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养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沂地区丝绸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52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养蚕
分类号: S883
页数: 10
页码: 105-114
摘要: 蚕户皆养一化性自制土种,分白黃两种,有鲁黄、鲁白、蒙阴大黄、靠山白、小三黄、大三黄诸种,多为三眠蚕,也有四眠蚕。1922年各县劝业所购进新园种、上海白种售给蚕农饲养。1932年后,山东省立蚕业试验场开始制新园、诸桂、意新园、中九、中五、一O—、鲁白一号、二号、三号、鲁黄一号到十九号、中五x意新园、中五x诸桂等普通种。临沂人从中选购饲养,大都养新园、诸桂、鲁白、鲁黄种,每张价0.4元。此间仍有部分蚕户饲养自制土种。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期,全区淘汰土种。春季开始饲养华九X润汗及润汗x华九,夏秋养华十x润汶及润汶x华九。1965至1983年间全区主养苏17X 苏16及苏16X苏17。该品种在区内产量较高,抗病力强,后期退化,上茧率低,山东省丝绸公司决定将其淘汰,更换新品种。1983年开始试养青松×皓月,后全区普及,成为当家品种。
关键词: 养蚕 饲养方法

内容

一、品种
  1921年前,区内蚕户皆养一化性自制土种,分白黃两种,有鲁黄、鲁白、蒙阴大黄、靠山白、小三黄、大三黄诸种,多为三眠蚕,也有四眠蚕。1922年各县劝业所购进新园种、上海白种售给蚕农饲养。1932年后,山东省立蚕业试验场开始制新园、诸桂、意新园、中九、中五、一O—、鲁白一号、二号、三号、鲁黄一号到十九号、中五x意新园、中五x诸桂等普通种。临沂人从中选购饲养,大都养新园、诸桂、鲁白、鲁黄种,每张价0.4元。此间仍有部分蚕户饲养自制土种。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期,全区淘汰土种。春季开始饲养华九X润汗及润汗x华九,夏秋养华十x润汶及润汶x华九。1965至1983年间全区主养苏17X 苏16及苏16X苏17。该品种在区内产量较高,抗病力强,后期退化,上茧率低,山东省丝绸公司决定将其淘汰,更换新品种。1983年开始试养青松×
  皓月,后全区普及,成为当家品种。
  区内蚕农除主养以上品种外,从七十年代以来还饲养过少量的东春x华宝、苏5X苏6、苏3X苏4、东4X华4、东肥x 华合、东春2X757等品种。
  所养蚕品种多属本省各蚕种场制作,于益都、烟台两蚕场购进,少部从杭州蚕场、江苏无锡蚕种公司购得。
  二、催青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区内农家养蚕均为个体分散饲养。养蚕户对催青甚少讲究,每到催青时都将蚕种置于厨房或被窝及妇女怀中,以待孵化,温湿度、空气等调节无加注意。较先进者则用火烘催,达点青时,用柴草熏迫或用棉纸包裹曝晒。其法临沂号沟上村多用,并有清明暖种、谷雨打蚕、小满见茧之说。
  1951年,沂源、蒙阴两县组织共催。1952年沂源县燕崖区南安乐村耿成美组织起区内第一处稚蚕共育室。1953年由国家扶持在此两县建共催室5处,开始重点共催。到六十年代全区普建共催室,实行集体催青,后分发各蚕户。
  每到催青季节,催青室内室外及所用器具均消毒两遍,蚕种入室后,据其生理要求,拟定温湿度标准,及时换气调种,每日定时解剖胚子,掌握发育程度,一切技术操作皆由指定技术人员进行,他人不得参予。每年春季催青时间大都在4月下旬至5月初进行。催青加温多用烟囱铁炉燃烟煤,补湿则常于炉上座水盆,室内挂湿布以求之。
  三、饲育
  区内蚕农养蚕甚为粗放。1853年(清咸丰三年)沂水县令吴树声曾责之曰:“育蚕者率同儿戏,以柳筐盛之,甚不如法,利益亦微”。经访问农民亦获悉在民国年间蚕民养蚕蚕具多用苇箔、席类,亦用条筐、竹筛等家具,用木杆作架支撑。蚕室多系住室。切桑则用菜刀。养蚕前蚕室蚕具从不消毒,仅对蚕具略加洗涤曝晒。收蚁称拂蚕,时间春蚕在谷雨三天,方法大致在蚕孵化后,用白纸一张铺于蚕筐内,用蚕筷将蚁蚕抖落,余者用鸡翎扫下,然后给桑,每日数次。蚕渐大时,给桑次数日渐减少。头眠每日喂七、八次,二眠六、七次,三眠五、六次,四眠四、五次,昼夜皆喂,喂其月余上山作茧。临沂县沟上村蚕农对大蚕期有“食桑愈多,结茧愈厚”之说。在养蚕期间,蚕户对蚕病不知用药物防治,而在门前或窗前挂红布,避凶邪,求吉祥,并忌生人。一旦欠收,推之于命。这种养蚕法在区内一直沿至五十年代。
  五十年代后,蚕业机构相继成立,并组织技术人员下乡进行技术指导。培训技术力量,推广科学养蚕。1951年沂源、蒙阴县专业技术人员白天在集市上挂标本、图片,晚上到村里放幻灯,并深入农户讲解新法养蚕,到七十年代蚕室多属专用,并备有小蚕专用室,实行共育。蚕具大部用竹匾,少部用麻杆、竹帘、条筐饲养。养蚕前都先自觉进行打扫室内外环境,洗刷蚕具,刮墙皮,曝晒蚕具,药物消毒,然后再着手养蚕。
  收蚁:区内收蚁时间,春蚕一般在早晨9点左右,夏秋蚕在早晨8点上下。收蚁方法通常用桑引法及网收法。多数收蚁后给蚁体消毒,喂桑两次后进行定座。
  小蚕饲育:1959年蒙阴县岱固公社丁家庄子大队在小蚕饲育中采用加温、消毒保苗、多回薄饲、良桑饱食饲养法,日照县有早收蚁,早饲食之举。七十年代后区内小蚕饲育大多用塑料薄膜复盖育(下铺上盖),室内进行加温补湿,每日喂桑4-5次。沂源、蒙阴、苍山等县亦有用地窖子、炕床育法。
  大蚕饲育:五十年代前,蚕到四、五令期,区内大都采用大箔育,在屋内搭架铺席或帘子,在其上养蚕。六十年代末开始逐渐使用蚕匾,在屋内搭架5-10层不等,将蚕匾置于其上养蚕。
  在饲育中多数蚕农注意小蚕保温(春、晚秋升炉加温)。大蚕稀放,良桑饱食,通风换气,掌握各令期的用叶标准及温湿度的调剂(各蚕室多数备有干湿温度计),夏秋蚕室内备有冷水缸,门前用树枝遮阴,并开门敞窗,蚕座撒焦糠等法进行降温排湿。六十年代初,临沂地区林业局蚕业技术员巩正谊从清代沈秉成“少时食叶叶须干,露中采得当风悬。大眠饷后叶可湿,清泉细洒明珠园。”喂蚕诗中得到启发,进行多次试验,知道大蚕喂水桑能提高产量10%左右。以每10斤桑叶添1斤清水为适宜标准。以后这种做法在全区推广实行。在这期间,莒南县夏家沟大队还建有专门贮桑室保鲜桑叶,此举到七十年代亦在全区推广。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初,区内部分社队还推行过少回定量育(一昼夜喂两次桑)和室外养蚕。效果不如室内多次育,唯能省工、省桑、节约蚕室蚕具,降低养蚕成本。此法后人不再仿效。
  区内养蚕批次在五十年代前只养春蚕,夏秋蚕无人喂养。1952年开始试养秋蚕,1958年推行三季养蚕,开始养夏蚕,1960年蒙阴县一年养蚕11次,造成蚕病大发生,尔后夏蚕停养。七十年代后,平原地区密植专用桑园迅速建立,复养夏蚕,同时全年养蚕批次不断增如。临沂县政府部门提出:“常流水不断线,有叶就养蚕”的口号,并认为:“有桑就有叶,有叶就喂蚕,喂蚕就有茧,有茧就卖钱,种多、蚕多、茧多、钱亦多”。1977年该县全年养蚕15批,批批套养,致使蚕病暴发,缺叶严重,蚕茧欠收,年乎均张蚕产茧43.7斤。
  1979年全区进行养蚕布局调整,一年只养春、夏、秋三季四批蚕(秋蚕两批),全年放养量春蚕占45-50%,夏蚕占10%左右,秋蚕占45%左右。春蚕在5月初收蚁;夏蚕在6月下旬收蚁;秋蚕第一批在8月中旬上下收蚁,第二批在9月初收蚁。
  调整养蚕布局后,全区蚕茧总产、单产都有明显提高,1980年,临沂县比“常流水不断线”养蚕每张种产茧提髙19?3斤。
  四、上簇
  簇具:1950年前区内蚕簇颇不一致。山岭地带蚕农多用树枝、黄草(亦称山草);平原区皆用谷草、麦秸作簇具,簇型不一,杂乱无章,双宫、柴印茧多见。五十年代后推行娱蚣簇(用麦秸制作)。六十年代开始推广折簇(用稻草或麦秸制作),到七十年代全区普遍施用,从而提高了上茧率,唯柴印、双宫、黄斑茧尚不能杜绝。1982年开始在临沂县试用纸板方格簇,1984年后全区推广,上茧率达到98%以上。是年临沂地区丝绸公司投资2万元在临沂市大张寨村推广使用纸板方格簇,鲜茧每斤比其他簇
  具提高0?49元,唯成本见高。1985年后本区蚕业技术人员用农家
  材料研制成功了草、条、绳制方格簇,并一度在全区推广。
  上簇:区内称上山,在六十年代前蚕农习惯生熟蚕一齐上簇,簇中再加喂桑一次。上簇密度、温度、光线等多不加注意,
  只少数蚕农得知上高山,
  上凉山为好,且不实六十年代推行
  普及“拣两头,簇大批”的拣熟蚕上簇法。七十年代后则用先熟先上,分批上簇的方法。上簇后则关门蔽窗,黄斑茧增多。1983年贯彻实施山东省丝绸公司《桑蚕上簇管理技术规范》后,遂渐
  开门敞窗,簇中注意通风排湿、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室内光线柔和、均匀,茧质见好。
  1985年临沂地区丝绸公司还在临沂市结合簇具改革进行室内室外上簇对照试验。结果室外比室内上簇丝纤度室外略粗于室内,上茧率室外比室内高2%,匀净度高4%,色泽亦好于室内,每市担干茧室外比室内增收30元。随后全区对上簇实行三改:改旧簇为新簇,不用过年簇;改座簇为挂簇,以利通风排湿;改室内簇蚕为室内外结合簇蚕,茧质有了明显提高。
  采茧:区内蚕农通常在蚕上簇后六、七天进行,亦有四、五天过早采茧者。采茧大都先上先采,分批采茧,分类出售,亦有混采、混茧出售者。后者见拙,经济效益欠佳。1986年莒县李念头村蚕农葛忠喜中秋茧混茧出售给价1.77元/斤,经茧站人员动员选茧分类出售后每斤茧多卖0.2元,他深有感触地说:“还是选茧出售合算”。
  附:春蚕饲育标准参考表(表5)春蚕饲育标准参考表五、蚕病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在本区内发生的蚕病主要有空头型软化病、中肠型脓病,其次是血液型脓病、僵病、细菌性败血病、卒倒病、蝇蛆病、壁虱病和中毒症。
  空头型软化病和中肠型脓病:境内蚕农称亮头病。皆由病毒传染引起,外表症状近似,都起缩、空头和下痢,但也有各异。蚕农在多年的实践中得知:空头型软化病蚕胸部较膨大透明,撕破病蚕皮肤观察,其胃肠为黄褐色略透明,并充满黄绿色污水,后端有少量残留桑叶碎片,排粪多系稀粪或褐色污水。而中肠型脓病蚕多排白色带绿或全乳白粪便而且较粘,撕破皮肤可见中肠后部甚至全部呈乳白色且略肿胀多皱,挤压胸部则从口中流胃液或从肛门出少许粪便。这两种病在区内为害最大,时有发生,以秋蚕最常见。从1976年到1979年全区范围内均发生过。以1977年临沂县最严重,发病率达70%,杜家朱许、相庄、大桥等20多个大队蚕茧几乎绝产。临沂县林业局、蚕丝公司研究认为,发生该病的原因主要是大小蚕套养,蚕室蚕具不足,蚕头过密,通风换气不良,蚕沙过厚乱丢病、死蚕,消毒不彻底等因所致。对防治此病,蚕业机构采取调整养蚕布局,推广小蚕共育,实行大小蚕分养措施。当地蚕农一则把消毒工作贯穿于养蚕的全过程;二则加强饲养管理,增健蚕体;三则隔离淘汰病蚕,有此之举效果良好。从1980年后该病基本得到控制。其他蚕病在区内各县无规律零星发生,大都用药物进行防治。莒南县制定了 “六步”消毒法和“八项”防病措施:一扫、二刮、三洗、四晒、五喷药、六熏蒸和坚持蚕体、蚕座常规用药消毒;采桑、给桑前和除沙后必须洗手;除沙后必须进行地面消毒;蚕具经常替换消毒:设置专用贮桑室,并按时消毒,禁止在蚕室内堆放桑叶;禁止在蚕室外堆放蚕沙;禁止用病死蚕喂鸡鸭;每季养蚕结束后,及时进行“回山”消毒,烧掉死蚕、烂茧和旧簇。此项做法和措施经过常年实施控制了蚕病的蔓延,保证了蚕茧稳产高产。
  区内防治蚕病常用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福尔马林、防消散、毒消散、敌抱霉、硫磺、小蚕防病一号等。此外添食防病药物有灭蚕蝇、氯霉素、大青叶等。
  中毒症:区内在六十年代后常发生烟草、农药、煤烟、工业中的废气中毒。1979年新泰县土门林场飞机撒药防治松毛虫,沂源县张庄、蒙阴县野店、岱崮公社桑树被污染,有27个大队1017张蚕中毒绝产。
  对中毒蚕的抢救,蚕农多采用清水洗蚕,添食茶叶水、绿豆水缓解,亦有添食阿托品解毒者,均有一定效果。

知识出处

临沂地区丝绸志

《临沂地区丝绸志》

出版者:山东省临沂地区出版办公室

本志编纂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务求做到资料准确,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本志设编、章、节、目四级,采用以事分类,横排竖写,纵横结合,反映临沂地区丝绸业的全貌。体裁采用记、志、图、表诸种,以志为主。记事采用语体文、记述体。断限上自1840年、下至1989年。有些内容记述适当上溯下延。大事记一律采用公元纪年,按时间顺序表述。只知月份不知具体日期的记在本月;只知其事,不知月日,或贯穿一年的大事则记在年末。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沂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