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栽培管理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沂果茶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21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栽培管理技术
分类号: S604
页数: 4
页码: 236-239
摘要: 临沂引进草莓虽然较晚,但生产发展很快。通过实践和研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草莓栽培管理技术。
关键词: 栽培管理 栽培技术

内容

第二节栽培管理技术
  临沂引进草莓虽然较晚,但生产发展很快。通过实践和研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草莓栽培管理技术。
  一、繁殖
  草莓发展初期,栽植方式为多年一栽制,需要苗子较少,均采用分株繁殖法。1989年~1992年,莒南县试验用塑料大棚栽培草莓,并获得成功,栽植方式开始采用一年一栽制,繁殖方法采用匍匐茎分株繁殖法,即大棚草莓采收后留作母本园,疏行疏株,留的比例为200㎡母本园繁殖的草莓苗栽植666.7㎡。5月中下旬按株行距60x80cm抽垄抽株,然后浇一遍水,每666.7㎡撒施尿素7.5kg、复合肥15kg,促发匍匐茎小苗,将已发生的蔓疏散开,留4~5条健壮匍匐茎,每丛母株留30一35株小苗,其余全部疏去,保持每株小苗占地面积100c㎡。1994年开始建立专门的育苗圃,主要是为保护地栽培培育草莓苗。多选择土质肥沃的春茬地,育苗前施足基肥,一般每666.7㎡施优质农家肥4000~5000kg,在育苗中注意选择砂质壤土,尽量避免重茬。在选用好品种的基础上,注重在早春或露地草莓中选择健壮母株,严禁在病虫严重的地块留用母株。自1999年起,莒南县大店镇草莓研究所开始试验、推广组织培养脱毒草莓苗。据试验,组织培养法繁殖的脱毒草莓苗第一年基本没有病毒病,比常规方法繁育的草莓增产11%~18%。
  临沭县90年代中后期曾用假植园培育壮苗,就是把育苗地中繁殖的幼苗在栽植到生产田之前,先移栽到固定的场所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育。7月中下旬,将幼苗从母株上分离出来,选肥沃的土壤进行假植,栽植的株行距为12~15cm。这样便于幼苗集中管理,幼苗经过选择培育,秧苗大小均匀、整齐,质量得到提高。
  二、定植
  临沂定植草莓一般在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定植密度一般每666.7㎡栽10000~18000株。定植前要剪去老残叶,最好带土移栽。栽苗时应将新茎的弓背朝向花序预定生长的同一方向,起垄栽植需要花序朝向垄的外侧。栽植深度应使苗心基部与地面齐平。定植后及时灌透水,并注意遮荫。
   三、栽培方式
  50年代最早引入草莓时,仅仅是栽在花盆、庭院,用于观赏。70年代初期,临沐县时宅子园艺场引进草莓,成畦种植;1978年莒南县大店公社引进3个新品种草莓,在果园间作。1982年开始,草莓由果园间作逐步变为大田单作,平畦栽植,畦宽1.2~1.4m,每畦栽4行,行株距0.30~0.35mx0.25~0.30m,立秋前后栽植。这种露地栽培,实行多年一栽制,管理较简单,冬季覆盖杂草、树叶保温,春季土壤化冻后,撤除覆盖物。从1984年开始采用地膜覆盖,春季覆盖透明地膜,并破膜提苗。
  1986年至1988年,莒南县开始实行小拱棚栽培,平畦栽植,畦宽1.5~2.0m,每畦栽4行。春季畦面覆盖地膜后,扣小拱棚,棚高0.6~1.0m,棚长10~15m,用紫穗槐条做架材,半拱圆形。扣小拱棚并用地膜覆盖,能较快地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水分,促进草莓生长,果实成熟期较露地栽培提前7~15无单产也有较大提高,一般每666.7^生产800〜1000kg。
  1989年后,开始进行塑料大棚栽培。棚宽8m,长40一45m,棚高1.5~1.8m,南边高1.2m,东西走向(也有南北走向),半拱圆形,单棚面积333㎡左右。采用一年一栽制,8月下旬左右定植,栽前用5~10mg/L萘乙酸蘸根。通过试验,筛选出适合大棚栽培的品种戈雷拉和宝交早生。株(墩)行距在30~35cm之间,每墩2株,每666.7㎡栽11000株,大多平畦栽植,少数起垄栽植。12月下旬覆盖大棚膜,1月上旬地面覆盖透明地膜。2月上旬,外界平均气温2℃左右时,将草莓从地膜内抠出,进入旺长期。果实3月中旬开始成熟,5月上旬采收完毕。调节棚内温湿度的方法,由于前期气温低,夜间加盖厚草苫或加一层大棚膜保温,保证棚内温度在5℃以上;后期白天当棚内温度超过28℃时,必须揭膜通风,揭膜时间要由少到多,一般开花前在10一15时,5小时左右;花期通风7~8小时,后期8~9小时,阴雨天也要保持2~3小时的通风时间,以利散失水分,交换空气。
  在草莓塑料大棚栽培中,本地调查发现,北面为土墙的塑料大棚比全塑料大棚草莓提前8~12天成熟;同一构造,东西方向比南北方向的大棚成熟期提前5天左右,大棚面积在333.3~666.7㎡之间最好。从1992年开始,开始进行日光温室栽培试验。当时温室的构造是:宽8m,长40~45m,北墙高2m,距北墙1.8m处为最高,为2.2m,墙厚0.4m。1994年后逐步改进为:宽8m,长40~45m,北墙高度1.2~1.5m,距北墙0.8~1.2m处为最高达1.8~2.5m,前沿高1.2m。温室的一端建一长、宽为1.5~2.0m的房子为缓冲间。草莓温室栽培管理的技术要点:一是适时扣棚,一般于10月中下旬草莓未进入休眠时扣棚,扣棚后及时覆盖黑色地膜;二是喷施“九二0”解除休眠,根据品种和扣棚早晚,喷施10~15mg/L的“九二0”1~2遍,解除休眠,促进叶片生长和花序伸长;三是温湿度控制,保温初期,为防止草莓进入休眠矮化,应保持较高温度,白天20℃~25℃,夜间12°C ~15℃,最低不能低于8℃;现蕾期白天15℃ ~24℃,夜间8℃ ~10℃;果实膨大期白夭18℃~22℃,夜间6°C~8℃;温室内相对湿度,花期50%左右,其他时间白天50%~60%,夜间70%~80%;四是人工授粉(用扇子等)或放蜂授粉。温室栽培采收期为12月中下旬至3月中旬,草莓价格较高。
  1998年开始,莒南县农业局与大店等乡镇合作,实施了“绿色草莓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市级星火项目。经过3年的研发与推广,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取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1999年4月莒南县大店镇“大明星”牌草莓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核发绿色食品标志,标志编号为LB-07-9901151501。该县以取得绿色食品标志为契机,以培创名牌和培育市场为手段,使莒南草莓成为全省知名品牌,莒南县也成为全国主要的草莓生产基地。二是绿色草莓大面积开发取得成功,3年累计开发绿色草莓种植面积2540h㎡,实现产值2.413亿元。三是组装配套了绿色草莓栽培技术,其主要内容是,选用对路品种,实行设施栽培,加大种植密度,改平畦栽植为起垄栽植,降低化肥、农药用量,增加有机肥用量,实行生物防治。
  目前,临沂草莓栽培方式有日光温室栽培、早春塑料大棚栽培、露地地膜覆盖栽培等几种,草莓上市时间从12月中下旬,一直持续到7月中下旬。
  四、植株管理
  在花蕾分离至一、二级序花开放时,根据限定的留果量,疏除后期未开的花蕾,并及时摘除老、残、病叶,以集中养分,增大果重,提高果实整齐度及商品率。一年一栽制园,在果实发育期发生的匍匐茎和多年一栽制园采收后发生的匍匐茎,都要及时摘除;匍匐茎量大、旺长时,可喷PP333控制。控制匍匐茎可减少养分消耗,改善光照条件,促进花芽分化,增强越冬能力。
  五、土肥水管理
  1980年前后,草莓间作于果园或初期单作时,只是在栽植前施少量的土杂肥,封冻前灌一次封冻水;萌芽前每666.7㎡追施10kg左右的尿素,其他时期不再追肥。
  随着栽培面积的扩大,效益的提高,对草莓的栽培管理也更加精细。在露地栽培中,栽植前要彻底清除地里的杂草,认真整地、施肥,基肥一次施足,一般每666.7㎡施土杂肥3000~4000kg,同时施入过磷酸钙100kg,钾肥50kg。生长期内追肥2次,第1次在早春进行,以氮肥为主;第2次在开花结果期(5月),以氮肥和钾肥为主,结合灌水稀释施入。从移栽到开花前,进行2~3次叶面施肥,喷施的叶面肥可用0.3%的尿素或0.3%的磷酸二氢钾。草莓对水分的要求较高,栽植后及时多次灌水能缩短缓苗期,除追肥必须结合灌水之外,在开花期到浆果成熟期间也要保持充足的土壤水分。保护地栽培需水量比露地少,可根据土壤墒情和天气变化适时浇水,严禁在阴天或夜间浇水,以利于棚内保温。
  90年代末期开始,临沂大力推广绿色草莓栽培技术,实行平衡配方施肥,改无机肥为有机肥。具体施肥量是:每666.7㎡施用优质有机肥5000kg,尿素5~10kg,过磷酸钙20~30kg,硫酸钾15~20kg,并适当施用部分微量元素肥料或相应含量的其他肥料。六、病虫害防治
  草莓相对于其他作物病虫害发生较轻,常见的病虫害有:病毒病、白粉病、灰霉病、芽枯病、红蜘蛛、蚜虫、地老虎等。病毒病症状不明显,可致使草莓长势衰弱,新叶展开不充分,叶片小而无光泽、黄化,群体矮化,产量下降,品质变劣,畸形果增多,一般减产20%~30%,严重时可达50%。草莓病毒病主要通过根腐线虫、场虫等介体传播侵染。防治病毒病最初是通过实行倒茬轮作、铲除并销毁带毒的老病苗以及防治蚜虫、线虫等措施;1994年莒南县引进部分脱毒草莓苗,1999年莒南县大店镇草莓研究所开始通过组织培养繁殖草莓,脱毒草莓第一年基本没有病毒病。但在草莓集中产区,种植面积大,年年种植新茬或轮作换茬是困难的,有些园片采用药剂消毒和换土栽培,但成本高、费工、费力,效果差。莒南县从1998年开始试验推广太阳能消毒技术,每666.7㎡施用地菌杀星4kg,然后适墒耕翻,于夏末秋初扣棚,进行高温高湿闷棚,效果良好。
  设施栽培中危害性最大的病害是灰霉病,果农通常采用摘除老叶、病叶,于花期每隔10~15天用速克灵烟剂进行熏蒸等方法防治。露地栽培常用万霉净600倍液每10~15天喷雾防治,可有效防止灰霉病的发生。
  1996年之前,为防治地下害虫危害,常在地面撒4%的辛硫磷毒砂或用麦麸拌诱饵诱杀;扣棚前15一20天喷1000倍的粉锈宁加入40%的乐果1500倍或800倍的三氯杀螨醇,防治草莓白粉病和蚜虫、红蜘蛛等。90年代末期以后,各地都重视了绿色草莓的生产,严禁使用剧毒、高残留或“三致”农药,一些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如杜邦易保、万兴、病毒一扫光、速克灵烟剂、百菌清、多氧霉素、福星、功夫、杀螨素等,在草莓上开始应用。
  七、采收与加工
  草莓采收一般是待果实3/4颜色变红时,于晴天无露水时采收,气温高时避免在中午采收,采收后要薄层存放,防止挤压腐烂。2002年莒南县大店镇,将草莓先去掉果柄、果萼后,用塑料桶每桶放40kg草莓加40kg水,再经防腐处理,销往韩国(当年销量2100t)。
  1995年,临沂恒利食品有限公司(临沐)从国外引进加工设备开始加工草莓,品种为美国6号,加工成粒状(直径1cm)、片状(厚0.5cm)、整冻3种规格,主要出口到日本、韩国。位于河东区八湖镇的临沂大林食品有限公司,自2002年10月开始加工速冻脱水草莓,经法国乔瑟公司出口到美国(当年出口1000t),品种为森嘎拉,并于同年底引进了森嘎拉草莓种植60h㎡,进行露地栽植。山东美食食品公司(莒南)生产的糖水草莓罐头还远销欧洲和中东等地区。

知识出处

临沂果茶志

《临沂果茶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主要内容有大事记、总述、树种专章及附录。由临沂市果茶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临沂市经济林管理站、临沂师范学院农林学院以及各县区果茶部门的科技工作者组成《临 沂果茶志》编写组,陈修会担任组长。编写组实行了篇章主笔人员责任制:申为宝“苹果”, 陈修会“大事记”、“总述”、“梨”、“山楂”,徐兴东“木瓜”,刘相东“桃”,高金富“杏”,赵锦彪 “李”,管恩桦“樱桃”、“枣”,张雷“葡萄”,孙会兵“柿”,赵志昆“石榴”,朱飞“草莓”,宋学智 “板栗”,闫洪楚“核桃”,牛天印“银杏”,郭存善“茶”,陈修会、马红梅、王辉霞“附录”。 本志作为市地级综合性果茶志书,目前国内尚缺先例可循。加之限于篇幅和时间、以 及编纂者的见闻,因此,本志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但愿本志提供的临沂果茶的纲目,能够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本志资料征集、编纂期间,承蒙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全国农 技中心园艺处、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分馆、山东省农业厅、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果树研究 所、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档案馆、山东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广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烟台市果树工作站和临沂有关部门以及诸多领导专家的支持、 帮助,临沂许多老一代果茶科技工作者为本志的编纂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此一并致以诚 挚的谢意。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