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苗木繁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县银杏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25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苗木繁育
分类号: S792.95
页数: 4
页码: 42-45
摘要: 苗木是发展银杏生产的物质基础,广大群众十分重视银杏苗木繁育工作。1982年银杏产区的农户开始在自留地、责任田和零星隙地采用种子繁育苗木。
关键词: 银杏 苗木繁育

内容

苗木是发展银杏生产的物质基础,广大群众十分重视银杏苗木繁育工作。历史上主要为分株育苗;20世纪60年代,开始尝试种子育苗;20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90年代,科技人员进行了扦插育苗的探索。1982年银杏产区的农户开始在自留地、责任田和零星隙地采用种子繁育苗木。1990年以后,随着全国银杏产业的发展,全县掀起了银杏育苗热,许多农民及单位职工纷纷承包土地进行苗木繁育,个别农户走岀县境到外地承包土地育苗,建成了大量的苗木繁育基地——苗圃,呈现出多渠道、多形式、集约化、规模化、基地化发展趋势。银杏苗木培育的主要形式有国营、集体和个体。国营和村集体经营的苗圃每片多在1公顷以上,个体经营者的一般在1公顷以下。1998年是全县银杏育苗最多的一年,当年育苗面积达2333公顷。种子繁殖成为银杏育苗的主要形式。据2004年银杏产业普杳资料,是年全县拥有银杏苗木5364.1万余株,其中,银杏实生苗5269.3万余株,嫁接苗94.8万余株。
  [分株育苗】
  分株育苗是群众长期以来培育银杏苗木的主要方法。据重坊镇杨庄寺村孟庆珠回忆,该村现存“四旁”银杏大树几乎全部为上辈老人采用分株育苗法栽植的。20-30年生银杏树极易萌生根蘖苗,群众从根蘖苗中选留健壮苗,于春季芽萌动前,把着生于母树上的萌蘖苗用
  ◎图2-1催芽后的银杏种子
  利刀或铁锨从母株上切出,使分岀的苗木带有一块马蹄状的老树皮或部分须根,据粗细、高矮、树势分级栽植在苗圃再行培植后造林;也可直接在“四旁”栽成固定树。分株苗具有来源多,成活易,成本低,生长快,开花结果早等优点,还能保持母株的优良性状。
  【播种育苗】
  20世纪60年代初,县马陵山林场开始尝试播种育苗。20世纪80年代后全县大力推广,已成为当代银杏繁育的主要方法。早期,群众将种子采收后,不除去外种皮,将其放入罐子或麻包内入置室内,第二年春磨去外种皮,进行播种。20世纪80年代后,常规培育种子苗的关
  键措施是土壤选择、催芽与早播、适当提高育苗密度和遮荫、病害防治等;一般选用每千克500-600粒的白果作种子,每公顷播种量750千克左右,先催芽(胚根)再播种,畦播、沟播均可。银杏种子从3下旬出苗到11月中旬落叶,生育期240天。当年生种子苗一般苗高10~15厘米,地径0.4~0.6厘米;2年生苗一般高50~70厘米,地径1~1.2厘米。1999年,皇甫桂月等人提出了银杏壮苗培育关键技术措施:一是选用每千克400粒以内的大粒种子;二是采用保护地育苗,尤以大棚为宜;三是肥水要充足,播种前每公顷施6万千克以上的农家肥;1年生苗全年追肥3次,每次每公顷标准氮肥150-225千克;5~6月份田间持水量保持在80%;四是合理密植,高肥水条件下每公顷存苗60~75万株;中等肥水条件下每公顷存苗45~60万株,五是适度遮荫。通过这些措施,可使当年生苗苗高20厘米、地径1厘米以上;二年生苗苗高1米、地径1.5厘米以上。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群众育苗密度逐渐加大,有的超过120万株/公顷。
  2001年,徐敏英等人进行了银杏苗最佳密度的研究,一年生苗最佳密度为62.5万株/公顷,二年生苗最佳密度为31.32万株/公顷。
  ◎图2-2银杏种子育苗(左:一般密度,右:高密度)
  ◎图2-3
  (2011年5月摄)
  新村乡丁沟村嫩枝扦插育苗(1992年扦插)
  ◎图2-4重坊镇绿化大苗培育园
  【扦插育苗】
  扦插育苗分为硬枝扦插和嫩枝扦插两种。1980年代始,皇甫桂月、赵庆华、樊纪欣等开始进行扦插育苗的研究及推广应用。1989年,赵庆华等利用银杏嫁接繁殖时剪下的砧木枝条(硬枝)进行全光扦插,成活率达90%左右;1993年,邢世岩、皇甫桂月等对银杏实生和嫁接雌株插条繁殖进行了系统研究,实生雌株生根能力比嫁接母树强;1993年,徐敏英、樊纪欣和黄彦新等分别进行了银杏嫩枝扦插育苗技术的研究。影响插穗生根的主要因素有品种、母树树龄、插穗枝龄、扦插季节、基质、生根剂的应用和环境因素等。生产中一般有露地(大田)和保护地扦插。
  硬枝扦插于春季进行,可于春季随剪穗随扦插;也可年前秋末冬初时,采集插穗,用ABT生根粉处理,室外混沙窖藏,翌春取出扦插。密度为每公顷20万株左右。
  嫩枝扦插以6月中旬至8月中旬最适。以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用ABT1号生根粉处理,先插入透气性强的砂质土壤苗床(或以蛭石为基质),待发根后再带土移栽到普通苗床中,成苗率可达90%以上。嫩枝杆插插后管理要求高,以林木遮光70%,空气温度25~33℃,空气湿度生根前95%以上、生根后85%以上,一般需釆取搭拱棚、遮荫、喷水等措施控制。
  采用扦插法培育出的苗木可以保持母树的优良性状,能极早的辨别性别,且主干明显,根系为须根系(图2-3)。但鉴于郯城县种子充足,且扦插育苗苗木不整齐,影响被采条树株生长,新发展区又无条源,亦有碍采叶,故扦插特别是
  嫩枝扦插育苗,在生产中已较少使用。
  【绿化大苗培育】
  银杏属前期生长较慢树种。一般地,一年生苗高仅10~15厘米;二年生苗高仅50~70厘米;三四年后生长速度才逐渐加快。绿化大苗培育的关键在于适宜的密度和良好的肥水管理措施。郯城县主要是采用留床苗和二级育苗培育绿化大苗。即种子育苗后,通过逐年移植减少留圃株数,保留合理密度,继续培育;或移来小苗,定向培育。例如县药监局张现玉0.33公顷苗,原每公顷苗量33万株,连续10年间伐去株,每公顷留苗300株,平均胸径达到13.5厘米,高4.8米。新村乡新三村农民徐启富,1995年0.1公顷园地,全面深翻0.4米,每公顷施豆饼15000千克后,栽植2年生苗,苗量4.5万株/公顷。后连续数年隔行、隔株去苗。坚持每年夏、秋、冬三次施肥。主要是鸡、猪粪,每公顷每次45立方米,并适时浇水,进行精细管理,至2006年每公顷苗产量1200株,平均胸径12.7厘米,最粗者达17.8厘米。在20世纪90年代末,许多苗圃在叶子市场低迷时期改为大苗培育园。

知识出处

郯城县银杏志

《郯城县银杏志》

《郯城县银杏志》上溯北魏正光年间,下迄2013年,以科技生产 力形成、转化、发展轨迹为主线,系统翔实地记载了郯城银杏千年史 实、特色和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方特点和专业特色,是近代与 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合的上乘之作,具有重要的参考应用价 值,其资政、教化、存史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阅读

相关地名

郯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