收。
  对此虫区内主要用人工捕杀初龄群聚幼虫。1954年日照县组织蚕农捕虫3000余斤。到六十年代初期开始施用敌百虫药杀,= 后也有用可湿性六六六粉、敌敌畏、亚胺硫磷进行药杀者。
  柞象鼻虫(俗称干狗),全区普遍发生,以日照、莒县为重,每隔五、六年,多者十年大发生一次。1961至1963年间,日照、莒县柞受其害芽不能发。1964年日照县受害柞岚8万亩,占柞岚总面积67%;莒县受害4万亩,占柞岚总面积的43%,以柏崖大队尤为严重,其中250亩老柞一芽未发。对此虫日照县林业局蚕业技术员赵洪顺在三庄公社陈家沟用6%可湿性六六六毒土(1市斤药兑15市斤土)撒于柞枝及柞墩下进行药杀(每亩200墩柞用毒土50市斤,撒药时先用木棒震动柞桩,使枝上成虫落地),杀虫率达98%,此法后在全省推广。
  刺蛾(俗称八角子),其身密生毒刺毛,触及皮肤有烧痛感,危及养蚕人员,其幼虫蚕食柞叶,全区柞岚均有发生。对其防治采用人工捕捉和喷洒25%亚胺硫磷3000-4000倍液、90%敌百虫800—2000倍液、50%敌敌畏1500—2000倍液,效果良好。
  此外区内还有柿毛虫、柞天牛、栎蚜虫、棉蚜虫等虫害。
  第二节养蚕
  一、品种
  1920年前,区内柞蚕全都放养二化性品种,有沂水庄、客岭庄(从文登传入)、胶州庄。1930年始费县放养一化种。1953年莒县从辽宁省宽旬、凤城等县引进黄安东、白银两个品种,1962年从荣城县引进克岭种,1963年又从栖霞县方山蚕场引进胶兰种,1966年引进鲁青种,1979年引进杏黄种。
  一化种从1953年至1955年全区普及,到1974年被淘汰。1963年日照县试验成功一代杂交种,后在全区推广。主要有一化和黄安东正反交,黄安东和胶兰正反交,以及胶兰杏黄杂交,杏黄、鲁青杂交等品种。从此自育柞蚕种自给有余,支援外地,结束了主要靠外地供给的历史。二、放养
  区内柞蚕放养分春秋两期。1885年《日照县志》载:“清明后十日分树上,五十日成者为春茧,夏至后分树上四十五日成者为秋茧”。放养技术不甚讲究。到五十年代初期区内柞蚕放养春季多采用河套养蚁法,秋季为野外拴蛾。1956年临沂专署建设科 《关于春季柞蚕生产技术意见》中提出改进放养技术,作到四勤 (眼勤、手勤、口勤、脚勤)、三放(放匀、放稀、放齐)、六要六不要(要保护小蚕,不要灌蚁;要眠满叶,不要晒眠;搬蚕要趁早晚、中午雨露天不要搬;要调好饲料,使蚕饱食,不要蚕出五眠;剪移要细心,不要丢下蚕)。1958年后全区普遍建立固定蚁场,春季引蚁上山,小蚁场养蚁,先放墩柞,后放桩柞,小蚕放阳坡,大蚕放阴坡。1959年日照县在柞蚕放养中做到“四不”(不光墩,不跑坡,不眠光枝,不吃眠前柞)、“三就”(有光墩就搬,有光枝就匀,饱食就眠)。1966年沂南县张庄区大峪大队采用春放密、秋放稀;春由低向高处放,秋由高向低处放养。
  六十年代区内着眼防病,采用大破稀放,蚕到大眠起场。移蚕三次,两次亦有之。七十年代后则采用因地因时制宜,稀密结合措施进行放养。天旱柞老虫害多时密放,阴湿柞嫩虫害少时稀放,使柞蚕放养技术日趋完善,柞蚕茧产量趋于稳定。
  三、病虫
  区境内柞蚕病害主要有微粒子病、脓病和软化病。
  微粒子病:俗称黑皮病,自清代一直发生。1954年临沂专署建设科提出四条防治措施,一是严格挑蛾,二是剔除病蚕病蛾烧埋,三是饲养中饱食匀而稀放,四是进行杂交,培养良种。该病得以控制。1958年后粗制滥造蚕种,该病又蔓延成灾01961年日照县三庄蚕种场种茧发病率达24%,使该县平均百蛾产茧量由1958年的51.36斤下降到13.59斤。1962年秋,莒县龙山公社柏崔大队培育的50千粒茧种发病率超过50%。1964年后经蚕种场通过严格显微镜检查防止食下传染等措施,制出了无毒蚕种,用于
  生产后,此病被控制,不再发生。
  脓病:俗称黄烂病,日照、莒县称狸猫。全区年年发生,轻者发病率20%左右,重者达50%以上,尤以阴雨连绵,气温低时愈重。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全区脓病泛滥成灾,有三分之一放养柞蚕大队柞茧绝产。后经技术人员指导,采取制种时严格消毒,保种暖卵暖茧时温湿度适中,羽化出蛾时勿使受伤,放养稀匀,视气候采用不同的柞叶饲蚕,及时埋掉病蚕等措施进行防治,发病率下降到5%左右。
  软化病;又称皮条病(亦称倒流),以秋季结茧前,遇东北风时常发此病。1964年8月12日连刮7天东北风,莒县柏崖大队柞蚕出现各异,在黄沙岭柞场放养的柞蚕发病率50%到70%,在土地肥沃柞场放养的柞蚕很少发病,柞茧获得丰收。
  害敌主要有蝈蝈、螳螂、蚂蚁、蜘蛛、蜂子、麻雀、蟾蜍、老鼠、刺猬等。对此多采用人工捕捉驱赶,亦有药杀者,今以药杀为多。
  第三节制种
  一、制种
  1946年前区内柞蚕制种多为蚕农自繁.自制,分春、秋两季。春季制种在“雨水”时将种茧移入室内,多用火炕加温暖茧,无具体温度标准,皆以穿单衣在室内感到不冷不热为宜,大都在清明前后出蛾。出蛾后,雌雄交尾,拆对后选蛾放入席筒内产卵,將卵剥下,用清水或稀盐水冲洗蚕卵然后晾干,再经过暖籽到“谷雨”出蚕。秋季制种是用自然温度,出蛾后经过交配拆对,将母蛾拿到山上,用草绳栓到柞枝上,待其产卵出蚕。
  1946年后日照蚕种场成立,随之莒具、日照县各柞蚕重点乡村设立合作育种点用新法制种。五十年代蚕种卵面消盍用2%福尔马林,六十年代改用1%有效氯漂白粉上清液消毒。1968年始,雌蛾由室内拉绳晾蛾改为小框草绳挂钩晾蛾。七十年代初改席筒内产卵为塑料纱网袋产卵,秋季野外栓蛾产卵为室内制种。暖茧由在“雨水”节后用平温渐渐暖茧,1977年后改为在“惊蛰”后10天用变温快速暖茧法,较旧法提前14天出蛾。
  柞蚕制种分原原种、原种、普通种三级繁育。区内主要进行原种、普通种繁育。春季饲养原种,制成普通种,供秋季使用。
  二、制种场
  日照县蚕种场
  1946年4月,滨海行署蚕业指导所在藏马县中町村(今五莲县)借民房4间建立蚕场,没收地主柞岚200亩。同年冬随滨海行署蚕业指导所迁入莒县大石头下可院寺庙(今五莲县境内)有柞岚500亩。翌年6月蚕场改为滨海行署蚕业合作推进社育种股。1948年冬迁往日照县三庄。1949年春称山东省鲁中南区第六行政专员公署蚕场,有职工35人,蚕室7间,宿舍9间,征用柞岚817亩,开始培育柞蚕种,供日照、五莲、莒县所用。1950年春开始兼制少量桑蚕种。1951年改称山东省沂水专区日照县蚕场,1954年又改称山东省胶州专区日照县蚕场。1957年定名为日照县蚕场,属国营事业单位归属临沂地区农林部门领导,1981年交由临沂地区丝绸公司领导。1985年底有固定资产5.2万元,柞岚756亩,桑园46亩,干部职工18人。1988年撤并于苍山桑蚕育种场。历任负责人佘云峰、唐学斗、姜祥、于丙其。
  莒县柏崖蚕场
  该场于1963年建立,属国队合营。是年由山东省农业厅拨款2?3万元,建平房18间(300㎡),並用蚕业改进费购置制种用具,由莒县业务部门派专业技术员李振宗负责技术指导。柏崖大队投入柞岚200亩並组织专业队繁育柞罢种,年繁育茧种30余万粒,供应本县。胡召进任场长。
  第四节收购
  一、方式
  区内柞蚕收购长期属分散个体经营,收购者有厂家、商贩,皆于集场茧市自由交易。清末民初莒县石场为当时莒县、诸城、日照三县柞茧最大集散地。仅昌邑茧商就在此地设茧庄几十个,逢集日茧庄增至百余,茧市长达一里,日收柞茧4万余斤。日照、沂水、费县集镇亦皆有柞茧上市,多者茧市达百亩。柞茧交易大多由中间人(茧经家)从中定价,说合成交。议定茧价用眼看手摸,以千粒茧为单位估摸出丝量来定价格。五十年代初期柞蚕收购由中国蚕丝公司委托国营、私营丝厂到产区设站划区收购。1952年改由中国蚕丝公司统一收购,委托合作社组织当地公、私营丝厂于集市设站收购,并试行按千粒茧重量和茧层率分级评价。1953年到1961年由各丝厂自行收购,并从1961年起实行奖售政策。1962年后,由外贸部门委托各县基层供销社代购,后交丝厂。同时实行以茧层率作为评级标准,淘汰千粒茧的收购方式。1966年仍改由丝厂委托基层供销社代购。1981年后丝厂委托各县丝绸公司基层蚕茧站收购,唯郯城、平邑县仍由供销社代购。
  二、价格
  1919年莒县、日照县千粒茧价3元(银元),可购小麦300斤。1923年莒县千粒柞茧平均值12620文,可购谷子150斤,或食盐162斤。1925年每千粒茧值洋4元,可购小麦500斤。1930年后,莒县、日照县每千粒柞茧仅值洋1元,沂水县2元(可购小麦200斤)。1951年柞蚕茧中准价每千粒2500元(旧人民币,1万元折合今币1元),1952年为3350元,1953年2700元,1954年2900元,可购小麦30斤左有?1957年秋,区内柞蚕茧收购价格在原基础上上调25%(即由六级茧每千粒原价2.9元,上调为3.625元)。1962年又上调37.93%(每千粒柞茧4至5元的基础上调到6至7元)。1967年秋临沂地区柞蚕收购由按千粒计价改为按斤计价,并从1972年开始对柞茧采取加价35%进行收购。
  1988年收购价在现行价格的基础上再给予临时价外补贴,每市斤0.4元,扣子茧每市斤2.25元。
  附:临沂地区柞蚕茧收购价格表(表8)
  临沂地区柞蚕茧收购价格表
  单位1元/市担表8
  三、杀蛹
  柞蚕茧收购后进行杀蛹处理,春茧用于种茧多不杀蛹,秋茧缫丝来不及者,则先进行杀蛹处理。区内杀蛹采用蒸杀和烘杀法。蒸杀法是将锅内水煮沸,锅上笼屉内铺鲜茧,以蒸气杀蛹。烘杀法是利用烘焙桑蚕茧的土灶和循环灶进行烘杀,将蛹杀死即可,均不烘干,杀蛹后摊晾贮存、待用。
  附:临沂地区柞蚕茧收购统计表(表9)临沂地区柞蚕茧收购统计表
  单位:市担。表9

知识出处

临沂地区丝绸志

《临沂地区丝绸志》

出版者:山东省临沂地区出版办公室

本志编纂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务求做到资料准确,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本志设编、章、节、目四级,采用以事分类,横排竖写,纵横结合,反映临沂地区丝绸业的全貌。体裁采用记、志、图、表诸种,以志为主。记事采用语体文、记述体。断限上自1840年、下至1989年。有些内容记述适当上溯下延。大事记一律采用公元纪年,按时间顺序表述。只知月份不知具体日期的记在本月;只知其事,不知月日,或贯穿一年的大事则记在年末。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沂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