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革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唯一号: 150834020220000493
专题名称: 制革
文件路径: 1508/01/object/PDF/1508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260.pdf
专题类型: 工业产品

专题描述

制革清代至民国时期,主要制造车马挽具,产品有革拉、牛皮套绳、大鞍、笼头、皮鞭等,全为手工操作。分专业铺店和家庭制作两种生产组织形式,前者多集中于临清、聊城和高唐(临清7家、聊城5家、高唐3家)城内,至1943年,3县共有46家;后者遍及乡间农户。除制作车马挽具外,尚产牲口垫皮、“蛤拉脸”蒙皮箱、红皮、矶兰皮等。1949年,冀北军区于临清建立制革厂,年产皮革4吨(该厂后随大军南下)。1965、1966年,聊城皮革中心厂、临清皮革厂成立,手工制作车马挽具以及猪底革、植鞣猪带革等。1969年,聊城县制革厂始产生活用革和工业用革等,主销全区皮件厂,产品有三色底革、劳保手套革、正面革、修面革、服装革、腰带革、大油革等。至1974年,发展为机械化生产。1978年为全区制革行业最好时期,有企业3家,产值336万元,制革(折牛皮)11.45万张。1980年后,增加了带革、山羊绵羊服装手套革等20余个品种。1981年,聊城县制革厂研制成功 CxE-1型星型转鼓,达到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当年12月通过省二轻厅鉴定,且获轻工部科技成果三等奖、省二轻工业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省科委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1978年,临清制革厂始产分为薄(0.9-1.1毫米)、中(1.1-1.3毫米)、厚(1.3~1.5毫米)3种规格的铬鞣猪皮修饰面革,1981年在省同行业质量检查中被评为第六名。1985年,全区有制革企业3个,产值96.2万元,制革(折牛皮)1.96万张。至1990年,全区有制革企业1个,总产值941万元,制革(折牛皮)10.86万张。1991年后,因经济效益不好而停产。1995年,聊城光岳制革有限公司成立,6月,新上年产150万张高档牛羊皮制革项目破土动工。该项目经省计委批准立项,总投资3316万元,其中利用西班牙政府贷款224万美元,引进西班牙制革设备38台,于1996年6月28日建成投产。至年底,完成产值209万元,生产高档绵羊皮革2800张,全部岀口。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