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7月31日莘县解放战

知识类型: 事件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唯一号: 150832020220004236
事件名称: 1944年7月31日莘县解放战
文件路径: 1508/01/object/PDF/1508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707.pdf
事件类型: 军事事件
起始时间: 1944年7月31日晩
结束时间: 1944年8月1日
发生地点: 莘县

事件描述

莘县 由伪县长兼保安司令刘仙洲所盘踞,县城内和外围驻有敌伪14个中队约1400余人。敌人凭借着深宽的外壕、铁丝网和坚固的城墙、工事,妄图长期固守,并不断出城骚扰,推行日军的“三光”政策,严重威胁着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安全。1944年7月31日晩,冀南第一分区集中第二十二团、基干团与各县大队共0.2万余人,由分区司令员赵健民指挥围攻莘县城。二十二团3个连由西面主攻;基干团400余人于城东北担负阻击聊城敌军增援;冠县、堂邑县大队监视本县敌人;冀鲁豫一分区分队阻击阳谷增援敌军。8月1日3时,城内地下工作人员打开西门,二十二团二连进入城内,活捉伪县长刘仙洲。拂晓,二十二团二连控制全城制高点古塔,二十二团全部攻入城内,与负隅顽抗的保安队、特务队展开激战。晨6时,战斗胜利结束。除击毙敌人一部分外,俘敌0.1万余人,缴获迫击炮1门、机枪12挺、步枪1000余支。在攻打莘县城的同时,拔掉县城周围西吴家、燕店、王化、张屯、玉皇庙、十八里铺、豆庄等据点。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重要人物

赵健民
相关
刘仙洲
相关

相关地名

莘县
发生地点