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根弦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聊城百科全书》
唯一号: 150834020220000211
专题名称: 四根弦
文件路径: 1508/01/object/PDF/150810020220000001/001
起始页: 0700.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产地: 聊城

专题描述

四根弦 聊城地方剧种,也称“四股弦”或“一勾勾”、“两夹弦”。形成于明末,流行于清代,兴盛于清末和中华民国初期。清末盛行于山东的高唐、夏津、东平、齐河、济南及河北南部地区。因受河北梆子影响较大,该剧种又分为两支,一支流入临邑一带,称为“一勾勾”;另一支流入莘县及河北馆陶一带,俗称“北词两夹弦”。剧目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该剧种形成初期,唱腔较为单调,角色行当也不健全,唱腔板式仅有“头板”、“二板”、“三板”等,曲牌仅有“海青歌”、“上香牌”、“快慢行弦”等。经过发展创新,唱腔板式增添了“流水”、“数板”、“慢板”、“垛板”和“紧拉慢唱”等。它的主要伴奏乐器为“四胡”,其他伴奏乐器有板胡、二胡、三弦、笙、笛子、板鼓、大锣、镲、小锣、堂鼓等。四根弦的艺术特色是,音乐唱腔紧紧吻合方言土语,唱字无腔,如说如念,行腔无字,伴奏相随,真嗓吐词,假嗓托腔;每句唱腔的尾音出现“勾”字高音,上句尾音为8度大跳,下句尾音7度大跳突岀“勾”音,唱腔风格声情并茂,婉转缠绵,雅俗共赏。因其乡土气息浓郁,通俗易懂,为农民观众喜闻乐见,尤为农村妇女所迷恋,故有“拴老婆橛子戏”之谑称。演出剧目有100多个,代表剧目有《大阴宫》、《小阴宫》、《大松林》、《小松林》、《西岐州搬兵》、《孟金花走娘家》等。

知识出处

聊城百科全书

《聊城百科全书》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聊城百科全书正文由概述文章和条目组成。附录有分类目录、彩色插页目录、聊城大事 年表、参考书目、笔画索引等。 概述文章包括总概述和分编概述。总概述全面介绍聊城的整体情况和基本特色,分编概述只介绍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主要情况和特点,供读者系统阅读和为查检 条目提供背景材料。 条目是全书的主体,按学科性质和内容分类为历史,地质地理,政治和法律,经济,城建和旅游,科学和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社会,当代人物等9个分编。分类目录 中加虚条分类联接,并标“[条目之间的相关内容以“参见”方式联系,互为补充。

阅读

相关地名

聊城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